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居一品(精校)第8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20/1087

  沈默接着看道:“后世则不然,世人竟耻于言利,纵有人人为己之心,亦难以启齿。而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以君为主,以民为奴,以天下之利尽归于上,以天下之害尽归于民!何也?皆因天下人不敢言己利,不敢自私矣!”
  ‘故而暴君独夫,可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小民无言以受,则最终失其产,亡其所,走投无路、揭竿而起,天下大乱矣!是以,吾乃言——小民之利不保,为上者肆意侵占其财,实为天下之大害者!向使人人敢于自私,则人人各全自利也!则彼焉能苛捐杂税,强取豪夺?继而上下相安无事,天下称治也!’
  “呜呼,孟子不喜杨朱,曰:‘处士横恣,无君之言’!然今日观之,向使杨朱之言盈天下,则吾华夏无百姓离乱、王朝更替之苦,天下早大同矣!”
  ※※※※
  看完这短短的五六百字,沈默的后背竟被汗水打湿了,他又反复看了两遍,才想起去看看那作者的署名,曰‘清都散客’,显然对方也知道这篇文章离经叛道,想要避免麻烦,便用了个别号。
  “我真是小瞧了古人啊!”沈默不禁连连叹气道,胸中却心潮澎湃、激动难耐。这饭是吃不下去了,他一摘挂在唇上的半截干丝,走到邻着湖的窗前,看外面有水鸟戏荷。他双手抓着窗棂,使劲深吸口气,使劲压低声音道:“我的路,没有错!”一直以来,压在心口的万钧巨石,终于有些松动,能让他稍稍透一口气了。
  看着双目通红作癫痫状的沈阁老,下人们全都吓坏了,心说这是怎么了?难道菜太咸齁着了?
  他们哪里知道,沈默为这一刻等了整整十年,当他在东南种下第一粒种子时,便期盼着能有这样一天——他能够打开国门,可以引进西方的科学思想,也能通过报纸来传播新思想,但他没有能力强行改变人们的思想,他只能在做尽自己该做的事情后,等着那种子萌发,等着人们的心里,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火花!
  沈默原本担心,国人会不会妄自尊大,宁顽不灵,永远固执在祖宗法度,圣人之言里呢?但事实证明,是他小瞧了古人,就像沙勿略所说:‘中国人的妄自尊大,源于他们的无知,一旦了解到别人比自己强的东西后,便会以最大的热情学习。’
  他本以为,要二三十年,甚至四五十年后,自己所作的才会有效果。但现在,仅仅过去了十年,就有人开始‘讨论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问题了——这是实现他‘保障民权,限制独裁’的梦想的最本源火种!
  因为一切权利最后都可以归之于财产权,只有当‘个人财产不可侵犯’的思想深入人心,大明才会过渡到契约社会。而只有在契约社会,才不会出现无限制的权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随着大明商品经济的发展,个人财产不再专属于权贵阶层,大量的小商人、熟练工人,拥有了自己的财产,沈默相信,保护私人财产的思想,必将在中国出现!
  然而在历史长河中,这种思想和它的提出者杨朱,都被统治阶级不遗余力的妖魔化,将捍卫自身利益的呼喊,说成是堕落的自私自利……遗憾的是,这个‘清都散客’的观点也是片面的,并未走出惯性思维的窠臼,如果人们真按他说的,一味打着‘贵乎自我’的旗号,结果很可能只知自身享乐,毫无牺牲精神,连社会道德也沦丧了……那这个世界非乱成一团不可。
  其实杨朱的真意,绝不能片面理解。他的全话中,不但有‘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紧接着还有‘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而且这两句话是连在一起的,必须同时理解——在捍卫自己利益的同时,还不能侵犯他人的利益,更不要说牺牲整个社会,来满足极少数人的私欲了。
  杨朱看穿了小民牺牲个人的结果,竟不过是来满足另一些极少数的个人,这才叫‘极端自私’!问题是,这种极端自私的行为,却又是打着‘天下为公’、‘大公无私’的旗号来进行的。而杨朱所主张的‘自私’,本质上却才真正的无私!
  杨朱思想难以被人接受之处就在这里,然而其深刻之处,却也在这里。这就是——实现任何社会目标,不能以牺牲每个人的个人利益为代价。因为‘天下人的幸福’,是由每个人的幸福构成的,是天下所有人幸福的总和。如果每个人都不幸福,却说天下人是幸福的,这种幸福,靠得住吗?如果说为了天下人的幸福,必须每个人都不幸福,都做牺牲,那样的‘幸福’,又要它干什么?
  无私奉献当然崇高而伟大。作为每个人,完全可以这样做。如果你真诚地这么做了,我将向你表示崇高的敬意。但是,如果你因此而要求别人,要求所有人都这么做,那我就只能说,你不能这么要求,也没有权力这么要求!
  因为无私奉献是一种美德,一种崇高的精神,只能提倡,不能以法律强制。一旦强制就变了味,就不能叫无私奉献,而是叫强行索取了……只有每个人的生命都能够不受伤害,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够不受损害,天下才能大治,也才叫大治,这就叫‘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才是杨朱的真正观点,也是老子和庄子的观点。
  说白了,杨朱也好,《十二铜表法》也罢,都是在捍卫普通民众的利益——别把小民不当人!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不要动不动就以‘国家大局’的名义,任意侵犯和剥夺人民群众个人的权利!
  如果那‘清都散客’能将其中暗含的哲理理顺,那么这篇文章,甚至可以被看做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人权宣言》了。然而他并没有说清楚,所以等待他的,必将是铺天盖地的攻击和谩骂……
  尽管如此,但对于一个在黑暗中不断摸索潜行的人来说,这已经如指路明灯一般,足以让他欢欣鼓舞起来——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薪薪相传,星火燎原!
  是的,我相信!为了保护这星星之火,我愿意与任何人为敌,哪怕承担永世的骂名!
  ※※※※
  早饭过后,耿定向按约定过来请他。虽然沈默此次身负皇命,不易额外参加太多活动,然而他还是欣然答应了耿定向的请求,去崇正书院讲一课。得到沈默的首肯后,耿定向便回去积极的筹备,谁知消息不胫而走,竟引得江浙各府的学子蜂拥而至,不仅把崇正书院塞了个满满当当,甚至连起所在的清凉山上,都满是慕名而至的学子,在等待着见他一面。
  这种情况下,沈默当然不能爽约了,于是换上身皂缘白绸的儒袍,与耿定向一起乘车,来到了南京城西隅的清凉山下。当年诸葛亮称金陵形胜为‘钟阜龙蟠、石头虎踞’,这只蹲踞江岸的老虎就指清凉山,可见其风水之盛。
  车子一到山下,沈默便见少说五六千士子,黑压压的站在上山的道路两旁,不由看看耿定向道:“倒让天台兄费心了。”
  “这你可冤枉我了。”耿定向摇头道:“我知道你素来不喜排场,哪会干那种两头不讨好的事儿?”说着很是感慨道:“还没看出来,这是学子们自发的呀!”
  “那还是要多谢天台兄。”沈默脸上终于有了笑容。
  “不客气。”这此耿定向倒是笑纳了。
  沈默的第一句感谢,其实是暗含不满,觉着耿定向太能拍马屁了;但第二句就不一样了,那是真诚的感谢耿定向这些年,对自己不遗余力的宣传,才有了今天这令人震撼的一幕。
  两人说笑着从车厢出来,便见满山的学生轰隆隆的下拜,潮水般的唱道:“恭迎先生!”管你在外面如何煊赫,来到书院,就只有两种身份,学生和先生,这是自打五百年前,有书院那天起就有的规矩。
  “诸位请起。”沈默淡淡一笑,伸手虚扶,便向耿定向一伸手道:“山长请!”
  “先生请!”耿定向的面上,已经完全不见了官场上的谦卑,取而代之的是一脸庄严。
  两人便携手踏上登山的石路,在学生的簇拥下,向着书院进发。沿途但见山上古木参天,幽径重重,白云飞瀑,宛如仙界……书院位于山之东麓,据耿定向介绍,这里相传地藏王肉身在此坐禅。沈默听了笑道:“地藏王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你耿天台是‘讲学不兴,誓不罢休’啊。”
  “谬赞了。”耿定向含蓄的笑了。这时便能看见书院的全貌,它依山势分为三进,一殿与二殿由两边回廊相连接,二殿与三殿间是一极宽阔的开阔青石平台,正是那讲学之所。
  此刻平台最高处,已经搭起了讲坛,讲坛上搁着蒲团、香炉、小几,小几上有茶水、白巾。学生们涌上石台,很快便比肩接踵,密密麻麻的全是脑壳儿。
  待学生们坐定,平台上安静下来,沈默便一翩然上了讲台,在蒲团上盘膝坐定,放眼周围一片辽阔,抬头远望,方圆百里尽收眼底,他突然想起了太祖的那首词: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太祖看到的是湘江,他看到的是长江,但那大江远去浪滚滚的景象,是一样一样的。
  ※※※※
  沈默在崇正书院,当然不可能讲那‘杨朱之学’,身为大明朝的高级官员,士林瞩目的正面人物,他心里再怎么不羁,在言行上也必须循规蹈矩,绝不能出那些惊世骇俗之言。
  所以他讲的,还是心学,还是那套‘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这套对王学的修整学说,在北京就引起了持久的轰动,现在在南方士子面前讲出来,警示的效果要更好……因为王学右派在这里占据统治地位,清谈空论、脱离实践的弊端,要更甚于北方。
  沈默以令人折服的语言,指出了王学自身的弊端……他说,人们攻击王学‘空谈无实际’并非无的放矢,所以教导学生们要‘反身自省’,不‘虚见空谈’,强调‘功夫所至,即是本体’。
  同时他赞同在东南士子中,享有盛名的罗汝芳的‘除却穿衣吃饭别无伎俩’,反对‘谈说在一处,行事在一处,本体功夫在一处,天下国家民物在一处’的言行不一;他也赞同胡直‘当官尽职即为尽性’,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而不应只自求性命、视民物痛痒与己无关。在理论上,他将本体和功夫摆在相同的高度上,要求士子们重视‘实践和理论的结合’……
  清凉山上,五千学子见证下,又一大儒立世矣……
  第八零五章
希望(中)
  在学生们的盛情挽留之下,沈默又连讲了三场,这才得以到后堂休息。
  耿定向看着略带疲惫的沈默,恭声道:“江南兄,从此可开宗立派矣!”
  “都是浅尝辄止而已。”沈默摇摇头道:“我的身份敏感,只能讲些皮毛的东西。改良我学的重任,还得靠天台兄全力以赴啊。”
  “定然不负重托。”耿定向抱拳道,顿一下,有些欲言又止道:“龙溪公本是要来的,只是年纪大了,临时有些生病……”
  “呵呵……”沈默微微摇头道:“天台不必安慰我,师公是在生我的气,不想见我这个‘吃里扒外’的徒孙罢了。”
  “没有的事。”耿定向赶紧道:“龙溪公很是以江南为傲的。”
  “这我相信,”沈默苦笑道:“不过这并不妨碍他生我的气。”
  “……”耿定向心说‘确实’,便又埋怨自己,人家师徒之间的事儿,哪还用自己多嘴,便转到正题上道:“如今我王学势大,然而三派之争,已经越来越尖锐,若是再发展下去,怕是用不着理学之士的攻击,便会自相残杀起来。”
  “是啊。”沈默点点头,对他所言表示赞同……王门七派中,泰州、浙中、江右三派最为强大。其中江右派也称王学正统派,是保持王学的基本观点,恪守师说的,其代表人物是邹守益、聂豹、欧阳德和徐阶。而王畿所率的浙中派和王艮所创的泰州派,则都是革新派,和儒教传统观点有了更大的分裂,在当今士林中也更有市场。
  王畿和已故的王艮,都是阳明公的亲传弟子,并称王门二王,可以说是王学后人中,最重要的两位思想巨匠。现在王艮已去,便只剩下王畿一柱擎天,所以他的地位可想而知。而一直以来,王畿和季本都在背后默默支持着沈默,看着他一步步的成长,一点点的扩大影响,终于从一棵小苗,长成了参天大树,两位老人必然是满怀欣慰的。
  现在沈默已经基本实现了他俩当初的理想,成为了泰州学派认可的徐阶接替人了。然而王畿此刻却无法高兴起来,因为在他看来,这是沈默倒向泰州学派才换来的……浙中派虽然和泰州派都是改革派,都更强调个性的解放和思想的自由。然而王畿浙中派,更带有知识分子色彩,而王艮的王学左派更平民化,双方的观点南辕北辙,其实比和江右正统派的分歧还要大。
  所以王畿不可能不生沈默的气,然而沈默毕竟是他的徒孙,能做到今天这样,已是给他大大的争脸,所以他也十分的欣慰。在这种矛盾的情绪左右下,老人家便称病没有前来南京——沈默是没法回浙江看他的,因为身为钦差大臣,必须事毕还朝,不可能再顺道回趟老家。
  “这确实是个大问题。”沈默点头道:“龙溪公那边,我已经备了礼物,再写封信你带过去,帮我解释一下。”顿一顿道:“就说,我是他的徒孙,自然永远和他站在一边,请他老人家放心。”
  “只能如此了。”耿定向颔首道。
  两人正说话,外面传来敲门声道:“大人,外面有一群学子求见沈相,说是沈相的学生,要来拜会老师。”
  “哦,我的学生?”沈默笑起来道:“那就见见吧。”
  ※※※※
  当沈默出现在书院后殿的大堂上,近百名青年才俊便一起行礼道:“拜见师尊。”
  “快起来吧。”沈默笑着走到他们中间道:“数年不见,难得你们还想着我。”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一个年轻人恭声道:“何况师尊一直对学生们谆谆教诲,我等没齿难忘。”
  沈默看看他,笑骂一声道:“好你个沈不疑,果然是一贯的油嘴滑舌。”
  “嘿嘿……”这青年长得与那沈明臣长得有七分想象,这倒不是巧合,因为他正是沈明臣的亲侄子,叫沈一贯,字不疑。两个沈家拉上亲戚,论起来,他还得叫沈默一声堂叔。但他是个精明人,哪能干这种啥事儿,所以从不对人提自己与沈默的关系,然而在见到沈默后,却又表现出特别的亲切。真不愧是沈明臣的从子,对人心的把握,很有些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意思。
  大殿椅子不够,耿定向便让人取了百十个蒲团,沈默招呼众人坐下,也不说话,就那么笑眯眯的望着自己的学生……这都是他在苏州府学亲自带过的学生,如今已完成了学业,并顺利的通过了秋闱,明年就要去北京,向读书人的最高荣誉发起挑战了。
  学生们盘腿坐在地上,仰头望着他,空气中流淌着浓浓的孺慕之情。
  “不错不错,”沈默轻捻着颌须笑道:“都是准备去赴春闱的?”这些学生里,有一半是今年中举的,另一半则是往年的举人。
  学生们便纷纷点头称是。
  “很好。”沈默便开始考教他们学问,都是关于时文制艺,而非那些形而上的虚学……论学问才华,他可能排不进大明前一百,然而讲起八股应试之道,却是自认第二,无人敢认第一。
  学生们也全瞪起眼来,如此规格的考前文会,怕是全国也找不到第二家了,哪个敢不全神聆听?对于沈默的问题,他们也踊跃作答,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不会被人说成是爱出风头,又能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何乐而不为呢?
  一上午的问答下来,沈默又出了一题‘麻冕、礼也’,让他们现场破题作文。待把作文收上来后,天已经很晚了,他没有当场作出评判,而是借书院的食堂,宴请了这帮学生。席上,他慰勉众人一番,要他们再接再砺,千万不能松懈,直到月上中天,才与他们依依话别。
  学生们在书院留宿,他则回到自己的公馆。沐浴更衣后,已经是三更天了,但沈默一丝睡意也没有,便在二楼书房燃起一炉檀香,就着清凉的月色,批阅起学生们的答卷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20/108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