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居一品(精校)第10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36/1087

  好在当时的人口还不算很多,又有郑若曾和沈京这两位干吏坐镇,他们迅速调集军队,平息了叛乱,并施以雷霆手段,处死了所有杀人强奸者,并将参与抢劫者流放棉兰老岛,在那里,对华人满怀仇恨的土著居民会好好的招待他们。
  反思这次骚乱,两人一致认为,现行的先到先得的土地政策,已经不适应人口激增的速度,在经过一番讨论,并报经北京的沈默同意后,两人宣布了三条法规,这也被视为日后吕宋能良性发展,充满希望的关键所在:
  第一,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任何已经在官府登记造册过的田产住宅,都得到东南总督府的保护,任何敢于侵犯他人财产者,都将遭到重刑处罚。
  第二,自法规颁行之日起,原先的土地规定作废,所有无主土地由总督府统一分配,任何个人不得私自开垦。
  第三,所有未分配土地的移民,必须服从总督府的统一安排,否则视同放弃土地权利。
  三条法规颁行,自然引起新移民的不满,许多人甚至扬言要回去,对此总督府宣布来去自由。但移民们本就是在国内活不下去了,才千辛万苦的抵达了这里,怎会在希望彻底破裂前放弃呢?所以最后真回去的寥寥无几。
  将分配土地的权力收回只是第一步,更大的考验是如何分好蛋糕,并且杜绝狭隘宗族观念的毒瘤。沈京采取了双管齐下,首先通过大量的清丈调研,尽可能将待垦土地均衡划分成一个个大农场……对于地理位置稍差的,在面积上多做补偿,尽量做到每一个农场大差不差。然而每个农场分配一千丁口,每个丁口均分农场的土地,这样大约三四百个家庭,便被分配到一个农场中。
  农场的土地归所有家庭集体所有,每个家庭都会按照丁口,得到一定比例的土地。对于名下的土地,个人可以永久耕种,但没有买卖的权力,只能以出租的形势在农场内部流转。如果要外租或者出售的话,需要得到农庄集体同意。
  同时,在以家庭为单位分配土地的过程中,特意将那些举族来迁的大宗族分得天南地北,使其不能抱团欺压旁人。他还十分注意每个农场中移民的原籍地,尽可能使来自的各省的人们混居,消除地域观念。
  打散原先组织的同时,必须要建立起新的组织机构,否则必会沦为一盘散沙,农庄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沈京按照沈默的指使,在农庄施行村长选举制。任何有志成为村长的成年村民,都可以参加竞选,通过两轮普选胜出者,将在接下来三年担任村长。
  村长有权处理村民间的纠纷,决定来年的耕种计划,代表村子与南洋公司谈判,协调生产经营,分配剩余利润等等,权力很大。但十名以上村民便可以提出对村长的罢免,过半数同意便可罢免成功,并重新召开选举。
  ※※※※
  这一系列闻所未闻的新政策,显然不是沈京可以想出来的,而是都出自沈默的构想。他显然把吕宋当成了试验场,想验证一下自己的理论是否适用于国人。而沈默这次的实地调研,除了看一下移民的实际成果外,更重要的是,对在这里进行了十年的政治实践进行验收。
  结果出乎意料的好,沈默之前最担心的是,民众的素质会不会成为民主的桎梏,但显然是多虑了……确实,在最初几年里,百姓普遍存在贪图小利、将自己的选票廉价出售的现象,花钱买票的现象十分严重。那些花费了巨额成本当上村长的人,自然会在任期内连本带利的捞回来,结果在那几年里乱象丛生,村长以权谋私、大肆侵吞集体利益的事情屡见不鲜,老百姓骂声一片。就连沈京也在写给沈默的信里,哀叹说对狗屁选举制度丝毫看不到希望,要是让自己来指定村长,情况会好很多。
  沈默回信说,我承认你是一个英明的统治者,按你那一套,吕宋的发展速度肯定比现在快。但你能保证,自己在吕宋干一辈子?要是你的继任者是个糊涂蛋呢?还是给选举一些耐心,只要它能上正轨,将来无论是谁来当这个总督,都无法把吕宋折腾回去。
  沈默都这样说了,沈京自然得咬牙忍下去,情况在万历四年以后,果然出现了好转,有了之前选举的教训,村民们的选择理性多了,不再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胡乱投票,他们要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村长。而村长们也终于感受到选举这道紧箍咒的威力,任期三年里不好好干,就是会被村民抛弃。明年又是选举年,所有的村长都在兢兢业业,拼了命的表现,就为了能多得几张选票。
  用过晚饭以后,外面天色大黑,村长又带着村勇,到甘蔗地里巡逻去了,既是防止土著搞破坏,又是防止野猪糟蹋庄稼。
  沈默在村长收拾出来的四层客房中,透过窗户望着远去的火龙,嘴角挂起满足的笑容。直到眼前一片漆黑,才坐回桌前,就着油灯开始写他的调查笔记:
  ‘在吕宋的普选实验,出乎意料的成功,人们只需要一些时间熟悉了解自己的权力,便会认真的履行选举之权。然而这里毕竟是在吕宋,人们都是移民,没有任何传统的羁绊,又有一个强大的权力机构推行,才有这么强的可塑性。若是换成大陆,哪怕有皇权不下乡的传统,百姓在精神无法违背宗族,在生活上必须依附大户,都会使任何的民主成为形式。这种自下而上的民主,似乎并不适合本土,对于本土,似乎只能采用由上及下的方式,破坏小,难度低,缺点是不彻底,容易反复……’
  一路走来,都是令人欢欣鼓舞的新气象,沈默却写下这样让人沮丧的话语。好在他笔锋一转,道:‘而在吕宋这样的新领土上,应当坚定不移的将普选继续推行下去,而且应当立即举行三级选举,建立三级理事会——由各村选出代表本村的理事,加入县级理事会;由各县级理事会,选出府一级理事,成立府级事会,由府级理事会,选举出吕宋理事会。每一级理事会对同级的政府机构,拥有质询,提议,要求财政公开、协商税收等各项权利,以反对暴政,保护民众为己任。如果这套制度能成功的话,有可能会传递回国内,导致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但希望不会太大,就像前面说过,各方面条件差得太多,’
  写完了长长的报告,外面不知何时下起了雨,沈默有些担心那些外出巡逻的人们,却又有些羡慕他们,至少他们知道家在哪里,就算伸手不见五指,也不会迷失方向。但自己想要找的路在哪里?会不会迷失在黑夜中,都是未可知。
  但他不能出错,因为还有那么多的人等他指示方向,期待着走向美好的未来呢……
  第二天一早雨过天晴,沈默又看到了村长,得知他们昨夜安然归来,早饭前,他应邀参观了农庄的甘蔗林,以及新建的制糖作坊。对这个作坊,村长十分骄傲,他说有了它,不仅可以节约九成的运送成本,还比单纯卖甘蔗要多赚很多。具体是多少,村长保密,但从他兴奋的脸上可以看出,至少明年的选举不用担心了。
  吃过一顿丰盛的早饭,或者说提前的午饭,留下了两根金条,队伍便离开这个围屋,没有再往东走,而是向北,与等在珠江府城的郑若曾和沈京汇合。
  第九零三章
黄金(上)
  与郑若曾和沈京汇合后,队伍驶入了山区,道路变得颠簸不堪,马车已经不能通行,所有人都换乘了马匹。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北部山区的矿区。毋庸讳言,吕宋能有今天的繁荣局面,与在山地发现了丰富且易开采的金矿和铜矿,有着直接的关系。
  沈默之所以将吕宋作为大明海外殖民的起点,首先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吕宋与本土的距离适中,往来有成熟的航线,有良好的华人基础,且正逢西班牙人入侵,甚至连其国王都在向大明求援不久便战死了。正所谓天予弗取、必受其咎,如果不趁势取下吕宋,让西班牙人在亚洲站住脚,大明卧榻之侧,便有猛虎酣睡。等到葡萄牙被其吞并,西班牙人肯定会第一时间从吕宋出发,接手马六甲和香料群岛。到时候大明要么与之倾国一战,要么永远被锁死在南中国海,无缘世界的角逐。
  但拿下吕宋只是第一步,如果无法将乐土重迁的国人吸引过来,那这里只会是一块海外飞地,就像历史上随意丢弃的那些疆土一样,只要国内一出现财政危机,不管战略地位多重要,都会被削减开支放弃掉。所以这里必须要有足够的吸引力,让人们蜂拥而至,让国家舍不得放弃。
  种植园的建设周期太长,先期投入太大。不仅靠天吃饭,还得将产物远销国内,才有可能盈利,这中间要是有个浪打船翻,销路不畅沈默的,必然回款困难,甚至有可能血本无归。所以只有那些走投无路、且容易轻信的农民才会被吸引过来。而那些吕宋城镇化最需要的市民阶层,却不会对远隔重洋的几百亩地动心,对他们来说,实在没有理由放弃目前还算过得去的生活,去天涯海角挥汗流血,甚至连命都送到那里。
  所以还需要有更致命的诱惑才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的浪潮不可避免的席卷国内,安贫乐道被人们当作笑柄,财富成了实力和地位的象征,人们对贵金属的追逐,也变得前所未有的狂热起来。这也是为什么是吕宋,而不是临近的爪哇、马剌加,因为这个面积并不算太大的海岛上,有着全世界储量第三的黄金,是贵金属匮乏的国内,远远无法比拟的!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对黄金的渴望,才能让人类克服对海洋的恐惧,踏上未知的航程,去寻找一夜暴富的机会。其实在南洋公司到来之前,吕宋已多次发现金矿。因为当时吕宋土著的社会还处于相当原始的状态,他们并不懂得黄金的经济价值,只将其当成装饰品。再者,当时这里的移民很少,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较低,与外界的联系也很有限,以致发现金矿的消息传播不出去。
  然而从南洋公司进驻吕宋的第一天起,寻找金矿便成为了他们的头等任务,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终于在隆庆五年,确定了岛上十九处金矿所在,然后通过东南的各大报纸刊登广告,招募国内民众前来淘金,并约定采集到的金沙,南洋公司只要三成,其余七成都归民众所有。
  鲜为人知的是,这个三七开的比例,以及民间开发的方式,曾经在南洋公司内部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这个被反复提及的南洋公司,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准确的说,这是一家成立于嘉靖四十四年的永久性股份制公司,公开的发起人为汇联号,出资两千四百万两白银,占八成股份。剩下的百分之二十,由上百个大大小小的商号或个人认购,总股本达到了三千万两白银。而汇联号的股东中,本就有东南的九大家,以及因为与日昇隆置换持股而加入的晋商。所以说,南洋公司从一开始就不是一家单纯的商号,而是一个拥有无与伦比的财力和势力的超级开拓集团,担负着为股东们在大航海时代攫取利益的使命。
  公司最先拓展的业务,是海上航运业。凭着不计成本的投入,南洋公司很快以最高标准建立起自己的护航舰队,并募集到了最优秀的海员和船长,硬生生破开老霸主们的封锁,建立起了在海洋上的地位。然而激烈的竞争导致运输业的利润下降,虽然仍旧十分可观,但想要回本却遥遥无期。
  然而南洋公司的雄心,并不止于和王直、徐海们分一杯羹。它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以建立殖民地,垄断殖民地经济为主营业务!与徐海王直们的海上争夺,只是为了练兵,吕宋才是他们真正的目标!
  终于,在西班牙人入侵吕宋岛,吕宋国王向大明求援,而大明尚且自顾不暇时,南洋公司主动请缨,要求组织民间船队支援吕宋。且不要朝廷出一文钱,只需在赶跑西班牙人之后,得到吕宋岛的贸易垄断权。
  在北京大员们的认识中,吕宋是一个几近不毛的蛮夷之地,能有什么贸易可言?在沈默的推动下,最终以皇帝的名义授权南洋公司收复吕宋,并同意授予其对吕宋的贸易垄断权。
  结果众所周知,南洋公司倾尽全力,借着天时地利人和,赶跑了立足未稳的西班牙人,又通过一系列的谋划,最终确立了在这个岛上的霸主地位。但是它毕竟是一家公司,股东们对开疆拓土没有兴趣,他们需要的是利润,是兑现之前描述的美好前景!最起码,得把一千万多两的战争开支挣回来吧?
  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追加投入的噩耗,而且不止一次,每次都以千万两计——大规模移民、组建安保部队、建造基础设施,为种植园提供生产资料,每一项都需要持续的巨额投入,而且在数年之内,见不到任何回报。虽然大家看在沈默的面子上,只能咬着牙、和着泪往里投钱……基本上那些年,通过海上贸易赚到的钱,全都投进去了……股东们的心情可想而知。
  所以当吕宋发现大规模金矿之后,早就两眼发绿的股东们,全都如饿了十天的狼一般,嗷嗷叫嚣着要大捞特捞,补偿这几年遭受的损失。以他们的意思,把这些矿山圈起来,然后从佛朗机商人那里大量订购黑奴,或者逼着土著充当劳工,连工钱都不用付,挖出来的金子全归公司!
  但沈默不能答应,他需要吕宋的金矿,来盘活自己布置的整盘棋局。
  ※※※※
  在给南洋公司高管编写的教材中,沈默将殖民地分为三种,拓殖型、掠夺型和商业型。掠夺型殖民地,就是只对殖民地的自然资源包括人口资源进行破坏性掠夺;至于商业型殖民地,就是将殖民地当作原料生产地和产品倾销地。而拓殖型殖民地,是宗主国在海外的延续,不仅可以实现前两者的功用,更重要的是,可以成为国土的一部分,国民永久的定居之地。
  很显然,第三种最长远,也最有诱惑力……如果真能使吕宋成为拓殖型殖民地,南洋公司无异于成为一方诸侯,诸位股东都是国中的公卿,这样的诱惑,足以让人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
  但是这种殖民地的形成条件却又太苛刻了,首先需要殖民地没有原住文明,或者文明程度极低,这样才有可能抹去原先文明的印记,使新的文明扎根;同时对原住人口的数量也有要求,尽管汉文明的同化作用最强,但如果原住民人数太多,同化的难度就太大了。彻底种族屠杀当然也可以,但这不是中国人能干出来的事儿。所以要想成为华人的拓殖之地,首先得文明程度很低,人口也得十分稀少。而且不能距离本土太远,自然环境也得适宜生存。
  吕宋,十分难得的完全符合这些条件,但前提是,得把百姓吸引过来。
  前面说过,黄金,是不二的法宝。而且必须让人感到自己会大赚特赚,才能放下手头的营生,克服对未知的恐惧,前来吕宋淘金。
  在郑若曾苦口婆心的劝说下,股东们终于答应,再给他三年时间,如果三年内仍然不见盈利,那么就必须把金矿收回,由公司独立开发。
  取得了股东们的谅解,郑若曾展开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将南洋发现无数金矿的消息,传递到了大江南北,终于拉开了大移民的帷幕。
  距离吕宋最近,民众也最敢冒险的广东,最先感受到淘金热的冲击……农民们典押田宅,工人们扔下工具,士兵们脱掉盔甲,士子们离开书房,甚至连一些中下级官员,也抛弃了他们的官职,纷纷买票登上前往吕宋的客船。
  在淘金潮最热的年月里,广东城一半的房子已人去楼空,因为劳动力突然短缺,工场大面积停工,甚至连已经发行数年的报纸,竟然因为排字工人离去和订户的离散而不得不停刊。这股热潮接着席卷福建、广西和湖广,在湖广,仅隆庆六年一年,就有七万名成年男子,抛下即将收获的庄稼,南下广州乘船再南下。与此同时,有四万多福建人从泉州出发前往吕宋。甚至连向来自得自满,无比恋乡的江浙一带,每日都有数艘满载着淘金客的大船出航。
  来自国内各省的淘金者,使吕宋的人口猛增。隆庆五年,吕宋总督府的在册人口是八万七千人,一年后,已经达到了三十一万五千人,又一年,人口突破五十万。因为采金点星罗棋布,城镇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昔日里死气沉沉的吕宋岛,终于因为淘金客的到来,变得热闹起来。
  ※※※※
  淘金客们在抵达吕宋后,首先向总督府登记造册,然后被编入一支支采金队伍,宣布纪律之后,由南洋公司的安保部队,带到相应的采金点去。起先然们怀着惴惴的心情,担心会不会被拐骗了,但很快这种担心就被跑到九霄云外,所有人的心中只剩下一个声音,那就是‘黄金、黄金’!
  从北部山区,到中部山脉,一直到南部的山地,到处都有南洋公司设置的采金点。起初,由于金沙在地表层,所以只要用一个普通的洗脸盆,就可以从沙里淘洗出黄金。多笨的人不用教也会,完全是一种拼体力的活。那时候,平均每人能淘到两钱金子,一个月下来就是六两黄金,这相当于在国内平均月收入的二十倍。而在一些富矿区,甚至有人一天就能淘到这个数。
  万历四年,吕宋淘金热达到了顶点,黄金产量由隆庆五年的三百万两增加到一千五百万两,产量几乎占全世界的一半,南洋公司也由此赚得盆满钵满,不仅早就挣回了本钱,而且每年都给股东们带来巨额的分红。
  但更让人大开眼界的,是黄金神奇的带动作用……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中国人都很清楚,因此在获得财富的同时,他们也必须要保护好自己的安全,无论是财产安全,还是人身安全。所以最直接获利的是汇联号,这家早就根深蒂固于人们心中的银号,成为了淘金客们保存黄金的首选,而且汇联号还贴心的推出了财产保全服务,如果储户意外死亡,汇联号将会把他账户中的黄金,如数拨付给其指定的继承人。这大大减少了有人妄图杀人越货、不劳而获的念头,使淘金大潮能在狂热中没有走向疯狂。
  各地淘洗出的金沙,堆满了汇联号在吕宋各地的银库,汇联号负责将这些金沙铸成金币,并为客户安全保存。这使得汇联号的黄金储量,一下子从警戒水平,提高到了原先的二十倍,实力又上一个台阶。
  但更大的变化还在后头……
  第九零三章
黄金(中)
  吕宋的腾飞,离不开淘金的大潮。
  由于大量淘金者的到来,吕宋的人口急剧增长,衣、食、住等生活物资供应陡然紧张。尤其是最初的一年里,所需消费品急剧攀升,在短短数月之内物价飞升数倍,其中最基本的米面油盐,以及淘金者须臾不能离开的烈酒香烟,价格竟然上涨二十倍。
  这让很多本打算放弃庄园,加入淘金者行业的农场主改变了主意。因为他们仓库里的存粮被抢购一空,甚至连地里还泛青的庄稼,都被以高于原先十倍的价格预定。而且只要淘金热一日不退,收入就永远稳定而丰厚。这样一来,谁也舍不得自己投入无限心血的庄园了。
  在此之前,虽然南洋公司耗费巨资建造数以千计的种植园,也早就进入了丰收期,然而孤悬海外的地理位置,使其出产的作物销路始终不畅……种植园经济虽然也是靠地吃饭,但它与不依靠市场,以自给自足为目的小农经济完全不同,它的生产目的是通过出售农产品获得利润。其规模化、单一化的种植,只会生产出远超所需,甚至并非所需的大量农产品,必须依靠市场来消化。南洋公司尽管尽心竭力为其开拓市场,但居高不下的运输费用,使欧洲甚至本土江浙一带的商人望而却步,所以积压状况十分严重。
  然而为了保护庄园主们的积极性,南洋公司还是斥巨资收购……幸好其母公司汇联号伸出援手,愿意提供长期无息贷款。当然,汇联号毕竟跟南洋公司不是一回事儿,它必须要向自己的储户负责,作为对价,他们从南洋公司手中取得了吕宋金融业的垄断权。
  当吕宋的淘金热潮爆发后,人们才看明白,原来南洋公司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之前他们之所以不种植大陆紧缺的桑园和棉田,而是一味的种植水稻、甘蔗、烟草,就是为了今日突然暴增的需求量做准备。如今所有的库存都被淘金者们的金沙代替,南洋公司又大赚了一笔。
  但赚钱不是南洋公司的目的,否则他们大可封起金山自己挖,肯定比现在赚得多,他们所做的一切的,都是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将吕宋变成真正的领土。就像他们全力支持民众垦殖一样,他们也会给予淘金者不惜代价的支持。
  当淘金者越来越多,超过本地的供给能力,继而又出现物资短缺时,南洋公司又想方设法调剂和统筹物资,甚至停掉了所有的海上生意,命令庞大的船队从国内、从中南半岛,从印度进口了大量的生活必需品,保证了淘金者们不至于两袖黄金,却饿死他乡。
  而淘金者们也给予了南洋公司丰厚的回报,他们不仅将三成收入上缴,而且还会豪爽的购买各种消费品。当然获益的不止南洋公司,意识到将有无限商机来临的海商们,同样千分百家的搜寻货源运到吕宋,出售给当地的商人,再由当地商人运送到矿区所在的城镇。
  不止是销售业,服务性行业也大量的涌入。因为劳力短缺,那些不能直接淘金的妇女,成了服务业的主力,她们为淘金者们洗衣做饭,开设酒馆戏院……以及淘金者们最不可缺的赌场青楼。那些淘金者甚至会把所有收入花的精光,然后再返回矿山去淘金。如此周而往复,淘金者们的收入,便在天价服务中悄悄转移到商人们手中。
  在那个年月里,只要能靠上淘金者,就没有不赚钱的买卖,这使得城镇地价飞升,原先一块只需要三十金元的地皮,涨到了八千金元,就这还有价无市……金元,并不是黄金铸就的金币,而是由汇联号签发并承兑的汇票。
  前面说过,所有的淘金者都将金沙存入汇联号,然后得到一张必须本人支取的存单。但淘金者们还需要花钱,若是再从汇联号提取黄金,就太麻烦了。而且汇联号告诉他们金属会磨损,不如用我们的金票吧。金票与存单不同,它可以在任何一家汇联号提出等额的黄金,而且认票不认人,完全可以当钱花。
  这个概念淘金客们并不陌生,因为国内的有钱人,使用银票已经很多年了。之所以在吕宋不叫银票而叫金票,一方面听着更气派,一方面,也是因为在吕宋没人要银子。
  纸币之外,为了满足淘金客们的日常消费以及虚荣心,汇联号还铸造了名叫金元的金币,每一金元含有一钱黄金。为了防止有人故意切割磨损,每一枚金元都有精美的图案和花纹,一经推出便深受淘金客们的欢迎。但一金元毕竟还是价值太大,汇联号又很快推出了辅币单位,银角和铜分。一金元等于十银角,等于一千铜分,建立起完整的货币体系,悄然完成了沈默交代的实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36/108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