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没想当救世主啊(校对)第5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6/1044

  任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新事物诞生时,都会让人顾虑。
  更何况他这个协会还得完全建立在他个人高尚的分享情怀之下,以及潜在的超级雄厚的资金支持下,依然充满未知,也可能胎死腹中。
  他不急着让人做决定,只是为了再次撒下新的种子而已。
  通常情况下,只要是真正做事的顶级科学家主导的创新项目,哪怕最后研究项目宣告完全失败,这失败本身依然能有不小的价值。
  这价值可能仅仅只是排除一个错误答案,也可能是在开展的过程中,顺带着发现了一些额外的成果。
  假定对全球总投资一亿元以上的项目进行归纳总结,可以比较粗糙的这样划分。
  10%左右的项目可以超额达到预期目标,既满足原定计划,又额外得到更深入的结论或产品,又或是某个中间环节的产物其实具备极高价值。
  30~40%的项目能刚好达到预期目标。这种项目通常属于应用类科学研究,从立项到推进的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划。项目计划甚至能准确到具体哪几个月完成哪一个环节。
  30%的项目则是差不多能完成到一半,这类项目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践应用。
  还有大约30%的项目则是完全的失败,这通常是一开始就彻底走错了方向,就连靠谱的中间产物都没能拿出来。
  这不能怪从事失败项目的科学工作者。
  因为失败具有时代局限性。
  比如超低制程的碳结构芯片和常温超导金属,如果不是他本人能直接给答案,并且又完成了其他相关材料学的提前布局,在原本的二十一世纪初期全力投入搞这些,纯粹浪费资源。
  叫部分从事这些项目的科研工作人员去种红薯,说不定对时代的贡献还更大,毕竟少亏就当赢。
  陈锋最想做的,便是利用自己的“先知先觉”,尽可能避免最后那30%的项目被立项成功。
  这当然也是《五百年规划》的部分工作。
  陈大师认为是时候开动了。
  过去他活跃在二十一世纪的这一个月里,绝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文艺界。
  那是因为他实力薄弱,影响力不够,在学术界做起事来事倍功半。
  现在局面不同,靠着筹建中的星锋研究院和两个版本的《狂人猜想集》,再靠着当初他在林顿研究院公开讲出的那番话,他在学术界的话语权提高了。
  所以他发现了机会,便果断开始布局,尝试将自己知晓未来的优势尽可能发挥出来。
  他拿出更高深的跨越式理论时需要谨小慎微,免得误人子弟,但排除错误答案这事做起来可就轻松多了。
  看见一个坑爹项目就摁死一个,肯定没错。
  几人闲聊得差不多,会议正式开始,各自落座。
  陈锋的座位还挺靠前排,左边劳尔森,右边伊伦。
  一个又一个的知名学者登台阐述各自的观点。
  不同于民科领域内毫无理论依据,纯煽动性的外星威胁末日论,能出现在这会议室里,并且还能上台讲话的人都很靠谱。
  这是个正经场合,演讲者不能胡乱开口,得拿出足够有说服力的东西支持自己的论点。
  譬如第一位登台的,便是人工智能领域、计算机编程领域、数学领域、心理学领域的四料大佬。
  他将生物学和计算机学的思路完美结合到了一起,也整合进去不少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深入浅出的分析了人脑思考问题的走向。
  他认为,人类从诞生到进化至现在这个程度,本就处于高等文明的控制之下。
  人类以及人类的基因是超高阶编程的产物。
  这人甚至还化用了陈锋的无限基因信息理论,将其视为量子编程领域更进一步的佐证。
  并且这人还像TED讲座那样,现场来了几个心理学小实验。
  试验项目完全成功,大部分听众们的思维走向还真被他给把准了脉。
  他最终得出结论,按照现在计算机理论基础的发展速度,等到千年之后,当人类的量子信息网络足够发达,编程理念达到某个阶段后,人类会通过量子计算层面的突破进展窥破思维和进化的本质,开始与高等文明对话,亦或是进入电影《黑客帝国》中描绘的抗争的环节。
  陈锋表示笑而不语。
  理论听起来天衣无缝,但其实并无卵用。
  在他经历的八条时间线中,除了材料与能源基础科学之外,其实人类进步最快的就是人工智能。
  从零散且平凡的中央智脑到第一代繁星,用了七条时间线。
  然后这次又进化出了第二代繁星,算力再是翻了无数倍。
  但他依然没看到用编程破译人脑的那天。
  如果真可以,他也想啊,量子永生,听着多带感?
  谁不想永生?
  如果有某人可以最先突破人类的边界,那肯定也得是他本人。
  好吧也可能是脑子进化特别猛的孩子妈。
  第二个讲话者是一名著名物理学家,十年前的诺奖得主。
  这位大佬上去之后,则又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入手,重点分析了一些普通民众无法得知的罕见物理现象。
  他的理论与人工智能大佬截然不同。
  他也认为宇宙中存在外星人,并且在古代时外星人已经来过地球。
  但人类在成长过程中并未受到外星人的干扰与帮助。
  他列举了很多证据。
  陈锋听着也是新鲜,因为一些这位大佬罗列出来的证据在普通人层面是属于被反复辟谣的“谣言”。
  陈锋也没想到这些谣言竟是真的。
  物理学大佬认为,外星人是潜伏在宇宙里的“观察者”,职责是维持宇宙秩序,保护新生的萌芽期文明。
  听到这里时,陈锋差点笑出声来。
  我真是信了你的邪。
  要复眼者是善良的观察者,那他睡着了都能笑醒。
  但他终究没笑。
  虽然物理学家的结论走得有点歪,但推理和计算的过程却很有说服力。
  他竟准确的推算出公元1019年以及2019年左右时,外星文明曾光顾过地球。
  虽然这位物理学家在说出自己的结论时显得挺不自信,但陈大师表示万分吃惊。
  按照陈锋的推算,复眼者的确在公元十一世纪到二十世纪的某个阶段光顾过地球。
  假定球型战舰的巡逻路线是一条往返的折线。
  地球距离银心的直线距离为2.7万光年左右。
  银河系的半径在8万光年左右,越往外,恒星的分布密度越低。
  地球本身距离银心是比较近的。
  按照殖民地收集到的信息,球型战舰和棱舰舰队从银心位置抵达地球用了五百年。
  球型战舰完成一轮巡逻所需的时间是两千年。
  如果是折线往返的话,是以一千年为时间差,两次经过某点。
  那么假定复眼者的巡逻路线是折线时,地球应该位于球型战舰巡逻路线的中点。
  并且复眼者只巡逻距离银心5万光年的高密度地区。
  至于银心五万光年以外的低密度地区,可能复眼者只投放了一些类似于蜻蜓战机这种小型智能单位。
  球型战舰应该分别在公元1000年和公元2000年左右两次经过太阳系,与这位物理学家的“民科”计算结果十分吻合。
  此外,太阳系屏障2500年时才抵达太阳系。
  这里出现了一个悖论。
  公元2000年时人类的科技水平,肯定比1977年发射旅行者时高得多。
  但当时复眼者并未决定剿灭人类,表面看,这很不合理。
  假定复眼者的巡逻路线为环形,地球位于环形路线中的某个点。
  那么有两种可能,球型战舰之前两次经过地球的时间分别应该是公元1000年和公元前一千年(太阳系位于环形路线的后半段时),以及公元2000和公元元年(太阳系位于环形路线的前半段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6/104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