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周开始(校对)第2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4/467

  在旁人的眼中,不论是王则还是黄舟,他们所掀起的叛乱都是大逆不道的,是为天下人所不容的。
  可谁又会去细细斟酌,仔细的思考,若非是因为受尽了苦难,若非是因为世道艰难活不下去了,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做这种要株连九族的事情。
  卫允心里清楚,这世上没有千年的王朝,历朝历代,哪一个开国的皇帝不是功勋彪炳,文治武功无人能及。
  可他们的后代子孙呢?
  秦二世而亡,强如大汉也不过数百年的国祚,江山便再度易主,唐朝不强盛吗?不繁华吗?可结果呢,也抵不过李唐皇室子孙的折腾,无尽岁月的侵蚀,沦为时间长河之中的一粒尘埃。
  如今的大周虽然与卫允所知的宋朝有着本质的区别,可立国也不过百年,重重弊端便彰显出来了,看似国力强盛,蒸蒸日上的表面之下,隐藏着的,是早已经千疮百孔的江山社稷。
  为何这几年叛乱时有发生,难道当真是偶然?
  在卫允看来,这不过是历史进程的必然产物!想要真正的让华夏民族屹立在世界之巅,想要让这片大陆恢复统一,就必须要变革;必须要为大周未来的发展,寻到一条可行的道路。
  ·············
  永安五年七月十八,一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日子!
  这一日的汴京城,整个上午还是一如往昔般繁华,街上人流涌动,行人过客,士子商贾,往来不不绝,偌大的汴京城,就如同一张描绘着世间百态的画卷,栩栩如生。
  可过了午时三刻之后,就彻底的变了。
  原本大开的皇城宫门骤然关闭,城墙之上,一排排甲士手持刀枪,好似在砖石铸成的城墙之上,又建了一睹钢铁城墙。
  起初百姓们根本没有察觉到这细微的变化,皇城远离闹市,百姓们平日里根本也不会往皇城里头靠。
  可下午的时候,一批批军队自城门开入城中,关闭了汴京各门,黑衣黑甲的士兵们接手了汴京各门的防务。
  整个汴京城开始戒严,五城兵马司的人手齐出,封锁了街面,把百姓们都赶回了家中,家在城外的就统一安置了下来。
  原本有些拥挤的大街小巷热闹而喧嚣,可没一会儿功夫便彻底被清空了,等到了申时,整个汴京城所有的街道之上,除了巡逻的甲士之外,再也看不到半个其他的人影。
  一场蓄谋已久的政变进行的十分顺利,禁军、五城兵马司、还有汴京各处城门的守将,都已经换上了太后一党的人。
  朝廷二品以上官员的府邸都被禁军团团围住,连一只飞鸟进出都会被禁军将士们用弩箭射下来。
  一时之间,整个汴京城都笼罩在一片恐慌之中。
  这一幕五年前的兖王之乱与今日何其相似!
  卫允并没有直接去皇宫,而是把袁文绍和梁昊找了过去,让他们召集锦衣卫在汴京城的所有人手,接手汴京城,派人解救那些被困在各自府邸之中的朝廷要员们。
  而卫允自己,则忙里偷闲,趁着这会儿功夫奔着积英巷而去。
  积英巷,卫府。
  巷外是巡逻的甲士,卫允特意让袁文绍从那两万四千人里抽调出来的五百山字营兄弟,专门用来保护张氏和昭哥儿他们的安危。
  卫允到家的时候,张氏和小卫氏一家子都坐在前堂,四个小孩儿也被拘在屋里,不准往外走,旭哥儿和子衿如今年纪也不小了,根据外头的动静还有父母以及舅母们的反应,心中也觉得有些不安。
  卫允人刚进门,就有腿脚快的小厮跑去通知张氏他们了。
  等卫允走到大堂的时候,正巧迎面碰上了迫不及待想要去迎接卫允的众人。
  “夫人!”
  看到容貌一如往昔,唯有眉宇之间多了几分愁绪的张氏,卫允的心一下就软了,箭步上前,当着众人的面便将张氏一把抱住。
  卫允不声不响的突然归来,确实让张氏和小卫氏等人吃惊不小,平日里在人前素来端庄沉稳的张氏,也第一次没有拒绝卫允的拥抱。
  当着众人的面,闭着眼睛,将脑袋枕在了卫允的胸膛之上,享受着这难得的重逢之喜。
  尽管此时的卫允身披黑色甲胄,冰冷的铠甲异常的坚硬,可张氏还是情不自禁的伸出手,环住了卫允的虎腰。
  小卫氏和子衿旭哥儿等人也是泪眼婆娑,眼眸之中已经泛起了晶莹的泪光,先前的担忧的不知所措,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一家人都沉寂在这久别的重逢之中。
  场中唯一知道卫允回来的,就只有丁健了。
  半盏茶之后,众人于堂中依次落座。
  张氏迫不及待的问:“夫君怎么突然就回来了,也不知道提前让人带个信儿回来,好让妾身早做准备,迎接夫君才是!”
  随即张氏得脸色却忽然一变,如今外头正乱,方才府里头派出去打探消息的说皇城被封了,汴京各门也被封锁,街上的百姓都被驱散。
  再一联想到卫允的忽然出现,张氏的心中忽然冒出一个可怕的念头。
  看着张氏目光的变化,卫允摇摇头道:“外头的情况相信大家都知道了,如今贼人犯上作乱,封闭了皇城,禁军定然已经叛变了,如今官家、太后、皇后还有桓王都在宫里,朝中重臣们的府邸之外,也都有禁军封锁,我已经让袁文绍和梁昊带兵却解救众位同僚了!”
  说到这儿,卫允的话音一顿:“只是皇宫那边有些难办!”

291章
政变(二)
  整个大堂一片安静,只有卫允在那儿说话,丁卫两家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在正抱着昭哥儿的卫允身上。
  “如今只有皇宫那边有些难办!”
  为何难办?
  如今永安帝一家,一大家子,皇后妃子,一众儿子女儿都在皇宫之中,就连曹太后也在皇宫里头。
  可现在问题是宫门已经关闭了,谁也不知道里头到底是个什么情况,若是贼人挟持了永安帝一家,挟持了曹太后的话。
  若是贸然进攻,惹得贼人狗急跳墙,来一个玉石俱焚,那到时候,满朝文武就都是大周的罪人了。
  张氏的面色亦有些凝重:“可知到底是何人封锁了皇宫?”
  卫允先是摇摇头,随即又道:“能封锁皇宫的只有禁军,而现在的禁军统领乃是官家宠妃刘贵妃的亲哥哥,此时刘家定然也牵涉其中,只是背后主使究竟是何人就不得而知了!”
  此事发生的突然,而且前几日刚刚传来北疆辽人犯边的消息,国舅爷沈从兴和官家禹州一系的亲信将领们刚刚领着十万京卫北上,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定然是蓄谋已久了,只是刚刚才找到时机。
  “那你现在是怎么打算的?”小卫氏不由有些担忧的问。
  卫允还是摇头:“二姐,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如今皇宫之内情况不明,我又不敢贸然让人攻打,只能先把韩大相公他们解救出来,到时候大家一起商量看到底应该怎么办!”
  若是卫允独自一人就下了决定的话,到时候后面就不好收尾了,可若是将满朝文武都绑到卫允的战船之上,最后结果就算是惨烈一些也没什么,天下人的悠悠之口也绝怪不到卫允的身上。
  如今皇宫已经被封锁,内外的联系也已经断掉了,罗网就算是手段通天,此时也绝没有办法传递消息了。
  四万黑甲军现在就陈兵在宫门之外,另外七千轻骑,已经被卫允派了出去,千人为一组
分别前去朝中文武百官们的府邸
去剪除那些‘犯上作乱’的叛军们。
  稳坐钓鱼台的曹太后若是知道被她当做忠臣良将的卫允此刻已然反水,站在了‘正义’的一方
只怕是要三尸神暴跳
不顾形象的破口大骂卫允了。
  如今整个天下都成为了棋局,永安帝
曹太后,卫允还有文武百官
数十万的大军都是棋子
虽然都是棋子,都身在局中,可这些棋子都是活生生的人,谁能保证他们一定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走。
  连卫允都没有这个自信
更何况是区区一个曹太后!
  这次政变
看似只有两方势力在较劲,实则是有四方,永安帝一方,刘贵妃所在的刘家勉强算是一方,曹太后算是一方
最后就是卫允独自是一方。
  其实刘贵妃和刘家也可以算入曹太后一方,可不论是刘贵妃还是他那个做禁军统领的各个
都是只有小聪明,实则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充作马前卒的炮灰罢了。
  他们所谋求的,是将刘贵妃所生的小皇子送上帝位
而曹太后不过是利用了他们心底的贪婪罢了
双方看似归属同一阵营
可曹太后真正的目的他们又怎么会知道。
  而且不论这件事情成功与否,他们都会被冠上谋逆的罪名,犯上作乱,领兵造反,谋害官家,那可是足以诛灭九族的大罪,到时候曹太后只需要站出来收拾残局,自然便是一呼百应,又怎么会替刘贵妃还有她身后的刘家开脱呢!
  所以才说她们是蠢人,不过是被人当做炮灰弃子而已,不过倒也勉强能够算得上一方势力。
  至于刘贵妃所生的那个小皇子,如今已经被太后接了过去,养在膝下,如今小皇子只有三四岁,尚且不能记事,而且又是永安帝的血脉。
  到时候只要刘贵妃和他哥哥刘统领事成,就是他们兄妹二人赴死之时,然后曹太后再站出来拥立小皇子即位,到时候小皇子年幼,自然需要她这个德高望重的太后大娘娘垂帘听政,执掌朝政。
  偏生那兄妹两还傻愣愣的冲在最前边,还在做着自己的儿子登上帝位,自己就能成为太后,而作为官家外家的刘家,自然也就能够一步登天,封侯拜相也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
  一开始在禹州的时候,刘贵妃还只是昔日团练使府上的一方小妾,所想的也不过是早日帮赵宗全生个儿子,待日后她人老珠黄的时候,也能有个傍身的人,晚年有个依靠,也不至于活的太凄凉。
  毕竟赵家日后当家的是赵宗全的嫡长子赵策英。
  以前的时候,赵宗全还只是个小小的团练使,刘贵妃也只是一方小妾,赵家也不过是个冷门的宗室,没有多少产业,再加上刘贵妃当时还没有儿子,自然没有提前谋划。
  可现如今赵宗全贵为天子,原本赵家那只能算是寻常的家产也变成了整个大周天下,刘贵妃的儿子如今也已经四岁多的。
  若是再不谋划的话,岂非就是把这万里江山拱手送与赵策英。
  当眼前的利益越大,人的胆子也就会相应的被无限放大。
  就算是平日里胆小如鼠,畏畏缩缩的人,说不定也能够拥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大勇气。
  ··········
  卫家大堂的氛围变得紧张起来,原本因为卫允归来,家人重逢的喜悦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冲散。
  方才卫允说的那寥寥数语,听着语气平淡,波澜不惊的,可内里所表达的意思,却无异于惊涛骇浪,地覆天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4/46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