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居一品(精校)第1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0/1087

  “歪理。”沈默骂一句,看下面的优点栏写道:‘伶牙俐齿,随机应变,胆大心细,长相讨喜。’
  “长得喜相也是优点?”沈默不禁问道。
  “那当然,”沈京点头道:“若是让人一看就心情不好,那还怎么谈判?”
  “牵强附会。”沈默骂道,再看缺点那栏空着,奇怪道:“怎么回事?怎么没有呢?”
  “没有就是没有,”沈京翻翻白眼道:“难道要我胡编乱造吗?”
  沈默服气了,笑道:“就脸皮厚度来说,我不如你。”
  “伯仲之间吧。”沈京谦虚道,说着嘿嘿笑道:“现在你该答应我我去了吧?”
  沈默不置可否道:“胡宗宪是口头答应你的,还是立的字据?”
  沈京得意笑道:“当然是空口无凭,立字为据了。不过我不看重这个,你想啊,结个亲事还得三媒六聘,折腾好机会呢。谈判这种事儿,他肯定不会一次成功吧?所以肯定得继续用我,还怕他食言吗?”
  沈默不得不承认,沈京的心眼确实很够使,也不担心他会吃亏了。便又道:“安全呢,如何保证?前两拨人可还没见到王直,就死的死,亡的亡了。”
  “这你就更不用担心了。”沈京压低声音道:“我有秘籍啊。跟你从头说起,我学里有个同窗,叫蒋洲的,乃是宁波府奉化县人,家里是当地的豪族,现在他家出事了,他便找到我,想让我帮他通融一下。”
  沈默大为奇怪道:“人家既然是豪族,出了事该去找官府通融,却来求你作甚?”
  沈京老脸一红道:“是这么回事,虽然我这人平时很低调,从不炫耀,可他不知从哪里得着消息,知道我是你的堂兄,便想求你这位浙江巡按通融则个。”
  沈默却知道满不是这么回事,就想想那些家伙一口一个‘才子他哥’,便知道他平时定将自己挂在嘴上。但沈默是善解人意的,他知道那些恩贡生们比不了学识,肯定是要互相攀比家世财力的。
  想到这一点,他突然理解了沈京,在那种充满铜臭气的环境中,要么就跟着沉沦堕落下去,要么就奋力挣脱出去,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
  所以沈京这不是冲动之举,而是经过认真思考后迈出的一步,能不能打造一片自己的天空,就看这关键的一步。虽然也有可能会失败,但如果这一步不迈出去,却注定会沉沦无为,蹉跎今生。
  沈默叹口气,作为兄弟,他是知道自己这时候该作什么的。
  ※※※※
  很快完成了心理建设,沈默沉声问道:“蒋家犯了什么事?”
  “通倭。”沈京小声道:“你也知道,现在谁挨着这个罪名,就是满门抄斩,所以他家原先的关系都避而远之了,这家伙病急乱投医,便找到我头上来了。”
  沈默却知道,这可不是什么‘病急乱投医’,一定是有人指点过那蒋洲,告诉他巡按御史有过问任何案件,要求重新审理,甚至亲自审理的权力,再加上他和胡宗宪的那层关系,确实是个合适的救星。但这种事他却绝对不能答应的……当初打击通倭豪门可是他的建议,若是自己打自己嘴巴,自取其辱不说,平白让胡宗宪抓住把柄。
  看到他眉头微蹙,沈京笑道:“放心吧,我岂是那种给兄弟惹祸的蠢物?”说着十分得意道:“我不过是从这个大麻烦中,看到了机遇,而且还不会给你惹祸。”
  “哦,说来听听。”沈默郑重点头道。
  “这个蒋洲我是了解的,他会说倭国话,而且对日本的风土人情也十分熟悉,讲起海上的事情来更是头头是道。”沈京自信道:“我推测他就算没去过日本,也曾经长期参与过与日本人的贸易。”因为日本是个岛国,除了火山地震之外,原先基本上什么都缺。但最近几十年里,中国的勘探学传到了日本,借由这个技术,日本发现大量银矿。
  起初那些大名们拿银矿石去跟那些明国奸商交易……被坑死那是一定的,基本上是用卖白菜的价格,把那些白银矿石卖出去的。后来亏得实在是受不了,只好花重金收买,学到了明朝的冶炼白银的方法。
  但不得不承认,这个民族的学习能力和钻研精神特别强,他们在中国冶炼法的基础上,发明了‘灰吹法’的白银冶炼方法,终于生产出了白花花的银子,且质量和利用率都要比大明的更好,深受大明官民欢迎。
  这样,日本人对中国商品的购买欲望,终于有了满足的条件和基础,于是大量的生丝、纺织品、瓷器、药材和书籍,以超过大明国内十倍的价格,大量的涌入日本,且还供不应求。这样‘人傻钱多素来拿’的客户自然是人见人爱,于是大量的海商涌入到日本。在这个年月里,中日贸易的额度,甚至要超过对葡萄牙、西班牙这些国家的总和还要多。
  于是便形成了闽浙与日本贸易,两广与西洋贸易的局面。那蒋家既然是浙江的,自然是与日本贸易贸易为主,会说倭话,知道日本的情形,也就不稀奇了。
  ※※※※
  “我就琢磨着,通过这么个有经验、有关系,有门道的家伙去日本找王直,肯定比咱们自个无头苍蝇似的乱跑要安全可靠的多。”沈京踌躇满志道:“我就去巡抚衙门,直接要求见胡宗宪,看门的听说我可以找到王直,倒也没阻拦。顺利见到胡宗宪后,我便把计划一说,他大感兴趣,不用我开价,便给出了那个条件,他还说如果我能把这个别人都完不成的任务给完成了,就说明我能力非凡,现在东南正是用人之际,以后肯定会大有前途的。”
  第二四零章
国家罪人
  沈默详细问过了每一个细节,并把自己知道的一切,事无巨细的告诉沈京……
  “首先这个人,是当世最大的海商。”沈默轻声道:“根据估算,他每年的贸易额度,要比浙江的税收总额还要高,绝对的富可敌国。”
  “其次这个人,是当世最大的倭寇头目。”沈默沉声道:“他有两万多嫡系部队,受他控制和影响的倭寇人数多达五万余人,所有倭寇皆以他为领袖,所有不顺从他的,下场都十分悲惨。”
  “再次这个人,乃是一方诸侯,他在日本九州南部,僭号宋,自称曰‘徽王’,控制要害,割据三十六岛之夷地。”沈默淡淡道:“他实际占领并控制了这些地区和居民,当地日本人皆以为其服务为福分。”
  沈京听得目眩神迷道:“照你这么说,这王直就不能算是狗汉奸了。”
  沈默沉声道:“他确实不能算是汉奸,因为不是他投靠了日本人,而是日本人投靠了他。”
  沈京咋舌道:“那些倭人就任其侵占国土,称王称霸?”
  “那是一个信奉强者为尊的国度。”沈默目光复杂道:“他们人口有限,又处在四分五裂的战国时代,一个大一些的诸侯国,手下也不过万把人。而王直的嫡系部队,就已经两万人,且都配备有最新型的火枪,再加上他所占领地区民风彪悍,都十分拥护他,就算他想横扫诸侯,独占九州岛,也是做得到的。”
  “那他为什么不把日本打下来?自己称王称霸算了。”沈京觉着自己开始崇拜那位王老板了。
  “他不会那么做的。”沈默摇头道:“我说过,首先他是个海商,日本对于他来说,是最重要的贸易市场,他已经完全垄断了这个市场,与日本的诸侯形成了最恰当的关系。只要他没有发疯,就会不遗余力的维护这种局面,而不是破坏它。”
  ※※※※
  “让你这样一说,我都觉着他是民族英雄了。”沈京难以置信道。
  “他罪不容诛。”沈默淡淡道:“我说过,他是倭寇的大头目,所有倭寇的罪恶,都可以加之于他的头上,算什么狗屁英雄?”
  “那到底是什么意思?”沈京作揖道:“我的沈大人,您就直说吧,兄弟我念书不好就是因为理解能力有限,还是请您直说吧。”
  沈默沉声道:“我真没法直说,因为我也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我只能把他的复杂背景提供给你,你一路上用心琢磨着,能想明白一分,见到他就会多一分把握。”说着笑笑道:“其实我知道的情况,也不过是一些皮毛,还要拜托你一路上仔细观察,最好能记下所见所闻,说不定就可以找出答案来。”
  “这我晓得,”沈京点头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就是这个意思。”沈默笑道:“只有把这个人彻底弄明白了,我们才能找到东南问题的正解……”心中默默道:‘说不定也是大明命运的正解。’但这话他只能深藏心底,即使对最亲密的兄弟也不能说。
  ※※※※
  斗转星移,东方微露鱼肚白。一夜的深谈之后,沈家两兄弟的脸上,却仍不见丝毫的疲惫之色。沈默已经把要交代的都说完了,铁柱端上笼包稀饭,几样简单的早点。
  两人便开始默不作声的吃饭,过了好久,沈默才低声问道:“那个蒋洲没问题?”
  “胡部堂已经向他许诺,谈判成功之日,便将他家的事情一笔勾销,不再追究。”沈京笑道:“现在全家都在官府手里,他只能合作。”
  “就你们两个去吗?”
  “还有胡部堂的亲卫,千户陈可愿,他主要是监视保护我们的,真正要谈还得我俩为主。”沈京热切的望着沈默道:“这下您老人家该放心了吧?”
  沈默定定的望着沈京,缓缓道:“我再给你找个保镖吧。”便提起毛笔,蘸墨写一封信道:“你知道长子的长官吧?”
  “俞大猷俞总戎。”沈京点头道:“据说他是绝世高手,一手‘荆楚长剑’横扫嵩山少林,无人能敌,等闲几十人近不得身。”说着便激动道:“你不会要让他给我当保镖吧……”
  “做梦去吧,”沈默笑骂一声道:“人家俞总兵是二品武将,我一个小小巡按能调动了?”见沈京塌下脸来,沈默眨眨眼道:“别灰心,我给你找个更厉害的。”
  “天下还有更厉害的高手吗?”沈京不信道。
  “有,他师父。”沈默很肯定道:“荆楚剑客李良钦,现就在俞大猷那里,我给俞总兵写封信,他一准把师傅给送过来。”前些天俞大猷来杭州,去西溪看过沈默,提起过他那武功高强、充满正义感的师傅到了自己营中,要为抗倭出一把力。但现代的军队中需要的是运筹帷幄的将领,令行禁止的士兵。至于武林高手吗,还没什么用处。
  俞大猷正为如何安置师傅发愁,所以沈默不怕他不答应。
  “真的?”沈京激动道:“那可太好了,这样我更有把握活着回来了。”
  “不管怎样,一定要活着回来。”沈默深深望着他道:“答应我。”
  沈京挠挠头,哈哈大笑道:“放心吧,算命的说我能活到八十八,日子还长着呢。”
  ※※※※
  离开酒楼到了码头,乘船回到对岸,两人便分道扬镳,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
  好男儿志在四方,男人们注定就是要分离的,但只要抬头仰望,就一定会想起同一片蓝天下,有那肝胆相照的兄弟,也在同样记挂着自己……
  两天后,沈默回到绍兴城。在家里安静读书,等待科考。科考是乡试的预选考试,一般从四月到五月,由一省提学官分别赴各府学中,集结学宫中的在籍生员,进行考试。成绩分三等,其一二等及三等前十名,共一百名考生准应乡试。
  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另外两次考试举得乡试资格,一次叫‘录科’,另一次叫‘录遗’。所谓录科,即科考落榜者;因故未参加科考者;以及籍贯是绍兴的监生、荫生、官生、贡生,这些人虽然在国子监受教育,但还是要回原籍应举。又因为学籍不在本地学宫,所以不参加科试,便需于六七月份参加录科,取得前五十名者,方能送考。
  如果你经录科考试,仍未能取得乡试资格,或者因故错过录科考试,那么也不要慌,大明朝完善的科举制度,会马上再给一次机会,这就是‘录遗’。如果在这次考试中,考到前三十名,那么恭喜你,可以被送考了……如果这次还考不中也不要紧,大不了三年后从头再来。
  但也不是非经过这些考试,才能参加乡试。按规定,还有四种情况可以保送……府县学的学官,准由学政直接送考;在国子监肄业的贡生和监生,由本监官直接送考;正印官胞兄、弟、子、侄中随官员在任读书的贡生、监生,准许本官申送参考;学官、州县佐贰也可由本任地方官申送参考。
  经过这三次考试加上若干保送名额,最终整个绍兴府会有二百余人,可以九月去杭州,参加今年的乙卯乡试。
  从这次考试开始,考官便全部出大题,完全考察考生对经义和八股掌握了,所以许多年长的考生纷纷脱颖而出,而许多在生员考试中优秀者,反倒可能成绩不佳,甚至直接被淘汰掉。
  而且和举人考进士不同,考中秀才后,不能隔年就考举人。按照规定,得在学校读上两三年,过了两次岁试才能考。所以说科举考试优点很多,其最大的优点就是折磨人,仅凭这连续数年、侧重点不同的十数次考试,便足以考生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了。
  但那都是对一般人来说的,对于不一般的人,总是有破例的机会。比如沈默虽然去岁才中秀才,可他今年就参加科考了,因为他是小三元。比如说陶虞臣,他也来参加科考了,因为他师兄是浙江提学。比如说,孙鑨孙铤兄弟,也来了,因为他们家里太牛了。
  再比如说,陈寿年就没来,因为他既不是小三元,也没有个当提学的师兄,家里更没有出过一摞子尚书……所以他就得再上三年学,才有资格参加科考。
  第二四一章
哥虽久已不在府学,学中却满是哥的传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0/108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