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校对)第7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95/1505

  少的派去了几十个使臣,多的派去了上百号人,带着进贡的礼品,颇具规模。
  所以洛阳一时间也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藩邦友人的抵达。
  洛阳百姓对此十分感兴趣,每当有西域国家的使臣来到洛阳的时候,都会驻足观看这些相貌衣着都不一样的外国人。
  如果是老关中人的话,对于这些西域来客应该并不陌生,还是有印象的。
  当年汉桓帝时期甚至还有罗马人来到过洛阳,所以当时西域和汉政府的官方经济往来是比较密切的。
  但是董卓大乱之后,关中人口损失殆尽,现在的关中人都是郭鹏登基前后从关东、冀州等人口相对充裕的地区迁移来的,现在的洛阳居民甚至有不少是青州沿海地区迁移来的。
  可想而知,他们自然是从没有见过这些外国人,也没什么印象,必然十分好奇。
  这些使臣显然也是第一次见到如此雄壮的城池和如此多的人,一双双眼睛好奇地看着他们,除了少数性格活泼的,大部分使臣都变得谨小慎微,走路都担心走的姿势不对被人取笑。
  好在他们很快就被带去了理藩院,入住了各自的馆区,安顿下来。
  安顿下来之后,他们没有如同想象中那样立刻得到魏天子的接见。
  而是一边跟随礼部官员学习觐见皇帝的礼仪,一边跟随刑部官员学习在洛阳居住期间需要遵守的法律。
  面见天子的时候需要用什么礼仪,穿什么样的服装,走什么样的道路,用什么姿态行走,用什么姿态跪拜,喊出什么样的话语,然后才算是尊重中国天子,否则就是僭越。
  在洛阳生活期间需要遵守什么法律,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什么地方可以去,什么地方不可以去之类,还有违反规则之后的各种处罚方式。
  一条条,一件件,满满的都是规则两个字,让他们感觉到天朝上国真不愧是天朝上国,那么多规矩,稍微违反就要受到惩罚,真是厉害。
  刑部官员警告他们,可以去洛阳的市集闲逛购物,但是必须要按时去,按时回,还要付钱,如果不遵守规矩被市集的看管官员惩罚了,那是没什么好说的,肯定很惨。
  于是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都在学习礼仪,学习法律,修整自己的样貌,规范自己的着装,学习按照规矩坐,按照规矩站。
  反正给他们折腾得不轻,连离开理藩院出去玩都没什么时间。
  延德三年十二月十七,寒风凛冽之时,接近年末,郭鹏宣布在奉天殿接见西域十八国来使。
  十八国的正副使臣穿的人模人样的,一副谨小慎微的肃穆模样,在魏帝国官员们注视之下,一一上前拜见端坐上首的魏天子郭鹏。
  话说郭鹏亮相的时候那是真的排场。
  先是敲鼓,然后吹响号角,深沉肃穆的号角声呜呜的响起,配合着时而短促时而绵长的鼓声,郭鹏在随侍宦官的搀扶下登台亮相。
  郭某人一身赭黄色帝王冠服,脚步缓慢而坚定,表情庄严而肃穆,缓缓走到了高台之上,站在皇帝案几之前,双手摊开,双膝前屈,跪坐在了软垫之上,忽而将双手收回,正襟危坐。
  群臣纷纷从两侧走到了正殿通道上,按照身份高低战列,向皇帝表示自己的敬意和忠诚。
  吾皇万岁。
  然后群臣纷纷回到了自己的座位前,按照皇帝的方式双膝前屈,正襟危坐,目不斜视。
  随后,外交部尚书辛毗装模作样的上前说自己有表奏,说西域十八国来使求见陛下,请求陛下看在他们长途跋涉来到洛阳的份上接见他们,全了他们的向往之心,不使藩属国惶恐不安。
  郭某人也装模作样的点点头,下令允许他们觐见。
  不知道是不是朝堂上端坐了太多的权势人物,那种长久以来身居高位的气势让整个奉天殿充满了威压。
  当排在第一位接受召见的鄯善国使节进入奉天殿的时候,忽然间觉得连呼吸都很困难。
  每往前走一步,似乎都能感觉到左右两边魏帝国高官们不屑的眼神,那种扑面而来的官气带来的威压,是这些小国的权贵们所难以招架的。
  每走一步都变得很艰难,原先轻快的脚步现在总感觉像是灌了铅一样的沉重。
  不过长时间的训练还是让他谨守礼仪的完成了觐见的流程,用比较熟练的汉话传达了鄯善国国王渴望成为魏帝国藩属国的请求,然后还献上了自己带来的礼品的清单,让副使在一旁朗读清单上的内容。
  朝贡体系从明面上来说从来就不是赚钱的,甚至是亏钱的。
  因为这些小国能带来的礼品实在也算不上什么。
  一些骆驼,一些马匹,一些金银财宝,一些土特产,还有就是他们虔诚的灵魂。
  数量少,价格也算不上昂贵,虽然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已经很不错了。
  最值钱的或许就是他们虔诚的灵魂了。
第0956章
郭某人顿时多了许多孝子贤孙
  郭某人是个喜欢讲究实际的皇帝,但是在朝贡体系的构成之下,也要吃下这个哑巴亏。
  为了显示中原帝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天朝上国的大度,给这些国家的回礼基本上是倍之,或者数倍之。
  看起来的确是亏了,他们带了一些普通的东西来,然后满载而归,这是亏了。
  但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不能简单地从一次往来的经济角度分析。
  这些东西换来的是君臣名分,是宗主国和藩属国之间的名分,大义名分。
  郭某人一声令下他们就要遵从的大义名分。
  从此以后,他们国家的所有统治者就要配上魏帝国的官印,他们就是魏帝国的臣民。
  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国格上不复独立,从此以后就要遵从魏帝国的政治号召,跟着魏帝国的脚步走。
  官僚任命魏帝国不管,治理国民魏帝国也不管,但是他们的王位交接就必须要得到魏帝国皇帝的允许。
  他们不能私自决定王位交接,哪怕只是走个程序,也要得到魏帝国皇帝的正式册封,然后才算名正言顺。
  得不到魏帝国皇帝的册封,他们就是名不正言不顺的白板国王,就不能服众,谁都可以质疑,都可以反对。
  一旦他们的国王和魏帝国天子闹了矛盾,天子一声令下表示不认同他的国王之位,顿时,他的统治法理基础就动摇了。
  他的国家内部就会不稳,他本人就会失去统治的合法性和正统性。
  那到时候谁要是跳起来反对他杀了他夺取国王之位,只要继续尊奉魏天子是宗主,那也是合理合法的。
  这就是名正言顺,这就是宗主权的意义。
  为了名正言顺四个字,郭某人奋斗了二十年。
  二十年的努力奋斗,郭某人才让自己站在了名正言顺的巅峰之上,没有谁比郭某人更加清楚名正言顺四个字的威力。
  他们全部成为了魏帝国的藩属国之后,不是那么简简单单的就能赚钱了。
  魏帝国设西域都护府管辖他们,平常没什么,但是有什么要紧的事情,他们都要听从号令。
  比如哪个小国不听话了,惹魏国爸爸不高兴了,那么郭某人一声令下,让西域都护率兵讨伐之,藩属国们就要纷纷出兵,交给西域都护统领,去攻打那个不听话的小国。
  君臣大义名分的压制之下,郭某人拥有讨伐不听话小国的正当权力。
  西域诸国就算心里害怕不满意,也要跟随,要派兵跟从魏帝国一起讨伐这个国家,否则就是落人口实。
  那么郭某人就有充足的借口和理由发起“平叛战争”。
  宗主国皇帝的命令你敢不听?
  这是造反!
  应当立刻出兵讨伐,平定,以维护天朝上国的威严!
  这不是侵略,而是平叛战争,名正言顺的平定叛乱的内部战争。
  这是魏帝国体系内的内部矛盾,而不是国与国之间的侵略征服战争。
  这很重要,这将决定魏帝国是一个王道之国还是一个霸道之国。
  显然,王道之国的名声听起来好听。
  管他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反正史书上就可以这样写,无可辩驳。
  然后顺利的把西域变成自古以来。
  大义名分这东西要是能用钱去买,郭某人就高兴死了。
  那他至少能提前五年做皇帝,三十岁前就能黄袍加身建立魏帝国,比刘秀还要轻松,根本不用那么辛苦的一番操作。
  又是打军阀又是毁灭汉中央,各种阴险毒辣的计策都用出来了,然后还要从刘健屁股底下把皇位骗过来,还要搞大清洗把忠于汉室的臣子清洗一遍,杀一些人立威。
  何其艰难。
  世上的所有东西要是都能用钱买,郭某人早就能建立一个大同帝国,完成第二次学术下移,搞起来科举体系了。
  可惜,并非什么东西都能用钱买,尤其是大义名分。
  可现在西域诸国主动上前,恬不知耻的凑上来把自己的大义名分论斤卖给了郭某人,郭某人高兴还来不及,哪里会拒绝?
  有了这个宗主的名分,将来哪个小国不听话,郭某人三下五除二就派兵去打,根本不用担心什么影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95/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