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官人(精校)第4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2/901

  周知县瞧着他一脸坦诚,悬着的心这才放回到肚子里,小心翼翼道:“下、下官也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哪有什么主意?”
  “盈之不要藏拙,我岂是嫉贤妒能之人?”王贤知道他怕被自己记恨,便循循善诱道:“你若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有多大能耐?”
  “大人还真是高风亮节,我辈楷模!”周知县被王贤的高姿态感动坏了,更被王贤的招揽之意弄得全身燥热,端起茶盏一饮而尽,这才打开话匣道:“那下官便说一点不成熟的浅见,其实分化的策略是对的,但不是这样从外部分化,而应当改为从内部分化!”
  “愿闻其详?”王贤本没抱多大希望,这下却有些意外之喜了。
  “大人自然知道……”周知县也来了劲儿,颇为激动道:“绝大部分白莲教徒都是走投无路的农民,真正的野心家还是极少数的,但绝大多数人都是盲从极少数人的。而那极少数人因为曾是带头造反的,总担心离开了教徒和军队,梁山泊的悲剧会在自己身上重演,所以才如此抗拒朝廷的分散安置。所以要分化的是那极少数头领之间的关系,和头领与教民之间的关系。”
  王贤点点头,愈发惊喜地看着周知县,想不到这貌不惊人的委琐中年人,竟还胸有锦绣呢!
  周知县是越说越来劲道:“分化那些头领人物,无非就是二桃杀三士,只要有他们真正渴望的东西,稍作手段便可达成。至于那些普通信众,就得拿出点真正的东西,争取他们的心了。我想大明对普通民众,还是要以信为本的,这些教众其实就是活不下去的普通百姓,一旦欺骗他们,将使朝廷的信用破产,将来再想招降类似的叛乱军,就难上加难了。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说,都应该给他们一个妥善的安置!”
  说完这长长一串话,他才感觉喉咙有些发痒,去端茶盏时才发现已经空了。准备搁下茶盏继续时,便见王贤端着茶壶要给他续水。周知县登时受宠若惊欲起,却被王贤摆手示意他坐下,只好战战兢兢欠身双手端着茶杯,小心接着亮黄色的茶汤。
  待一杯茶接完,周知县竟不舍得喝了,轻轻搁下茶杯,又恢复那副委琐模样,轻声道:“下官胡言乱语,大人姑且听之……”
  “哈哈哈,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王贤却重重一拍他的肩膀,大笑道:“实在是没想到,盈之兄竟有如此大才,在这区区高平县实在是屈就了。”说着微笑看他一眼道:“怎么样,有没有兴趣换个地方?”
  “固所愿也,不敢请尔!”周知县费尽口舌,不就等他这句么,登时起身表起忠心道:“下官全凭大人调遣!”
  “太好了!”王贤笑着点头道:“等本官回京时,盈之便跟我一起上路吧。”
  “啊?这个继任的问题……”周知县先是下意识一愣,旋即想到对方的身份,忙讪讪笑道:“忘了对大人来说,不过是一句话的事儿。”
  “其实也是比较麻烦的,不过眼下正是用人之际,只能从权了。”王贤淡淡道:“这阵子处理下手头的事情,把该擦的屁股擦干净,我可不想你到时候有把柄落在人家手里!”
  “是。”周知县激动地使劲点头,要给王贤磕头。却被王贤一把扶住道:“不用动不动就跪,我只相信路遥知马力。”
  “大人放心,下官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知县使劲拍着胸脯道。
  “那也大可不必,大家都是混口饭吃,你要觉着跟着我不好,随时可以离开。”王贤目光一寒道:“不过记住一点,千万不要想着卖我,不然……休怪我无情!”
  “大人哪里话,卑、卑职……属下是死也不会出卖大人的。”周知县没想到他翻脸如翻书,不禁打个寒战道。
  “你还有差不多一个月时间做决定。”王贤又恢复了爽朗的笑容,起身一拍周知县道:“喝酒去,他们要等急了!”
  “是,大人请!”周知县被王贤一揉一搓,弄得有些头晕,闻言忙抖擞精神,头前带路。
  翌日一行人便离开了高平,队伍扩大到一千多骑,浩浩荡荡疾驰在三晋大地上,颇有苏子瞻千骑卷平冈的架势。
  路上,唯一跟他来的帅辉奇怪问道:“大人,您为何对那严清那样小心翼翼,对这姓周的却如此简单粗暴?”
  “这很简单,我给不了严清什么,只能给他尊重。”王贤笑道:“但我能给这周福满的却很多很多,像他这样的官迷,最好就是恩威并施了。”
  “这种人不可靠。”帅辉嘟囔一声。
  “我当然知道不可靠了,不过用上一年半载的还是没问题的。”王贤苦笑道:“和纪纲的决战在即了,哪还顾得上挑肥拣瘦!”
  “怎么,军师要和纪纲开战了?”一旁的薛桓等人听到王贤的话,登时瞪起眼道:“那可少不得我们,在山西都快闷出鸟来了!”
  “何止是纪纲,还有汉王呢!”帅辉添油加醋道。
  “那就更不能少了我们了!”薛桓更是咬牙切齿道:“我要朱高煦血债血偿!”
  “如果山西这边顺利,少不了你们的。”王贤微笑道:“按计划,你们现在就该回京城接受整编了,可惜这边事情不顺利,把你们给拖住了。”
  “那不是军师没来么,军师来了就有办法了!”众人忙笑着拍马屁道。薛桓则依旧咬牙切齿道:“大不了学白起,把那四十万人坑杀了!”他这话杀气腾腾,一点不是开玩笑,听得众人齐齐打个冷战,许怀庆骂道:“你不要名声,太孙殿下还要哩!要是能杀人,还他妈费这牛劲?”
  薛桓虽然急火攻心,却也没法反驳,只好愤愤地转向王贤道:“军师,你一定有办法吧!”
  “我要说没有办法……”王贤苦笑道:“你是不是得拆了我?”
  “……”薛桓不好意思笑笑,旋即才明白王贤的意思,登时狂喜道:“军师果然不愧是军师,您放心,属下一定全力贯彻您的计策,谁要是敢怠慢,我杀了他!”
  “那我先提个要求,不要张嘴闭嘴杀杀杀。”王贤微微摇头道。
  “成!”薛桓毫不犹豫地点头道:“再不这么说了。”憋了半天,才吭吭哧哧道:“那我把他们打个半死……”
  “这个么……”王贤差点没噎死,但也不能要求太高,只得无奈苦笑道:“我看行。”这才把已经魔怔了的薛二郎打发了。
  兄弟们一路上快马疾驰,不几日便与一队人马迎头撞上,一问乃是自己人,再一问,竟是太孙殿下出城迎接军师来了。
  王贤闻言有些无语道:“离太原还有一百五十多里吧?”
  “是军师来得太快,太孙本打算出城二百里迎接。”打前站的程铮禀道。
  “那还等什么?”王贤忙打马疾驰而去,“快带我迎接殿下去!”
  行出也就是五里路,就见远处烟尘滚滚,很快数百骑飞驰而至,打头的白马黄袍、面色黝黑的,正是大明皇太孙殿下朱瞻基!
  双方相距数里时,两骑脱离各自队伍,风驰电掣相向疾驰,转眼两人便来到近前,使劲拽住马缰,两匹骏马咴咴叫着人立而起,两人在马背上激动地相对而望。
  “仲德!”朱瞻基眼眶通红,目光凝视着王贤道。
  “殿下!”王贤的声音也有些哽咽。说起来,两个相交莫逆的朋友已经半年没见了,还真是十分想念。
第0617章
开中
  两兄弟一番激动场面无须细表,两人好容易才平复下心情,接着便弃了马,上马车中说话去了。
  “仲德,你在京里做的事情,我都听说了。”朱瞻基激动地与王贤把臂道:“真是太为难你了!”
  “其实大多数时候,纪纲都是冲我来的。”王贤抽了抽,没抽动胳膊,只好任他把着,无奈道:“我只能硬扛着了。”
  “那你也是为我父子遮风挡雨,一世人两兄弟,我也不多说什么了,总之我们一生一世都是亲兄弟。”朱瞻基动情道。
  “呵呵,殿下……”王贤真不知该怎么接,干咳两声道:“太子殿下和太子妃娘娘都很好,殿下不用挂念。”
  “嗯,那太好了。”朱瞻基笑道,因为自幼跟在皇帝身边长大,他与父母的感情反而不如跟祖父的感情深,不过去年的事情让他深切明白了,自己与父亲是命运共同体,所以听说父亲很好,他也很高兴。顿一下,他又小声问道:“银铃……可还好?”
  “好,好是好……”王贤登时松了口气,却又有些尴尬道:“就是有些好过头了……”
  “怎么?”朱瞻基一下就猜到了:“莫非那于谦又缠上来了?”
  “是。”王贤有些艰难地点点头。
  “他不是没中进士么?怎么还有脸缠着银铃?”朱瞻基忍不住讥讽道。
  “这个么……”王贤挠挠头道:“这种事儿,谁能说得准?”
  王贤心说我这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太孙殿下也该知难而退了吧?谁知道朱瞻基竟通情达理道:“也对,都怪我离京太久,让那姓于的乘虚而入了。”说着拉着王贤的手求告道:“兄弟,你得赶紧想辄,帮我把这边事儿摆平,我好赶紧回京去!”
  “我来是干什么的?”王贤甩开他的手道:“当然是给你解决问题的了。”
  “你真有办法了?”朱瞻基这才把旁的事儿丢到脑后,激动地望着王贤道:“你快说说,你不知道,这阵子真愁死我了……”看来在太孙殿下心里,儿女私情固然重要,但还是正事儿比较重要一点……
  “殿下少安毋躁,听我慢慢道来。”王贤便将自己在京城与严清商议的,加上那周知县的启发,言简意赅讲给朱瞻基听。
  朱瞻基听得目瞪口呆,好半天才拍着王贤的大腿道:“真是没有你想不到的办法!这下回京之日终于可期了!”
  王贤当然不会说,这其实是集体的智慧,而是有些装逼道:“其实也没那么乐观,还是有些不好办的地方,比如那些白莲教首领已经对我们有戒心,如何能让他们再热乎起来?更麻烦的是流民的安置,我这个商屯的法子是不错,但皇上为了保证北京建设,已经暂停山西开中,如果殿下不能让皇上重新放开山西开中,则此法方可行。”
  “哈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朱瞻基哈哈一笑,从袖中掏出一份廷寄道:“你看看,这是我上个月奏请的,当时你正忙着科场舞弊案,就没跟你说,没想到皇爷爷这么快就批复了。”
  “哦?”王贤接过来展开一看,果然户部同意了在山西重新开中,允许商人往大同运粮换取盐引,他登时长长松了口气道:“这可真是太好了,看来我白担心一场,原来殿下早有计较啊。”
  “哪有什么计较……”朱瞻基闻言不好意思地笑道:“我这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被那些晋商缠得不行了,才上了这道疏……”
  “可见天要殿下成事,竟能无心插柳。”王贤的心情大好,难得拍起朱瞻基的马屁。
  “没办法,吉星高照么。”朱瞻基也高兴地笑起来:“你就是我的吉星呐!”
  所谓开中法,乃是大明朝一项重要的国策。大明建国初期,北方战乱频仍,百万大军囤于山陕晋冀蓟辽一线,以抵御仍有相当强实力的蒙古骑兵。这么多兵马人吃马嚼、所费巨靡。然而北方经过几十年的战乱,根本无力供给这么多军队。只能由南方各省百姓运粮到北部边疆,但政府发运的效率极为低下,百姓运一石粮草的损耗甚至达到两三石,不仅百姓苦不堪言,朝廷亦难以为继。在这样的背景下,哪怕十分不喜欢商人的太祖皇帝,也只能同意官员所请,采取开中法来解决浩繁艰巨的粮草转运工作。
  所谓开中法,是以朝廷手中掌握的食盐专卖权为基础,规定商人只要将粮食运到边区指定的仓储,便可以换取相应数量的‘仓钞’,再以‘仓钞’与掌握盐务的盐运司交换食盐专卖许可证——‘盐引’,然后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支盐,最后销售到指定的专卖区域。这样朝廷让渡出一部分食盐专卖的权力,把耗费巨大、民怨沸腾的运粮差事交给商人去做,朝廷则坐等粮食运到边关即可。而商人们通过大规模运输协作,更加严格细致的管理,运输的效率远高于官府,损耗也远低于官府,所以也有利可图。
  于是洪武三年六月,朱元璋批准由山西试行此法,结果大获成功,逐渐推行到临边各省,开中品种也从单一的粮食发展为纳铁中盐、纳金中盐、纳银中盐、纳铜中盐、纳棉布中盐等十几个品种,极大地促进了大明朝的经济发展,也让山西商人一跃而起称雄商界,成为大名鼎鼎的晋商!开中法也成为国家的财政大法固定下来。
  然而到了永乐朝,因为国家透支民力过甚,只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因此暂停了山西等各处的开中,专门供应北京城的建设。这下对山西商人和山西百姓的影响就太大了,这些年晋商们上下奔走,呼吁山西重新开中。其间只断断续续开了几次,但北京城的建设一紧,皇帝就给山西断供,让商人和百姓苦不堪言。
  说起来这次山西民乱,皇帝还真功劳不小呢……
  晋商正叫天天不灵时,朱瞻基来了,他们能不把他当祖宗一样供着么?想方设法、锲而不舍,就是块石头也给他捂热了,果然让太孙殿下替他们上书求情,而太孙殿下果然面子不小,竟真请动了旨意!
  巧的是,王贤和严清想出来的辄,也是开中。不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开中,而是创新了的开中法。传统开中法,就是商人直接从内地运粮到边地换取仓钞,然后回内地换取盐引。而商人们之所以能替代官府来运输,不是说商人们有多大本事,其实只不过是他们为了赚钱,能吃常人不能吃的苦、费尽心思提高效率、降低损耗罢了。其实依旧是费心劳力、损耗巨大。
  所以王贤在苦思冥想后,想出了个办法,既然如此,何不让商人募集百姓,直接在边地开垦田地、生产粮食呢?这样待收获后就地入仓换取盐引,岂不省了劳顿之苦、少了多少损耗?多赚多少银子?何乐而不为?
  有人就要问了,这法子并不难想到,为什么晋商都想不到?其实晋商不是想不到,而是从前没条件这样做。因为山西从宋以后,原先森林沃土就变成了黄土连绵,适合耕种的土地锐减,要不山西人也不会毅然决然离乡经商。所以在山陕就地耕种根本不现实,是以商人们只能舍近取远,从南方运来粮食。
  但山西附近真没有适合种粮的地区么?显然是有的。王贤一下就想到了河套,有道是‘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河套西、北、东三面环黄河。阴山横亘黄河之北,贺兰山耸峙于黄河之西,芦芽山屏障于黄河之东,南邻陕北高原。依山阻河,形势险要。境内之黄河,水流平稳,两岸土地肥沃,可耕可牧,号称塞北江南,物产无比丰富,耕种水稻小麦都不在话下。
  其实何止塞北,就连塞下的土地因为黄河的恩赐,只要引黄河水灌溉,都能变成良田。这些广袤的潜在耕地就在山西附近,甚至是境内,商人们自然不会视而不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2/90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