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名侦探(校对)第7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0/884

  说着,他身子微微前倾,手肘拄在酸梨木的副手上,愣是发出了轻微的吱嘎声。
  显然,他对于接下来的问题,是十分的重视。
  而孙绍宗虽然已经猜出,他究竟要问什么,却还是摆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架势。
  就听赵国舅问道:“孙少卿,太子殿下视你为股肱心腹,却不知你对太子殿下又能如何?是义无反顾,还是……”
  说到这里,他稍稍迟疑了一下,这才一字一顿的道:“还是首鼠两端、左右逢源?!”
  孙绍宗还是低估了这位赵国舅的决心,没想到他会问的如此直接,如此不留转圜的余地。
  有个当皇后的亲姐姐,真好啊!
  同样的话,恐怕就连自己那位便宜同宗,太子妃的生身父亲,都不好在自己面前名言。
  心下吐槽着,孙绍宗脸上的郑重,反倒褪去了些。
  他迎着赵国舅突然瞪圆的眼睛,半晌忽然失笑的摇了摇头:“既然国舅爷问的如此直接,那孙某也给您一个准信:我能保证的是,在不补牵连到家人、并且太子仍保有登基可能的前提下,绝不会背弃太子殿下。”
  听孙绍宗竟恬不知耻的,在自己的‘忠诚’上加了两个前缀,赵国舅满脸的凝重,顿时化作了滔天怒火
  “哈哈,听孙少卿这话,岂不正是打着首鼠两端的心思?!”
  他咬牙切齿的冷笑着,手肘一撑便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指着外面喝道:“既然如此,你我也无需多言,请便吧!”
  这一言不合,就要送客的架势,倒让孙绍宗颇有些尴尬——倒不是尴尬他的态度,而是尴尬于之前自己的推断。
  原本他还认定,赵国舅内里仍是个谨小慎微的——谁曾想事涉太子,他就变得如此咄咄逼人、壮怀激烈。
  可见这人性的复杂,远不是轻易就能揣摩透的。
  不过尴尬归尴尬,孙绍宗敢于实言相告,自然不会没有后手,更不会就这般灰溜溜的离开。
  他再次摇头失笑,就在赵国舅即将爆发之际,这才慢条斯理的道:“国舅爷,咱们再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您认为若被形势所逼,太子殿下会否不顾父子天伦,拼死一搏?”
  赵国舅眉头微微一皱,依照太子的性格,不顾天伦是肯定的,但拼死一搏么……太子怕是未必有这勇气。
  当然,他嘴里吐出来的,却与事实正好相反:“太子殿下是忠孝仁义之储君,如何会不顾父子伦常!”
  孙绍宗脸上的笑意更浓,两手一摊道:“既无生死相搏、君臣相残之事,那孙某方才的承诺,难道还不够么?”
  赵国舅愣怔的看着他,好半晌终于吐出一口浊气,人也颓然的倒回了椅子上,呓语也似的呢喃着:“够了、足够了。”
  言语间,脸上却透出苦涩之意,似是有些恨铁不成钢。
  但这等无君无父的表情,孙绍宗自然是看过就忘,全当没弄明白他遗憾的是什么。
第800章
战端终启
  赵国舅终究没有答应,与贾赦罢手言和。
  但他也许诺了,暂时不会揪着这事儿不放,更不会让石呆子再去满街告状。
  这其中有孙绍宗的人情,但更多的是处于他自身的考量。
  上次寿宴时,赵国舅其实就打算告御状来着,结果刚一开口,还没等把正事说出来呢,就被皇帝赶到的门外。
  当时只以为是自己的态度激怒了皇帝,可转回头细琢磨起来,分明是皇帝已经猜到他要将这件事捅出来,所以才提前发作,把两个‘小舅子’一起赶出门外。
  说白了,皇帝不希望在贾贵妃怀孕之际,赵、贾两家之间起冲突。
  有鉴于此,赵国舅自然不好再拿这事儿攻讦贾家。
  但这并不代表他要放弃这个把柄,一旦未来局势有变,皇帝的庇佑不在,赵国舅肯定会落井下‘石’。
  还是那话,贾元春这次怀上身孕,对荣国府而言,还真未必是什么好事。
  “闪开、快闪开!”
  却说孙绍宗正在车厢里,琢磨些有的没的,忽听外面有人高声呼喝,紧接着人喊马嘶的,好不热闹。
  就连孙绍宗所承的马车,也一样受了影响,先是一个急刹,紧接着又往旁边避了避。
  紧接着又听张成在外面禀报:“二爷,是兵部的八百里急报。”
  孙绍宗闻言,立刻挑开帘子探头张望,却见两名背着殷红靠旗的军官,正自催马穿过闹市。
  目光落在那两人的鞋上,孙绍宗心下稍安——那满是泥浆的靴子,乃是单薄的南方款式,因此肯定与酣战辽东的大哥无关。
  不过……
  瞧二人的神情,怕是出了什么了不得的惊变。
  东海倭患?
  应该也不是,王子腾现如今已经牢牢压制住了东南的海盗,就算是遇到临死反扑,也不至于慌了手脚。
  如此说来,那就只西南了。
  南疆六国终于还是忍不住了吗?
  孙绍宗皱眉沉吟着,他倒不担心东南局势彻底糜烂,却怕自家那位老丈人会被杀了祭旗。
  不过这天南海北的,就算再怎么担心,也是无济于事。
  且等事情真正落下来再说吧。
  想到这里,孙绍宗放下车帘,淡然的催促了一声:“回府吧。”
  ……
  果然不出孙绍宗所料,第二天到衙门里当值的时候,南疆六国歃血盟誓组成联军,准备夺回旧日故土的消息,就已然传遍了京城。
  据说六国联军足有五十几万兵马,自真腊、茜香二国左右杀出,似有一举吞并云贵之势。
  五十几万兵马云云,孙绍宗是不信的。
  但二三十万应该还是有的。
  而且相较于驻扎在四川境内的周朝军队,这些人对西南湿热的气候、地形,更为熟悉适应,又卧薪尝胆了好几年,实力绝对不容小觑。
  反正不管怎么说,京城上下都被这消息搅的不安分起来。
  就连大理寺这样,风马牛不相及的衙门,也到处充满了议论之声。
  谨小慎微者有之,不屑一顾者亦有之,但总体来说,持乐观态度的占据了大多数。
  毕竟大周朝自建立以来,在对外的大规模战争当中,就只吃过一次亏——就是孙绍宗的便宜老子,被勒令在鸭绿江自尽的那次。
  而且几年之后,让大周吃瘪的高丽也被灭国了。
  尤其在许多人心目当中,南疆六国那些蛮子,实力远不如当初的高丽,就算是六国联军,也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罢了。
  不过他们却忘了,眼下的大周也不是以前的大周了。
  如今大周的形式,说是四面楚歌也不为过,虽说无论是北面的蒙古、靺鞨,还是东南的倭寇、西南的南疆六国,单独对上大周都处于劣势。
  但南北联动起来,却也不是闹着玩儿的。
  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新式火器如今已经正式列装神机营,等自家大哥在辽东积攒了经验,以之抵御蒙古铁骑的侵袭,应该不成问题。
  “二哥、二哥!”
  孙绍宗正在自己的官署里,操着紫禁城的心,忽听外面一阵呼喊之声,紧接着脚步纷沓而至。
  这声音……
  孙绍宗纳闷的望向外间,就见门帘一挑,柳湘莲兴冲冲的闯了进来。
  果然是这小子!
  孙绍宗不由无语道:“你不是立誓要在家闭关苦读么?莫非才一天功夫,就改了主意?”
  若真是如此,还真枉费孙绍宗托尤二姐,送去的那三百两银子。
  “是……也不是,我其实……反正,嗐!”
  柳湘莲激动之下,倒结结巴巴的,半天说不出个所以然了。
  最后他伸手往嘴上虚扇了一巴掌,这才理顺了思路,拔着胸脯道:“二哥,师爷我肯定是不干了,但值此国难当头,死读书又有何用?所以小弟决定继承先父之志,投笔从戎!”
  投笔从戎……
  孙绍宗翻了个白眼,没好气的道:“这才哪儿到哪儿,怎么就国难当头了?再说了,要投笔从戎你也该去找兵部,来大理寺嚷嚷什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0/8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