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为书狂(校对)第1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0/739

  十几份报纸全买回家,其他内容不看,专挑与散文相关的话题。
  还好,这一些话题都比较好找,要不是放在头版,要么就是次版大标题标注。
  这个陶元白说的不错嘛。
  这个叫李启说的也还可以。
  还有这个秋寒时,都是比之年华高了不少等级的人物,反击力度还算给力。
  看到这一些人的反击,黄一凡暗暗点头。
  看来,华国虽然没有与前世一样的文化,但华国积累的底蕴也不是吃素的。这不,几位知名学者轮翻反击过来,说的也是头头是道,很有道理。
  一边看,黄一凡一边在心里点评,同时,也一边在心里计划着如何再次反击。
  咦,沈君儒。
  这不是此前推荐倩女幽魂的那位著名评论家吗?
  怎么他也参加了反对“形散神聚”的散文大战?
  虽然心下有些惊讶,但想想也并不奇怪。人家沈君儒虽然推荐了倩女幽魂,但倩女幽魂是黄一凡用凡尘这个笔名写的,沈君儒自然不认识。当然,哪怕是认识,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参加这样的论战也并不是不行。
  与其他知名人士的回击不一样,沈君儒对于黄一凡提出的形散神聚一说,则是采用大众认可为主旨,评论形散神聚看似有道理,实则太过于空洞。反倒是小小的支持了一把年华,认为虽然其人品较差,但他的散文却符合大众审美要求,并不是所谓的无病呻吟。同时,沈君儒还提出,文学是为大众服务的。大众认可本身上就证明,这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如果纯粹为文学价值而写文,本没有什么想法,但又觉得没想法不能写。于是,在写文的时候又加了一个想法进入里面,这才是真正的为作新词直说愁。
  厉害,厉害。
  看到沈君儒的文章,黄一凡又是在心底佩服了几声。
  之前他的《论志怪小说》,黄一凡就已经发现了此人独特的眼光。没想到,对于散文评论方面,对于散文写作研究方面,沈君儒分析的也是入木三分。
  诚然,其实在前世,关于散文的定义也一直存在纠纷。虽然“形散神聚”或者说是“形散神不散”理论被大众人士所接受,甚至一度连普通人都知道。但写散文主真的就要遵循“形散神聚”的写作手法吗?要黄一凡来说,他是不愿意接受的。
  不过,形散神聚一说可是黄一凡自己提出来的,他可不会自己打自己的脸。而且,自己这一次前来掐架,别说形散神聚有一定的道理,哪怕就是没道理,黄一凡也要将这一些人给干趴下。
  为了升星,黄一凡也算是拼了。
  脑海中急速飞转,黄一凡在思考着,他应该用什么样的话来进行回击。
  几分钟之后,黄一凡眼睛一亮。
  他想到了一个在前世华夏历史当中一位非常知名的人物——韩愈。
  为什么会想到韩愈呢,除了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之外,韩愈还在当时大力反对骈文。
  什么是骈文?
  骈文又称对偶文,讲究对仗工整,和声律协调,有一些像作诗词。但骈文到底不是诗词,他是属于文章。文章就应该有思想,有内含,总是在那里强调对仗,强调音律,辞藻,只会让文章流于假大空。到了最后,你看了这篇文章相当于没有看。或者是成百上千字的修饰之后,你会觉得,他喵的用一句话就可以说完嘛。
  于是,韩愈在当时就提出了写文要言之有物。
  同时,韩愈反对骈文的学术思想,还得到了后世的欧阳修,柳宗元,王安石,苏家三父子,曾巩……等人的支持与继承。
  虽然现在黄一凡所说的散文与骈文并不是一样,但是,形散神聚与韩愈所提倡的言之有物,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上面已经有几位大师将散文称之为美文。认为散文就应该表现出外表形势上的美,哪怕没有任何中心思想,文字美也是好的。
  也就是说,看起来,现在的散文与骈文已经没有太多的区别。只强调辞藻,又没有什么目的,更没有中心思想。这样的文,就应该好好的修理修理。
  既然如此,那就让这位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来震一震这一些视散文来美文的家伙吧。
  想罢,黄一凡便打开了一个文档,快速敲字:“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这句话的意思说的是,文章如云之行,水之流一样,本无一定的样式,但其或行或止都符合一定的规律。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这样的文章才显得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散文也是如此。散文也是没有一定的样式,但没有样式不代表什么都可以写,没有样式不代表没有内在的规律。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散文符合这样的规律,明白云与流水的内在流动,那么,你就能写出一篇好的散文,一篇经典的散文。
第一百三十九章
文以载道
  前世五千多年的学问,给了黄一凡巨大的支撑。
  哪怕黄一凡在前世只是普通作者,这个时候,亦是如文坛泰斗一般,出口成章。
  随后,黄一凡又将韩愈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经典散文理论复述了一遍。其实这一些,说的就是写文要言之有物,不要废话。一句话说得通的,尽量用一句话,不要写个几千字,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心情郁闷。
  同时,黄一凡还指出。将散文称之为美文,是散文最为严重的退步。散文不是为美而写,如果仅仅只是为这。那么,散文只会是一具花瓶,散文只会是娱乐产物,那他将不是文学。哪怕这样的散文有再多的人看,也没有半分文学价值。
  当然,说到这里,这可能又会攻击到网络文学。不过,一码归一码。这番话是自己说的,到时候如果用秋水的笔名为网络文学证明,那自然可以说别外一番话。
  一个多小时之后,黄一凡将这一篇文章写完,并拟了一个叫做“文以载道”的名字,最后交给了计子平。
  计子平收到一看,内心又是震惊了几分。
  要知道,这一次的文章与上一次的骂文可是完全不一样。上一次的骂文只管骂,各种话也尽可以说。哪怕说出一两句经典句子也很正常,毕竟天马行空嘛,最能发挥文人的文笔。但是,这一次的文章回击却绝不是考验你的文笔,考验的是你真正的学识与才华。
  这也是为什么青春文学代表人物的郭城与韩进虽然他们的散文类书籍销售火爆,甚至爆了不知道多少学术大师几条街。但他们却没资格参加这样的论战,不是他们不想参加,而是他们没这个实力参加。在散文里面写一些废话的本事大家都有,但是,要对这一些理论性的散文给出自己的评价与分析,甚至是推出自己的散文理论,那就不是一般的作家可以上场了。
  但没想到,当收到黄一凡发过来的文章之后,黄一凡又再度给了计子平惊喜。
  “呵呵,光辉日报,文艺报……想用这一次的文坛理论将我们青年文艺给比下去吗?很抱歉,恐怕,这一次你们失算了。”
  青年文艺隶属于团组织,是一家很有权威的媒体报刊。不过,与青年文艺竞争的报刊也并不是没有。像光辉日报与文艺报,这两家一个是属于机关媒体报刊,另一家却属于华国作协直属机构。这一次看似一起散文理论探讨,但是,在这里面,却也藏着无数别人看不到的锋芒。
  本来计子平看到一众媒体报刊都是征对他们青年文艺,还稍稍有一些心慌。可是,待将这一篇文章看了之后,计子平却是完全放松了下来。
  “恐怕,只要将这一篇文以载道的文章发表出去,那些个家伙将要直接闭嘴吧。”
  心下恨不得当场就看到那些人哑口无言的样子,不过,文坛争斗从来就是笔上打仗,那什么别人郁闷不止的样子,估计是看不到了。只是,虽如此,计子平仍是第一时间将这一篇文章摘录到最新一期的青年报上。
  ……
  “陶教授,您这一出马,果然不同凡响。”
  “你这小子,又来拍马屁。对了,青年文艺那边怎么回应?”
  “还没回应呢,估计是不敢回了。你想呀,那家伙一句形散神聚,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除了您之外,还有李启,秋时寒等知名作家学者,也都参战了。对了,还有沈君儒教授,也在媒体上发表了文章,批评了对方的形散神聚一说。”
  “既然如此,那看来,这次争论就要结束了?”
  “不出意外,应该差不多结束。”
  “唉,就是太快了些,有些不过瘾。”
  “呵呵,陶教授,您这还手痒了呢。”
  “被你这小子给害了,你别说,很久不与他人理论,这一理论起来,还觉得蛮有趣的。好了,不跟你小子聊了,我订的几份报纸送过来了,我得看看去。”
  陶元白将电话挂断,从门脚拿过邮递人员插在门缝边上的报纸。
  光辉日报,文艺报……
  一张报一张报看下去。
  今天仍然有不少评论家攻击秋水,不过,今天的攻击比较一般,没有带头人物。只是那个秋水在说了一句形散神聚之后,就再也没有露面。这让陶元白感觉有些没劲,也没有成就感。这家伙写的文章也蛮有深度的,之前还想与他大战个三百回合呢。没想到,刚是反击了几句,居然连人影都找不着了。
  秋水,呵,难怪这个笔名之前从来没听过。
  想来仅仅只是做文章做得好,但上升到学术性的评论时,就歇菜了。
  将看完的报纸放下,陶元白拿起了青年报。
  青年报与青年文艺是一家,只不过一家是杂志,一家是报纸。
  当然,论学术思想,青年文艺要超过青年报。
  但青年文艺毕竟是杂志类型,一个星期才发一刊,所以不少人也会订购青年报。
  正要从头开始阅读,这时,陶元白却是看到了一个有些熟悉的名字。
  或者不算是熟悉,只不过是刚才提到。
  秋水。
  这个秋水又出现了。
  难道,这家伙开始回应了?
  正好,就看看他怎么说。
  刚才还一直念叨着秋水呢,此时看到秋水的笔名,陶元白大是兴奋。
  “文以载道。”
  呵,名字取得牛叉,但这又有什么用?
  继续读下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0/7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