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为书狂(校对)第1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2/739

  “爸。”
  来到这个世界,这具身份的父亲黄远让黄一凡感觉到有些陌生。陌生的原因一方面是黄一凡很少与黄远见面,另一方面,也一时半会没太接受。
  这倒是与母亲不一样。毕竟母亲李淑华是女性,母爱无边,又在中学那一段时间给予黄一凡无边的呵护,黄一凡心下也逐渐接受。黄远此前一直在外工作,黄一凡并没有太大的感觉。但到底这个世界,最亲的人就是父亲与母亲。心里触动,黄一凡却是想与父亲聊一聊。
  他想问一问父亲黄远过得怎么样,开店还顺利吗?
  电话接通之后,父亲黄远话并不多,只是静静听黄一凡说。
  临到电话要挂了的时候,黄远才稍稍开口,“你妈想问你,在二中过得还习不习惯。你得自己多照顾自己,别与同学吵架。还有,你写稿子赚来的稿费,本来是准备拿去开店的。但我想想还是算了,我与你妈都比较老实,也不会做生意,还是将钱存着给你未来娶媳妇。你也知道,家里这边彩礼收得较重,十几万都有些不够。爸爸也没什么出息,就怕开店亏了,未来没钱给你娶媳妇……总之,你不要担心家里了,家里一切都好。你妈问你,中秋的时候回来吗?如果回就提前跟我们说一声,不回也没事,在学校好好读书也是好的。”
  这翻叮嘱,差一些,黄一凡都要哭了。
  还是擦干了眼泪,重重的点头,“爸,您放心,中秋的时候我会回家的。”
  “那就好。”
  ……
  “唉,这应该算是自己最窝囊的一次文战吧。”
  看着自己喊出“让秋水写一篇散文”之类的话,学者李启撑了撑眼睛,大感惭愧。
  其实,在心里,李启已经知道,自己这一边终究还是输了。
  而且,输的是心服口服。
  只是,哪怕是心服口服,但为了名誉,为了地位,为了自己的利益,李启还是与其他此前批过秋火的作者朋友一起,喊出了令秋水写出一篇经典散文的口号。
  也不知道,今天秋水有没有写?
  或者,他会不会说自己这一些人无耻?
  或者,他是否会不再理会自己等人?
  这都有可能。
  不过,文坛争斗就是这样,虽然李启也觉得自己这么做确实挺无耻的。
  拿起刚刚收到的青年报,不用找,青年报第一版中间位置给出了秋水的一篇散文。
  背影。
  看来,他还是回击了。
  这又何苦呢?
  有一些摇摇头,李启叹了一口气。
  且不说你写的文章怎么样,哪怕写得再好,我们也不可能认可你的。
  算了,还是看看你写的文章吧。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这是开头。
  李启心里滴沽,“写得一般嘛,没看出什么意思。”
  只是,正说着,下面几行字,却是一下子让李启有一些失神。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李启是知名散文研究者,自然知道上文的这种写种手法看似漫不经心,看似散慢,但却始终有一根线,一直牵着整个故事。上文仅仅只是交待父亲的几个动作,看似不经意,但三言两语却浮现出了一个父亲的身影。就如最后那一句说的,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多么朴实的话,但就是这样的一句话,却打动人心,直透心底。
  哪怕就是李启,当看到这一句话时,也是内心一颤,感觉心里好像触动了哪根弦一样。
  继续看下去。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如果说此前的那一段是触动了李启的心弦,那么,当李启读完这一段之后,却是完全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只见他拿着报纸的右手已经开始微微颤抖,嘴角里面,一直念着两句话。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两句聪明,每一句自嘲的聪明都感觉像心头在滴血一样。
  一个伟大的身影,就此出现。
  这个身影,就是父亲。
  父亲,李启眼泪迷蒙。
  仅仅这一篇背影只是看到一半,李启就已是完全失控。
  他曾记得,当年自己父亲送自己上大学的时候,不也是差不多的光景吗?可笑,当年的自己,也是如作者这一般的,实在是太过于聪明。只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又觉得父亲说些没用的话,其实自己都是知道的。他又这么一大把年纪,哪时知道我们年轻人的时代?可笑……自己那时也真的是太聪明了。
  泪水早已淋湿了自己的脸庞,李启已经不忍心继续看下去了。
  直到好一会儿,李启才平复了自己的心情。
  看着此前与秋水为散文而起的论战。
  看着此前自己喊出让秋水写出一篇经典散文。
  看着自己准备哪怕秋水写出多么经典的文章,自己也不会认同。
  但这一时,这一刻,李启却是破天荒的给几位同行作者去了一个电话,“抱歉,这次战斗,我已经没有脸皮继续战下去了,我退出。”
第一百四十二章
评论如潮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他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一千多余字的背影,就此结束。
  待青年报将背影刊登出去之时,几乎是整个文坛,都已震动。
  震动的不仅是那些此前与秋水展开文战的,震动的,几乎是华国整个文坛的文人。
  还有哪一篇散文能如此篇文章写得经典。
  还有哪一篇写父亲的散文,能有这一篇背影写得感人。
  几乎是看过背影一文的读者,都被这一篇文章所打动,甚至是泪流满面。
  留在他们印像中的,是那一句自己实在是太聪明了。
  留在他们记忆深处的,是父亲给儿子买橘子时爬过铁路。
  留在他们内心,触到他们心弦的,是渐渐忘了自己儿子多般不好的甚是想念。
  还有,那有一些微胖,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
  背影一出,当天不知道读哭了多少读者。
  背影一出,不知道当天有多少读者回家探望了自己的父亲。
  背影一出,彻底的在他们心中,留下了一篇谁也抹不去的经典。
  随之而后,就是整个媒体报刊无数评论《背影》的文章。
  星火杂志评价:“背影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它之爆发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并不是凭借了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瞻的文字,而只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这种表面上看起来简单朴素,而实际上却能爆发出极大的感动力。”
  新世纪报评论:“什么才是平淡当中见神奇,读过背影之后你就知道。”
  南方时报则评论:“此前有学者逼秋水先生写一篇经典的散文出来,估计是打着哪怕秋水先生写的文章再经典,他们也不会承认。但现在,不得不说,有的时候,经典的文章哪怕你不想承认,你都别无选择。这一场论战,谁胜谁负,一眼便知。”
  当然,此前一直批评过秋水的形散神聚文艺报,这时也很快的进行了表态,“真理真说越明,看来,在华国诸多学者文士的探讨之下,散文的确是找到了一条最新的出路。形散神聚才是散文最为重要的理论支持,而秋水先生写的背影又堪称形散神聚最好的代表作品。我们认为,此次文坛有关于散文的争论,可以画上一个句号。”
  光辉日报自然也不闲着,这一些媒体报刊,当争论没出结果之时,他们有自己的支持对像。但当争论有了结果之后,那就摆出一幅客观公众的姿态,一点也没有因为此前自己攻击过秋水而脸红。对于背影,光辉日报则是全面分析了背影这一篇文章的独到之处。
  一般写人物,较多地从正面着笔,或写面部肖像,或写姿态、服饰。正面写当然有其好处,然只从一个角度写多了,也会让人感到呆板乏味。知名作家“肖青”给作者的信中告诫说:“你忙着描写人物的脸……这又是老一套,这样的描写是可以省掉的。”
  背影则另辟蹊径,从背影着手写人物。
  从古至今,写人物从背影这个角度着墨,为数很少,然而,“文章有众人不下手而我偏下手者,有众人下手而我不下手者”。秋水先生知难而上,选择背影这个新颖独特的角度,这是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独特发现,也是表现事物的一种艺术创造,显露了作者不随人后、敢于创新的艺术才华。相信这一篇背影之后,将来凡是提到背影这两个字,都将会令无数人为之沉思。
  此外,华国著名评论家沈君儒也因为这一篇背影,第一个主动见报于媒体向秋水表示道歉。沈君儒在媒体上表示,“背影一文给予了形散神聚最好的诠释,我为我此前的利益之争向秋水先生道歉。”
  而除了这一些媒体的评价之外,无数读者的评价,读后感,亦如潮水般的涌来。
  “我也是20岁的学生,我从来没有看过父亲的背影,哪怕看过了,也从来没有在意。但今天,看了秋水先生这一篇背影之后,我才发现,我这几十年来,却是如此的没有关心过自己的父亲。谢谢你秋水先生,是您这一篇背影,让我懂得了珍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2/7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