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为书狂(校对)第6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1/739

  “好吧,别说了,我服了,我祖宗十八代都服了。”
  一首诗,不仅写得让人拍案叫绝,更为难得的是,他还用作示范一样教会所有人去写作。
  这样的一首诗,早已超过了普通一首诗的地位。
  这样的诗,已经不能说是诗了。
  这是学问。
  这是传世的大学问呀。
  而有眼光看出这诗的不凡之处者,又何止是黄一凡的粉丝。
  对于很多学子的家长来说,当他们读到黄一凡写的这一首诗之后,整个人激动的都说不出话。
  二冬: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冯妇虎,叶公龙,舞蝶对鸣蛩。衔泥双紫燕,课蜜几黄蜂。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秦岭云横,迢递八千远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三江: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蓉裳对蕙帐,玉斝对银釭。青布幔,碧油幢,宝剑对金缸。忠心安社稷,利口覆家邦。世祖中兴延马武,桀王失道杀龙逄。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
  看着黄一凡微博上写的词句,一众家长喃喃自语。
  一东,二冬,三江,连起来之后,他们赫然发现,这诗已经完全不再是诗,诗里面早已经包罗万象。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典故……读这样的诗,哪怕什么也不学,哪怕什么也不干,就是光读,光背,光诵……若干时间之后,自己的文笔与便可以突飞猛进。
  而发现这一点之时,若干家长欣喜若狂,简直像看到了天书一般。当天晚上便直接将黄一凡写的一系列诗词摘抄了下来,并且要求自己的子女背诵。
  一天过去,没有什么变化。
  两天过去,没有什么变化。
  三天过去,仍然没有什么变化。
  七天过去,情况发生了一点点小转变,一众家长的子女突然变得会使用对偶,排比,等修辞用法。甚至,在写作文作的时候偶尔用的一些词也显得让人眼前一亮,如一阵清风袭来。
  半个月过去,不少家长的子女已经可以引用不少典故,整个文章也变得明朗轻快。有领悟能力较强者,甚至整个文章便如音乐一般,读之令人心情非常愉悦。
  一个月过去,有一些家长赫然发现,他们已经有一些不知道怎么评价自己子女的写作了。
  不是写得不好。
  而是写得实在是超出了他们的想像,令他们感觉有一些在做梦。
  不过,这一切只不过是在小范围内产生影响。
  而真正令无数人士关注《声律启蒙》的,源自一场30所名校作文考试。
  如果是在平时,这样的考试虽然重大,但其实也就这样。
  每年各类名校都会举办联考,特别是像这种能体现学子语文综合能力的作文。而一般来说,哪怕是每年举行这样的作文考试,比较优秀的作文都比较少。毕竟是初中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也虽然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典故,但如何将这一些词汇与典故,以及各类写作技艺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可是,这一次的30所名校作文考试却是令一众阅卷者大吃一惊。他们不但发现今年各个学校学子的作文水平比往年高上了一筹,甚至,他们还发现了有几篇作文写得令他们都为之惊叹。
  如这一篇“天上人家”写得简直是大气磅礴,气势万千。
  又如这一篇“桃花江”更是用一系列排比组合写出了家乡母亲河特别的味道。
  还有这一篇“我爱你母亲”,整个文章流露出子女对于母亲的无尽想念,读着读着,竟然眼泪都流了下来。
  看到这一些文章,有一些阅卷老师不可思议地说道:“这哪里是什么初中生写的作文,哪怕是大学生也没有这样的灵气呀。”
  受此影响之下,一众名校讲师亲自调查了此事。
  在找到十几位种子选手一翻交谈之后,《声律启蒙》一书登上了大雅之堂。
第七百四十三章
一门关于姓氏的学问
  大雅之堂是哪里?
  大雅之堂是文雅高贵的场所。
  哪个地方是文雅高贵的场所?
  最符合这一个词汇的,便是学校。
  登上大雅之堂,便是成为象牙塔的经典之文。
  可以说,声律启蒙登上大雅之堂这一件事的出现,他所产生的影响无比之大。
  有人说,《声律启蒙》登上大雅之堂,开创了新时代的蒙学。
  虽然华夏几千年以来都有蒙学计划,但那时华夏的蒙学并不是叫蒙学,而是叫幼学。所谓的幼学,那就是教幼儿的学问。但蒙学,却是启蒙之学。一个是教幼儿的学问,一个是教你启蒙的学问。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意思却千差万别。
  也有人说。
  《声律启蒙》登上大雅之堂是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因为,现在的语文教育越来越口语化,越来越简单化。但事实上语文是有传承体系的,太过于口语的语文教育则失去了汉语言的精髓。声律启蒙即是对初学者的语文启蒙,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同样还有人说,《声律启蒙》登上大雅之堂,真正奠定了三位大师的地位。这三位大师地位超然,任何一位都做出了无与伦比的成就,几乎可以说是在当今之世所有大师之上。而这三位大师是谁,不言而喻。
  而创造了如此影响力的黄一凡,这会儿却是在接受一家报纸的采访。
  这一家不再是江南都市报,也不再是新民报,同样不是青年报,而是人民日报。
  作为国内最具有权威的报纸,黄一凡已经有资格登上这一家报纸,并且专门做出专访。
  事实上。
  其实人民日报在早很久的时候就有采访黄一凡的想法,只是当时黄一凡并不太愿意接受,所以也就推掉了。如今,在改革国内基础教育这一块上,黄一凡没有回避,欣然接受采访。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黄教授,谢谢您给我们带来了一首这么美丽的诗句。当然,我知道,对于现在这一部作品来说,这已经不只是一首诗,这是一门学问,这是启蒙之学,能说说您对蒙学的看法吗?”
  人民日报金牌记者“姚欣”采访黄一凡说道。身后,还有一台摄相机对准黄一凡,如果不出意外,今天晚上新闻联播将播出这一次的采访。而且,据说新闻联播将至少给黄一凡5分钟的采访镜头。要知道,在新闻联播里面,别说是5分钟了,哪怕是1分钟,不,30秒,甚至是1秒,一个镜头,都不知道有多珍贵。
  5分钟的时间,足可见上头对于黄一凡的重视。
  “蒙学的蒙字就是蒙昧无知,就像小孩子一样懵懵懂懂,什么也不知道,不知道好,也不知道坏。所以,蒙学就是启蒙之学,启发他们的智慧,开导他们的蒙昧。”
  “那么,声律启蒙就是您认为的蒙学作品么?能说一下声律启蒙与其他幼学作品的不同之处吗?”
  “其实声律启蒙与大都数幼学的作用差不多,大都数幼学,初学的目标与蒙学的目标是一至的。但是,他们却并没有达到太好的效果。所谓的蒙学,我们即要完全对于幼儿少年的启蒙,我们同样还得重视幼儿少年的理解能力。我觉得,用一种朗朗顺口,读起来即像诗,又像歌,但他却包含无数的道理,还能指导幼儿少年自我学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读了百遍之后,我们就自然而然的知道了作品的意思。不过,有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书,什么样的作品我们能读百遍?
  最起码,能让我们读百遍的作品一定得读起来很通顺,很悦耳。要不然,若是句子不通顺,读起来也很怪,那么,这样的作品哪怕是再有道理,再有学问,别说是读百遍了,恐怕是读了一遍,幼儿少年恐怕都没有兴趣读下去了。”
  既然要推动蒙学,黄一凡对于蒙学却是做了一翻研究。
  为什么一系列的蒙学做的都像诗,像歌,不是他们为了卖弄自己的文采,实在是因为这种方法最为能让学子接受,也最为能够达到效果。当然,也最为能够传承下去。试想一下,传承几百上千年的诗歌,无一不是念起来朗朗顺口,回味悠长,这并非没有道理。
  蒙学,同样遵循这个道理。
  “听黄教授一句话,胜读十年书。”
  姚欣内心无比震惊。
  之前她只觉得眼前这位20多岁的黄一凡只不过是有才华而已,就像那些天才少年一样。但这个世界上有才华的太多了,他的作品凭什么登上教科书,凭什么登上大雅之堂。而现在,在一翻采访之后,她却是被黄一凡瞬间征服了。就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样。原来姚欣只是知道这句话的意思,现在黄一凡一说,却是瞬间明白了这一句话背后所隐藏的道理。
  这才是真正做大学问的人。
  “我相信华国青少年必能在黄教授的声律启蒙带动之下,写出更为出色的文章。”
  姚欣对黄一凡祝愿说道。
  不过,对于姚欣的祝愿,黄一凡却是摇摇头,说道:“谢谢,但可惜,仅仅只凭一部《声律启蒙》是不可能完成对幼儿初学少年的启蒙任务的。声律启蒙更多的是讲解声律,诗词押韵,虽然也有讲一些历史典故,但我们华夏的文化又如何仅仅只是声律启蒙所能包含得了的呢?”
  “黄教授,您的意思是?”
  “我的意思是蒙学不是一部作品就叫蒙学,蒙学是一整套的知识学问。声律启蒙只是其中的一部,在声律启蒙之后,未来我将与教育部继续合作,推出更多启蒙之作。我最近就在构思一部作品,是一门关于姓氏的学问。这门学问,我想,他的作用比之声律启蒙的作用还更大一些……”
  人民日报还在采访。
  而黄一凡接受人民日报采访的镜头,却是透过新闻联播,进入了千家万户。
  如果说以前的黄一凡是惊才绝艳,是锋芒毕露,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那么,现在的黄一凡则是宝剑藏锋,是学亘古今,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第七百四十四章
百家姓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1/7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