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日月(校对)第1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2/267

  池塘畔的菜畦内,曼陀罗已经长到了两尺多高,停在枝头的花苞,宛若以一支支高耸的鬼角。
第二章
朝会
  温暖的阳光透过刚安好没几天的拼色琉璃窗格,照进紫宸殿内,在半空中留下几道明显的光柱。
  有细碎的灰尘在空气中飘浮,尤其在光柱范围内,可以看得极为清楚。特别是每当有人走动,或者高声说话的时候,甚至可以看到灰尘像水流一样翻滚。
  秘书监少监张潜,跪坐兵部侍郎张说身侧不到两尺的位置,一眼不眨地看着灰尘在光柱范围内的变化,年轻且白皙的面孔,就像寺庙里的塑像一般平静。
  不是他故意溜号,而是朝堂上正在讨论的内容,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知识范围。什么白经、黄经、入宿、去极,全都是他以前听都很少听说的名词。而“天火地水相交,阴阳既生”之类的古代天文理论,更是让他不明觉厉!
  在张潜看来,日历就是日历,另一个时空当中,无论华夏人以往习惯用的农历,还是世界通用的公历,都一种标记和计算时间的工具而已。除了能让人记住一些特殊日子和展示节气之外,没有其他任何作用,更不代表任何高深内涵。
  而此时此刻,朝堂上的其余所有人,恐怕都不会赞同他的观点。特别是那些以宗楚客为首的“修历派”,已经将历法准确与否,上升关乎到国运兴衰的高度。仿佛再出现几次月食或者日食推算失败,就会导致上苍降下灾难,让大唐顷刻覆灭一般。
  以韦巨源为首“维持派”,则列举大量的事例,证明《麟德历》,仍然具备当世任何一部历法,都无法超越的优点。特别是在推算节气和金、木、水、火、土五星位置方面,推算出来的结果与浑天监实际观测结果之间的差别微乎其微。
  “什么叫做微乎其微,不过是因为距离远,即便位置出现变化,在浑天黄道仪上,也观测不出来罢了。”卢藏用不知道得了谁的暗示,忽然站了出来,对“维持派”的证据发起了猛攻。
  这话,可是有些犯众怒了。浑天黄道仪乃是四十多年前,由李淳风带头,浑天监与将作监精诚合作的结晶。此物由内外三层青铜圆环构成,可以极为方便的观察和测算天空中大部分星辰的位置变化,甚至可以推测并且提前展示月亮的位置。制造成功之后这么多年来,周边诸多国家想要仿造,却因为无法保证圆环的同心性,不得不相继放弃。
  而今天,卢藏用一句话,就将浑天监和将作监几十年来最引以为自豪的神器,给否定了,浑天监和将作监的官员们,怎么可能忍得下这口气?当即,纷纷将矛头对准他,厉声呵斥,“胡说,卢侍郎,你不懂可以,但是切莫信口雌黄!”
  “呵呵,卢侍郎,你所长并不在此,还是不要随便开口了吧!”
  “卢侍郎,这可不是作诗,也不是山中辟谷?”
  “卢侍郎,终南山里的杜鹃又开了一茬了。昔日山中隐士,如今何在?”
  ……
  “从月宫所在位置,就能知晓,卢某此言非虚!”卢藏用半数本事,都在一张嘴巴上。因此,毫不犹豫地就展开了反击,“为何浑仪观测到的月位,与麟德历所推算的结果,屡屡出现不同。原因无他,月宫距离地面近,位置变化容易看得见。而五星,待尔等在浑仪上能看出其位置与往年的不同,恐怕其去原位已经不止万里也!”
  话音落下,四周围,立刻又响起了一片反驳之声。浑天监的官吏们,简直恨不得一起用口水,将卢藏用活活淹没。
  “这厮虽然惹人讨厌,所说的话,却很是在理。”张潜听不太懂浑天监官吏们在说什么,所以,只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判断争执双方谁对谁错。
  毫无疑问,站在纯科学角度,卢藏用的话更有道理。月亮距离地球,的确比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都近得太多。这在另一个时空的二十一世纪,几乎是小孩子都知道的常识,根本不需要争论。
  然而,张潜却不想开口帮卢藏用说话。原因很简单,第一,他知道五大行星距离地球都比月亮远,却不知道如何去证明这一点。第二,早在前来参加追朝之前,张九龄已经给了他足够的提醒。
  据张潜所知,在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上,张九龄好歹也曾经做过一任宰相。所以,他相信,张九龄对政治的敏感度,远远超过了自己这个官场小白。既然张九龄已经怀疑,宗楚客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忽然揪住《麟德历》的缺陷不放,有可能是别有居心。他就犯不着自己稀里糊涂硬往旋涡里头跳!
  既然不想卷入旋涡,他就只能百无聊赖地继续观察光柱范围内的尘埃如何运动。因为天气渐渐热起来的缘故,气流在缓缓上升。所以,尘埃大部分时间都是向上漂浮。而光柱的位置,则从紫宸殿中央偏右侧,以肉眼区分不出来的速度,缓缓左移。这意味着太阳已经西坠,傍晚即将到来!
  “李淳风又如何,当初他还说,麟德历能用八百年呢,这才不过四十三年,就连初一和十五都弄不清楚了!”忽然间,有人在紫宸殿内大声冷笑,令光柱中的尘埃像被棍子扫中了一般左右横滚。
  张潜的兴致被打断,皱着眉抬头,恰看到沙崇义那熟悉的面孔。果然是朝中有人好做官,张潜记得去年秋天,此人因为污蔑自己,被贬为了某个牧监的九品监丞。没想到,这才过了短短几个月,此人居然又穿上了尚书省录事的官服,并且还又有了参加追朝资格。(注:尚书省录事,从七品。)
  而先前跟浑天监众官吏吵得不可开交的卢藏用,此刻则已经退到了一边。看其满脸得意的模样,显然在上一轮争执中占据了上风。
  “亏得老子这个秘书少监,是个没啥实权的位置,不需要经常来参加朝会!否则,没准哪天忍不住,会跳起来拿大耳刮子抽人!”不想看卢藏用那洋洋得意嘴脸,张潜在心中偷偷嘀咕一句,快速转头。
  视线扫过之处,是一张张疲惫或者无奈的面孔。很显然,在场大部分人,都跟他一样不想卷入旋涡。但是,大伙却没办法从紫宸殿中逃离。所以,只能各自耐着性子,跪坐在地上发呆。
  “李淳风任太史令三十余年,受高宗所封为昌乐县男。其做编纂的《十部算经》,乃我大唐国子监必修之课。”有人忽然站了起来,冷笑着提醒,“沙录事,你如此看不起李太史,不知道有何著述,可否拿出来供我等拜读?”
  “这……”沙崇义顿时羞得面红耳赤,却坚决不肯认输。咬着牙,高声强调:“沙某乃是就事论事。《麟德历》的错误,乃是有目共睹。不能因为其制定者为李淳风,就万世不易!”
  这话,虽然有转移论点之嫌,本身却没有什么大毛病。特别从张潜的角度看来,一切科学理论,只要在实践中出现了偏差,都可以质疑,哪怕提出理论者为某位圣贤。
  然而,以秘术正监韦巨源为首“维持派”,却不这么认为。一边对沙崇义发起人身攻击,一边替《麟德历》分辩。辩称每年之中,有个别月份的朔日和望日,与月相不符合,乃是因为麟德历在当初制定之时,就采取了朔日前推或者后移的办法,来确保不会连续出现数个大月所致。只要等上三五个月,历书上朔日和望日,就会与月相再度吻合。(注:朔日,即初一。望日,即十五)
  “这有什么好争论的,把去年的朔日和望日,有多少与月相不符,做个统计,不久知道《麟德历》究竟会不会自行修正误差么?”张潜越听越觉得没意思,换了个跪坐的姿势,悄悄将目光转向距离自己最近的张说。
  正准备偷偷跟张说嘀咕几句,听听对方的观点。却赫然发现,张说正提着一支碳条,在笏板上勾勾画画。而落在笏板上的文字却不是什么会议纪要,而是一首七言诗。
  “嗯哼,咳咳,咳咳……”察觉到了张潜在窥探自己,张说迅速将笏板收起,低声咳嗽。
  “原来开元名相,也有开会溜号的时候!”张潜心中偷笑,赶紧将目光挪开,不继续惹讨人嫌。
  正准备继续去观察光柱里的浮尘,耳畔处,却忽然又传来了侍中纪处讷的声音,“圣上,微臣以为,继续争执下去,毫无意义。既然浑天监坚持认为,《麟德历》仍然准确可用,何不将其与近几年随佛经一道传入长安《九执历》做一个比较?就以下月的朔、望和月食出现日为标准,若是《麟德历》能将这三日,皆推定准确,则修历之言,无需再提。若是《麟德历》三日皆定错,而《九执历》却且精确无误,则以《九执历》替代《麟德历》。以免继续错下去,让我大唐历法,沦为世人的笑柄!”
第三章
连环
  光柱里的浮尘如沸腾了一般翻滚,回声绕梁,张潜的瞳孔伴着回声迅速缩成了一根针。
  他忽然发现,朝议好像不那么无聊了,也终于摸索到了一些政治的门道。
  先前“修历派”连续发起攻击,看似火力猛烈,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造势。而到了此刻,势已经造足,“维持派”一整天都在疲于招架,早已经焦头烂额。“修历派”才终于祭起了准备已久了杀招!
  这个杀招,就是《九执历》。
  张潜虽然还是第一次听到此历法的名字,却从纪处讷自信满满的话语中听得出来,此历法与天象变化的契合度,应该远远超过了大唐正在运行的《麟德历》。所以,只要以韦巨源为首的“维持派”敢答应比较,“修历派”就稳操胜券!
  目光迅速转向一众“维持派”,张潜很是期待这些人的反应。却失望地发现,大多数“维持派”,甚至包括浑天监正监迦叶志忠本人,都垂下了头,不敢做出任何回应。
  唯独年纪早就过了古稀的同平章门下三品,秘书监正监韦巨源本人,兀自顶着一头虚汗在苦苦支撑:“历法乃涉及国运与民生的重器,岂可用来赌斗?你说的那《九执历》,老夫也曾拜读过其中部分内容,的确有其独到之处。然而,其对星象气运的解释,却完全是佛家那一套,处处与《易经》相悖,甚至截然相反!”
  这次,张潜又听懂了,并且刹那间被惊了个目瞪口呆。《九执历》对天象变化的解释,会与佛经相互对应,而《麟德历》的指导理论,居然是易经!
  怪不得韦巨源等人,明知道《麟德历》的缺陷,依旧对“修历派”寸步不让。双方争夺的,哪里是历法的修改与否?双方争夺的,分明是天象的解释权!
  想当年,董仲舒在谏言汉武帝独尊儒术之时,就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天人感应哲学理论。此后历代帝王和臣子们,即便心中对这套理论有所怀疑,表面上却依旧会奉之为圭臬!遇到对某项决策举棋不定之时,帝王和臣子们,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通过观测星象,来了解所谓的“天意”,然后以“天意”为幌子,强行推动自己的政见!
  一股战栗的感觉,忽然从尾椎骨处涌起,直达张潜的头顶。大学里学了四年的哲学,直到现在,他才终于发现,这门学科的用武之地在哪,并且近距离地感觉到了这门学科的巨大威力!
  这就是一把无形之剑,想要杀谁,根本不会让你看到任何血光!
  如果天象的变化,不再用《易经》来解释,而是采用了换成以佛经为基础,或者与佛经有关联的另外一套哲学体系,从今往后,宗楚客等人想要哪个政治对手倒霉,就变得易如反掌!
  毕竟,《九执历》是以宗楚客为首的“修历派”率先推出来的,他们对此这一套历法和相关解释理论,研究得比朝堂上其他任何一派势力都早,都更扎实。今后,天上任何星象变化,特别日食、彗星、大型流星雨这种不常见天文现象,就都可以被他们与现实世界中的某个人,某件事情联系起来!届时,他们想让谁死,对方基本上就在劫难逃!
  这种先例不是没有过,贞观年间,太白金星频频在白天出现,浑天监推算出的结论是,这种天象预示着“女主昌,差点儿引起李世民在后宫内大开杀戒。亏得当时的太史令李淳风厚道,以天象已成,杀掉此女必然会引发更大的灾难,才让李世民暂时压下了杀念。
  一年后,武连郡公李君羡无辜被杀,因为他乳名为五娘子!
  数年后,武则天篡了自家儿子李显的位,“女主昌”这个星象预兆,当时对人心起到的作用不可低估!(注:此事记载于《旧唐书》)
  ……
  光柱内,浮尘翻滚,宛若惊涛骇浪。
  晚风透过窗子,缓缓吹入紫宸殿内,让张潜感觉到自己的后背一片冰凉。
  他看懂了,真的看懂了。
  今日朝堂上的争斗,没有任何刀光剑影。却比他以前在另外一个时空看过的所有战争大片,都紧张刺激。
  一旦韦巨源招架不住,让对手成功更换《麟德历》为《九执历》,必然会导致浑天监的遭到的彻底清洗。从上到下,都安插满宗楚客夹袋里的人。毕竟,以前浑天监的观测人员,都是以《麟德历》中的哲学思想和算法体系,做理论指导。换成另外一套不同的理论和算法,他们肯定难以适应!
  而宗楚客控制了浑天监之后,就可以随时可以借助天象变化,向对手发难。其对手,无论如何自辩,都很难接得住,“天意”这块万吨巨石!
  甚至,不,是百分之百,佛门的力量,将重新回到大唐朝堂。让儒家子弟和神龙皇帝李显先前的努力,毁于一旦。
  《九执历》是随着佛经一起翻译到大唐的。《九执历》的解释,与佛经或者佛教哲学,有着脱不开关系。而对佛经和佛教哲学的理解和掌握,谁又能比得起那群和尚?!他们作为理论的掌控者,被宣入朝堂为皇帝和群臣们解惑,从此顺理成章!
  ……
  “《麟德历》以无中气之月置闰,一年置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皆与关中地气变化相对应。自其颁定之后,农不违时,岁有余粮。”韦巨源的话,陆陆续续传入张潜的耳朵,孱弱而又衰老,已经完全成了最后的挣扎。
  而纪处讷,则微微一笑,胜券在握,“地气亦是应天象而生,若是天象观测不准,地气又如何准确得了。眼下还堪用,不过是误差没有显现出来而已”
  “这,这……”韦巨源气得直哆嗦,却找不到足够理由来反驳。毕竟《麟德历》连月相变化的反应都出了偏差,对方只要抓住这一点,就能让他所有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
  “韦正监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右仆射萧至忠属于第三方持重派,不忍心继续眼睁睁看着韦巨源一败涂地,硬着头皮下场给他撑腰,“那《九执历》来自天竺,天竺去长安何止万里?气候与长安的差别,想必不亚于长安与岭南?以天竺的历法来标定节气,恐怕会耽误农时。”
  “这有何难!”宗楚客早有准备,立刻笑着接过了话头,“《麟德历》精确于节气,以后用《麟德历》来指导农时,以使民间不误耕种。《九执历》精确于观测天象,则今后以《九执历》观测天象,以使得朝廷施政顺从天意。如此,岂不两全其美?”
  “进二退一,如假包换的进二退一!这厮,打一开始,应该就没准备全盘推翻《麟德历》,而是想把对天象的解释权部分,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脑海里再度灵光闪烁,张潜再度明白了宗楚客的真实图谋。
  打一开始,此人就没准备将《麟德历》全盘推翻,而是只想将天象的观察和解释权,牢牢抓在手里。此人之所以与麾下爪牙们,摆出一副不将《麟德历》彻底废除,就誓不罢休状态,就是为了现在这一步。
  如果“维持派”还不松口,就面临着没完没了的攻击和一败涂地的风险。如果双方各退一步,则相当于将浑天监的工作一分为二。有关节气农时的部分,仍归“维持派”。而有关天象和国家大政部分,则被“修历派”一刀砍走。
  目光迅速转向李显,张潜期待神龙皇帝能清楚地看出宗楚客等人的图谋,并且果断阻止。却发现,应天神龙皇帝李显仿佛所有争执都跟自己无关一般,舒舒服服地坐在专属于他自己的龙椅上,手里捧着一只茶盏,正在喝得优哉游哉。而一名专职的小宦官,还拎着茶壶,随时准备为了他续水。
  “莫非皇帝早已经认可了宗楚客等人的作为!”下一个瞬间,张潜悚然而惊。然而,很快,他就推翻了这一判断。
  将佛门力量逐出朝堂,是李显一手所为。作为皇帝,李显多疑善变,缺乏担当。然而,却绝对不缺乏政治智慧和手腕。更不会坐视有人借助历法不准问题,将自己先前的努力成果毁于一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2/26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