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周开始(校对)第1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6/467

  每一路皆设有都、布、按三司,共同治理地方,主要目的自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于地方上的某一人之手,出现类似于唐末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情况。
  三司分别是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
  其中都指挥使司是每一路的军事总机构,隶属于兵部,负责各路境内的所有军事。
  承宣布政使司则类似于现代的民政总机构,省政府办公厅。
  而提刑按察使司是则是司法总机构,类似于现代的省公安厅和检察院的综合体。
  不过锦衣卫独立于六部之外,直属元祐帝,是以卫允无须去都指挥使司报备,兵部那边也早已经和各地的都指挥使司都打过了招呼。
  而且最关键的是,陕西路西北地区与西夏交界,驻有重兵,是以陕西的都指挥使司虽然将衙门设在了长安城,可最高长官都指挥使却是由坐镇榆林的英国公他老人家兼领着的。
  也就导致了长安城里的都指挥使司名存实亡,只有一个空壳子。
  卫允可还没有做好去见未来老丈人的准备,而且现在英国公知不知道元祐帝赐婚的消息还说不准呢!
  还是先缓一缓,等再过些时日,酝酿酝酿,确定汴京那边的消息传到英国公耳朵里再说。
  不过承宣布政使司,卫允还是要去的,毕竟如今卫允除了是锦衣卫指挥使之外,身上还兼着庆州知州的职位,隶属于陕西承宣布政使司麾下。
  于情于理,卫允都得先去长安府的陕西承宣布政使司报道,拜见如今的上官。
  五月十二,卫允才慢慢悠悠的踏入长安府。
  当天下午,在城里的酒楼用过午饭之后,卫允便带着吏部的文书,直接去了承宣布政使司衙门!拜访如今的顶头上司,陕西布政使方贺文!
  说起这个方贺文,经历还真有几分传奇。
  方贺文今年六十四岁,出身寒门,乃是先帝时期的进士,虽只在二甲之列,却考入了翰林院,成了庶吉士。
  后来先帝薨逝,元祐帝即位,先太后刘氏垂帘听政,方贺文出身寒门,无强大的家族支撑,又无伯乐提拔,勉强留在汴京也不过是虚度光阴罢了,于是便选择了外放。
  先是去西南偏僻之地做了个小小的七品县令。
  花了六年的时间,做到了从五品的泉州知州,而后遇上了元祐帝亲政,朝堂之中,人员大幅调动变迁,方贺文也一次被调往延州任知州,看似是平调,可延州乃是直辖州,在级别上,和府等同,手中权力不可同日而语,也算是升了官。
  三年之后,方贺文因政绩出色,被擢升至正五品,获得了连任的资格,不成想就在方贺文做延州知州的第四个年头,西夏忽然大举东进,五万大军直逼延州。
  彼时守在西北的还不是英国公,而是郑老将军,当时的郑老将军,正值壮年,正是最巅峰的时候,先是在榆林一代,率军和西夏大军数次野战,互有胜负。
  而后西夏增兵,郑老将军率军退守延州,坚守了一月之久,直至朝廷增员大军赶到,西夏大军只能选择退去。
  而在这一个多月期间,郑老将军大军的后勤粮草辎重,皆是由方贺文这位延州知州调度的。
  郑老将军因为这一战,成功奠定了他的声明,而方贺文,也在这次的大战之中崭露头角,展现了极强的执政、应变能力。
  于是乎三年任满之后,先是调取了京兆府当知府,又六年,官至陕西布政使司左参政,然后一直留在了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做到了如今陕西布政使的位置,官阶也升到了从二品,手握实权,统领陕西路所有政事。
  “下官新任庆州知州卫允,参见布政使大人!”布政使司衙门内,卫允恭恭敬敬的朝着方贺文行礼道。
  方贺文今年六十四岁,须发已然是银黑参半,一身紫色公服,面色威严,不怒自威。
  “免礼!”方贺文放下正在批阅的公文,打量了一番卫允的,笑道:“卫大人比本官想象之中还要年轻许多!”
  方贺文看着严肃,可真正说起来话,却又显得颇为随和,并没有什么架子,似乎就是在和一个普通的晚辈交谈一样。
  卫允不卑不亢的道:“下官初入官场,年纪又轻,许多东西都不太懂,日后还需大人多多提点!”
  方贺文道:“卫大人谦虚了,卫大人的名头,本官可是如雷贯耳啊!官家钦点的新科探花,上任不过月余,便被提拔为翰林院侍读,成了官家跟前的红人,而后又替官家被任命为锦衣卫指挥使,以文官之身,兼领武职。
  如今入朝不到一年,便从七品的编修做到了如今的五品知州,庆州虽是州属,却下辖八县,与普通的府相差无几,啧啧啧,卫大人这般履历,着实令人惊叹!”
  说着还啧啧点起了头!
  卫允报以一个不失礼数的微笑,说道:“大人过誉了,下官从未有过治理地方的经验,治理地方,无异于纸上谈兵,难免会有疏漏之处,日后下官若是有什么做的不到位的地方,还望大人能够不吝指点!下官在此谢过大人了!”
  方贺文捋了捋胡须,脸上的笑容慢慢褪去,看着卫允正色道:“庆州乃是边疆重镇,治下有环县、镇原、华池、庆阳、合水、正宁、顺化八县。
  其中,环县与镇原皆与西夏接壤,环县境内,驻有五千西北军,由英国公世子张千重将军坐镇!虽不似延州那般,为三川要塞,却也是边防重镇,卫大人如今新任庆州知州,还需厘清个中厉害才是!”
  卫允连忙郑重的冲着方贺文拱手躬身,恭恭敬敬的礼道:“多谢大人提点!”
  到底是文官出身,将庆州的情况大致告诉卫允之后,方贺文又考校起了卫允的才学,留卫允说了会儿话,然后才命人将庆州知州的官印交予卫允,带着卫允在布政使司衙门里头逛了一圈,一一见了其他上官。
  待卫允离开布政使司衙门的时候,已然是半个时辰之后!

121章
庆阳县城
  出了布政使司衙门,卫允便直奔客栈,将官印和布政使司衙门出具的文书交给立春保管,在客栈里头歇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清早,卯时初天刚蒙蒙亮的时候,主仆四人便已经起床。
  洗漱,在客栈之中用了早膳,又嘱咐客栈的小二将马儿喂的饱饱的,于卯时末刻之际,套上了马车,径直往城外而去,踏上了前往庆州的官道。
  庆州在长安府西北,卫允要去的乃是州府衙门所在的庆阳城,与长安相隔三百多里,不过已经在长安的承宣布政使司衙门报过到了,卫允就不那么着急赶路了。
  三百多里的路,被他整整走了六天,每天平均下来,也就是赶了五十多里路的样子,由于没有带别的下人,是以路上所有的琐事,都只能是白杨这个贴身的小厮来解决。
  卫允则带着立春和立夏两个小丫头整日游山玩水,遍览一路之上的风光,日子过得好不惬意,好像根本不是去赴任,而是去郊游踏青一样。
  卫允一行七人,两辆马车,两匹马,主仆四人,外加买来的两个车把式兼做粗活,给小白杨打下手跑腿的。
  头前那辆马车里头,原本坐着卫允和两个俏丽可爱,乖巧听话的侍女,后面那家简陋的乌蓬马车,则是堆放着箱笼行礼,还有一路走来,买的一些特产什么的。
  不过在出了长安城之后,卫允便从马车里头出来,和小白杨一道骑马走在马车的前边,也能更好的欣赏一下沿途的风光。
  其实从整体看来,大周境内还算比较安定的,至少卫允这一路从汴京走过来,还没有遇到过拦路劫道的。
  卫允反倒是觉得有些遗憾,他可是把刀枪还有铁胎弓一直带着的,不过如今除了将佩刀悬在马背左侧,镔铁枪还有铁胎弓,铁箭都在后边堆放行礼的马车里头放着的。
  不得不说,卫允这也算是艺高人胆大了,寻常官员赴外地上任,哪一个身边不带着几个护卫,那些个大族出身的,带上十几二十个护卫更是寻常。
  哪一个像卫允这般,身边带着一个小厮和两个丫鬟,就直接去赴任了。
  ·········
  庆阳县城,南门之外半里左右的官道旁有一茶摊,摊主是个五六十岁左右的小老头,庆阳县城人士,姓余,人们都叫他老余头。
  茶摊里头还有一个十六七岁左右的小跑堂,中等身高,有些瘦弱,皮肤黝黑,是老余头的本家侄子,在家行六,大家伙都叫他六郎,至于大名,谁会去记一个跑堂的大名。
  清晨,寅卯之交,城门就已经打开,官道之上,陆陆续续的开始有行人出现在门口的官道之上,有挑着柴火的樵夫,扛着铁叉、挑着猎物的猎户,还有推着小车的商贩,熙熙攘攘的朝着庆阳县城涌去。
  茶摊早早就开了门,袅袅的炊烟升起,老余头的婆娘在后厨帮着烧水煮茶,老余头站在柜台前,六郎将抹布挂在肩上,守在门口。
  不过早上过来喝茶的还真没什么人,余六郎也不着急,坐在长凳上,仔细打量着过往的人群,颇为认真。
  日头自动向西缓缓移动,越靠近正午,太阳就越大,早上的清凉已经完全褪去,炙热的阳光带来滚烫的热量,茶摊里头的老余头眼睛却越来越亮。
  天气一热,行路的旅人就更容易渴,茶摊的生意也就越好。
  还没到正午,茶摊里头就已经坐了六七个人,虽只是点的最便宜的凉茶,价格不高,可总还有的赚。
  余六郎招呼完新来的客人,刚坐下休息不到半盏茶功夫,便看到南边的官道之上,两匹高头大马,迎面而来,一左一右,左边那个一身玄色长衫,相貌俊逸,菱角分明;另一个则普通许多,圆脸阔额,身上穿着青布劲装。
  这二人应当是一主一仆,左边那人为主,右边那人为仆,余六郎如是猜想到。
  两人之后,跟着两架马车,皆是乌蓬青布,不论是装饰还是造型都极为普通,在大户人家之中极为常见。
  年轻人勒马停在茶摊边上,翻身下马,道:“咱们先停下喝口茶,歇一歇再进城!”
  虽然庆阳县城就在眼前,但卫允却一点都是急着进去,到都到了,也不介意喝口茶的功夫。
  “公子里边请!”余六郎笑这迎了上来,将年轻人迎了进去。
  卫允的目光扫过茶摊,简单的一间草棚,里面放着八张桌子,空间倒是不小,进门不远便是柜台,所谓的后厨,也不过是一个简易的灶台,条件颇为简陋。
  卫允还没选桌子,跑堂的余六郎便已经将最边上的桌子简单的擦拭了一下,和此时茶摊里头的占据了三张桌子的八个客人之间隔着几张空桌!
  “公子喝点什么?”
  卫允拨开衣摆,坐在长凳之上,道:“来两壶凉茶!”
  小白杨带着两个车把式坐在另一张桌上。
  立春和立夏两个小侍女没有下车,男女有别,两个小侍女的相貌虽不是花容月貌,可也颇为出众,如此大庭广众之下,茶摊之上,官道之旁,人来人往,鱼龙混杂的,两个小侍女还是留在车上的好,左右不过喝几杯茶的功夫,又要不了多久!
  余六郎又问:“小店的茶点虽然普通,但在庆阳之外却也难寻,公子要不要来一点尝尝?”不过这话说的却有些小心,目光更是时刻观察者卫允的神色变化。
  卫允摇了摇头:“茶点就不用了,如今天热,上两壶凉茶解解渴便好!”
  如今已是五月下旬,马上就要到六月了,天气可不是一般的热,这也是为何卫允光是赶路就花了这么多时间的原因之一。
  中午天热,太阳太大,容易中暑,自然不能赶路,只能是早晚凉快一些的时候赶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6/46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