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周开始(校对)第2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1/467

  顾廷烨脸上的皮肉顿时便动了起来,面部的表情有些扭曲,眼中带着熊熊的怒火:“我和沈兄是奉了官家的密旨才会脱离大军留在汴京的!”
  京郊大营的十万京卫已然悉数北上去了河间府,沈从兴这个大军主帅却带着充军的要犯却顾廷烨悄悄留在了汴京,若是没有永安帝授意的话,他又怎敢如此!
  卫允的目光之中带上了几许复杂,感慨道:“其实不论是沈从兴还是你我,都不过是权力争夺倾轧之中的一枚棋子罢了,成王败寇,史书还不是由最后的胜利者书写!你若是知道永安帝和桓王的下场,说不定还庆幸沈从兴是死于我手,没有受太大的痛苦和折磨!”
  听到这话,顾廷烨心中一凛,顿觉不妙:“这话是什么意思?”
  卫允便将他所知道的永安帝一家的遭遇悉数说了出来,顾廷烨听罢之后,顿时恍若雷击,似木雕版呆坐在蒲团上,表情僵硬,目光也是呆滞的。
  卫允见顾廷烨没有反应,也不着急,喝了几杯酒,吃了几口小菜之后,边自顾自的说道:“你先在这儿待几日,想去祭拜官家和桓王他们是不可能了若是实在放不下的话,就在牢里叩拜一下吧,如今乃是太后当权,官家已然没了,先前你们与官家的一切筹谋都成了一纸空谈,没有人会相信的,过几日等我安排好了你就去北地吧,如今北地战事已起,夺回燕云之战已然无可避免,你如今是戴罪之身,只有在这一战之中立下战功才能够光明正大的和明兰、团哥儿团聚!”
  说着卫允的话音一顿:“还有你那一双庶出的儿女,你宁远候的爵位已然被夺,你家那个嫡母想必不日便要以太夫人的身份向宫里递了折子,向太后请封由你家三郎继承宁远候的爵位!到时候不论是明兰还是团哥儿、或者你那一双庶出的儿女便成了砧板上的鱼肉,只能任由你的嫡母宰割了!如何选择全在你自己!”
  说罢,卫允便起身离去,任由顾廷烨在牢房之中发呆。
  卫允知道顾廷烨一定听进去了,以顾廷烨的聪慧又怎会看不清如今的局势,又怎会不明白其中的厉害,只是他与沈从兴相交莫逆,与桓王赵策英志同道合,与永安帝赵宗全惺惺相惜,而且顾廷烨之所以能够有如今的权势和地位,和这几位也有着解不开的干系。
  可方才卫允所言,打击实在是太大,顾廷烨的脑海之中此时已是天翻地覆,波涛汹涌了。
  想要消化这些讯息,只怕没有那么容易。
  未经他人苦,莫劝人良善。
  卫允不是顾廷烨,不清楚顾廷烨于桓王和沈从兴等人的感情,所以卫允没有劝他看开放下之类的,而是将此事的前因后果已经如今的局势都说与他听,顾廷烨已经是成人了,而且自小便经历了世间大多数同龄人都没有经历过的阴谋诡计,勾心斗角,心智足够的成熟,而且他本身也足够的聪慧,能够看得开,走得出,都得看他自己。
  至于明兰,卫允也完全没有料到事情会发展成如今的模样,或者说这和卫允一开始的初衷完全不一样。
  一开始卫允原本确实是打算站在永安帝这边的,就好似一开始的时候,他虽然一直自诩中立,可实际上他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更加的偏向于永安帝,甚至于可以说卫允已经站在了永安帝那边。
  可后来卫允被推上山西布政使的位置,自永安帝那里接了在陕西推行变法新政任务的时候,就已经注定卫允绝不可能再对永安帝推心置腹,忠心不二了。
  若是卫允自己主动选择变法,主动上书请旨推行新政的话,便是和世间所有的世家大族都站在对立面又如何,就算是失败了,最后顶多也就是一个死字。
  可自己主动请愿和被人硬推着顶到前边完全是两码事儿!
  卫允并不介意给别人当刀,可前提是卫允自己得心甘情愿才行,否则的话,便是翻脸无情把棋盘都给你掀了,卫允也是做得出来的。
  也不知过了多久,原本还散发着热气的酒菜都已经凉了,顾廷烨才从愣神之中醒转,望着牢房之中的烛火,脸色苍白如纸,眼中满是悲怆,拿起酒壶到了一碗,却没有喝,而是将其撒到旁边的地上,如此反复三次,一壶酒已然见底,才将最后的一点倒入碗中,端起酒碗一饮而尽。
  ···········
  就在众人紧锣密鼓的替永安帝一家子操办后事的时候,北地那边的消息也传了回来,辽人犯边是假,周军北伐为真。
  驻兵河间府的张千钧早在月前接到永安帝圣旨的时候,花了十日的功夫准备,又花了十日的时间,一路向北接连攻克数城,已然将燕云之地的两州十四县悉数占据。
  而在太原府的张千重发兵的时间也和张千钧差不多,攻克的州县虽然不如张千钧的多,但却都是些富庶的所在。
  两国之间已然承平数十年,辽人虽然同样在边境驻有军队,可他们哪里料到周人会这么没有任何因由便撕毁两国昔日定下的盟约,掀开站端。
  而且现在自西北调去的黑甲军,从汴京北上的十万京卫,如今应当也已经到了北地!
  满朝文武这才发觉他们都被永安帝给耍了,什么北地辽人南下犯边,侵我疆土,不过都是借口,一个让朝廷光明正大出兵的借口罢了。
  好在先前朝廷早已做足了准备,永安帝的皇后逝世,礼部和宗人府商定,宗室与朝臣守孝二十七日即可,至于民间,还是莫要频繁的影响百姓们的正常生活罢了,毕竟先帝驾崩不过五年,若是频繁的让百姓守孝的话,只怕会引起民怨。
  就连先帝驾崩之前都留下了勿要扰民的诏书,更何况是在位不过五年,于国于民都没有太大贡献的永安帝。
  而且盟约已经被撕毁,站端也已经开启,想要再次恢复和平只怕是没有那么容易。
  要么就是彻底把辽国打服,让他们主动投降,派出使臣向大周求和,要么就是周军战败,辽人趁势一路南下,进犯大周疆土。
  而最后大周便只能向辽国割地、赔款,签署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祈求和平。
  连续好几个早朝,都吵得不可开交。
  有些骨头软的建议立马撤兵,同时派出使臣前往辽国,向辽国君臣求和,这种提议刚提出来,就被群臣唾弃,尤其是那些个自诩清贵正值的都察院御史们,更是把那个提出此提议的官员骂的体无完肤,就差没上脏话了。
  文人风骨,可不只是说说而已,大周强大的国力便是他们说话的底气,辽国又如何,既然已经开战,盟约已经撕毁,那就打完了再说,开弓可没有回头箭,是胜是负,现在还犹未可知呢!
  毕竟数十年前大周和辽国之间的那场大战之中,胜的可是大周!
  现如今大周国力比起往昔有过之而无不及,虽说近几年发生了许多事情,可辽国同样也不太平,先是震撼诸国的重元之乱,若非关键时候耶律洪基被属下提醒,只怕现如今辽国已然易主了。
  而且现如今手握辽国军政大权的乃是耶律乙辛,同样也是辽国宗室,而且辽国的疆域虽广,可大多都是些不毛之地,人烟稀少,与占据着这片大陆之上最繁华地段的大周相比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唯有珠帘之后的曹太后,面色却有些阴晴不定,若是没有帘子的阻隔,群臣们能够看到曹太后的脸色和眼睛的话,便不难发现曹太后眼中燃烧着的熊熊火焰。
  曹太后自始至终都没有料到辽人犯边的事情竟然从一开始就是个骗局,一个瞒过了天下人的骗局。
  她愤怒不已,可却无可奈何,如今事情已成定局,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韩大相公虽然已经被太医救了回来,清醒了过来,可身体却彻底垮了,如今就连行动都成问题,更别说处理朝政了,无奈只能上奏请辞,卢老相公的身子骨也早就不行了,告老还乡的折子上了一次又一次。
  曹太后索性便准了二人告老的折子,又闪电的提拔了兵部的李尚书为左相,卫允的师伯,现如今的工部尚书为右相,至于兵部和工部的尚书人选先由他二人暂且兼着。
  先把草台班子搭起来,把眼巴前的事情应付过去了再说,至于接任的人选,只能后边再慢慢物色了。

299章
新帝
  各部官员各司其职,一方面安抚民众,一方面紧锣密鼓的准备支援北地的战事,更加关键的是防备辽人和西夏勾结,再度进犯西北。
  为此,卫允当即便受曹太后之命赶回西北主持大局,还给了卫允临机决断,若遇通敌者,可先斩后奏之权。
  而卫允这一走,顺便也将张氏和昭哥儿还有小卫氏一家也给带走了,这也算是曹太后对于卫允这次站队立功的一些补偿。
  至于那些在宫中被俘,如今还在关押在京郊大营之中禁军将士们如何处置,卫允就不清楚了,太后和朝臣们自会对其进行处置。
  原本这一次朝廷该对有功之臣进行封赏的,但北地的战事紧急,两位新的大相公上台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超纲,安抚群臣和百姓,同时调动朝廷各部全力支撑与辽国的战事,将收复燕云之地当做眼下的第一要务,其他的一切事情都暂时押后。
  曹太后虽然很想和辽国求和,平定战事,恢复安稳平静的生活,可奈何群臣不答应,曹太后虽然德高望重,在朝野之中皆有威望,但终究只是个太后!
  而且曹太后自身也不是那种唯我独尊,一言不合就动辄杀人的性子,至少现在不是。
  年仅七岁的二皇子还是在群臣的拥护之下,于永安帝的灵前继位,年号暂且还未定,其生母元嫔也母凭子贵,一步登天被封为太后,而原本的曹太后也晋升为太皇太后。
  不过现今虽然二皇子在永安帝灵前即位,但登基大典还未能举行,必须得等到二十七日的孝期过去之后,才能够正是即位。
  平民百姓们替父母守孝,孝期一般都是二十七个月左右,一般也说成三年,可皇帝不同,国不可一日无君,家不可一日无主,皇帝是一个国家的主君,岂能三年没有皇帝。
  是以历来便有一个惯例,储君守孝,以日代月,一日便等同于一月,二十七日,便是二十七个月。
  待二十七日孝期满之后,二皇子便能够正式登基称帝。
  不过又因如今二皇子年幼,只有七岁,正式懵懂无知的时候,根本不能总理朝政,于是刚刚尚未的元太后和太皇太后就成了辅政的人选,而两位刚刚上任的大相公,就成了顾命大臣,总领朝堂诸事,统辖文武百官。
  二十七日的功夫眨眼便过,二皇子也在群臣的拥护下正是登基称帝,年号政和,而永安帝的庙号,则被冠上了一个英字,为周英宗。
  不要以为‘英’字是什么好词儿,若是换在别的地方,英字自然是褒义,可在皇帝的庙号之中就不一样了,英字可是带着贬义的意思。
  而卫允师伯,现在的秦相公也被任命为太傅,与被加封为太师的李大相公一道教授二皇子读书课业,以及帝皇之道。
  朝堂的事情紧锣密鼓的进行着,卫允那边小日子却过的颇为滋润!
  汴京城里头的府邸和一应的产业都交给了明兰打理,卫允和张氏一别数年,如今好不容易重聚,自然要好好地温存一番,就是在一路西去的路上夫妻两人也是如胶似漆,形影不离的。
  可苦了小昭哥儿了,每日见到自己父母的时间屈指可数,就连晚上睡觉都是和三个小表哥表姐凑合的,白日里就跟在他们屁股后头跑。
  旭哥儿和子衿如今也渐渐大了,正好帮着小卫氏一起照料四个小屁孩儿,丁健则忙着处理运转司的事情,已经先一步赶去长安,处理大军的后勤去了。
  而原本被卫允关在南镇抚司衙门里头的顾廷烨如今已然被卫允安排去了北地张千钧的帐下听令,只要他能够在这一次收复燕云的战争之中立下战功,便能够光明正大回汴京和明兰母子团聚。
  早在顾廷烨被小秦氏和顾四叔告到御前,获罪下狱之后,宁远侯顾家那边便将顾廷烨给除了族,把他顾廷烨和其生母白氏的名字从顾家的族谱上头划了去,明兰和昭哥儿她们自然也未能幸免。
  甚至还在小秦氏的挑拨之下,顾家人将明兰还有昭哥儿以及顾廷烨的一双庶女赶出了侯府,把澄园光明正大的据为己有。
  好在顾廷烨手中白家的产业已经顾廷烨这些年南征北战积累下来的金银财宝什么的没有落入顾家人的手中,早在一开始明兰就做好了准备,把顾廷烨留在家里的钱财都秘密送了出去,如今就居住在积英巷的卫府之中,打理着顾廷烨自外祖处继承而来的白家产业的同时,卫家在汴京的一应事务也都是明兰打理的。
  原本小秦氏和顾家的一众叔伯族人们也已经上书永安帝,请立如今在西南边陲坐镇的顾家大房嫡子顾廷炜承袭宁远候的爵位,可却一直没有得到永安帝的回应。
  如今又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朝廷的旨意是不影响百姓,可官员勋贵们还是得跟着二皇子一道题永安帝和沈皇后守孝的,他们自然不会傻到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跑去曹太后那边现眼。
  不对,现在应该是太皇太后了,如今的太后姓元,侍女出身,原本只是舒王府的家生子,一个连平民百姓都算不上的侍女,如今却一步登天,做了太后,不得不说,运气这种东西实在是难以琢磨。
  原本卫允是想把明兰和大卫氏一道带去陕西的,可明兰却非要带着昭哥儿和顾廷烨的一双庶出子女在汴京城等顾廷烨自北地安然回来。
  还说什么她如今已经嫁做人妇,是顾廷烨的妻子,是昭哥儿的母亲,虽说如今他们已经被宁远侯府除族,可只要她明兰还在,她和顾廷烨的家就还在。
  明兰自然也早就从先皇后沈氏处知道了永安帝和顾廷烨等人的谋划,可现如今永安帝等人身死道消,所谓的谋划自然也就失败了,如今太后当权,顾廷烨被顾家除族之事已然无可挽回。
  倒是盛家那边,不论是盛紘还是长柏,亦或者是盛老太太都对明兰异常关心,甚至还几次三番想把明兰母子几个带回盛家。
  可却同样被明兰给拒绝了,甚至一开始明兰带着三个孩子住到了甜水巷,也就是一开始顾廷烨被赶出家门的时候,带着外室曼娘和常嬷嬷住的那个院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1/46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