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校对)第8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57/1505

  郭某人就提了这样一个具体的要求,蔡邕对此表示认同。
  “既然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皇帝认同的修史,自然应当详实完备,不添加个人看法,只看事实,尽量做到不偏不倚。”
  郭某人点了点头。
  然后提起了另外一件事情。
  “蔡公,从《太史公书》开始,再到后来的《汉书》,我发现史家描述帝王诞生时总是喜欢些祥瑞,弄一些玄之又玄的事情,其实咱们心里都清楚那是虚构出来的,既然如此,咱们编撰的史书里,也要保留这部分内容吗?”
  郭鹏看向了蔡邕:“比如刘秀当为天子之类的……”
  郭某人异样的眼神让蔡邕有些不自在。
  此一时,彼一时。
  郭某人已经坐稳了皇位了。
  话虽如此,也有些别样的想法。
  蔡邕思考了一番,颇有些小心的开口了。
  “这……真天子降世,当然会有所不同,前朝自白虎观会议之后,已然认同谶纬之学乃正统学术,当今天下,谶纬之学也是人人都认同的事情,子凤登基为帝,乃天意,更是人意,一如前朝光武皇帝。”
  郭某人对蔡邕的说法比较满意。
  “原来如此,是这样啊……”
  沉默了一会儿,郭某人朝蔡邕笑了笑。
  “蔡公,这件事情就拜托给蔡公了,为前朝修史,为前朝做一个总结,我会竭尽全力给蔡公提供必要的帮助,若是可以,我想尽快看到蔡公的著作,望蔡公尽心竭力。”
  蔡邕连忙表示自己明白。
  送走蔡邕,郭鹏把这件事情也吩咐了下去。
  在官员群体里寻找可靠且有一定文学水准的人送到蔡邕身边,和蔡邕一起努力,开始《后汉书》的编撰工作。
  这件事情这样安排下去也就差不多了,将来要是有什么问题,反正也要通过自己这边的认可才能决定这部史书是否完成,所以郭鹏并不担心《后汉书》会出什么幺蛾子。
  再怎么也是在自己的掌握之中的。
  但是蔡邕提起的白虎观会议,的确让郭某人在意起来了。
  这是一场声名不显,却对整个东汉学术乃至后世学术的走向产生了决定性意义的会议。
  这场发生在汉章帝时期的会议,是由汉章帝亲自主持,召集全天下所有有名气的儒家学者来到洛阳,所进行的一场对新莽以来较为混乱的各家学术进行统筹整合的决定性会议。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定立五经博士,确定五本儒家经典为官方认可的正统学说,准许在帝国境内传播。
  而在这传播的过程之中,五种经典由于传承者的理解不同,而逐渐产生了不小的分歧。
  由于没有标点符号的存在,文章断句对于经典的解释就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而在老师传授弟子的过程之中,弟子对断句的理解又各有不同。
  于是一句经典往往能产生很多种断句方法,不同的断句方法也使得各自理解的经典含义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一句话,因为断句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意义,这是五部经典出现十四家传承的根本原因。
  为了让自己的断句方法得到认同,并且排斥其他的断句方法,读书人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斗争。
  其实断句解释之法远不止十四种,而东汉时期成型的五经十四家法就是对五经学说的十四种官方认可的经典解释方法。
  在这一切成型之前,西汉和东汉都曾发生过针对各家学说不同理解的激烈辩论。
  早在西汉宣帝时期,为了让当时日渐激烈的经典解释权之争平息,汉宣帝就在石渠阁召开了一次会议。
  汉宣帝从官方角度肯定了某些经典解释方法,让大家求同存异,平息争端,稳定了学术环境。
  但是石渠阁会议没有完全解决争端。
  新莽时期,争端再起。
  到了东汉初期,刘秀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确立自己的统治合法性,颁布诏令把谶纬之学也纳入官方正统学说之中,要求各家学术宗派都认同他的做法。
  而这就引发了更大规模的混乱。
  为了平息这样的混乱和争议,汉明帝去世以后,汉章帝决定在洛阳白虎观召开一次大型会议,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这关乎到帝国统治思想的统一,对于帝国治理有重大意义。
第1015章
标点符号大革命(上)
  和汉宣帝时期的石渠阁会议一样,汉章帝时期的白虎观会议实际上也就是各家学术大师为了争夺断句之权而进行的一次总交锋和利益再分配。
  当年,这场会议断断续续进行个一个多月。
  每当这群学者们达成了一些共识的时候,都会把提案交给汉章帝,由汉章帝亲自定夺这是否合适,是否可以通过。
  什么符合章帝的心意,什么不符合章帝的心意。
  符合的就会被接纳,不符合的就要被排斥。
  而其中发生了多少次的言语交锋和暗地里的交锋,以及学术宗派为了左右汉章帝的决断付出了什么代价,都不为人所知。
  反正当时的汉章帝肯定不会觉得自己吃了亏。
  断句之权关系到学术宗派的根本利益和未来长远的发展利益,是大家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绝对不容有失。
  作为决断者,皇帝怎么会吃亏呢?
  白虎观会议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最终,一个多月以后,汉章帝和全国的精英学者们经过激烈的搏杀和利益交换以后,达成了基本共识。
  他们从官方角度上彻底整合了当时所有的学术观点和统治知识。
  大家进行了全面妥协,共同分赃。
  其后,汉章帝下令《汉书》作者之一的班固将这次会议的全部成果著成书籍,命名为《白虎通议》,对此进行一个总结,让一切盖棺定论。
  从此开始依照这次会议的结果办事。
  这场白虎观会议的意义之深远,直接影响了东汉中期以后的老牌豪强士族化,以及后来两晋时期的老牌士族门阀化。
  这直接间接的影响了整个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中华历史进程。
  一直到隋唐时期,它的影响力都还存在。
  隋唐时期诞生的科举也在门阀世家的影响下纠缠了两三百年,一直到唐朝行将就木,科举才渐渐占了上风。
  而这一切往上追溯,大概就能追溯到这场白虎观会议,以及为这场会议所产生的结果进行最终认定定论的汉章帝。
  经由这场会议最终胜出的十四派家法传承也成为了自那以后的官方正统学说。
  五经十四家法由此得到了确认,十四家最终胜利者维护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各自选择传承者,在帝国的官场上分割利益。
  门生故吏遍天下的时代开始了,士人越过了青铜时代,进入了白银时代,并在不久之后的曹魏末年和西晋时期,进入了黄金时代。
  这是这场会议的一个重要结局。
  而这场会议的另一个重要结局,就是从官方角度确定了谶纬之学是正统学术,把谶纬之学融入了儒家学说之中。
  原先谶纬之学不在正统学术的范围之内,神鬼之说本来不是儒家学子们所认同的。
  孔夫子是著名的不语怪力乱神者,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但是刘秀依靠豪强扶持和谶纬之学上位,本身统治根基也不牢固,为了巩固地位,就必须要利用谶纬之学,让自己的地位变的神圣不可侵犯。
  汉章帝为了进一步确定这件事情的正统性,自然会选择接受谶纬之学为正统学说的宗派。
  谁承认,谁就能得到利益,继续传扬,不承认不接受的,那就别说了,肯定遭到打击。
  还有一个重要的结局,影响一样深远。
  那就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要,儒家学说肯定了三纲六纪,并且首次把君为臣纲列入了三纲之首,从学术和伦理角度承认臣民对皇帝的忠诚要超越对父母的敬爱,将之写入教材。
  忠是第一位的。
  尽管孝这个概念被捧得很高,但是涉及到真正的权力角逐,忠,永远是皇帝最看重的。
  其他还有一些细枝末节。
  比如涉及到性的方面,经过一群大儒的讨论,由汉章帝亲自拍板,规定了人们应该和未满50岁的妾同房多少次之类的。
  以及一个不同身份的男人是否拥有纳妾的资格,以及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才能纳妾,纳妾的数额之类的,都有严格的规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57/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