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校对)第2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1/247

  同样,伏波也不怕对方爽约,铜这玩意,除非铸成货币才能当一般等价物,否则就是块顽石,开采都要费不少事了,想要发展铸币,乃至推广全境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搞定的。
  那么对这群人而言,卖铜矿才最划算,毕竟粮食和盐都是刚需。而一旦掌握了权势,渴求荣华富贵的人可不在少数,番禺又是奢侈品国际贸易的中转站,到时候能换铜矿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甚至极端点说,兴许因为发达的贸易,赤旗帮才会是第一个掌握铸币权的势力,毕竟海贸可是用银子居多,货币交换和流通,肯定要比其他势力方便。
  如此一来,还真是个不能拒绝的诱惑摆在了面前。
  伏波坐直了身子,正色道:“我可不止要铜,还需要铸炮的匠人,孙兄应该也能找来吧?”
  “这个好说,攻克常安府时,军械局的大匠全都收归帮中,帮主想要人,只管开口就好。”孙元让答的极为爽利。
  这还真是瞌睡送枕头啊,伏波扫了一眼帐中诸人,开口道:“若是如此,这一仗倒是可以打一打。只是不知贵帮和天定军打算如何进军呢?”
  见她终于点头,孙元让立刻让手下取来了地图,在众人面前展开,解释道:“那伙叛贼里有个水军头目,带走了帮中近八成船只,如今盘踞庐陵府,打算沿河攻取新昌府。一旦新昌到手,坐拥雄城,还有铜山漕运,将来恐怕难以收拾。也正因此,大帅才下定决心联手御敌。”
  说着,他手指在叛军上方一点:“天定军的老营就在新昌附近,自然不愿看到左近又多出一支水军。若是方军师能说动袁将军,他们就会派船队南下,围堵那伙叛贼。”
  说着,他又在左边画出了一条线:“陆上则走这一线,以蓑衣军为主力,旨在逼叛军出城野战。那些叛军也随大帅打过仗,知道我等擅长攻城,他们却不善防守,加之有水军之利,多半还是会选择出城迎敌,一旦对方后军空虚,就是你们奇兵突进的时候了。”
  他说的清楚明白,从图上看,更是分明。在叛军上方是天定军,下方则是赤旗军,还有左侧的蓑衣军虎视眈眈,三面对敌,又没有兵力优势,似乎是很容易打的一仗。
  伏波看了看天,却突然问道:“估计那伙叛军已经猜到了你们的动向,否则不会驱使流民南下,搅扰粤州。若是如此,得防备这群人安排了后手。”
  局势越是清楚,能看懂的人就越多,明牌才是最难打的,一不小心就会落入设置好的陷阱。
  孙元让立刻道:“帮主放心,我手下有一批细作,叛军的动向事无巨细都会传过来。而且此战关键在这边的奇兵,我孤身前来,正是想要瞒住这消息,若是旁人都不知晓你的动向,又要如何预料战事?”
  这也是孙元让亲自前来的原因之一,别说是他,就连方天喜都看不透这位邱小姐的用兵手段,如今封锁了消息,更是让他们成了一颗谁也看不透的暗子。正面战场虽说关键,但是埋伏的后手,往往才能定胜负。
  这还真是小心谨慎啊,伏波道:“那恐怕孙兄还要多留两天,好好说说你们的安排了。”
  伏兵之所以能出其不意,就是因为掌控了全局动向。而在这种没有即时通讯的冷兵器时代,处理讯息可比后世要难太多了。所谓“庙算”就是要收集尽可能多的情报进行有效分析,如今有了这么个传递消息的,自然不能放过。
  孙元让却道:“帮主不说,我也想多留几日的,这乐仁城还真是出乎预料,都不像是刚刚城破的地方了。若是能学到几招,将来安置百姓肯定也能更稳妥些。”
  他说的不是治军,而是安民,让伏波不由多看了对方一眼,随后笑道:“孙兄只管随意看,若有不懂的地方,还可以来问我。”
  当初她也是这么让方军师随意在营中探看的,如今听到同样得话,孙元让也不由显出些惊讶,不过很快,他就恢复了笑容:“那在下就替百姓谢过帮主了。”
  不是他感谢,而是百姓们感谢,伏波听出了其中的不同,只是不知道这是故意作态,还是发自真心了。对于一个善于伪装的人,还真不太容易分辨其中的区别。
  不过伏波并没有去分辨,只要能让乱世中求存的人活得好上一点,她就不在乎。
  ※
  其实孙元让并没有说谎,正因为对赤旗帮好奇,他才会亲自前来,而非指派心腹。当得到允许,可以在城内外随意走动后,孙元让先去了流民大营。
  流民向来是最难处理的,可以用来攻城略地,也会因一个不慎引起哗变逃亡,孙元让自问对待流民还算周全,而且凭借这个收了不少人心,可是当见到赤旗帮的流民大营后,他才发觉自己做得不够。
  这营地里罕见的井井有条,极有秩序,洗漱、领饭、乃至便溺都有固定的地方,几乎人人都能住在棚屋里,老弱病残还分出了人手照顾。几乎所有人都有活干,妇人们带孩子,浆洗衣衫,处理营中杂务,男子则分去修建大营或是城墙,听说还分了的队,最勤劳肯干的还有奖赏。如此一来,人人脸上就都有了活人气,不像是寻常流民那般麻木不仁了。
  这也就罢了,更难得的是那些有不少统计流民姓名、来历的吏员,这可不都是乐仁城的官吏,而是赤旗帮安插的。能写会算也就罢了,面对这么多人,也能井井有条一一登记在册。而有了名册,这些人迟早是会变成治下百姓的,一口气多了数万人,放在哪里都不容小觑了。
  赤旗帮才兴起几年,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才?
  也是请教了几个小吏,孙元让才知道这些人都上过学,有些是作坊里的夜校,有些是军中的课堂,还有几个年纪轻轻的,更是在小学里读过书。只要学上一年,他们就能使得两三千个字,会加减乘除,如此一来只要培训一二,就能胜任了。
  这可比培养真正的读书人要简单多了,可是孙元让只是考虑了一下,就苦笑摇头。蓑衣帮里读书人本就少,还都担任着谋士、账房、师爷之类的要职,怎么可能出去教人?而专门养先生,办学堂,又要耗费多少银钱?对于他们而言,自然还是等人投效更为划算。
  还有这些流民也是一样,这不是山贼海匪的路数,而是正儿八经的牧民了,恐怕比朝廷还要讲规矩。如此一来,赤旗帮只要经营个一年半贼,这城也就要改姓了。
  越看越心惊,也越看越钦佩,孙元让都在思索,是不是因为伏波是个女子,才能把事情做得如此细致?听说赤旗帮里还用女子做事,若是长此以往,岂不是可用之人比别家都要多出一倍了?
  除了这些,最让孙元让感兴趣的就是那些说书先生了。他自己流浪过许多年,三教九流都有接触,甚至还会些易容的手段,也正因此,孙元让极为重视细作,不但养了一批心腹死士,还频频用他们刺探机密。
  之前和伏波联手闹出过汀州的大事,孙元让自觉这女子更他很像,也擅长易容刺探,手底下恐怕也有同样的细作,可没料到,她竟让还能在明面上使手段。
  世人多愚,经常听风就是雨,还有不少天生就惧怕“反贼”,想要收复一城一地,可不是光攻打下来就行的。偏偏只是用了些说书先生,就能让那些无知百姓对赤旗帮改观,除了安定民心之外,还能飞快传达号令,不让谣言传出,这可比寻常细作要管用太多了,不再是刺探,而是自己引领民心,这是一般人能想到的吗?
  当然,也少不了约束兵士,若非如此,说得再好听也没用。对于这一点,孙元让还是颇为遗憾的,他尚能约束部下,但是整个蓑衣帮可做不到令行禁止。似这等刚刚打下城池,就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更是想都不用想。
  看来方军师之前看到的,只是赤旗帮不打仗时的表现,到了战时,尤其是战后,可是远胜其他义军。
  一桩桩,一件件,孙元让都瞧的仔细,也都暗暗记在了心里,不断思索那些自己能用,那些不能。可等到他走进将军庙,了解到所谓的“公善教”后,孙元让才彻底确定了一件事,伏波想要的恐怕不止是做个大船主,甚至不是简简单单的称霸一方。
  难不成她也打算逐鹿?一个女子,也有心做个枭雄吗?
第三百四十章
  不过这些心思,孙元让并没有跟任何人说起,只是默默在城内外看了一圈,就跟着赤旗帮众人商议起了军务。虽说他知道的消息不少,也尽心尽力说明白了叛军的情形,以及蓑衣帮会采取的战术,可似乎还是没能让伏波满意。
  “帮主问的太细了,有些我的确说不清楚。”孙元让都有些无奈了,他自觉是个伶俐人,又有方天喜在背后查漏补缺,罕少碰到被问到哑口无言的时候。说实话,有些地方真是连他都从未想过,只是听伏波问上两句就受益匪浅,然而现在不是表现钦佩的时候,这可是性命攸关的事情,哪能含糊过去?
  明白自己已经把孙元让给掏空了,而且有一说一,这人的情报意识在这个时代是算得上出众了,伏波便笑道:“无妨,孙兄说的这些对我们很是有用,其他的再想别的法子吧。只是你们和天定军出征的时间,必须提前跟我们说定了,而且最好留个亲信传讯。”
  这也是应有之义,毕竟出征要放在了秋收以后了,而赤旗军是作为奇兵的,连合兵这个步骤都省了,更要精准的把握住时机。
  因此孙元让干脆点头:“这个自然,我会派专人往这边送信,若是方军师有什么建议,也会尽快送到。”
  两边距离不算近,这可是要耗费不少工夫的,伏波点了点头:“那就烦劳孙兄了。”
  处理完了联络事宜,也仔细看过了赤旗帮的种种手段,就到了该走的时候。孙元让相当的爽利,直言道:“我还要赶回去安排出兵事宜,下次相见,恐怕要在庐陵城头了。”
  这就是预祝他们大获全胜的意思了,伏波也笑了:“有了这等功勋,孙兄恐怕也要再次高升了。”
  孙元让如今在蓑衣帮里的地位可是水涨船高,毕竟曾亲手救出常头目,更在叛军闹起来时,最先带兵护住了潘帮主,估计也正因此,才能当上这场三方大战的居中协调人。
  这同样是好话,孙元让自是欣然笑纳,又不免叮嘱了一句:“时至乱世,阵上更是刀槍无眼,帮主还是小心一些,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切不可再像汀州那般了。”
  他可是亲身经历过汀州那场大事的,当街袭杀,换身衣服就大大方方出城,如此胆大包天的作风,可是让他惊讶了许久。之后听说的那些,更是一件件都能写入话本了,只是如今这么大的身家,岂能因为一时之快就亲身犯险?
  孙元让模样其实称得上周正,鼻直口阔,瞧着相当顺眼,如今身居高位,更是有一种让人信服的英雄气,说起这番话也是语带关切,不会让人生出冒犯之感。
  伏波却只是笑了笑:“孙兄放心,我自会小心行事。”
  如此对答,让孙元让脸上也带出了笑,没在废话什么,他拱拱手,就带着心腹离开了。
  孙元让走了,其他人还是要继续开会的,又说了些将来的安排,等到散会,参谋部的人几乎都走光了,伏波突然问身边人:“怎么,这次你就不谏言了吗?”
  孙元让说的那番话,其实伏波经常听,甚至有些人后来不提了,也不免把忧心挂在脸上,这里面又以严远为最。可是现在,外人都说了,他却一个字也没提,这就让人有些好奇了。
  严远沉默片刻,低声道:“帮主其实不爱涉险,正因行事有把握,才能当机立断。既然如此,我又何必忧心?”
  这是严远的真心话,对于伏波所有的冒险行径,他其实都挂记在心的。但是不知何时,他却能分得清楚这股忧心中,哪些是情不自禁,哪些又是失了分寸,犯了忌讳。
  在正事上,伏波其实并没有冒进的倾向,更是极少打无准备的仗。就像这个刚刚设立的参谋部,赤旗帮堪用的将才并不算多,但是在一场场复盘,一场场推演中,那些中层将领正在掌握兵法的精要,而且也开始明白哪些仗是该打的,哪些不该。这就不再是寻常的将官了,而当他们聚在一起集思广益时,产生的效用可比一两个高明的军师、谋士还要管用。
  能够事先想到这一点,并且早早为将来打算,又怎么可能是个莽撞之人?既然如此,身为下属就该执行命令,或是提出相应的质疑,而非感情用事。
  严远话说的简单,更没有讲出这么多复杂的心绪,伏波轻笑了一声,也不再多言。
  台风带来的洪涝终于退去,但是跟粤州这样走运的地方并不多。不是每个地方都有赤旗帮坐镇的,也不是每一个揭竿而起,称王称霸的势力,能把人命看在眼里。
  尤其是靠近荆湖那一片,更是因为连年征战残破不堪,再来一场天灾,就能变作白地。这种时候,所有人都不管不顾了,只想着逃到逃去个能够安身的地方。蓑衣帮也罢,天定军也罢,甚至那些念经的唱咒的,只要能救命,谁管是哪路神佛呢?
  而等秋收来临,这股躁动就成了难以遏制的洪流。只要能抢了别人的地盘,就又钱又粮,就能糊弄住无数人的嘴。哪怕打不赢,也能消耗丁口,使得这个冬天不至于太难熬。
  如此的背景下,自然人人都是“义军”,都口称大义,毕竟没什么比活命更正义的事情了。
  只是些许时日,各地都燃起了战火,也让那些流亡在路上的百姓更是焦躁难安。
  “前面就是渡口了,若是不着紧赶路,可就麻烦了。”说话的老汉边费力捶着腿,边对身边的年轻人说到。
  那是个十三四岁的少年,连声音都还没变了,但是身量不矮,还穿着一身颇为干净的衣裳,一看就是哪家的少爷。也是瞧见他似乎不凡,身边还跟着好些像是家丁的汉子,这老儿才刻意露出了结交的意思。
  毕竟是荒郊野外,有人搭伴肯定更好啊,他们一队人可防不住盗匪。
  听那老汉如此说,少年人露出了意外神色:“老丈,你不是说过来时没见到贼寇吗?为何还要怎么赶,天黑前应该能过河吧?”
  那老汉轻叹一声:“你就是历练的少了,天色只要稍稍暗下来,在河上就不保险了。说不定船家起了歹心,把你沉到江中。在河边过夜也不行,万一睡下后从河面上摸来条船,死都不知是怎么死的。”
  这话听得那少年面露惊色,迟疑道:“不是说蓑衣帮境内没什么贼匪吗?”
  那老汉像是听到了什么笑话:“小兄弟,你真以为蓑衣帮是好人啊?也是这边水浅,没有太多蓑衣帮的船,要是到了大河上,那才是生死就看人家一句话呢。”
  一般人又怎么可能区分出什么蓑衣军,叛军,只是觉得全是贼寇罢了,碰上能不能活命,还要看运气。也是家乡实在呆不住了,才要不远千里投奔亲戚,否则谁肯在这乱世奔波啊。
  不过这些话没必要跟个孩子说,卖两句好,能跟这群人同路就行了。
  兴许是被这话镇住了,也兴许是激起了少年心性,再次启程时,那少年竟然还真走快了不少,倒叫老汉跟着吃力了起来。
  好在一群人紧赶慢赶,总算赶到了河边,又提心吊胆等了一刻钟,这才看到了小船。一行十来人,分了三条船,等上船时,几乎人人都悬着心肝。这河虽然不深,但也有能淹死人的地方啊,要是船家黑心,怕是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好在可能是被那少年带着的人吓到了,船家并没有使坏的意思,一群人平平安安到了河对面,付清了渡资,这才齐齐松了口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1/2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