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情仙使(校对)第8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65/991

  这已经是相当不错了,豫州郡为战争准备了一年多,大力整饬军队准备物资,若是搁在一年前,十有八九就是兵败如山倒的样子。
  不过海岱的军队,也是以新兵居多,这是襄王除了要抢粮抢人,还存了练兵的心思。
  就在此时,郑王起兵了,他招募私军,打的也是保卫家乡的旗号,但是豫州郡军役使早早就告知他了:你不许招募私兵。
  亲王起兵的话,那还有些什么说法,但是你不过是个亲王待遇,也敢起兵?
  别的不说,郡王的封地就要比亲王小很多,产出当然也就小很多,而郡王允许拥有的护卫是多少?五十人!家丁是多少?不能超过两百人!
  以郡王的财力,若是没有造反的心思,根本就没钱招募私兵。
  事实上,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亲王能起兵,那是因为他们跟宗正院有直接的联系,里面有些什么名堂,也不是外人能置喙的,但是郡王……那是真不够格,别看他们也姓赵。
  总之,军役房正告郑王,你不许起兵,若是襄王兵马打过去,你们可以向郡治撤退——当然,若是襄王没打过去的时候,你还是不能擅离封地。
  郑王原本唯唯诺诺,但是随着豫州郡情势崩坏,他在突然间就发动了,旬日之内聚兵十万,占据了宛邑府的大半和半个许州府。
  这速度实在太惊人了,要说他预先没有十足的准备,那是傻瓜都不肯信的。
  军役房直接遣人去问:你到底要干什么?
  郑王理直气壮地回答,我要保护自己,也要保护地方上的黎庶,否则反王打过来,我万一逃不脱,岂不是要战死?
  这话纯粹是扯淡,襄王是反王不假,但他也是赵家人,造反大业没有成功之前,他敢随意屠杀赵家的郡王?还想不想坐江山了?
  事实上,襄王礼遇郑王的可能性更大——你跟我混吧,等我登上大宝,大家都有好处。
  豫州军役房听他这么说,直接发兵五万,要平灭掉郑王:不下手不行啊,豫州郡一共四个郡王,军方若是敢坐视,那三个郡王有样学样怎么办?
  非常遗憾的是,豫州的精兵,一部分在守卫郡治洛邑,一部分在抵挡襄王的前线,还有一部分进入了幽州,在参与那里的战事,军役房派来的这五万人,战斗力不怎么样。
  郑王招募的私兵也是新兵,比正规军要差一点,但是架不住郑王这厮屡败屡战,十万人打不过你?那我再增兵两万,还打不过?那我再增兵三万!
  军役房发的兵,原本就是新兵,虽然士气尚可,也屡屡打胜仗,但是越打对方兵马越多,胜利也越来越艰难,面对这种局面,他们是越胜越胆颤:这么打下去,迟早要输啊。
  其实事态发展成这样,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军方接连几次胜仗,并没有灭杀掉多少郑王私兵的有生力量。
  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首先就是,战斗双方多是豫州人,是乡党——豫州人不打豫州人。
  其次就是,郑王没有公然举起反旗,虽然他的行动,已经是实质上的造反了,但是只要他还肯认这个朝廷,肯认少年天子,豫州军役房就不好逼迫太过。
  没有谁能承担得起,逼反一个郡王的责任。
  更别说豫州现在不但面临着襄王的进攻,豫王也有些不稳,这时郑王再反的话,整个豫州就乱成一锅粥了。
  要知道,豫州前段时间的大旱,也催生出了不少乱象,更别说豫北那里,还毗邻幽州郡。
  这种情况下,双方大战,当然是能避免杀人,就尽量避免杀人了。
  郑王的军队越打越多,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大家在打了败仗之后,没命地跑路,等跑回后方之后,重整军队再迎上去,输了再跑……
  再加上,郑王招募私兵的力度很大,当然军队就越打越多了。
  郑王军队的战斗方式,看起来很可笑,但是就这么几场败仗下来,他的势力竟然越打越大。
  甚至从某种角度上讲,他的军队也是经历了考验,打硬仗未必可以,但是打游击战是有点底气了——别的不说,只说这些军队撒得出去收得回来,就相当了不起。
  赵欣欣对郑王,是相当看不顺眼的,老郑王是光宗的兄弟,英王是光宗之子,英王年少的时候,没少被这个皇叔折腾过,有一次差点被溺死。
  现在的郑王,算是赵欣欣的堂叔,一直也对英王不假辞色——光宗已经选定了太子,英王是太子的兄弟里,最负有贤名的,老郑王将赌注压在了先皇身上,郑王当然不会改弦更张。
  李永生这次来豫州,肩负的任务就是:给郑王添堵,最好是能打掉他的气焰,解散他募集的军队,让这厮老老实实地做一个太平郡王。
  说实话,这基本上是史诗级任务了——如果李永生不亮出观风使身份的话。
  郑王现在聚集的兵力,已经到了二十多万,加上丁壮起码有七八十万人,绝对可以号称百万了。
  想要解散这么大一支军队,其难度可想而知。
第九百三十三章
兵匪难辨
  李永生并不认为,这个任务绝对完不成。
  通过这一路走来的观察,他发现自己的猜测,果然是部分正确——宛邑和许州两府,郑王并没有实现有效的统治。
  这两个府里,官府体系都还健在,起码在县城这个级别,没有哪里失去了主官。
  郑王的军队,只是控制了十余座县城,但是官府体系还是在运转着。
  听起来很不可思议?其实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打个比方说,就是类似于军管的状态。
  这种状态下,军队最大,这个毫无疑问,但是他们并不主动插手县城里的事务,而是划出条条框框——不超出这个范围,我们一般不会去管。
  当然,他们一定要管的话,也管得了,但是那样做容易乱套。
  说白了,暴力控制一个地方容易,但是纳入有效管理却是很难的。
  看一看荆王就知道,他打下了好大一块地方,但是现在必须停顿下扩张的脚步,将这些地盘消化掉,纳入有效的管理。
  郑王不过是享受亲王待遇的郡王,夹袋里就不可能有这么多的人才。
  而且郑王起兵也非常突然,突然到几近于惊艳,那么毫无疑问,他谋事是非常机密的,若是想人不知鬼不觉,当然不可能让这十几个县城主官都知情。
  所以他最大的问题是根基不稳,别看郑王的军队现在气焰嚣天,可是就在他控制的地盘上,官府体系依旧在运作。
  当然,他也可以取缔官府体系,但那就是赤裸裸的反叛了,至于说架空现有体系,他的人才储备又做不到这一点。
  他夹袋里的人才,能将几十万的军队和丁壮管理好,已经是相当不简单了。
  这个隐患,郑王知道不?他当然知道,但是知道归知道,他没有好的解决办法,为今之计,就是一边收买拉拢官府中人,一边向外扩大战果。
  李永生一开始就判断,郑王起兵太快,治下应该不稳,现在看起来,还真是这样。
  不过郑王做事也绝,在县城和集镇之外,直接就征召所有的丁壮,一个不留。
  就连老弱妇孺,都尽量裹胁走,裹胁不走的,直接将粮食全部抢走,甚至连水井都要填了——这些东西留下来,会资敌的。
  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宛邑和许州两府,有逃役的传统——就算是正常的劳役,大家都想方设法地逃进山里躲避,就别说这强征的兵役了。
  郑王对这十几个县的控制,是通过暴力来实现的,大家就更想躲避了——当兵打仗是要死人的,谁知道你能控制几天呢?我们先躲一躲好了。
  若是将老弱妇孺都迁走了,水井也填了,那些丁壮回来没吃没喝,还得乖乖去接受征召。
  所以李永生他们一路上赶过来,遇到大的集镇还好,一般的乡村,基本上都被郑王的人扫荡一空了,几十里没有人烟的情况,比比皆是。
  至于说村里耕种的土地?先不管了,回头怎么回事还说不清呢——谁知道这是不是在给襄王种粮食?
  事实上,前一段豫州大旱,已经毁了这一茬庄稼,就算现在雨水下来了,收成也好不了。
  至于裹胁走的老弱妇孺,都会被郑王带到县城,要求官府赈济“灾民”。
  但是同时,常平仓这种赈灾的粮仓,又被郑王牢牢地控制在了手里。
  这些“灾民”的存在,给官府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总之,在军管的状态下,郑王做事很有点强硬,却又不像荆王那么简单粗暴,有锅也是推给官府背,就导致了这里大片土地没有人烟。
  也有人被裹胁走了之后,想回到乡里,但是回去之后生存困难,还得防着郑王的兵马再次回来捉人,就躲了起来。
  所以李永生他们来到这个小山谷,能见到七八百号老弱妇孺,真的是相当难得了。
  大家落地歇息,随便吃喝一点,祭强就招了几个妇孺过来,了解附近的动向。
  他们一问才知道,附近的两个集镇,都被郑王取缔了一个,将其中的黎庶,集中到另一个镇子上了,将老弱妇孺也看得极严,因为……有卧牛山的盗匪入境了。
  盗匪过境,不但抢粮,也抢人,裹胁了这些人,可以攻打县城。
  事实上,还有一个私下的传言,说今年豫州的收成不会太好,所以盗匪裹胁了老弱妇孺,除了可以当炮灰,还可以杀来吃。
  吃人是非常野蛮的,但是饿到活不下去的话,人肉也照吃不误。
  祭强闻言冷笑一声,“卧牛山盗匪?真是扯淡,几个毛贼也敢吃人?”
  祭家是豫州的地头蛇,他自己还是车马行的供奉,这点事情,怎么瞒得过他的眼?
  “是啊,”一名老翁点点头,“他们说得很可怕,就是想吓唬我们,不让我们逃走,我们正是因为清楚这个,所以才悄悄溜出来,不再回去。”
  祭强闻言有点好奇,“你们不逃的话,还有人管粮食,现在可是没人管了……为什么要逃呢?”
  老翁犹豫一下,才轻声回答,“在那里也吃不到几粒米,我们不逃的话,家里的丁壮就不敢逃,只有我们离开,他们才好放开手脚逃命。”
  这就是裹胁老幼的又一大用途了,可以阻止丁壮们的逃逸。
  至于说他们如何获得粮食以生存,老翁没有说,祭强也不问——这东西问了犯忌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65/9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