东汉末年枭雄志(校对)第7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66/1505

  满宠是一个相当可靠的人,而且满宠的妻子和郭嘉的亲缘关系很近,所以满宠和郭嘉的关系一直都很好。
  就算满宠之前和军队系统没有任何往来,通过郭嘉,他也可以和军队将领安然相处。
  郭鹏为满宠考虑好了所有的事情,那么具体事务,就该是满宠发挥的时候了。
  满宠的确发挥得很不错。
  入蜀一个月,满宠就把整个益州所有官员的名单拿到了手,背景也做了了解,然后特别针对成都方面,开始安排官员筹备运送粮秣的事情,为大军剿匪运粮。
  乐进给部下将领分头安排任务,分头带兵奔赴各地负责剿匪,预计在两个月内完全平定蜀中各地的匪患,重新集合。
  第二阶段,向各郡属国发起进攻,剿灭那些不听话的定时炸弹。
  益州的军事行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江南边疆战事正酣,同一时刻,郭鹏又在京城搞起了事情。
  他要办军校。
  加征商税的事情刚刚推行下去没几天,各部门还在忙碌的时候,郭鹏又下了一道圣旨。
  因为考虑到持续强化和保持军队战斗力的需求,他要在洛阳附近选址修建一所军校。
  无论是参谋台的官员还是军队的军官,这所军校都可以培养,以各种军队的学问和主要兵法书籍作为教材,培养军事人才。
  郭鹏给军校命名为讲武堂,决定在洛阳城东北的首阳山附近修建这所讲武堂,因此这所军校又被称为首阳山讲武堂。
  讲武堂的生源从军队里选拔,军队里优秀的基层军官,还有立下战功很大的学习刻苦的士兵,可以被选拔进入首阳山讲武堂进行进一步的深造。
  学习兵法,学习带兵的本领和知识,学习天文地理,从各种层面强化自己。
  在讲武堂毕业之后可以选择进入参谋台作为参谋,或者回到军队担任军官,基本上肯定可以升职。
  军官升职,士兵则可以变成军官。
  如此不断提高军队指挥人员的素质,间接提高军队的整体素质,增强魏军的战斗能力和持续战斗能力。
  郭鹏在诏令里讲述了自己对于讲武堂的未来规划。
  比如多少楼阁多少营房多少围墙和练习场之类的。
  然后下令工部拿出一个修建军校的章程,又下令到参谋台,令参谋台将这件事情传达到各大营、各地守备兵和正在征战的将士们那里。
  他要军队很快知道,并且很快由参谋台和兵部以及军队最高指挥官联合,一起选拔适合进入讲武堂进行学习的优秀军事人才。
  郭鹏宣布招生量为五百,从各地军队选拔最优秀的基层军官和士兵五百人,进入讲武堂深造。
  从参谋台中选择优秀的参谋人才将兵法书籍的道理传授给军官们,还要传授行军、安营、天文、地理等一系列和军事有关的知识,让他们进一步学习军事,了解军事,增强综合指挥能力。
  根据必要,还会请广有战功的著名大将进入讲武堂传授知识给这些小年轻后辈们,让他们接受顶级大将的知识熏陶。
  这个消息通过内阁传递到了参谋台和尚书台,顿时激起了相当大的讨论热度。
  一波刚刚平定,一波又起。
  很显然,加征商税的事情所引发的政治风波刚刚过去,还没安定几天,皇帝又要搞事情了。
  而且又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官僚们是真的不知道皇帝的脑袋里怎么会有那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东西,让他们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应对。
  修路也好,加征商税也好,现在又要搞个什么讲武堂……
  专门培养军事人才?
  让大头兵也能学兵法?
  打破传统?
  官员们被郭鹏的一波操作秀的眼花缭乱。
第0921章
董昭,你瞎吗?
  准确的说,兵法的传承比起文法的传承更加艰难,而且更加敏感一点。
  在国家太平时节偃武修文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大规模搞什么军事教育,在文官们看来完全是不可想象的。
  就算是武官来看,这也有些不可思议。
  兵法传承不像儒学传承,到现在为止这些学问都有了非常明确的传承方式,有学校有老师,还有各自的家学私学,遍地开花。
  但是兵学就难了。
  这玩意儿没有儒学这样的授课规模,教育传承全面落后于儒学,要么就是家传,产生将门之类的,要么就是天生奇才,运气好,撞上大时代。
  而且一般来说,太平时节谁需要军事人才?
  马上建国,难道还能马上治国吗?
  这是当初儒生们说服刘邦的那句话,刘邦也无法反驳。
  正是所谓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之类的。
  意思就是国家太平了就不需要将军了,全部交给文人就可以了。
  可是军队这玩意儿难道是可以荒废一阵子之后一旦有需要就立刻原地恢复超强战斗力的那种吗?
  没有常年累月的投入和精心维持,一旦战败一次,老兵大量战死之后,军队战斗力会很快衰落下去。
  这样一来,一旦遇到战事,军队将无法应对,国家必将遭到极大的危机。
  封建军队的战斗力衰弱也就是二三十年的事情,很难维持,开国那一批军队老去或者战死之后,新兵是跟不上那种战斗力的。
  郭鹏也想过,如果不做改变,自己死后,也就二三十年的功夫,魏军也会失去曾经无比强悍的战斗力,开始走下坡路。
  古代也不是没有人考虑到这个问题,也曾有人想过要办理军事院校。
  最早付诸实施的人是前秦皇帝苻坚,他下令建立一个名为教武堂的军事院校,让熟悉兵法阵法的人传授兵法军阵的知识给军队将领。
  之后就被人反对,说这样不好,后来苻坚也就没有坚持,军校自然也没有办理下去,这是关于军事院校的最早记载。
  再往后,就要到北宋,王安石改革时期出现了名为武学的军事院校,但是按照北宋重文轻武的强大传统,也没怎么办理,就停办了。
  之后南宋时期,出于对抗北方威胁的需要,武学才开始大范围广泛出现,政府才开始主动培养优秀的军事人才,而不是任其自生自灭。
  一直到两宋之前,历代政府都没有主动设置军事院校培养过军事人才。
  这在郭某人看来是极其错误的。
  军事人才全靠将门传承而不主动培养,全靠天生,不去主动发掘,那军队迟早会败落。
  一家一姓靠血统传承的将门和大范围全面招生的军校哪个更容易出现真正的军事人才,是个人都能想到。
  而且更关键的是,军队不是靠一个军事人才就能支撑起来的,军队是一个大组织,靠着千千万万的基层军官和更加庞大数量的士兵组织起来。
  绝世猛将固然重要,但是一个绝世猛将就能带起一支军队吗?
  戚继光足够勇猛,在抗倭战场上屡屡带头冲锋,战功赫赫。
  但是非常滑稽的是,他最早带领的军队在他带头冲锋攻击倭寇的时候居然抛弃了他掉头逃跑,差点让戚继光一个人去送人头了。
  大将带头冲锋,士兵全部往后跑。
  何等滑稽?
  一支彻底腐烂的军队,纵使孙武再世也带不起来。
  平时训练看不出来,一上了战场就原形毕露。
  戚继光痛定思痛,总结出了一套选兵练兵法,意识到选兵也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才有了戚继光去义乌募兵建立后来名震天下的戚家军的故事。
  绝世猛将固然重要,但是源源不断的数量庞大的拥有合格军事素养的基层军官更加重要。
  不需要多么惊才绝艳,只要有专业素养,且坚决听命令,那就够了。
  这是郭某人建立军校的初衷。
  不过他的思想并没有太多的人能理解。
  他有这样的见识,其他人没有。
  很少有人会提前想到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
  所以对于军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他们并不看好,认为军队里有那么一两个将门就可以了,他们自己小打小闹就可以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66/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