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没想当救世主啊(校对)第8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97/1044

  “我是陈锋。”
  此时外界已经过去两年七个月。
  十八艘蠕虫三型依然喷薄着焰光,向着银河系的上方持续推进,速度已经达到每秒28万公里,正在缓慢的向着光速极限靠近。
  每一艘蠕虫三型的前端,都顶着一层伞状的护盾,将沿途的宇宙粒子或吸收,或分解。
  十八面伞状护盾交叠在一起,将后方的尸骸星球护住。
  但这种保护并不够彻底。
  依然有无数的粒子诡异的“凭空”浮现在尸骸星球前进的道路上,狠狠的撞击着尸骸星球。
  星球的正面表层正在这剧烈的碰撞下泛起刺眼的光芒。
  在宇宙里,实能的总量其实区域恒定,不断于三重空间的缝隙里诞生,再泯灭。
  这些极其微小的实能颗粒蕴藏的能量等级远低于夸克、弦波。
  平常的物体运动时,根本感知不到实能颗粒的存在,因为凭空诞生的实能颗粒存在的时间太短。
  当物体撞上去时,还没来得及发生动能交换,这实能颗粒便已经泯灭消失。
  但当物质的运动速度达到光速时,便会表现出明显的碰撞特征。
  其实人类早在二十世纪时,便已经找到了实能颗粒存在的证据——真空光速的上限。
  正是实能颗粒与光的碰撞,将光的速度限制到每秒三十万公里。
  在液体或者玻璃等透光物质中,由于实能聚集成团的大型颗粒密度提升,于虚无中诞生的实能颗粒密度增大,进一步限制了光速。
  如果没有实能颗粒的阻挡,在绝对真空中,光速的理论上限应该是无限大。
  但实能颗粒的冲击并不是对尸骸星球造成最大伤害的东西。
  真正的杀手,是原三维空间和速度的相互作用。
  原本球状的尸骸星球被速度强行拉长了,仿佛一颗带状流星。
  原始基因研究所位于尸骸星球的后端,并不会受到实能颗粒的撞击。
  研究所的外壳材质也能抵御前方散发过来的高温。
  此时,本来是圆盘形状的研究所,却变成了子弹型。
  如果有一名拥有透视眼的旁观者从旁边观察研究所,便会发现里面的人都变成了被拉长的“面条人”,仪器设备同样也发生了明显形变,整个画面酷似将宽高比4:3的图片强行拉长成100:3。
  但是,研究所里的人却浑然不觉。
第613章
沉入忘川河的泥人
  镜子里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活在镜中。
  对镜中人而言,镜子里才是真实的世界,外面的“真实”世界反而是只可想象却无法触摸的平行位面。
  在尸骸星球上,当研究所里的人和空间以完全一致的比例被拉长时,人便成了镜中人,依然稀松平常的吃喝拉撒,与往常并无区别。
  除非哪天镜子爆裂了,世界崩塌了,那么镜中人或许能在镜子破裂的瞬间,惊鸿一瞥的看见另一个世界。
  目前在尸骸星球与研究所基地虽然被拉长了很多,但尚且能维持住。
  镜子里的世界还算稳定。
  基地和外界多多少少还是有些区别,以量子态存在的能量型实能的传递速度并不会受到距离被物理拉长的影响,这样的传递距离对量子态而言几乎等若不存在。
  研究所里具备量子态的事物主要有两大方面,人工智能与人的思维。
  人类维持相对恒定的思维速度与身体层面的变化,稍微会带来一点错位感。
  在人与外界产生信息交互时,大脑里的量子风暴运转与五感神经传递信息的速度稍微错位,出现了时间差。
  大脑思维里产生一个念头,诞生一粒量子规律,再传递给神经递质。
  被拉长的神经递质从轴突末梢出发,再到抵达下一个树突的时间变长了。
  人脑思维会产生错判,潜意识里以为自己的思维加快了。
  这会导致人的意识对时间出现错判,误以为时间会变慢。
  其实并没有快,只是人体内神经递质传递信息的速度变慢了。
  绝对时间的流速根本不受速度的影响,所谓的时间流速变慢,只不过是身处这环境里的“面条人”的错觉。
  过去,所有的光速运动都是在曲率泡的保护之下,人体相对于原三维空间根本就等若静止。
  人的求知欲永远没有止境。
  尽管人类的飞行载具已经实现五百倍光速的超曲飞行,但人类依然想知道在没有曲率泡层的保护之下,人体以纯物理位移的方式在原三维宇宙中飞行时会发生什么。
  比如人会不会变成光,又或者纯粹的能量?
  在什么时候变成“光”?
  是怎样的“光”?
  还有,根据实能定理,人类已经证明空间永恒,时间恒定,飞行速度达到光速并不会让时间变慢又或者是静止,那为什么那些拥有超前视野和惊人智慧的古代科学先驱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坚定的认为物质飞行速度抵达光速,又或是靠近黑洞时,时间流速会变化?
  没人敢小瞧古人的智慧,为什么睿智的古人会产生这种明显的错误认知,本身就是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学者们曾就此进行过无数揣测,也一直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
  尸骸星球旅行的意义,除了复活陈锋之外,本也是一场超大型的科学实验。
  在这个计划执行之前,学者们已经做过很多次模拟实验,将不同的生物装在无保护的载具里,再加速至无限接近光速。
  动物实验表明,在相对恒定的加速状态下,只要空气、压强、水等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依然满足,在飞行速度无限接近光速时,实验动物依然存活。
  人体实验也做过很多次,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还有另一个结论。
  物理飞行的速度一定不能真正抵达光速。
  当无限接近光速时,“面条人”和“面条动物”的身体将会被拉长至接近无限长的程度,神经信号根本无法从大脑抵达器官。
  此时动物器官将会误以为自己已经失去大脑,开始“自暴自弃”,进入休克状态,并迅速死亡。
  举个比较迷信的例子,大约可以理解为古代志怪传说中普遍认为,人的灵魂离体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身体会死。
  至于彻底抵达光速时,人体会产生什么变化,虽然已经测试过很多次,但目前学者们还不得而知。
  过去的飞行载具、实验动物以及志愿者在距离达到光速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时,便已经由于被拉得太长而彻底解体,与物质被黑洞视界时发生的反应过程极为相似。
  在这次的超大型实验中,让原始基因研究所附着在鱼星人尸骸星球的背面同步加速有两方面的考虑。
  第一,陈锋的堆叠式记忆符号并不能以能量态长时间维持在宇宙中,需要像把数据刻录进光盘一样,将其刻在载体上。由鱼星人的身体组成的尸骸星球,正是最好的“光盘”。
  第二,活着的鱼星人可以对外释放性质奇特的辐射波。这些辐射波交织而成的网膜,能让鱼星人在不喷薄介质的情况下,以稳定的光速移动。网膜与曲率泡不同,并不隔断物质与外界的联系,只是让鱼星人的身体产生变化,在能量与物质态间以极高的频率震荡切换,模拟成具备波粒二象性的光。
  经过几十年的大量实验,科学家发现鱼星人即便已经死去,这种能力也被保留了下来。
  在速度持续提升并不断逼近光速时,只要有足够的能源供应,在空间拉长效应的刺激下,组成尸骸星球主体部分的基本粒子会自行释放出辐射波,展现出波粒二象的震荡特性。
  这些具备震荡特性的实能级基本粒子会与宇宙里“凭空”生成的实能颗粒发生碰撞。
  参与碰撞的双方将同时湮灭,并向外释放出光能与热能。
  与此同时,后方灌注过来的能源又会在辐射波的影响下,在原地转化为与尸骸星球原有的实能粒子一模一样的复制体。
  只要后方的能源供应不中断,尸骸星球的质量并不会因为对外释放光与热而降低,而是保持在恒定状态。
  研究所的能源库里储备了总量恐怖的超级正反物质湮灭电池与快速转化生物电池,同时还配备了性能极为强劲的暗能量捕捉收集器。
  根据设计标准,在收集器不运转的情况下,研究所的储备能源足够在光速状态下维持五千年。
  开启收集器后,甚至能持续运转上万年。
  这让尸骸星球正好能成为人类飞行载具达到真实光速的最佳掩体。
  虽然通过这种方式复活是陈锋临时下的决断,但七年的准备时间,可以让人类围绕这一个计划而进行大量周密的计划与安排。
  如今的晨风帝国继承了陈锋本人的优良传统,不打无准备之仗,只要时间和外部条件允许,任何事情都要做到周密详尽,不留漏洞。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97/104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