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昏君(校对)第5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7/767

  朱由校到了扬州之后,自然是要去看看皇家书院的。
  原本南京的皇家书院,朱由校也是要去的。只不过时间紧,任务重,他没去上。
  不过朱由校打定了主意,回程路过南京的时候,一定要去看看南京的皇家书院。
  现下,扬州的皇家书院倒是可以好好的看一看。
  事实上,朱由校已经听人说了,那些盐商已经把手伸了进去。制度摆在那里,但是事在人为,说到底能够做到什么程度还是要看人。
  朱由校就很想看看,扬州的皇家书院究竟做到了什么程度?那些商人究竟把这里渗透到了什么程度?
  想来,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换好了衣服,腰间坠上了玉坠,手中带着折扇,朱由校就是一副翩翩浊世佳公子。
  朱由校身后跟着十几名护卫,身边带着魏朝这么样一个老奴,同时还有陈玉儿这样的美人陪着。
  就这排场,一般人还真就没有。
  出了门口,上了马车,一行人缓缓地走到了扬州的皇家书院。
  今天朱由校要去的地方,就是原本的甘泉书院。
  甘泉书院,是扬州古老书院之一,初建于东关街,后迁址广陵路。
  嘉靖中建,初名甘泉书院,又名崇雅书院,清雍正十二年改为梅花书院。
  古语有言:“东南书院之盛,扬州得其三焉。”
  这里的“三”指的即是扬州非常知名的安定、梅花、广陵三书院。
  两淮盐商利甲天下,资建书院之多、之精,也为古代扬州培养了大批人才。
  据《明清进士位名录》统计,仅明清两代,扬州通过科举考上进士的就有650人,其中明代245人,清代405人。
  所以扬州的这个皇家书院,朱由校是肯定要去看看的。
  这是大明的典型例子,官商勾结的最佳典范。
  从你读书开始就有人资助你、各种培养你。稍稍有一些进步,这些人就会给你房子、田产、票子、女人,应有尽有。
  等到你做了官之后,你怎么办呢?你怎么回报他们呢?
  更有甚至,在你还没有成官的时候,他们就把你拉成了自己人。总不见得有人反自己吧?
  以前的书院朱由校没看到,现在想想还是有点遗憾的。不过现在的皇家书院看看也好,看看他们是怎么渗透的。
  事实上道理一样,地是皇家的,书院是皇家,但学生总不是吧?
  收买学生一样的,原本的方式不行就换一个方式。
  朱由校来到扬州皇家书院的时候,这里已经是人声鼎沸了,看得出来不少学子是刚刚来。显然这是返校日。
  朱由校一皱眉头,因为按照皇家书院的规定,学子来到书院的时候,那是要孑然一身的。
  可是眼前这一幕却不是如此,车流如织,人潮涌动。
  那些学子全都赶着马车、带着仆人,每个人身边至少有两个女子伺候着。看模样就知道了,这都是精挑细选的侍女,明白了,扬州瘦马。
  这些人能够考上皇家书院,瞬间就会成为盐商的座上宾。朝廷选拔才干的制度,现在变成了为盐商选拔才干的制度了。
  原因就更简单了,原本盐商还要根据自己的眼光去判断,现在不用了,能考上皇家书院的,那就是人杰,直接投资就是了。
  大把的钱撒下去,终归会有结果。
  朱由校也从马车上下来了,也带着一个侍女陈玉儿。
  陈玉儿的姿色自然是不错的,在这里算得上是艳压群芳。即便扬州瘦马之中有绝色,也轮不到他们这些读书人。
  不少人顿时就被这边朱由校的排场吸引了。
  马车、扇子、身上的穿着,腰间的玉佩,一看就知道身份不同凡响。
  当然了,最重要的还是身后的那些护卫,这一看就不是寻常人家。
  再看看人家身边陪着的女人,这容貌清丽脱俗,可谓是沉鱼落雁之佳貌;这身姿婷婷绰绰,蚀骨销魂功夫肯定绝佳!
  
第五一零章
盯上徽商
  朱由校倒也能理解,出门带个一线明星和带个三线明星的吸睛程度自然不可相提并论。
  无视了这些人的目光,朱由校脸上带着笑容直接迈步走进了皇家书院。
  虽然眼前的这一幕并不是朱由校所希望的,也不是他想看到的,但是无所谓了,今天到这里来就要保持一个开心的心情。
  事情很快就会处理。
  朱由校的目光虽然没有看这些人,但是这些人却都在看着朱由校,甚至有人开始向四下打探,想知道这个人究竟是什么身份?
  只不过没有人认识朱由校,一时之间也没人知道朱由校是什么身份。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方不明身份,看起来排场不小,一看就是身份不寻常,自然没有人跑上来找事。
  朱由校也乐得自在,带着人在扬州的皇家书院里面溜达。
  说起来,扬州的皇家书院的环境非常好,建造的时候肯定是花了大价钱的。
  不过这个也应该,毕竟这里是扬州的盐商建造的。在大明,什么人最有钱?
  也就是他们这些盐商了。而且这是他们用来收拢人心的地方,自然是要舍得下本钱的。虽然现在归了朝廷,但是地盘和建筑还是他们的。
  一边向前走,朱由校一边看向身边的魏长生问道:“这里当初书院改革的时候,有没有闹出什么事情来?他们就那么愿意交出来吗?”
  “回陛下,他们很配合。”魏长生连忙说道。
  虽然魏长生不知道为什么,可他却知道陛下这么问是什么意思,所以他就直接把结果说了出来。
  不过在这件事情上,魏长生实在是没有什么发言权,那个时候他也不过刚到扬州,对于扬州的很多事情,他都不清楚。
  别说上面的事情了,下面的事情魏长生都还没摸清楚。高层的事情根本就不是他能够打探的,他只是知道一点点基础的情况。
  当时,朝廷的人来了之后,扬州的这些盐商非常痛快就答应了下来,直接就把书院献了出来。
  事实上,他们非常配合,而且在改革的过程当中,无论有什么困难他们都会帮忙;甚至在没有困难的时候,他们也会主动找一些事情做,让书院改革之事变得非常顺利。
  魏长生当时还没感觉到有什么,毕竟那个时候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锻炼,加上在扬州待了这么久,对扬州的上上下下也足够了解,魏长生已经嗅到了其中的不同寻常。这里面肯定有什么他不知道的事情。
  朱由校点了点头问道:“那你知道在这里面做主的是谁吗?”
  魏长生知道皇帝要问什么,说白了就是问这些盐商之中谁说了算。
  魏长生说道:“回陛下,在扬州这个地面上,最大的盐商一共有三个,一个是山西的王家,祖上就是做食盐生意的。”
  这个山西王家,朱由校很清楚,其实就是当初三边总督王崇古他们家。他们家一门好几个兄弟,做官的也不少,把持了整个三边地区的市场。
  要知道,当年大明建国的时候,那些地方驻军的人都是要运粮食过去的。朝廷自己来损耗大、效率低,于是就交给了商人。
  当时就有了很好的一个政策,商人把粮食送过去,在守军那里换取盐引;商人拿着盐引回到地方的盐场买盐,然后再卖掉。
  在这个过程当中,朝廷得到了赋税,边关的将士得到了粮食,盐商得到了盐引赚到了钱,属于一个三人赢的局面,这是当时朱元璋制定的政策。
  可人都是贪心不足啊,盐商们可不想这么干,运送粮食过去太累了。于是他们想到了第二个办法,在边关弄了一大片土地,找人在那里耕种,每年把粮食直接收割了给边关的将士送过去,然后商人拿着盐引去买盐。
  这个行为促使了边关的人口大增,土地也得到了大开发。这就是当时的商屯,效果很好。
  可是后来盐商们还是不满足,这实在是太浪费时间了,利润也小。所以他们又干了另外一件事情,鼓动官员和朝廷,让他们直接用银子买盐。
  说白了就是不管边关的那些将士了,我们也不给边关粮食了,直接给朝廷银钱。
  这些盐商把原本为朝廷办事的属性直接转换成了商业属性,而盐商彻底就趴在了国家的身上吸血,成了一群蛀虫,毫无贡献。
  而当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大肆行贿给朝廷的官员、勋贵和勋戚,让他们把这个条件答应下来。
  来答应这件事情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弘治皇帝,也就是正德皇帝他爹,那个被称为仁君的皇帝。
  除此之外,这些盐商还鼓动皇帝,说用银子来买盐可以给朝廷增加赋税,但其实这个钱都是从边关的将士身上面克扣下来的,盐商拿大头,给朝廷一小头。
  除此之外,勋戚占窝严重,他们把盐引拿到自己手里来,然后再转卖给盐商。什么都不干,抽一大笔钱。
  勋戚去鼓动皇帝、去哭穷、去要盐引,然后转身卖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边关废、盐商疯狂吸血、勋贵和勋戚大肆盘剥,国家财政更加入不敷出。
  最终,陕西民乱的时候,那里的军队没有粮食吃,直接造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7/76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