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为书狂(校对)第6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9/739

  他们虽然不是音乐界的人士,甚至他们对于音乐完全是一窍不通……但这有什么关系呢?他们知道维也纳是世界音乐之都就可以,而梁祝轰动梁也纳金色剧院,这样的新闻,他们都已经不知道用什么形容词来感慨。
  给力?
  强大?
  佩服?
  还是膜拜?
  不管了,反正能形容自己五体投地的佩服词语全都用上吧。他们知道,如此新闻哪怕自己用所有的词语都没有过错。
  “尼玛,果然够牛,燕京音乐学院的学子,你们简直就是我的偶像呀。”
  “是呀,谁说中国没有自己的交响乐,谁说华国是交响乐的沙漠,哈哈哈,梁祝一出,连这一些西方人都给震撼住了。顶燕京音乐学院,你们为我们华国争了一口气。”
  不少看客在顶了梁祝之后,又一次狠狠的赞美了一翻燕京音乐学院的一众学子。
  不过,就在他们赞美之余,一些知道真相的网友却是暴出了更重的大料。
  “你们呀,夸了这么久,连正主是谁都没有搞清楚,真是杯具。”
  “哈哈哈,看得我也乐死了,燕京音乐学院的那一些学生固然应该表扬,但真正的功臣却不是他们。”
  “难道你们连梁祝是谁写的也不知道吗?”
  “难道你们没有看到梁祝的作曲人是谁吗?”
  “难道你们没有看到凡尘先生在微博上更新的音乐吗?”
  当一众粉丝揭开真相之后,华国又是陷入了一片疯狂。
  “我日,原来是凡尘先生。”
  “啊啊啊,啊啊啊,我早该想到的,我早该想到的。”
  “凡尘先生,请收下我的膝盖。”
  “哈哈哈,哈哈哈,我就知道是凡尘先生,不过话说,那些西方人拿凡尘先生的剧本演话剧,要不要收版税呀?”
  “好吧,凡尘先生,我错了,我不应该说您不如黄一凡,我不应该如你在黄一凡之下。以您现在的功力,完全有资格与黄一凡叫板呀。”
  “低调才是最为牛逼的炫耀,凡尘先生这般低调的作风,我龙傲天服了。”
  “我赵日天服了。”
  “我狂霸吊服了。”
  “我叶良辰也服了。”
  ……
  梁祝火爆的同时,黄一凡笔名凡尘也收到了来自国内几百家媒体的采访邮件。不过,大都数媒体的采访黄一凡都推掉了,只留下青年报与央视这几家比较权威的媒体。
  “您好,凡尘先生,很喜欢您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很喜欢您创作的交响曲梁祝。”
  采访自然是文字访谈。
  “谢谢,不过,梁祝我只创作了主旋律,剩下的是燕京音乐学院的学子完成的。”
  “凡尘先生您太谦虚了,我们能向您提几个问题吗?”
  “当然可以,请问。”
  “还是先来说说您之前写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本吧,当时您怎么会想到写这样的剧本?”
  “怎么想的我也不知道怎么说,我觉得这个故事应该可以感动人,也就写了。”
  “也就是说,这个故事是完全虚构,您凭空想像出来的?”
  “也不算是完全虚构吧,可能历史当中并没有梁祝这样的故事,但历史当中是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的。”
  “咦,历史当中有这两个人吗?”
  “是的,不过他们并不怎么出名,不细查可能并不能查找到。祝英台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侠女,她劫富济贫,深受民众爱戴。有一次他去马太守家盗银,不幸被马太守家儿子马文才发现,死于乱刀之下,后来民众便将祝英台厚葬。”
  “没想到祝英台还是一位侠女,那马太守家的儿子马文才也就引用到了梁祝里面了?”
  “是的,所以马文才也是反角。”
  “那么,凡尘先生,刚才您提到祝英台,那梁山伯在历史当中有记载吗?”
  “也有记载,梁山伯是明朝时候的一位县官。”
  “这个……等等,凡尘先生,我怎么好像没有听懂。刚才您说的梁山伯是明朝时候的县官?”
  “对呀。”
  “可是,凡尘先生,之前您说过祝英台是南北朝时期的人呀。南北朝在唐朝之前,更是远远的早已明朝,我历史不太好,这里的时间应该相差1000多年了吧。”
  “哈哈,你也很谦虚,您的历史很好,没错,的确是相差了1000多年。”
  “那既然相差了1000多年,那怎么梁山伯与祝英台会在一起,这中间的跨度实在是太大了。”
  “这个问题提得好,这也是我为什么会写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原因。”
  黄一凡解释说道:“刚才说到梁山伯是明朝时候的县官,他为官清廉,一生未娶,也没有儿子。他死时入葬的时候不小心挖出了一块墓碑,而这块墓碑便是1000多年前祝英台的墓碑。因为知道祝英台是一位侠女,所以帮助下葬的人不忍心拆掉祝英台墓。可是,不拆的话将梁山伯选择在别的地方入葬又不太合适。最后一众人士商量了一下,觉得两人一位是侠女,一位是清廉的县官,缘份天定,就将梁山伯与祝英台合葬在一起……”
  “哇,没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有这么一段美丽的传说。”这位读者听得都有一些痴了:“也正因为这两人合葬,所以凡尘先生才以此故事为基础写出了梁祝。”
  “是的。”
  黄一凡点了点头:“不过,合葬的故事是真的,但化蝶是没有的,我夸张了一些。”
  “不夸张,不夸张,凡尘先生,这一点儿也不夸张。”
  记者连连说不:“恐怕是所有人都期望这一对如此相爱的男女能够化蝶真正的在一起,而您最后的一笔化蝶,则是不朽的魅力。”
  说完,记者内心又一次的对于黄一凡感到深深的敬佩。
第六百八十七章
孟姜女
  其实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根据并不仅仅只有一处,事实上,历史当中还真有一些县志,历史文献记载过梁山伯与祝英台,不过,这一些文献记载的也各有不同。一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封丘人,一说两人汝南人,还有的说是江浙人……甚至还有传言祝英台其实不姓祝,是姓朱,因为祝与朱同音,就叫作了祝英台……这一些史料半真半假,黄一凡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个真,哪个假,最后索性选择了一个相对看起来更为吸引人的故事,变成了梁祝的历史背景。
  “对了,凡尘先生,有一个事想问一下您。之前您大都是选择出版的方式将您的一些作品写出来,这一次为什么是先推出电视剧版本?”
  “我觉得出版与影视剧都一样,也都是艺术的表达媒介。至于为什么先推出电视剧版本,主要是我认为梁祝的画面感比较强烈一些。再加上电视剧人人也爱好,我们也不能一直埋头写作,也要与时俱进才对。”
  “哈哈哈,凡尘先生,您这个与时俱进实在是太好了。那么,不知道在梁山伯之后,凡尘先生您是否还有其他的新作。”
  “有的,最近有写一部电影的剧本,应该快杀青了吧。”
  “哇,凡尘先生,这部电影叫什么名字,这么大的事儿凡尘先生也不在媒体上宣传一下。”
  “只是小成本电影而已,没什么好宣传的。至于名字,到时候上映了就知道了。”
  “天呐,凡尘先生,您这也太低调了吧。”
  采访的记者泪流满面,再次说道:“凡尘先生,不是我想拿到第一手的消息,而是搞影视这一块必需扩大宣传。毕竟现在国内影视圈每年都有电影上映,如果没有宣传,再好的影视都可能无人问津。”
  记者好意提醒说道。
  “谢谢,你的心意我领了,真的只是一部小成本电影,也没想怎么宣传,怕到时候拍得不好,观众来骂我。”
  黄一凡仍是不想说。
  “好吧,好吧,凡尘先生,到时候我一定捧场。”
  没办法,见凡尘打死也不说,这位记者只好改换了其他话题。
  “凡尘先生,有几个比较刺的问题,可不可以采访您一下。”
  “比较刺的问题,既然你问了,那就说吧,若是太刺了,我会选择不回答。”
  “那好吧。第一个问题,凡尘先生,您多少岁?”
  “保密。”
  “第二个问题,凡尘先生,您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
  “保密。”
  “第三个问题,对于黄一凡您怎么看?”
  “呵呵,这个倒是可以回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9/7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