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1984(校对)第1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2/1024

  “可你的绯闻女友真的很多!”
  “哪有……好吧,可这些都是为了配合电影或者品牌方宣传。”
  杨澜拿出了照片,李冰冰、刘亦菲还有刘诗诗。
  许辉笑了笑:“冰冰姐是因为《绣春刀》的宣传,当时我经纪人还问我介不介意,我觉得蛮搞笑的,能跟李冰冰传绯闻,多少人梦寐以求。”
  “这张是配合迪奥秋装的宣传图片,我本人跟刘亦菲仅仅只是朋友,也就逢年过节互发短信祝福一下的程度,至于网上的一些传闻,真的就是胡编乱造。”
  第三张就是他跟刘诗诗在火锅店吃东西被人偷拍的图片。
  许辉需要斟酌一下,毕竟现在是宣传期。
  “那这张呢?”
  杨澜敏锐的感觉到许辉的停顿。
  “……诗诗是个很好的姑娘,无论是性格或者长相,都符合我的择偶观,如果换了之前,我肯定会追她的!”
  许辉一开口就是大料。
  “为什么不是现在?”
  “感情需要时间经营,我现在正好处在最有创作激情的时刻,也就是我作为导演的高产期,我不想耽误了哪怕一天,而且,说实在的,我不算是值得托付的好男人。”
  许辉大概沉默了三秒,表情很真挚的回答道。
  “你觉得你不是个好男人?”
  “对!”
  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许辉隐蔽的做了个暂停的手势。
  这个话题打住。
  ……
  “回到电影本身,通过刚开始的交流,我发现你好像不太欣赏文艺片?”
  许辉不太喜欢跟一些不懂行人的聊电影,因为你说的他们未必能了解,他宁愿多接一些纸媒的专访,因为他们懂得稍微多一点。
  杨澜对中国电影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毕竟采访了那么多大导演,仅仅听他们吹牛逼也足够了。
  对杨澜这样的主持人,许辉觉得还是能聊点什么的。
  “国产文艺片?”
  许辉脸上露出一丝不屑的笑容,没等杨澜开口,他反问道:“杨澜姐,你认为国产文艺片最繁荣的时间段是哪个时候?”
  “应该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吧!”
  “对,上世界八九十年代!很多人说中国电影最巅峰时期是上世纪90年代,当时诞生了一批的大师,一批的优秀电影,我同意这个观点。可是,电影市场却一直很萧条,观众不愿意进入院线,观众不买账,电影就很难回本,电影虽说是艺术,可拍电影的过程绝对是商业化的过程,回不了本,谈什么创作?”
  “所以,我们需要一批商业片把观众吸引到院线,而不是再拍那些观众不喜欢的沉闷文艺片把观众赶出院线,从93年到02年,国内电影市场异常低迷,是因为我们观众不喜欢电影了?肯定不是!”
  许辉顿了顿,斟酌了一下:“好莱坞电影现在已经敲开了国内的观影市场,这是不争的事实,我需要说明一下,能进入中国市场的好莱坞电影都是非常不错的商业片,商业片一直占据着票房的最大市场,难道我们要把最大的一块蛋糕让出去?”
  哟!
  杨澜没想到许辉这么个高中毕业生居然能有这样的见识。
  “所以,你认为是那一批拍摄国产文艺片的导演们阻碍了中国电影的健康发展?”
第23章
访谈(下)
  国内文艺片的发展史伴随着第五代、第六代导演。
  第五代导演,称之为大师,因为他们拍的电影能看到史诗情怀,而第六代导演逊色了许多,他们更注重的是个体。
  王小帅曾经说过:“史诗当然重要,但当一个时代不认知个体表达的重要性,也就会忽略对个体生命的尊重。而我们都是组成这个宏大社会的一个个个体。尊重个体才是最宏大的史诗。”
  说的很对,可过分表达自我,就会忽略大众。
  毕竟对于电影来说个导演的人审美固然很重要,但是,大众审美更重要,大众不接受,这样的电影就会被抛弃。
  就好像郭德纲说的那样‘你是一艺术家,你做艺术,但是没人欣赏,没人愿意为你这艺术花一分钱,那你就活该饿死!’
  可惜,第六代导演貌似全都沉浸在自己幻想的世界中,觉得全世界的人民都应该欣赏他的作品。
  所以,第六代导演走上台面之后,国产电影不行了,民众看不懂他们拍的是啥。
  好在有一帮香港导演、台湾导演包括张艺谋、陈凯歌他们撑着,再加上当时好莱坞电影还没全面进入中国,总算给了点中国电影一点缓冲的空间。
  这也是许辉特讨厌那批国产文艺片导演的主要原因。
  你他妈拍的不行,还不让说,还他妈要求所有的电影人都这么拍,否则你就是异类!
  有病吧!
  ……
  “不是,杨澜姐,你可不能坑我,我们说的是电影市场的发展应该由商业片,电影本身应该大众化,谈不上谁阻碍了市场!”
  许辉赶忙否认杨澜。
  天知道他要是点头了,会被多少人攻击。
  “那你刚才说了文艺片……”
  “我们必须要尊重事实,事实就是单纯的文艺片不仅在中国没有市场,即使是号称新浪潮电影发源地的法国,最受民众欢迎的依然是好莱坞商业片,法国全年的电影票房,商业片能占据百分之八十以上,我们现在的也差不多达到这个数据了!”
  杨澜决定换个方向:“可是如果都像你说的那样拍商业片,国产电影怎么跟好莱坞较劲呢?”
  “发挥我们自己的优势啊,我们有属于我们的历史,我们有我们自己的东方特色,我相信我们的观众还是会更欣赏我们自己的电影。”
  杨澜还要说什么,许辉打断她:“说到这,真的要感谢前辈们,没有这些前辈前五年的付出,观众根本不可能到院线观影,他们已经培养了一批乐于到院线观影的观众,我们要做的就是留住这批观众,并且在基础上吸引更多的观众。”
  “所以,你在刚开始的时候就说了,你暂时不会拍文艺片,就是问了留住观众?”
  “对!”
  “可是,市场具有盲目性,如果一窝蜂的都拍商业片,我们的电影市场很难健康发展下去。”
  杨澜聊开了,她觉得自己碰到对手。
  早已经收起了轻视的心理。
  本来嘛,她认为许辉只是那种走狗屎运拍了一部赚钱电影的小导演。
  连大学都没上过的人,能有什么思想?
  “你说的很对,电影产业天然就分为商业性和艺术性,我们的市场很年轻,基本上看什么赚钱就一窝蜂的往里扎,看什么类型的片子火了,就不管不顾的跟风!可你别忘了,观众的口味会有变化,我们要引导观众而不是一味的迎合观众。”
  “现在国内的荧幕数量只有6000多块,全年的票房也只有不到五十亿,愿意到院线观影的观众也不多,再等几年,我们的市场应该会扩大好几倍,到时候市场会允许文艺片进驻,到那时,我相信国产电影会迎来真正的百花齐放。”
  许辉有点违心的说了句他自己都不相信的话。
  直到他重生前的2017年年末,中国电影市场还是那B样,讲究大数据,大IP,流量艺人……
  “先休息一下吧!”
  两人聊了快三十分钟,唇枪舌剑,很费脑子的。
  《杨澜访谈录》每期也就三十分钟左右,许辉的这期录制比较长,分上下集播出。
  具体的播放时间应该是4月底,配合电影宣传。
  “以前我采访过陈凯歌,他说了导演如果有一部太出名的作品,下一部作品就会很难保持平常心,你有这样的忧虑吗?”
  “这个,我肯能还没有非常出名的作品出来,所以,暂时倒也没什么忧虑。”
  “你难道不认为《绣春刀》对你而言是一部非常出名的作品?”
  “……说实话,如果现在让我再拍一遍,我肯定能比第一次做的要好,对我来说,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部!”
  得,你牛逼,行了吧!
  杨澜突然觉得好没意思,跟一位年轻的王者讨论电影,听到的全是些吹牛逼的话,所以她决定转换话题:“你对内地一些年轻导演有了解的吗?”
  “嗯……了解的不多。”
  “如果让你给他们建议,你会给出什么建议呢?”
  “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2/10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