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周开始(校对)第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467

  “先父临终之际,曾替学生取字子期!”
  “子期!看来尔父对你倒是给予厚望!你小小年纪,便考取了举人的功名,想必你父亲泉下有知,也会觉得欣慰!”
  秦侍郎看着卫允坚毅的神色,微微点起了头,关于卫允的家境,早年的经历,秦玉章都早已在信中说的清清楚楚,他自然知道卫允话里说的意思。
  “如今距离春闱尚有三个月的时间,不知子期现今作何打算?”
  “回师伯!”卫允恭敬的说道:“学生赴京之前,老师已经替学生布置了了温书的任务,只是学生初至汴京,人生地不熟的,有许多事情做起来都不方便!故此才冒昧前来登门,寻师伯帮忙来了!”
  “哈哈哈哈!”秦侍郎捋须长笑:“你倒是直接!这一点倒是和玉章颇为相似,难怪他会破例收你入门!你有何事,且先说说看!”
  卫允一喜,笑道:“回禀师伯,学生想在汴京城中置办一些产业傍身,但苦于没有门路,以至于空有一荷包的银票,却无处下手啊!”卫允将手一摊,一脸的无奈。
  “所以你才想到了我!”见惯了官场之上那些个打官腔,说话都要拐十七八个弯的同僚,乍一看见卫允这么一个说话直接,不扭捏造作,开门见山的自家晚辈,秦侍郎的心情倒是不错。
  “不知子期想置办些什么产业?”
  卫允站了起来,走到秦侍郎的面前,从袖中掏出一沓银票,躬身递了过去:“这是五万两银票,学生想置办一间宅子和一间铺子,宅子的位置,学生并无要求,只要价格合适便可,只是这铺子的位置,学生想要在普通百姓多一些的地段。”
  “买铺子?你是打算自家经营还是赁出去收租子?”
  “不瞒师伯,学生的二姐在扬州老家开了一间熟食铺子,因味道尚可,生意也还不错,所以趁着此次学生如今赶考的机会,家姐便想将这铺子开至汴京,也算是个营生,不至于让学生在这汴京城里坐吃山空。”
  秦侍郎满意的看着卫允,轻轻的点了点头,接过卫允手中的银票,拿在手中:“好!既然你如此信任我,此事我便应下了!”
  卫允赶忙一脸惊喜的躬身作揖:“多谢师伯!”
  秦侍郎唤来管家,将银票交给他,并且把卫允的要求一一和他说了,管家拿着银票就退了出去。
  紧接着,秦侍郎问起了卫允如今的住所,知道卫允刚到京城,还没来得及找地方住就先来了秦府,看向卫允的眼神自然越发的满意,就卫允的行为看来,他已经将自己和秦家当做了一条船上的人。
  “子期若是不嫌弃师伯府上简陋,不妨暂时先在府中住下,想必你也知道,汴京城寸土寸金,置办宅子的事儿,可不是十天半月就能够办成的,
  而且玉章也在信中说了,让我抽时间指点指点你的制艺!不知你意下如何?”
  卫允赶忙躬身礼道:“能得师伯指点,是子期的荣幸,既如此,那学生就叨扰师伯了!”
  没想到老师连这个都替自己想到了,看来这个老师拜的没错,卫允在心中想到。
  秦大爷哈哈笑道:“明经!吩咐下去,把烟云居收拾出来,让子期住进去!”又对着卫允道:“烟云居本是老三的住所,里头还有许多他的读书时的札记,子期若是有闲,不妨翻看翻看!”
  “多谢师伯!”卫允脸上一喜,露出个意外的笑容。

048章
置办产业,会试开始
  秦家管事办事的效率是真的快,不过短短七天的时间,便替卫允置办下了一座占地足足有五亩多的府邸,拢共才花了三万多两银子。
  可别看三万多两银子买一座占地不过五亩的宅子很贵,那是在其他地方,这儿可是寸土寸金的汴京城,天子脚下,权贵云集,能够只花了三万多两,还能在短短七天的时间内,就买下了这么大的一处宅子,还是靠着秦家的名头,借了秦家的势。
  不然的话,若是只凭卫允一个小小的举子,纵使是有钱,也绝不可能在积英巷这种地方买下这么一座宅子。
  想要在汴京城买到好的宅子,需要的可不仅仅是钱,还有权力家世。
  还有卫允要的铺子,花了只一千二百两银子,按着卫允的要求,在外城的闹市区里头,买了下一间约莫有七十多平的临街铺子,铺子后边还带有一个一进的小院,可以用来做后厨,以及安置下人之用。
  五万两银子还剩下的一万多两,也被退回到卫允手里,但卫允却只接了一万两,还有几千两,就让秦府的管家看着替新宅子置办一些家具仆人什么的。
  “正所谓一事不烦二主,此事还需秦管事多多费心了,若是银子不够了,管事只管言语!”
  这若是换了别人,就不好说了,但偏生是秦家的管事,卫允又是秦家三爷的关门弟子,也颇受秦大爷的青睐,待遇自然也不一样。
  “不知卫公子喜欢什么样式的?”管事掂量着手里头的银票,笑着问卫允。
  卫允道:“我年纪小,这方面也不懂,也不知道该怎么弄才好。这样,您只管给我开辟出一间演武场,准备一些习武用的器具,再多做几个大书架,其余的地方,管事儿尽管自己做主便可,需要多少银子您说个数就成。”
  管事儿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在心里略略估算了一下,才道:“够了够了,这么些银子尽够了,应当还能剩下不少!”
  汴京城的房价堪称大周之最,相比于其他地方而言,物价虽然也高,但却并未如同房价那般,令人望而生畏。
  卫允笑道:“若是有剩下的,那就当是秦管事的辛苦费了!”
  管事一惊:“这如何使得!”连忙摆手晃脑,连连拒绝。
  卫允微笑着道:“这世上哪有又想让马儿跑,又不想给马儿喂草的好事儿,再加上这段时间您忙前忙后的替我忙活了这么久,若是没点表示,我这心里如何过意的去,您就算是全了我这一番心意如何?”
  管事看着卫允坚持的神情,道:“那好吧,小人就厚着脸皮收下了,宅子的事情还请公子放心,都包在小人身上,到时保管让公子满意。”
  管事儿拍着胸脯,冲着卫允信誓旦旦的道。
  卫允笑了笑:“那我就偷个闲,劳烦秦管事您了!”
  ……………
  新宅子虽然到了手,但光洒扫收拾,归置妥当就需要个把月的时间,倒是铺子那边,可以先开起来了。
  不过卫允还是直接把铺子交给立春和立夏这两个贴身的小丫鬟打理,又去牙行那儿买了一个粗使婆子,四个粗使丫鬟给两人打下手,立春和立夏一个负责铺子的运转以及账目,另一个负责后厨的采买事宜。
  自己却当起了甩手掌柜。
  两个小丫鬟的手脚勤快,做事儿也十分麻利,不到两日的功夫,一间唤作卫记熟食的铺子便在繁华的汴京城中开了起来。
  头几天铺子的生意一般,卫允也没有刻意的去打广告,就让两个小丫头维持店铺正常的运营就好。
  两个小丫鬟虽然是初次扛鼎,但怎么也是经过小卫氏和刘嬷嬷带在身边,亲自精心调教的丫鬟,上手极快,经营的颇有几分模样。
  七八日的功夫一晃而过,熟食铺子那边也慢慢积累起了一批熟客,在附近也逐渐积攒起来一些口碑,之后慕名而来的是越来越多。
  就连许多大户人家的采买仆役,也时不时的就会到卫记熟食里头采买一些新鲜的熟食卤味,卫记熟食就这么慢慢的融入了这座繁华的汴京城之中。
  每天带来的利润很是可观。
  俗话说的好: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随着卫记熟食的生意越来越好,自然而然的便吸引来了一些不速之客。
  引起了某些人的觊觎,好在秦家的名头还算好用,那些原本还对卫记熟食存有觊觎之心的,在知道这间铺子的东家是秦家一系的人之后,也就熄了打铺子主意的心思。
  而卫允也很识趣的将铺子利润的两成,当做分红送给了他的这位师伯。
  起先卫允是想送三成的,但秦大爷却坚持不肯占晚辈的便宜,怎么也不肯收下,最后两人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秦侍郎才勉强接受了卫允两成的分红。
  卫允很清楚,这世上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也不会有白吃的午餐,他既然搭了秦家的船,借了秦家的力,那自然要对秦家做出回报。
  尽管在秦侍郎的眼中,区区一间铺子的两成红利,根本就可有可无,但卫允却坚持,一码是一码。
  秦家的恩情要记,但利润分成也要给,这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因新宅子还在打理,卫允索性决定一直在秦府之中住到年后,一则在秦府之中可以全心温书,不需要考虑其他,二则是有秦伯毅这么一位,曾经二甲进士的师伯在,不论是经义策论,还是诗词歌赋,他都能指点卫允。
  而且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作为户部侍郎,正三品的朝廷大员,对于明年春闱,他知道的东西肯定要比卫允多多了。
  就譬如主考考官是何许人也,他的兴趣爱好,喜欢的字体,文章的风格等等,这些都是能够影响到这次会试成绩的重要讯息。
  卫允可不是那些个迂腐的老古板,非要讲究什么公平公正,死抱着不放,这本就不是一个公平的时代,他讲公平,别人可一不定像他一样。
  能够有这样在朝廷律法允许范围之内的捷径,他自然不会放过,而且这些本就约定俗成的东西,朝廷也从未禁止过,毕竟能够写出不同风格的文章,同样也是能力的体现。
  秦大爷和秦玉章这两兄弟相比的话,秦玉章显然要更加的博学,涉猎极为广泛,除了经史子集之外,便是在天文地理,道家典籍,佛门经义上面也有涉猎。
  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博而不精自然也是必然的。
  但秦大爷就不一样了,昔年二人一同进学之时,便以科举入仕为目的,专攻经史子集,策论文章,使得他在这上面的造诣,要超过卫允的老师秦玉章不止一筹。
  况且不论怎么说,秦大爷也是二甲进士出身,而且名次颇为靠前,和秦玉章一个小小的举人完全是两个档次。
  是以卫允住在秦府的这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头,从他的这位便宜师伯哪里获得的好处,是极为丰厚的。
  尤其是秦侍郎时不时的还会和他说一些朝堂之上的事情,开阔卫允的眼界,增加他对于朝局的认知和理解,使卫允能够更加清晰的感受到朝廷的风向,这对于卫允的策论而言,无疑是有巨大好处的。
  新年刚过没几天,卫允便告别了这位热心的便宜师伯,带着小白杨和两个贴身丫鬟,住进了自己在积英巷的新宅子。
  占地足足五亩多的新宅子,比起卫家在稻香村老宅要大上许多,其中的装饰那就更不用说了。
  两者之间的区别,可谓萤火之于皓月!
  亭台楼阁,雕栏画栋,小桥流水,园子里头还中了不少的珍惜树木,后院之中,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池塘,池塘边上堆有假山,塘中还养的有几十条鲤鱼。
  卫允直接住进了最大的正屋,秦府的管家还依着卫允的嘱咐,令人在前院开辟出了专用的书房,兵器库,以及一个颇为宽敞的演武场,专供卫允习练武艺之用。
  卫允要求的那几个大书架也早已安置妥当。
  这样的宅子在汴京城里头只能算是普通的,那些个世家勋贵们的宅子,哪一个不是占地数十亩,雕栏画栋,亭台楼阁,美轮美奂的,花费动辄便是几十万两银子。
  卫家这个区区五亩多一些的小宅子,买下来不过花了三万多两银子,在偌大的汴京城里头还真算不上什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46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