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周开始(校对)第2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9/467

  再说罗网,罗网就厉害了,昔日卫允一手组建的情报机构,真真是遍布开封府的大街小巷,甚至于连街上某一个不起眼的乞丐,都很有能是罗网的成员。
  当初卫允让梁昊试着监督罗网,看看能够打入罗网的内部,可过了这么久,还是见效甚微,梁昊目前也只是派人关注城中各处据点的罗网头领,往他们身边安插人手。
  可事情哪有那么容易,罗网本就是搞情报出身的,梁昊又不好光明正大的收买他们,只能是徐徐图之。
  顾廷烨看着梁昊离去的背影,脸上的笑容骤然消失,面色变得有些冰冷,望着屋外洒下的明媚阳光,心中却是一片苍凉。
  看来家里的平静就要被打破了!
  四房五房那边若是出了什么事儿,最后定然是要来找自己的,可顾廷烨心里清楚得很,他绝没有那么容易就出手,到时候麻烦的还得是明兰。
  尤其是顾廷烨继母小秦氏,是个惯会拿人当枪使的!
  哎!
  想到这儿,顾廷烨不禁扶额摇头,有些无奈,露出一个苦笑。
  ···············
  五月二十三日,卫允一行人抵达长安。
  长安城外,陕西布政使的一应官员以及长安府的知府、同知、以及通判悉数都至城外迎接,场面颇为隆重。
  一路而来,卫允并没有刻意隐藏自己的行踪,是以这些卫允未来数年的同僚们,才会提前收到消息,赶来城门之外迎接卫允。
  怎么说卫允未来几年之内,都是陕西路的最高行政长官,类似于朝廷的封疆大吏,是他们的顶头上司,他们自然要表现出足够的热情来。
  布政使司之中,除了最高长官布政使之外,分别还有左右参政,和左右参议,皆是没有定员的官职,视各路情况而定。
  卫允昔日在庆州做知州的时候,便挂了个参议的虚衔,但却是有衔无权,有名无实,手里头管着的就是庆州那一亩三分地。
  长安乃是陕西首府,数朝古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乃是三川之地当中,最为繁华的所在。
  昔日的秦国国都咸阳,便在长安之侧。
  一众官员老早就替卫允安排好了府邸,又购置了一批下人,将里里外外都洒扫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卫允也不和他们客套,直接就笑纳了,带着人便住了进去。
  一众官员知道卫允又风程仆仆而来,也没有立时摆下宴席,替卫允接风洗尘,而是把时间定在了次日的晚上,十分体贴的让卫允先好好休息休息。
  新宅之中,卫允带着立春和立夏姐妹俩正四处闲逛,一身寻常互为打扮的杜远大步走了过来。
  “指使,人已经散出去了!”
  “好!长安千户所的人呢?怎么现在还没看到?”卫允微微蹙眉,对于长安千户所的效率有些不满。
  杜远忙道:“已经到了,如今就在园子外头候着!”
  卫允的脸色这才稍微缓了一点,说道:“你先带着他去前院吃茶,好好招待一下,我随后便到!”
  “属下遵命!”
  说了没几句话的杜远,又匆匆的大步离去。
  卫允带着立春和立夏把园子逛了一圈,说道:“如今夫人远在汴京,府里的事情就暂时由立春打理,立夏从旁协助!”
  姐妹两恭敬的应了下来。
  卫允又道:“府里的那些下人,你们挑些当用的出来,就先用着,至于那些个偷懒耍滑的,不需要留什么情面,直接都给打发了,到底怎么处置,你们姐妹看着决定吧,不用问我了!”
  “是三爷,奴婢知道了!”
  立春和立夏两个丫头虽然已经和卫允发生了关系,也被张氏抬了姨娘,但身契却依旧在张氏的手里头握着,这是她们姐妹两的选择,卫允没有说什么,更没有说什么帮她们把身契从张氏手里头要回来的想法。
  张氏是卫家的女主人,卫府的内宅诸事,皆由张氏决定,卫允从不多加置喙,原本卫允都开始替立春和立夏两姐妹开始寻摸人家了,却没想到张氏忽然给卫允来了这么一出,如今生米煮成了熟饭,卫允也只能接受。
  不过卫允可没有半点勉强,只是原本他是打算把两个丫头嫁去做主母大娘子的,虽说不至于嫁的多高,但有着卫允这层关系在,日后就算是在夫家,也不会受欺负。
  不过既然两个丫头选择了留在卫家,他也欣然接受,说到底,卫允的心里对于三妻四妾,左拥右抱还是有着期待的。
  连圣人都说,食色性也,乃人之大欲,之前卫允克己修身,只是不想让自己受欲望影响,让自己时刻保持理智和本心,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出于为张氏的尊重。
  张氏乃是英国公独女,家世显赫,出身高贵,可在卫允的面前,却从来都是贤良淑德,温顺恭俭的。
  而且还一心一意的替卫允着想,替卫家着想,把卫家里里外外都打理的井井有条,尤其是近些年来,卫家的生意蒸蒸日上,这里头张氏的功劳绝对不容忽视。
  来得时候,卫允原本没打算带上立春和立夏的,可张氏却说卫允如今子嗣单薄,她又不能随侍在侧,替卫家延绵子嗣,若是卫允不想带立春和立夏得话,那就等到了长安之后另外再行纳妾,替卫家开枝散叶。
  结果就是卫允依着张氏的安排,把立春和立夏给带上了!
  以前卫允刚到汴京的时候,就是两姐妹替卫允打理的内外事务,经验还算是丰富,如今把长安这边的内事交给他们姐妹两个,卫允也放心。

262章
陕西
  “卑职长安千户所千户李青,参见指使!”
  卫允刚走进前厅,便看到一个身形颇高的年轻汉子,虽长着一张国字脸,可面色却很白净,瞳孔与寻常的周人有所不同,竟是蓝色的,若是再仔细一看,便能发现其面貌与寻常的周人之间的区别。
  年轻汉子身上穿着飞鱼服,腰间配着绣春刀,一见卫允进来,当即便起身冲着卫允拱手躬身见礼,态度十分恭敬。
  卫允一边往里走,一边上下打量着李青,道:“李千户倒是和咱们锦衣卫的汉子有些不同!”
  一身飞鱼服的李青微笑着回道:“卑职的肤色瞳色天生如此,听父亲说,是因为卑职祖上曾与西域女子通婚所致。”
  卫允点了点头,蓝色的瞳孔,貌似一般在白种人里头才见得到,李青口中那位西域人的先祖,很有可能就是一个白种女人了。
  不过卫允可不会因为这样就去怀疑自己的属下,锦衣卫选拔人员,至少的是三代往上都是清白人家才行。
  “我知道你!”卫允走至首位,径直坐下,端起茶盏喝了一口,才继续道:“李青,二十九岁,渭南人士,祖籍渭州,家中世代行商,家境殷实,精通弓马骑射,塞外多族语言。
  早年也曾中过秀才,可惜却在乡试之中屡次铩羽而归,不愿再继续在科举上蹉跎,正巧碰上北镇抚司在陕西大肆扩招人员,便辞别家人
来了长安!加入了锦衣卫。
  因特殊的才能
刚一加入,便被封了总旗
先升百户
而后再西北一役之中立了不小的功劳,被擢升为长安卫所千户!我说的可有和错漏之处?”
  卫允看着李青
目光灼灼,面带微笑的问。
  李青被卫允说的一愣一愣的
呆了半晌
才在杜远的拉拽之下,回过神来。
  赶忙道:“指使说的半点不差,卑职只是感到震惊,指使竟然对卑职如此了解!”
  卫允道:“不只是对你
咱们锦衣卫里头不少兄弟的履历我可都是如数家珍!”
  “好了
闲话休提,言归正传,找你来是想问问你如今长安千户所的情况!”
  长安城隶属于京兆府,但也有人将京兆府称之为长安府,府城就是长安城
而且长安还是山西的首府,是北镇抚司西北路的情报运转枢纽
乃要害之地,是以在庆州本就是黑甲军大本营的情况之下
还在长安设了一个千户所。
  李青在千户这个位置上虽然才呆了半年多的时间,可这家伙却是个真有本事的
自他上任之后
长安千户所的效率提升了将近一倍。
  来之前
卫允还特意抽调了陕西境内所有北镇抚司所有卫所头领的资料,仔细的翻看了数遍,对李青这个长安千户所的千户印象最为深刻。
  卫允虽然并不是第一次来长安,可以前卫允的重心都是放在庆州、延州、榆林还有西夏那边的,至于长安这边,虽然卫允也曾来过不止一次,可对于长安城,对于京兆府的各方势力分布还真不怎么了解。
  再加上如今卫允离开陕西也有两年多了,西北又刚刚经历一场大战,大战的时候,陕西各州府的府库都是优先供应给西北的边军的,一场持续大半年的战役打下来,陕西所有州府的府库都被差不多掏空了。
  好在朝廷也知道陕西的难处,早在战役结束之后便从国库之中抽调出了十万担的粮草,分发至陕西境内的各州府,用以填充府库。
  当初长安城中还有不少从西北逃难而来的百姓,都是因为大战开启,害怕被波及,便从边境地区朝着八百里秦川汇聚而来。
  其中有不少还到了长安,好在当初朝廷颁布下来一道以工代赈的法令,就地征用这些避难而来的百姓,反倒是省了征召民夫,也为去岁的秋收节省出了大量的壮劳力。
  年初西夏派出使臣前往汴京求和的时候,前陕西布政使方贺文便下令将这些百姓遣返,各归各处,由各地府衙,州衙,以及县衙对这些百姓进行安置,组织他们快速启动春耕。
  好在方贺文是个真正厉害的人物,一番调度之下,陕西才没有出什么大乱子,方贺文倒下之后,便由布政使司的左右几个参政挑起了大梁,按着当初方贺文定下的方略,对陕西各地进行重建,对流民重新安置。
  同时呢,也依照着方贺文以前的做法,将卫允提出的那条以工代赈的法子贯彻至各个州县,并不是如同往常那般无偿的救济民众,而是通过雇佣百姓们工作的方式,按每个人付出劳动的不同,发放一定的粮食。
  如今边疆承平,朝廷那边可以全力相助陕西重建,第一批的填充府库的十万担粮食只是一部分。
  而且也只有距离榆林、延州还有庆州附近,延安府和凤翔府下辖的十几个州县的百姓被迁往京兆府附近。
  其余地方的府库虽然也空了,但那也只是朝廷的府库,百姓们手里的粮食和钱财可半点都没有动用。
  再加上方贺文定下的策略正确,那些个被遣返原籍的百姓们倒是不用担心出什么问题,只要个州县的官员能够按着方贺文制定的方略去处理就好了。
  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边境那几十个刚刚纳入疆域范围之内的州县,那些州县之中的百姓在西夏的统治之下生活了数十年。
  底层的那些个百姓卫允倒是不担心,西北的民风虽然彪悍,但百姓骨子里的淳朴却从未丢失,他们的想要的很简单,能吃饱饭,能穿上衣,若是再有点闲钱,能给儿子取个婆姨,能给女儿找个不错的夫家,繁衍子嗣,传承香火,那便足够了。
  这些个边境的百姓和中原腹地或者江南地区的百姓还是有所区别的,二十几年前的时候,边疆还是打来打去的,可大家的实力都差不多,谁也打不服谁,今天你占了这里,明天我又抢了回来,你来我往的。
  可底层的百姓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9/46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