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昏君(校对)第3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5/767

  朱由校深深的看了一眼刘茂,说道:“行,你去准备吧。”
  等到刘茂走后,陈洪悄声来到朱由校的身边说道:“皇爷,锦衣卫都指挥使许显纯来了。”
  “让他进来吧。”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
  时间不长,许显纯就从外面走了进来。
  他的表情很严肃,见到朱由校之后,连忙躬身行礼,“臣许显纯,参见陛下。”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说说情况吧。”
  “回陛下,德州知府刘茂的确是组织了人员捐钱捐物,也的确救济了百姓,算是做了一些实事。”
  “不过德州城中也有不少人借此发财,他们趁机囤积物资,抬高物价,把粮食运到灾区去卖高价。”
  “不过臣探查出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他们运过去的粮食全都没有自己售卖,而是转给了一家叫做宏盛的商号。”
  “现在整个山东的粮食,基本上都握着这家商号手里面。尤其是在灾区,这家商号更是大肆的囤积居奇,抬高物价。”
  “整个受灾的济州府粮价非常的高,同时有人在大肆的收购灾民的田地,大肆的放出贷款,让灾民卖儿卖女。”
  听到这话之后,朱由校的脸上也没有什么意外。
  在这样的时候,如果不发财,那怎么对得起那些人的良心?
  有这样的事情才是正常的,否则大明朝就不是大明朝了。
  朱由校关注的点并不在这上面,继而问道:“为什么这些商人会愿意把自己的粮食转卖给这个叫宏盛的商号?”
  要知道,这可是一个发财的机会,没有人会把到手的钱送出去。如果在面对这样发财机会的时候,他们愿意把到手的钱送出去,那就只能说明一件事情,他们不送出去不行。
  这个钱必须要让别人赚,别人吃肉,他们只能跟着喝点汤。
  “回陛下,其实也很简单,因为这个宏盛商号背后站着的是曲阜。”许显纯没有丝毫迟疑的说道。
  对于许显纯来说,任何人都没有眼前的陛下来的重要。
  陛下对自己有提拔之恩,同时自己也是锦衣卫,自己的眼里不能有别的东西。
  自己的前任骆思恭就是因为眼里有了别的东西,所以他才把官职给丢了。自己走到今天这个地步不容易,不能犯这样的错误。
  朱由校也没觉得意外,轻轻的点了点头说道:“倒也不让人意外。”
  山东这个地方,是孔子的老家,但也是历史上造反比较多的地方。三国有黄巢,到了大明朝,山东这个地方也没少造反。
  永乐年间就有唐赛儿在山东造反,现在又有徐鸿儒准备造反。山东这个地方的百姓生活的很苦,这是为什么呢?
  朱由校抬起头看着许显纯说道:“你去帮朕查一件事情,看看这曲阜在山东究竟有多少田地?不要惊动山东的地方官,查出来之后回来告诉朕。”
  “是,陛下,臣马上就查。”许显纯连忙躬身答应道。
  “行了,去吧。”朱由校摆了摆手说道。
  等到许显纯走了之后,朱由校叹了一口气。
  曲阜,这是一个在大明朝绕不开的地名。
  正德六年,河北刘六、刘七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破曲阜、焚官寺民居数百,县治为墟”。
  明武宗朱厚照诏令山东巡抚于鲁故城西南隅以孔庙为中心重筑新城,即现存明故城。
  曲阜之中有孔府啊!
  弘治年间,孔庙遭火灾。
  弘治十六年,明孝宗敕旨大修阙里孔庙和衍圣公府,由内阁大学士、太子太保李东阳监工,孔府遂又改建。
  孔府在明正德以前不在曲阜城内,在县城以外,距城十里。
  嘉靖年间,为保卫孔府孔庙,明世宗下令迁移曲阜县城,移城卫庙。经十年时间建成曲阜新城,城墙高耸,外有很深的护城河。孔府、孔庙居于曲阜城中,奠定了孔府的规模。
  自己到山东来,绕不开的就是曲阜,同时绕不开的还有孔府。在山东这个地面上,恐怕孔府的话比自己的圣旨都要好使。
  这一次受灾的地方,大部分都围绕着曲阜,徐鸿儒造反也是围绕着曲阜。不得不说,这是个有意思的事情。
  
第三二七章
到济宁
  在朱由校看来,生活在孔子老家的附近,那应该会被孔家人好生的照顾。
  毕竟在孔子的思想之中,无论是仁,还是有教无类,那都应该能让周围的人得到很好的生活,甚至围绕着曲阜形成一个文教胜地。这里可能是读书人最多的地方,是国家科举比较兴旺的地方。
  可事实却不是这个样,而是恰恰相反。山东百姓的生活很差,山东的读书人也没有那么有名。
  孔子的有教无类早就被孔家人给扔到一边去了,何况孔家人自己的学问也不怎么样,如果让他们去读书,让他们去科举,恐怕干的还不如普通的百姓。
  藩王吃干饭不干事,被视为国家蛀虫。这一点朱由校也承认。
  但是孔家也一样不干事,一样干的和藩王一样的事情,同样应该也是国家蛀虫。
  甚至在朱由校看来,衍圣公府的危害更大。原因也很简单,这家是当牌位供着的,说话有人听,而藩王的话可不一定有人听。
  这一次自己到山东来,为的就是眼前的衍圣公府。想要在思想上有所作为,这座大山就不能不搬开。
  第二天一早,朱由校便去了灾民所在的德州北城,给灾民带去了圣旨,同时露露脸,把带来的粮食发下去,颁布了赈灾的圣旨,同时告诉灾民,自己这个皇帝在,而且也会留下官员看着。
  如果他们有什么冤屈,或者地方官员赈灾不利,他们可以到皇帝留下来的官员那里去告状,那些监督的官员会把事情告诉自己。
  灾民的反应很激烈,叩谢之声不绝于耳。
  不过朱由校也知道,这其实是早就安排好的。自己到来的消息昨天就已经透出去了,干这个事的就是德州知府刘茂。
  为了让灾民能够真心实意的发出欢呼,刘茂把皇帝的政策让衙役抬着大锣在灾民之中来回说了好几次,可以说是尽心尽力。
  所以有这样的结果,朱由校一点也不意外。
  对于刘茂的做法,朱由校自然没说什么,打心眼里也不反感。原因很简单,这是在为自己这个皇帝进行宣传,为自己的政策进行宣传,是好事情。
  朱由校不可能自己走下去宣传,更不可能到灾民中间去,所以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
  在这个没有媒体报道的年代,在这个百姓都不怎么识字的年代,这已经是最好的方法了。
  朱由校相信很快就能扩散出去。毕竟读书人也来了不少,还给朱由校写了不少拍马屁的文章。
  同时德州的士绅也来了,跟着一起捐了一些粮食和物品,拍了一下自己这个皇帝的马屁,彰显了一下德州的文教。
  对于这些人的行为,朱由校还是给予肯定的,当然,也仅此而已。
  忙完了这些事情之后,朱由校便上了船,继续南下。
  这一次朱由校的目标就是济州府,也是这一次地震的中心。
  济宁府,以济水得名。济宁济宁,便是济水安宁之意。
  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
  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
  这首诗便是形容济水的。有了京杭运河之后,济州府便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算得上是南北航运的要地。
  北宋以后,济水畅通,漕运大兴,设在巨野的济州就成了京东西路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施耐庵《水浒传》中所说的济州,就是今天的巨野县城。港汊纵横、莲苇绵蔓、水天一色、地势险要的大野泽历来是农民起义聚众起事的地方。
  朱由校站在船头上,眺望着两岸的水色,心情却变得凝重了起来,没了出京时的悠闲,也没有了在德州之时的紧迫。
  打定主意要做的事情,那就必定要做到。
  徐光启来到朱由校的身后,轻声的说道:“陛下,天要凉了,是不是进船舱去?别染了风寒。”
  对于朱由校的身体,徐光启是真的看重和担心。如果陛下这一次出来身体有了什么问题,那自己可就真的没有办法了。
  现在朝堂之上虽然看起来稳定,那也是因为陛下在执掌。如果陛下有个三长两短,大明就真的要大乱了。
  朱由校回头看了一眼徐光启,没有接他的话,而是笑着问道:“白天的时候爱卿似乎是有话说,只不过人多,爱卿没有说出来。现在周围没有其他人了,爱卿有什么话,但讲无妨。”
  “启禀陛下,山东大灾,百姓流离失所,臣看在眼里,痛在心里。陛下爱民如子,赈灾举措得当,实在是天下之福,百姓之福!”徐光启连忙躬身说道,语气诚挚,感情热烈。
  朱由校转头看了他一眼,没好气的说道:“你第一次见朕的时候,那可是说了一大堆的实话,也没见你如此拍朕的马屁。怎么相处久了,突然就喜欢拍马屁了?”
  “臣说的全都是心里话,也都是实话。”徐光启面容严肃的说道。
  “行了,这个环节跳过,说说你真正想说的话吧。朱由校看着徐光启说道:“咱们君臣就不用绕弯子了。”
  “是,陛下。”徐光启连忙恭敬的答应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5/76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