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官人(精校)第1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8/901

  “难道没有人能劝谏的了皇上?”王贤不信道。
  “有是有,全天下有两个人说话,我皇爷会听,可惜都是方外之人。”朱瞻基挠头道。
  “方外之人?”
  “是啊,一个和尚一个道姑。”朱瞻基也不瞒他,“和尚就是姚和尚了,可惜他修闭口禅,已经多年不言国事了。道姑是我小姨奶,可惜她也不会开口。”
  ‘小姨奶?’王贤一想,不就是朱棣的小姨子么?果然小姨子是姐夫的小棉袄啊。
  他之所以有心情胡思乱想,是因为袖中那串念珠,定定神,问朱瞻基道:“小黑,道衍大师是个什么样的人?”
  “就是个阴森森的老和尚啊。”朱瞻基耸耸肩道:“他的故事应该天下皆知吧,我也不知道更多,虽然他是我师傅。”
  “是你师傅?”
  “对啊,他是太子少师,是我父亲的师傅,也是我的师傅。”这个年代,三公三孤还不是虚衔,太子少师便是辅导太子的宫官。本朝还有皇太孙,自然也归太子少师教导。不过储君的‘师傅’只是尊称,没有辈分在里头,所以朱高炽和朱瞻基,都管姚广孝叫师傅。
  “我的意思是,这位大师的人品如何?”王贤问道:“说话算数么?”
  “当然算数了。”朱瞻基一脸理所当然道:“出家人不打诳语,这句话你忘了么?”
  “是我白痴了。”王贤拍拍脑瓜道:“不过出家人不该干的事儿,道衍大师也没少干吧?”
  “那是从前,反正永乐年间一件都没有。”朱瞻基很肯定道。
  “好吧,那我就放心了。”王贤挽起袖子,把手伸到朱瞻基面前道:“你看这是什么?”
  “你的爪子啊……”朱瞻基说着却瞪大眼道:“释迦菩提念珠?怎么会在你手里?”便一伸手,捉过王贤的手腕,把那念珠取下来,仔细把玩一番道:“没错,就是这一串,我记得很清楚!只是怎么会在你手里呢?”他又问一遍,显然还没从震惊中缓过劲儿来。
  “一个朋友送给我的,说遇到解不开的难题时,可以把这串念珠送到庆寿寺去,就能迎刃而解了。”王贤也不隐瞒道。
  “那就没错了,庆寿寺正是姚师的道场!”朱瞻基把那念珠递还给王贤,紧紧盯着他道:“你这朋友是个什么人?”
  “奇人。”王贤道。
  “废话,竟能弄到姚师手中的念珠,自然是奇人中的奇人!”朱瞻基说着恍然道:“你在码头时,就是用这个吓走锦衣卫的吧?”
  “原来你在场啊。”王贤呵呵一笑道。
  “在场,本打算救火呢。”朱瞻基不好意思地笑道:“结果用不着我,就没露面。”
  “你说,我能用这念珠救周臬台么?”王贤毕竟二世为人,对人心的揣摩,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知道朱瞻基是在深宫太无聊,想找个新奇,才会要自己胡乱称呼他。所以如何称呼都无所谓,但是绝不能蹬鼻子上脸,以为两人真成了好基友,那样的结果只能是自取其辱。
  唯有表面上和他随便,但事事表现出赤诚和分寸,才能将良好的关系保持下去。
  有了这串念珠,朱瞻基的心思活泛起来,搓着手激动道:“只要姚师开口,肯定有办法劝我皇爷改变主意。”说着看一眼王贤道:“但是姚师一诺,何止千金?那是可以保你全家性命的!你真要为此周新用掉这个承诺?!”
  “不错。”王贤点点头。
  “你再考虑考虑吧。”朱瞻基道。
  “没什么好考虑的。”王贤摇摇头,淡然道:“我只知道,这是我当下应该做的,至于以后会不会后悔,那是将来的事。”
  “说得好!”朱瞻基闻言大赞:“男儿自当如此!”说着站起来道:“我这就带你去找姚师!”
  “别!”王贤却拦住他道:“小黑你别急,事情不是这么做的。”
  “怎么做?”朱瞻基现在对王贤的印象爆好,重新坐下道:“你倒是说道说道。”
  “很多事情,结果固然重要,但精髓往往蕴含在过程中。”王贤见他有些懵懂,便想举个例子,起先想说男女之事,转念一想这小子还是个雏儿,自己不能跟他胡说八道,便换了个例子道:“就好比斗蟋蟀,要是我现在就给你两个蟋蟀,让你关起门来,自个逗着玩,你觉着有意思么?”
  “那有什么意思?”朱瞻基摇头道:“玩蟋蟀的乐趣,在于找到好的虫儿,然后精心饲养,待到调养到巅峰时再与人约战。到时候,双方呼朋引伴,齐聚一堂,几十上百人下注博彩,为各自支持的蟋蟀加油,若是占了上风,则欣喜若狂,像吃了春药一样……”
  ‘噗……’王贤一口茶喷了出来,好险没喷到朱瞻基身上,一边掏出手帕擦拭,一边暗道,我真是太傻太天真了,这种宫廷里长大的公子哥,都早熟得吓人才是。
  “你不是结婚了么?”朱瞻基奇怪地瞥他一眼。
  “是我大惊小怪了。”王贤诚恳道:“您老继续。”
  “若是落了下风,则捶胸顿足、如丧考妣。最后得胜者被众人簇拥凯旋,大肆庆贺。失利者垂头丧气,数日抬不起头来……这才是玩蟋蟀的乐趣。”朱瞻基说完恍然道:“你的意思是,我们要把戏做足了,方能收到最大的成效?”
  “聪明!”王贤竖起大拇指道:“就是这个意思!”顿一下,正色道:“这也是周臬台的希望。”
  “周臬台的希望?”朱瞻基惊讶道:“他知道你能救他?”
  “他不知道,因为当时我也不知道,这串念珠能否有用,也就没有对他说,只是告诉他,我会尽力营救他。”王贤淡淡道:“周臬台对我说,如果能见到太子,让我向殿下转呈他的意思,他周新微不足道,唯一有价值的,就是一点清名。他这个人死不足惜,但要是浪费了这份名声,就太可惜了。”
  听到事情涉及父亲,朱瞻基面色严肃起来,“他什么意思?”
  “周臬台的意思是,”王贤肃容道:“他愿用这份清名,助太子摆脱困境!”
  “怎么摆脱困境?”朱瞻基沉声问道。
  “请太子为他去争。”王贤沉声道:“不管结果如何,只要太子坚决地为他争取过,就一定是赢家!”
  “怎么讲?”朱瞻基皱眉道。
  “如果太子能说服皇上,则父子不和的谣言不攻自破,令宵小收心。”王贤道:“但估计是不可能的。可就算说服不了皇上,也可以让群臣看到太子的好……”顿一下,压低声道:“而且周臬台说,皇上杀他之后必然后悔,他的死不仅可以重创纪纲,还能让皇上改变对太子的印象……”
  “这真是忠臣的肝胆之言!”朱瞻基半晌才回过劲儿,缓缓道:“周臬台的话,我会如实相告父亲!”顿一下,他目光有些复杂地看着王贤道:“但有一条,周臬台的想法,是建立在他必死的前提上的。但我们现在,似乎可以救他……如果这样,似乎有做戏的意思了,做戏倒也无妨,但一旦让我皇爷知道真相,怕会弄巧成拙。”
  “说得不错。”王贤点点头,对朱瞻基能想明白此中关节并不意外,因为之前的接触中,他就已经确定,对方是个聪明过人的家伙。“但是小黑你有没有想过,姚师开口说话的意义呢?”
  “呃……”让王贤这样一提,朱瞻基脑海中划过一道闪电,使劲拍着脑瓜道:“我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说着蹭得站起来,兴奋得来回踱步道:“如果我父亲苦苦为周新说情,若皇爷不肯答应,姚师再出来为周新说情,这在所有人看来,就是姚师和我父亲站在一边,这简直想想就让人激动!”
  “你胆子可真够大的!”朱瞻基站住脚,指着王贤笑道:“扯虎皮做大旗,竟扯到道衍和尚的头上了!哈哈哈哈,就冲这点,我就没看错人!”
  “殿下过奖了,我也是胡乱讲讲,最终还得太子定夺。”王贤谦虚地笑笑,心中暗叹一声,其实我也不想啊,但为了周臬台,也为了我自己,只能火中取栗,搏一把了!
第0240章
内阁
  就在王贤和朱瞻基商议之时,东宫书房里,太子也在和几位师傅说话。
  “想不到,周新一来就被抓进诏狱。”年轻的金问脸上写满凝重之色道:“想不到,纪纲竟然还是翻盘了!”
  “这是早料定的,”杨溥沉声道:“我们转呈周新的奏报,皇上连看都不看,这分明是只听纪纲的一面之词。”
  “周新虽然是主审官,但殿下才是负责人,不能让皇上只听纪纲的一面之词。”黄淮眉头紧皱道:“只要皇上看了周新审明的那些罪行,就能意识到纪纲的险恶用心。”
  “有道理!”金问大赞道。
  “没那么简单……”朱高炽缓缓摇头,他是个大胖子,天气一热就受不了,此刻别人都穿着严密的官服,只有他仅着单衫,也眉头紧皱道:“据说,纪纲是将周新扯进建文的案子,而且手里有证据,可以证明他难逃干系,父皇才会震怒的。所以这案子,不好翻。”
  “原来如此!”几位东宫讲官面露惊诧,他们对太子的话深信不疑,作为太子最信任的心腹之臣,他们知道朱高炽虽然面相痴肥,但城府深沉,在宫里也有眼线,这么说肯定是有证据的。
  “但是这个人,我们不能不救。”杨溥沉声道:“毕竟这次在天下人看来,周新是奉殿下之命查办锦衣卫的。现在因为这案子遭殃下狱,如果殿下不肯为他说话,难免令人失望。”顿一下道:“何况周新的名气太大,官声极好,造成的影响就更深远了。”
  “不错,周新这样的大清官,不得不保。否则难免令天下离心……”黄淮点点头,迟疑一下道:“会给汉王可乘之机。”
  “不蒸馒头争口气,得让天下人看到,殿下是爱护忠臣的!”金问也附和道。
  “周新这个人……”朱高炽沉吟许久,方缓缓问道:“你们怎么看?”
  “国之利器!”金问朗声道。
  “说得好!”黄淮赞一声。杨溥点点头道:“堪称文臣之魄了。”
  “国之利器、文臣之魄。”朱高炽拍了一下书案,接着往椅背上一靠,闭上了眼:“说得好,说得好……”
  几位讲官知道他在琢磨,便静候地望着他。
  果然,盏茶工夫,太子的眼睛睁开,拿定了主意:“有什么办法能救这个人?”
  “只能力争……”几位讲官都是端方君子,学识渊博,但出谋划策就弱了点。事关重大,也不敢乱出主意,还是杨溥道:“今晚我先去见士奇兄,转禀殿下的旨意。”
  所谓士奇兄,叫杨寓字士奇,此人以字行世,因此都称之为杨士奇。人如其名,这是个奇人,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但自幼家贫,跟着母亲改嫁给一名官员,谁知仅仅一年之后,继父又因罪被贬到边疆……在洪武朝,这实在太正常,官员不获罪反而不正常……杨士奇和他母亲的生活,再次陷入困境。
  读书是个花大钱的营生,因为家贫,他没法像其他读书人那样考科举,而是只能从最基础干起……他十五岁便在私塾教书,后来混到体制内,当上了县里的训导……训导是教谕的助手,就是县学的老师,终于有了正式身份。生活刚有点起色,他又悲剧地把官印丢了……这是要坐牢的重罪,但杨士奇不是个老实书呆子,他直接就弃官逃跑了,之后流落江湖二十年。在户籍森严、到处都要查验身份的大明朝,杨士奇竟然能流亡二十年,足以说明此人的能耐了。
  在逃亡期间,他依然坚持刻苦读书,竟在读书人的圈子里,混出不小的名声。建文二年,朱允炆召集儒生撰写《太祖实录》,三十六岁的杨士奇被人保举为编撰,成功上岸洗白。更神奇的是,他因为在编撰工作中,表现出的学养和负责,得到了此书主编方孝孺的赏识,居然一举成为了《太祖实录》的副总裁!
  到了永乐朝,杨士奇真正得到了重用,他与解缙等人,一起被任命为大明首任内阁的七名大学士之一,自此之后,成为朝廷的重臣,永乐皇帝的心腹!
  虽然朱棣处处奉行祖制,但这位大帝本质上,其实是个实用主义者,他奉行两条原则,当祖制符合自己的利益时,那么遵守之。若是不符合时,就装傻充愣,想怎么搞就怎么搞,比如内阁。
  朱元璋在胡惟庸案后,宣布永远废除丞相之位。并留下祖训,后世子孙不得复立宰相,大臣有敢建言者,重处之。这样一来,国家大权尽数归于皇帝一人之手,皇帝的威权空前巨大,当然皇帝的负担也变得空前繁重。
  比如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天之中,全国共有一千一百六十件各种文书报告送到朱元璋案头,其中涉及各类事项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计算,朱元璋每天要看二十万字的奏章,处理四百二十三件国事。即便十二个时辰不吃不睡,一个小时也要阅读八千字以上,并在二十多件国事上做出决断。也只有朱元璋这种体力、智力、精力、能力都超群绝伦,又无限热爱自己工作的人,才能坚持下来。
  但哪怕是太祖,年纪一大也感到太吃力,于是他设置了华盖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和东阁等大学士,挑选那些品级较低、年纪较大、政绩平平的文史官充任,帮自己处理文书报告,以备顾问,但不能参与政事。
  如今永乐皇帝虽是一代雄才伟略的英主,却也没有他爹那样的本事,为了能从苦役般的国事中解脱出来,专注于更重要的事情,朱棣开始让那些大学士参与军国大事的处置。虽然其官阶只有五品,没有部下,没有统辖机构,甚至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可以说既无宰相之名,又无宰相之实。但这些大学士全是皇帝的亲信近臣,每日侍奉于皇帝身边,奔走于殿阁之下,特别是可以参与机务,其职权责任不可谓不大,故而中外以宰相视之。
  不过,为避开宰相这个已变得不祥的字眼,加之其名称为‘入值文渊阁’,在内廷办事,人们含混地称之为‘内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8/90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