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居一品(精校)第2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5/1087

  严氏父子交谈时,沈默已经在拜会次辅徐阶了。
  徐阁老十分的和蔼,从案台后起身,拉着他坐在一溜红木椅上,笑眯眯问道:“龙溪公可好?长沙公可好?”这一问就显出双方非比寻常的关系,只是不知当初沈默遭难时,这关系去哪里了。
  沈默恭敬的回答完,徐阶笑道:“这里不比翰林院,差事太多太忙,你可要尽快适应哦。”
  沈默点头道:“学生知道了。”徐阶是他的会试主考,虽然只给他批了批卷子,但师生的名分却坐定了,也就意味着沈默今生都不能反对徐阶,否则就违背了官场的规则,会遭到所有人的唾弃。
  这层关系显然比同门之谊实在得多,甚至比父子关系还牢固。有了这层关系,徐阶自然可以把沈默当成自己人,而不担心他会三心二意。
  所以向来见人只说三分话的徐阁老,难得跟沈默谆谆教导一次道:“让你来内阁当值的谕旨,陛下并没有跟任何人商量,这就是说,你的前程已经在陛下心里了,所以这时候,你只要埋头苦干,兢兢业业,自然谁都亏不得你半分。”说着压低声音道:“内阁值房就在陛下的眼皮子底下,你要是懈怠惫懒,也难免圣眷不再,所以须得以‘勤’字当先,时时自警。”
  沈默是个懂事的,自然之道徐阁老这是在传授经验呢,赶紧正襟危坐,悉心聆听,便又听徐阶道:“内阁是军机重地,每天要做出无数个决定,你要做的就是多看多学多问,但谨记不要任何发表意见,提出任何建议。”双目炯炯有神的望着沈默道:“你负不起这个责任,也会引得上峰不快,所以我送你一句话,叫‘百言百当,不如一默’,至少在你没成为大学士以前,在内阁里应该遵守这一条。”
  沈默点头道:“学生谨记恩师的教诲。”
  “很好。”徐阶笑道:“有什么不懂的,解决不了的问题,尽管来找我。”
  “谢恩师!”沈默再次行礼道。
  ※※※※
  从那天开始,沈默和徐渭两个,便开始在西苑当值。徐渭司职紫宸殿,专门满足皇帝欲求不满的青词需要。他的文采也着实斐然,写出来的青词总是让皇帝惊为天人,是以时常召见,命他随侍左右。
  徐渭才思敏捷,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加上生性滑稽,应变能力又强,所以皇上不管说到哪里,问的什么,他都能随即应答,也总能讨得皇帝的欢心,又善于在嘻笑怒骂之间,说出发人深省的话来。所以没过几天,就成了皇帝身边须臾不可缺少的人了……嘉靖帝要下下棋、谈谈诗、画个画、写个字什么的,徐渭全能奉陪,且让皇帝开心满意,宾至如归。甚至皇帝想要出去散心,更是时刻少不了这个插科打诨的活宝,用徐渭自己的话说,他是陪吃陪玩陪修炼的‘三陪舍人’。
  相较之下,沈默的日子可就苦多了,他在内阁分的是文书事宜,起草一些文告诏谕,转送下边递上来的奏章什么的……全国一千九百三十六处驿站,全长三十万里的驿道,将两京一十三省的情况源源不断汇报道京城。什么北边俺答又要开始抢劫了,南边倭寇也在肆虐着,各地赈灾进展缓慢,过不下去的老百姓开始闹事儿,等等等等,事务繁杂,每天各部转呈过来的折子,少说也有上百件。这些奏折经过沈默之手,送给阁老们合议好了……阁老们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
  沈默便将票拟过的折子,送到圣寿宫进呈皇上御览。偏偏嘉靖又是位权力欲十分强烈的皇帝,事无巨细,每折必读、无事不问。这正是皇上动动嘴,小兵跑断腿……沈默便要像走马灯似的奔波周旋于皇帝、阁老、六部、都察院、大理寺之间,厚厚的官靴一个多月就磨得不能再穿,一回家就累得爬不起来,连脱靴子的劲儿都没了。
  第三五六章
廷议
  可别小看这跑腿传话的差事,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比如说两个衙门打官司、架秧子,皇帝让沈默下去分别问话,那回话时沈默先回哪个衙门的都不算错,可先入为主,后入为客的道理,混成精的大人们不会不懂。
  这只是一个例子,便足以说明其要害,所以不管是谁,只要想安安稳稳地当官,不管有事没事,就得赶着紧来巴结他,好预先给自己留条后路。反正不管他是当值或者下值回家,身边总是围着一群说大不大,说小也不算很小的官员,众星捧月似的追着,什么生子了、纳妾了、建房了、得宝了,总能想出名堂请他去‘赴宴’。
  给他送礼的更是不计其数,从笔墨纸砚,珍本书籍到古玩玉器、,琳琅满目,什么都不缺。沈默是做过官的,知道如果自己不收,反而会引起对方的不安,虽然有些混蛋逻辑,但事实就是这样混账。
  转眼到了六月里,谚云:六月三伏之节,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京城四季温差极大,冬天滴水成冰,夏季热得汗流浃背,尤其入伏后,闷热得喘不过气来。
  阁老们的房间里有冰块降暑,还能好受些。但沈默张四维这些人共用的一间里,不仅密不通风,而且连冰块都没有,沈默一进去便感觉,就跟入了蒸笼一样。
  再一看里面正在写字的张四维等人,不仅人手一把蒲扇,竟然还都把官服脱了,斯文点的穿着中单,豪放点的干脆就打着赤膊。见沈默看过来,斯文点的张四维不好意思笑道:“谚云‘暑熟君子’,意即最讲衣着整饬的君子,盛夏亦可赤背而不被人耻笑。”
  沈默咕嘟嘟灌一碗浓茶,然后用实际行动回答了张四维——他把官服一脱,再脱掉湿漉漉的中单,完全光着膀子。一边蘸水擦身子一边抱怨道:“这北京城冬天比南方冷多了,夏天怎么比南方还热呢?”说着看他一眼道:“都光着膀子,你也脱了吧。”
  张四维搁下蒲扇,吃一口手边解暑的‘苏造肉’,苦笑道:“昨天晚上我热得睡不着,发现院子里尚有些凉风,就铺张凉席睡到外面了,谁知差点让蚊子给吃了。”说着往上一拉袖子道:“你看全是红疙瘩,怎好有辱诸位的视觉?”
  沈默摇摇头,将水泼出去,回来擦干身子,穿件干净的中单。听张四维问道:“你怎么去了这么久?啥事儿这么耽误工夫?”
  沈默接过张四维递过来的一碗龟苓膏,一屁股坐在椅子上道:“明天廷议。”
  “廷议?”众人都抬头望向沈默,吃惊道:“许久不曾有过了,这次为了什么事儿?”廷议是朝廷决定大事的最终方式,由大学士和六部九卿参加,在嘉靖以前,其结果连皇帝都不能推翻……当然在本朝彪悍的嘉靖帝手下,是没有什么翻不过来的。
  “两件事。”沈默摸索着下巴上的短须,若菡说蓄起胡子显得成熟沉稳,所以他就留起了胡子,道:“杨宜已经离任了,新任东南总督的人选,吵了好几一阵子,双方僵持不下,明天会廷推决定;第二件事,更是吵了很久,开不开海禁的问题,同样要在廷议上做个了断。”
  “哎,”张四维叹口气道:“希望这次能得到个好结果吧。”
  “但愿如此。”
  ※※※※
  第二天一早,紫光阁宫门打开,四位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都察院左右都御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等二十余位红袍高官鱼贯而入,分左右两排站定,一齐面对北边仍然空着的那把龙椅跪了下来。
  三拜以后,太监为严阁老搬来锦墩,其余的大员都只有站着的份儿。
  严嵩将目光望向大殿西侧靠里的纱幔,接着所有人的目光都慢慢望向那纱幔。
  便听里面传来了一记清脆的玉磬声。
  就像是听到了信号,所有的太监都行步如猫般轻轻从两侧的小门退了出去,然后将殿门缓缓关上,也将稀罕人的风隔在外面,大殿里登时变得闷热起来。
  这其实是嘉靖帝故意的,就是想让这些养尊处优的家伙受不了,赶紧议完了不要再拖拉。
  那纱幔后面又是一声磬响,严嵩便苍声道:“开始议事吧……今年可谓是多事,东南倭患,北方俺答,又遭了大地震,因为地震的缘故,黄河也开始泛滥,数省都有水灾。说实话,这上半年我都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说着目光扫过众位大人道:“皇上如天之德,宵衣旰食也不跟咱们计较,但咱们这些大臣,要是再束手无策,左支右绌,恐怕都得请罪辞职了。”慢悠悠间,便定下了廷议的调子,然后问次辅徐阶道:“徐阁老说说,这千头万绪,咱们该从哪里抓起?”
  “回禀阁老,”徐阶拱手道:“以下官愚见,问题出在一个‘钱’字上,没有钱,边军缺饷,抵抗不了俺答;没有钱,赈灾迟迟不见起色;没有钱,被震坏了河堤没法修复,所以才酿成水灾。”
  ‘铛……’一声悦耳的磬声响起,徐阶仿佛受到鼓励,声音微微提高道:“朝廷为什么突然没钱了?因为占国库岁入八成的东南数省,正在倭寇的肆虐中自顾不暇,以致朝廷收入锐减。一赶上多事之秋便捉襟见肘。所以当务之急,是恢复东南的安定。”顿一顿,看看众臣工,缓缓道:“东南定,则天下定,东南乱,则天下乱。”
  又是一声急促的玉磬响,徐阶轻声道:“所以今天,东南总督的人选,必须定下来,诸位有什么人选请提出来吧。”
  吏部尚书李默便很干脆道:“吏部推都察院右都御史,兼漕运总督王诰,诸位有什么意见?”
  工部尚书赵文华立刻站出来道:“我推左佥都御史,浙江巡抚胡宗宪,他才是最合适的人选!”
  李默沉声道:“王诰是嘉靖二年进士,为户部郎中时,便定大同兵变,马到成功,兵部记功在册;后巡抚甘肃,练兵马,增城堡,戍边卫国,政绩显赫,受白金文绮之赐!至今为官三十余年,乃是国之干城!”说着冷笑一声道:“据我所知,胡宗宪是嘉靖十七年进士,十余年来一直在知县与巡按之间蹉跎,两年前倏然超擢巡抚,也少不了你赵大人的帮忙吧?!”
  ※※※※
  帷幔后的蒲团上,坐着嘉靖皇帝,这里同样没有一丝风,但他仍然厚厚的棉布道袍,也不怕捂出痱子来。
  除了嘉靖之外,还站着个穿七品服色的官员,自然是三陪舍人徐渭,他本来就体胖,此时更是汗如雨下,一边用袖子擦脸,一边借此偷窥皇帝。他发现当李默讽刺胡宗宪超擢是走了关系时,嘉靖的眉毛抖动了几下……显然是不太顺耳。
  徐渭当然是支持胡宗宪的,但他更清楚伴君如伴虎,尤其是嘉靖这种嗑药过多的怪虎,任凭你舌灿莲花,也只会起反作用。所以‘徐三陪’老实闭着嘴,静等争辩的结果。
  ※※※※
  外面的大臣争执了不长一会儿,便一个个汗流浃背,却不敢君前失仪,仍然要衣冠俨然的保持尊容……这份罪可够受的,以至于饱受煎熬的大臣们,竟然破天荒的结束了不休的争吵,拿出最后的一招……不记名投票……能混到这一步的,哪个不是八面玲珑,两面三刀的老油条?谁也不愿得罪了两位大佬,这个法子自然就成了最后的选择。
  内阁司直郎沈默和张四维取来了红豆和绿豆,每位大人各拿到了一粒后,吏部尚书李默道:“红豆代表王诰,绿豆代表胡宗宪,开始吧。”沈默便端着个长陶罐,在每位大人面前走过,每个人伸手进罐子里放下一粒豆,谁也看不到是红还是绿。
  转了一圈回来,沈默将陶罐交给严阁老,严嵩示意徐阶和李默一同点数。
  一共二十粒豆,却也好数,最后是王诰以十一比九胜出。
  这也在众人的预料之内,毕竟比起年轻且远在天边的胡宗宪,资历人脉更深,且就在大殿之中,这个因素足以影响严李两派之外的人的选择了。
  第三五七章
舌战金殿!
  看到这个结果,赵文华、严世蕃这些人鼻子都气歪了,但李默很快乐,笑眯眯的对纱幔后面道:“启奏陛下,王诰胜出。”
  纱幔后的嘉靖帝,面色不虞的攥着手中的玉杵,良久才随手敲了一下。
  严嵩闭着眼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一言不发,仿佛没有听见这一声。
  李默却不让他装糊涂,出声提醒道:“严阁老,该进行下一个议题了。”
  “嗯?”严嵩缓缓睁开了眼睛,茫茫地望向李默道:“李大人代为主持吧,老夫实在是热的喘不气了。”说着还如拉风箱一般,粗粗的喘息几声,真的要中暑一般。
  严世蕃急了,假装探看老父,附身小声道:“这是干什么?”
  严嵩挥挥手,让他站一边去,嘟囔一句道:“热。”严世蕃只好怏怏退下去。
  这意味着什么?李默眼中精光一闪,暗道:‘老家伙终于认输了!我终于赢了么?’按捺住内心的激动,他沉声道:“第二件事,还是东南的,看来今天不把东南的事情理清楚,是誓不罢休了。”
  众大人挥汗如雨,纷纷催促道:“李大人,快说吧。”
  李默心里不爽,暗道:‘等我当了首辅,看谁还敢再催我!’当然现在只能点头道:“好,这件事争了更久,就是绍兴知府唐顺之等一十八名官员,请重开三市舶司的奏折,这份折子已经转发很久了,内容大家应该都了解。”说着沉声道:“我先表个态,‘不许寸板下海’是祖制,万万不能违背,而且‘倭寇之祸,起于市舶’,此事早有定论!所以三市舶司万万不能重开,而且唐顺之等十八名官员也该受到处分!”学着严阁老的样子,李默要给朝议定下调子。
  可他毕竟不是老严,严世蕃立刻站出来质问道:“李大人,我管着工部,别的不说,就问问你,去年被震坏了的几十处江堤河堤还修不修了?北京城的城墙还修不修了?如果俺答像去年一样,来北京城转一圈,可就不是通州、昌平遭殃了!你不怕四九城的老百姓撕了你,我怕!”
  “就是!”赵文华也帮腔道:“西苑的三大殿都震坏了,万岁爷现今还在圣寿宫里委屈着呢,你这个做臣子的睡着觉,我寝食难安!”
  纱幔里的嘉靖帝,微微点头,面上露出欣慰之色,就听兵部右侍郎王忬反驳道:“我们当然也很是内疚,但远水解不了近渴,织造局、市舶司都已经荒废数年,想要重新启用,恐怕没有五六十万两银子是不行的,请问这个资金从哪里出?”他是当过浙江巡抚的,对这种事儿自然有发言权:“而且从投入到产出,最少需要大半年的时间,也就是说,这大半年的时间内,我们是见不到任何收益,还得往里赔钱!”
  李默接过话头来,冷笑一声道:“有这大半年功夫,咱们的秋税就收上来了!有这四五十万两银子,紧着点花就够度过时艰的了!”
  嘉靖帝紧皱的眉头微微松开,流露出沉思的神情。
  ※※※※
  大殿里的双方唇枪舌剑、各不相让,但严党一干人只是仗着声音大,能嚷嚷,才与李默等人干了个平手,只是让人怎么听怎么像为了反对而反对……因为纵使有千万条理由,也攻不破‘禁海祖制’这四个字。
  ‘祖宗大如天啊……’嘉靖帝暗叹一声,垂下眼皮,倚在软软的靠背上。
  终于有快中暑的撑不住道:“我说几位大人,咱们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吧。”
  “照旧就照旧!”满脸油汗的李尚书,浑身透着股得意劲儿。他相信那些中立的大臣,一定会听明白理在哪边,站在他们这边的。
  严世蕃不想答应,却拿不出好法子来,气得直跺脚道:“要是按你们的办,出了问题我们可不跟着担责任!”很显然,他也感觉己方败局已定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5/108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