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居一品(精校)第8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60/1087

  制曰:“人臣殚忠宣力,大功以岁久而弥彰;昭代节惠易名,公论在事后而愈著。况义有关于风励,则恩无靳于褒宠。尔原任少保兼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胡宗宪,气量沉雄,才猷挥霍,专割剧邑,激扬内台!属岛夷之扬波,自乘骢而受钺。延揽筹策,大憝以次成擒;传檄声援,侵疆悉就底定。竭十年徇国之志,遗七省生灵之安。虽萋菲不免于后言,而孤忠已明于先代。既三锡以酬赏,仍一字为华褒。兹特加尔谥曰‘襄懋’,锡之诰命,于戏成绩不磨。海邦之兴,思为烈有功懋赏。台省之追论佥同。未泯英灵,尚歆涣渥。”
  伴着陈阁老那低沉缓慢的声音,胡宗宪那大起大落、云诡波谲、金戈铁马、激昂雄壮的一生,便如一副浓墨重彩的画卷,展示在众人面前。
  他的一生虽然有不少争议和阴暗,但谁也不能否认,他一生的功业,足以让堂上衮衮诸公高山仰止,拍马莫及。可以想见,千百年后,当这堂上大多数人的名字,随着身躯腐烂风化后,他的大名却将愈发流光溢彩,为千万人所赞颂。
  因为,他是民族的英雄……我华夏苗裔不灭,则其英灵万古长存!
  ※※※※
  在把皇帝的谥文、祭文、封诰、圣旨等最高指示做完之后。便轮到大臣祭奠了。作为百官之师的首辅大人,自然要来头一道。
  殿里殿外针落可闻,身穿素服的徐阁老,从左班第一位出列,缓缓走向祭台之前。在台前站定,目光复杂的望着胡宗宪的牌位,徐阶此刻的心情也极为复杂……
  ‘胡少保,哦不,太保。老夫承认,你的命运急转直下,我有偌大干系。然而我不怕你来找我,因为我对你并不亏心……把你从东南总督任上撤下来,这是任何一个宰相都会做的,没什么好说的;把你从徽州老家拿来京城,是有如山铁证,证明你确实有罪,我才会批准的。我可以发誓,我对你并无加害之心,至于后面的情况不受控制,老夫只能深表遗憾……’
  这个年代的人,是相信有在天之灵的,所以站在胡宗宪的灵前,哪怕是徐阁老,也是感到一阵阵心虚,不由暗暗为自己辩解起来。
  只是这声音百官听不到,也没人敢催他,都静静的等在那里。直到徐阶回过神来,展开祭文慢慢诵读。
  以徐阁老写一手好青词的文采,所写的祭文自然上佳。只是在场都是才思敏捷的饱学之士,却能从其华丽的骈文排比中,听出一丝丝的心虚与辩解。其中段两句最有代表性,曰:‘震九霄而应天命,情何以堪?休兵戈而哀苍生,心为之伤!’听起来是在赞扬胡宗宪的功绩,叹息他的命运。然而一细品便能发现,前半句点出了胡宗宪功高震主、以致招祸的原因;后半句说出了自己为国家计、藏弓烹狗的无奈。
  徐氏祭文通篇,都充斥着这种没营养的东西,又写的冗长,令人昏昏欲睡。不过这也不能怪徐阁老,在人家灵前说假话,他也怕把鬼招来,所以拿出写青词的本事,整了这么一篇看似华丽、实则空洞的祭文出来。
  等徐阁老念完了,官员们也基本上快睡着了,但当看到下一位走出来时,却又全都精神起来。为啥,因为轮到李春芳了。倒不知李阁老,能不能坦然面对胡大帅。
  想要看他笑话的人失望了,李阁老能混到内阁次辅的位子,一是靠青词写得好、二是靠修炼到炉火纯青的乌龟大法。这两样法宝,今日恰好都可派上用场。面不改色的念了一篇云山雾罩的应景文章,李阁老便一脸肃容的回到位子上站好,浑没有半点不适。
  他的催眠效果,一点不比徐阁老的差,然而官员们一看到下一位出列,一下又精神起来。乖乖隆嘚咚,今天真是来值了……
  这位是谁?东阁大学士、胡宗宪曾经的下属,生前的挚友沈默沈绍兴,也是大家心目中的苦主。
  官员们都望着沈默,等待他能诵读一篇苦情祭文,至少也得像徐阁老那样皮里阳秋,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几句话吧。然而他们又一次失望了……
  只见沈默神情凝重的走到胡宗宪灵前,伸出手轻抚那巨大的红木棺盖,未曾开口,身子先微微颤抖起来。好半天才平复气息,从袖中掏出祭文,深深吸口气,悲声道:“呜呼,痛哉……”仿佛要舒尽心中的悲怆,接着哀声吟诵道:“某月某日,故先长官胡公讳宗宪之丧。昔日麾下沈默为文以祭曰……”
  只听他声音微颤道:“公之律己也,则当思公之过;而人之免乱也,则当思公之功;而今两不思也,遂以罹于凶……”说到这,沈默的泪水终于忍不住夺眶而出,只得深深吸气,尽量放平语调道:“呜呼,痛哉!公之生也,默既不敢以律己者而奉公于始;今其殁也,默又安敢以思功者而望人于终?盖其卑且鄙之若此,是以两抱志而无从,惟感恩于一盼,潜掩涕于灵前……”
  第二个‘呜呼’之前为一层,极度概括胡宗宪的功过,而且先言过后表功,并未因为和胡宗宪的亲密关系而文过饰非。接着最后一句‘而今两不思也,遂以罹于凶’,是说他自身的不律己,和人们的忘恩负义,共同酿成了这起悲剧。整个这一段,都是在压抑着自己的情绪,仿佛在找理由说服自己……胡宗宪的死,并不怪别人一般。
  然而这种情绪压抑到极点,终于在第二个‘痛哉’后爆发了。单听表面意思,是他说自己在胡宗宪麾下时,也不能严以律己,到今日胡公已逝,又怎么好意思,以大言不惭的‘思功者’身份,来对胡公盖棺定论呢?
  但其实,沈默之克己奉公是出了名的,如果他都算不上‘律己’者的话,那满朝文武又有几个算是规矩的?当然也就没有理由,在这里对这胡宗宪的是非指手画脚了。
  当然以阁老之尊,自然不会落入下乘的一味发泄,他用最后一句“希望人们由此学会‘自律’和‘思他人之功’”,升华了整篇祭文的格调,并寓有对胡宗宪沉冤待雪的殷切期望。
  这篇祭文简短而克制,压抑而思辨。其褒贬予夺,丝毫不苟。看似冷静理智,但其实是将深挚感情、满腔悲愤、凄楚情怀,都压抑进文字深处了……也唯其深沉,才会更加动人心扉。
  在场百官都能听出来,不是感情深炽而又压抑到一定程度,是做不出这样文章的。再联想起沈阁老的身份和处境,不禁都心有戚戚,又为其得体自制而暗暗喝彩。
  不过,还是不太过瘾……
  ※※※※
  一篇篇祭文显出来,没有什么令人为之一振的东西,甚至都不如沈默的令人寻味……这也难怪,就算如杨豫树、谭纶般,敢于将不忿写在挽联上之人,也不敢在此大庭广众、百官齐聚之时乱放厥词。否则给百官一个‘不识大体’、‘肆意妄为’的印象,就成拿仕途开玩笑了。
  就在百官真的要睡着时,突然大门口处一阵骚乱,引得众人纷纷翘首观看。
  徐阁老隐约看到一个披麻戴孝之人大哭着进来,从门口大摇大摆进来。他看看赵贞吉,不悦道:“不是禁止闲杂人等入内吗?”今天他最怕有人借题发挥,说些不三不四的言论,是以早嘱咐好了,今天只准五品以上官员入内,以免那些狷狂之士、别有用心之徒来节外生枝。
  赵贞吉也一头雾水,不过下一刻,他就看清了来人面容,一脸苦笑道:“这是个四品官,怎么拦?”
  徐阶定睛一看,不由跌足道:“怎么把他给忘了……”
  两人说话间,一个穿着麻衣,带着白帽的中年白胖子,打着面白幡,哭号着走进了堂中。你道外面层层岗卫为什么不拦他,因为他是国子监祭酒徐渭。
  徐渭进来之后,也不看边上那些牛鬼蛇神,便直扑到胡宗宪的灵前痛哭起来,哭得声嘶力竭、肝肠寸断,边上人拉都拉不住。
  痛哭一阵,被边上人拉起来,他才拿出自己的祭文,放声诵读道:
  ‘唯年月日,后学渭谨致祭于我大明故少保胡公之灵前曰:胡公英灵不远。
  呜呼!
  社稷灾厄,自古有诸。扶危定难,赖以忠贞。
  管子相齐,辅弼周室;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靖康国难,乘舆颠簸;鄂王振奋,宋室偏安。
  我大明太祖高皇帝崛起布衣、奄奠海宇,日月重光、山河永固。不幸季室扰攘,倭寇猖獗。少保公临危受命,出镇军旅。当是时也,先帝乾纲独断,如天之日。惜乎奸臣在侧,微云未霁。嗟夫膏腴之地,遍野哀鸿,烽烟处处,天下搔然。我少保公虚与委蛇于谗臣、重振军旅于江南,未己廓清疆域、扫荡奸凶。豪杰群枭,俯伏教化。凶顽巨寇,闻风丧胆。天涯海岛,莫非王土。四海蛮夷,无不拜服我圣朝威严。此不世殊勋,社稷干城。虽古来忠臣良将,于我少保公复何加焉?
  先帝圣明烛照,天威振作,奸臣伏法。圣鉴察察,知少保公遭际艰难,忠昭天日。是故不吝褒扬,累赐恩荣。
  夫高洁之士,殊勋不居。有段干木、田子方之遗风,漂然皆有节概,知去就之分。少保公功成身退,归隐泉林。先帝亦知少保公君子品性,心下高洁。故衣锦荣归,颐养天年。此明君贤臣、相得益彰。
  悲夫先帝、早弃臣民。朝中些许跳梁,妒忌殊勋。日夜僭毁,蔽遮天日。少保公忠而见疑,哀哉!
  嗟夫,自古大德不报、大功不赏。非无圣主,为有谗臣。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鸟尽弓藏,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萧何系狱,晁错受诛。窜梁鸿于海曲,屈贾谊于长沙。条侯羁縻,陨身刀笔之下;梁公囚絷,方知狱吏威严。盖宽饶丹心碧血,自刭北阙;岳武穆忠昭日月,风波奇冤。
  少保公半生戎马,功在社稷。阉竖之辈,觊觎非分恩荣;刀笔小吏,妒忌不世殊勋。构陷忠良、锤炼冤狱。少保公无故被囚,朝野哗然。魍魉之辈欲盖弥彰,丧心病狂。竟内外勾结,戕害忠良!此自古未有之事也!举朝之士,无不扼腕。天下之人,闻之伤怀。先帝在天之灵,亦将雷霆震怒矣!
  少保公泉下稍待。当今圣明天子,焉容此等鼠辈戕害忠良,泼污先帝。但看区区魍魉,跳梁几日哉?!不日天威振作,逆贼齑粉矣!
  维年月日,尚飨。’
  ……
  PS:注:最后一篇徐渭的祭文,是我的好友清衡先生所写,珠玉在前,我就不再献丑了。
  第八二一章
白刃不相饶(上)
  “自古大德不报、大功不赏。非无圣主,为有谗臣!”
  “条侯羁縻,陨身刀笔之下;梁公囚絷,方知狱吏威严!”
  “盖宽饶丹心碧血,自刭北阙;岳武穆忠昭日月,风波奇冤!”
  “但看区区魍魉,跳梁几日哉?!不日天威振作,逆贼齑粉矣!”
  一句句沥血之言震撼人心,一声声讨伐之声直透云霄!这哪里是什么祭文,这分明是向那些高高在上的神仙们,发出的战斗檄文!
  徐渭那一声声,不是用说,不是用喊,而是咆哮出来的。只见他的帽子,不知何时已经落地,披散头发,双目充血,几欲捶胸顿足。这情绪感染了在场的许多人,不知是谁愤怒地高喊一句:
  “必须彻查此案,给胡公在天之灵一个交代!”
  立刻又有人接了一句:“是啊,我辈读圣贤书,岂不闻‘临事而思御侮之臣’的道理,不能让那些残害忠臣之徒逍遥法外,必须彻查!”
  “必须彻查!”“彻查,彻查!”院子里此起彼伏的声音越来越响,最后竟有连成一片的趋势。
  先贤祠大殿之内,在徐渭念完祭文后,却是一片令人窒息的安静。所有大员都能预感到,这下真可能要出大事了……众人目光,不禁偷偷瞟向徐阁老,但见老首辅微眯着双眼,面无表情的站在那里,仿佛事不关己一般。
  圣人之怒,不在脸上。修炼到徐阶这一等级的老怪物,是不可能被人从外表看出端倪的,然而他拢在袖中的一双手,却微微的颤抖……此时此刻,徐阁老的感觉,就像当众被人狠狠抽耳光一般。而且不是一下,是左右开弓,不停的抽打!打得徐阁老眼冒金星、天旋地转……
  虽然以徐渭之大胆,也不敢公然欺师灭祖,直指他这个师相。然而他此举无异于雪上添霜、火上浇油、真能要了老头的命啊!
  内阁其余人的脸色也不好看,他们都知道,前有士子请愿在先,后有徐渭这篇檄文,这下休想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必须要有人,为胡宗宪之死负责了。
  一场政潮,在所难免了。
  ※※※※
  在一片纷纷扰扰中,公祭仪式结束了。胡宗宪的灵柩将立刻在锦衣卫的护送下离京,归葬故乡天马山。
  令人意外的是,领衔这支队伍,负责整个御葬仪式的,竟然是沈默沈阁老。原来沈默已经请得圣旨,要送胡宗宪最后一程。虽然以胡宗宪现在的哀荣,朝廷派一名阁老去主持归葬,倒也算是仁至义尽。然而明眼人难免会猜测,沈阁老是不是也有,借此举出京避风头的意思?
  毕竟他最近的日子也不好过,皇帝和内阁那边,都希望他能以大局为重,把事态控制在一定范围;然而士林民间,要求彻查的舆论,却一浪高过一浪。在这两边压力的挤压下,可想而知,沈默是两头受气、两面不讨好。
  事实也确实如此。皇帝和元辅怨他迟迟不肯结案,海瑞骂他是‘庸臣’、徐渭骂他‘遮天蔽日’,就连向来支持他的东南官场,也对他颇有微词。却也不想想,当初在永定门前,是谁看到胡宗宪的尸身,能心痛到吐血?所以想要沈阁老草草结案的,实在太没有人性了……他怎么对得起良心,对得起死去的胡宗宪?而那些埋怨他迟迟不肯破案的,也太不体谅他,身为阁老,必须以大局为重的苦心。
  不被理解的人最可悲,顾这顾那却顾不了自己。想必此刻,沈阁老的一颗心里,已经被委屈和愤懑塞得满满得了吧?否则也不会写出,那样小心压抑的祭文……祭文的作用就在这里,让大家都明白他的委屈不易,就算成功了。
  就这样,在众人眼中的年度二号悲情人物,便护送着头号悲情人物的灵柩,离开了风暴将至的北京城,管他身后洪水滔天,也不打湿一片衣角。
  ※※※※
  北京城,暴风眼已经形成,并不会因为沈默的离去,而稍有减弱。事实上,他也从来没有在这场戏里担纲过主角,所以有他没有,这戏都是一样唱下去……
  紫禁城、乾清宫、西暖阁。
  皇帝穿着宽松的绯色燕服,懒散的歪靠在暖炕上。两个身材婀娜的美人儿,在轻轻为他捏脚,隆庆不时舒服的轻哼一声,但目光却始终没离开手中的纸张……上面是东厂抄来的那篇徐渭的祭文。
  这已经是隆庆第八遍看这东西了,初看时,皇帝觉着真是太解气了,因为徐渭把大臣好一个骂;再看时,皇帝又觉着过瘾,因为徐渭把自己比作圣君,所以隆庆喜欢看、反复看。然而看到五六遍时,皇帝的表情开始凝重起来……他终于意识到,又一场惊涛骇浪的大政潮,又将在自己统治的元年爆发了。
  “这已经是第几回了?”隆庆感到无比挫败,看来自己真不适合当皇帝,短短一年功夫,一场接一场的政潮,把朝争搞得混乱无比,甚至不如嘉靖末年看着肃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60/108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