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周开始(校对)第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467

  自然能够引起元祐帝的重视!
  旁边伺候的老太监伏下身子,指着坐在第一排最中间的那个二十多岁,相貌平平无奇的年轻学子。
  “模样倒还算周正。”无论是那一个朝代,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一副好的皮相,还是能有一定加成的。
  紧接着,老皇帝又陆续问了几个在世家氏族之中,比较出彩的后辈,自然也包括了此次殿试的大热门,才情不逊于陇右王离的金陵刘明。
  好巧不巧,卫允正巧就坐在刘明的后边,元祐帝的视线正好扫过了卫允。
  “刘明身后的那个孩子叫什么?小小年纪竟也过了会试?”元祐帝极富磁性的声音之中,带着几分英雄迟暮的苍老之意。
  老太监顺着元祐帝所说的位置看了过去,施然笑道:“回陛下,那孩子名唤卫允,乃是扬州府江都人士,那孩子今年才十五岁,是这一届殿试之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呢!”
  十五岁就参加殿试的,大周建国六十余载,卫允还是第一个,理所当然的也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
  老太监作为元祐帝最为贴身的近侍,对于元祐帝的性子自然是了如指掌,故此早在殿试之前,就将十几个各方面都比较突出的考生情况大概了解了一下。
  为的就是像现在这种被元祐帝提问的情况。
  “哦!才十五岁?如此年纪竟也能从会试之中脱颖而出,参加殿试,江南不愧是我大周文风鼎盛之所,当真是英才辈出啊!”
  元祐帝颇有些感慨的叹道,这也是如今整个大周的现状,若是天下才气共有十斗的话,那么江南一地便能独得七斗,然整个大周疆域何其辽阔。
  老太监也是个人精:“不论是何地的学子,不论何时,整个大周的臣民都是陛下的子民,这些士子们也都是陛下的门生,日后,便都是陛下的臣子,为陛下效力,替大周守土开疆,教化万民!”
  “你个老货,就会说些好听的来恭维朕!”元祐帝不禁失笑,“走,陪朕下去走走,看一看我大周的青年才俊们写的文章如何!”
  “陛下慢点!”见元祐帝起身,老太监赶忙小心翼翼的上前扶住,躬着身子,一脸的谨慎。
  皇帝亲自动身,巡视考场,一是为了近距离的查看考生们的情况,二自然是为了拉近天子和门生们之间的距离。
  元祐帝先是走到了王离身边,盯着正奋笔疾书的王离瞧了瞧,粗粗看了几眼他的文章,捋着银灰色的胡须,悄然点了点头,然后依次看了过去。
  又绕到刘明的身后,仔细瞧了瞧,然后顺便在卫允的边上逗留了片刻,知道自己身边站着的就是当今大周朝的皇帝元祐帝之时,说实在的,卫允还是有些激动地。
  这感觉应该和和后世的我们亲眼看到****,看到美帝的总统,英国的首相差不多。
  反正卫允是这么认为的。
  激动归激动,可皇帝站在身边看着自己,确实有些小压力啊。
  可惜元祐帝见他还未落笔,见他一副思索的模样,似乎还在打腹稿,只囫囵瞥了卫允一眼,便匆匆走过,去看其他士子去了。
  不过卫允并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元祐帝的身上,甚至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离开的,心中腹稿已然打好,如今剩下的也只有在落笔成文的过程当中,将腹稿稍加润色,使其成文便可。
  摒去心中的杂念,卫允拿起墨条,研磨好之后,才开始提笔,沾墨,落笔,正式作答。
  不过一个多时辰,一手极工整端正小楷,洋洋洒洒一篇两千余字的策论便跃然纸上。
  殿试作答的时间共有两个时辰,卫允打腹稿去了一炷香,作答用了一个多时辰,还剩下小半个时辰。
  又不能提前交卷,卫允便只能耐着性子将试卷检查了即便,便开始闭目养神起来。
  这便是卫允日复一日疯狂刷题的成果了,落笔的过程中基本不需要如何斟酌,文章的大体内容都在打腹稿的时候就已经呈现了大概。
  所以卫允落笔就是一个一气呵成的过程,除了过程之中无数次的沾墨之外,就没有出现过停顿思索的时候。
  相较于其余考生眉心之间偶尔出现的浅痕,双眼之中闪过的思虑,卫允的一气呵成,反倒有些鹤立鸡群了。
  自然而然的,也吸引到了我们地位最高的考官,大周朝的皇帝陛下——元祐帝的注意。
  见卫允停笔端坐,闭目养神,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不多时便有小太监下来殿中,将卫允已然写好的试卷拿了过去,呈给了元祐帝。
  “好字!”刚看到卫允的卷子,元祐帝便眼睛一亮,卫允的卷面实在是太过整洁,且一手小楷写的异常端正工整。
  虽然科举考试之时,考生们用的都是统一的“馆阁体”,但因人而异,虽是同种字体,但其中自有优劣之分。
  而卫允的字,便是属于优等的那一种,一方面是由于卫允有一个好老师,另一方面,是卫允日复一日,从未有过懈怠的苦练。
  甚至有时在野外打猎之时,卫允坐在篝火旁边,也会用树枝来练字,为的是培养一个好的习惯,为的是静心凝气,心思澄明。
  看着卫允的字,元祐帝忽然蹙起了眉:“为何看着这孩子的字,有一种似曾相熟的感觉?当真是奇怪!”
  一旁的老太监笑着说道:“难怪陛下觉得似曾相熟,这字与秦老太傅的字倒是有几分相像,只是缺了些神韵,少了几许风骨,不过这孩子才这般年纪,能写成这样,也算是颇具天赋了。”
  元祐帝眉心当即便舒展开来,微笑又复扬起:“方才你说这孩子是扬州府江都县人士,那不就是老太傅的家乡吗?朕听闻老太傅还乡之后便在江都办了一间书院,难怪这孩子年纪轻轻便有了如此才学,看来这定是秦老太傅之功了!”
  老太监说:“这也是陛下的功绩,秦老太傅纵使告老还乡了,亦不忘替陛下培育人才!”
  想起秦老太傅,元祐帝的眼中难免闪过一丝遗憾,但更多的却是从容和释然,遗憾的是秦老太傅一身的才学,释然的是老太傅的年纪,已至花甲之年,力有不逮也属正常。
  摇了摇头,便将目光落到了卫允的试卷之上,开始观看其中的内容,越看,元祐帝的目光便越发的璀璨,似乎发现了什么好东西一样。
  而此时,处于殿中的卫允,连卷子都被收走了,还能怎样,只能神游天外,给自己找点事做,安安静静的等待考试结束。
  申时末刻将至,主考官宣布殿试结束,众考生士子在太监带领和侍卫的带领和护送下,出了宫门。
  殿试的结果出来很快,张榜便在三日之后,这次殿试,卫允倒是颇为自信,毕竟策论这一项一贯都是他最擅长的。
  当初在扬州之时,就连老秦院长在看过卫允的策论文章之后,也不住的点头,直呼后生可畏。
  老秦院长那可是做过太子太傅的人,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其才学见识,那是天下读书人公认的厉害,连他都认同卫允的策论文章,可见卫允写策论的实力。
  只是卫允的偏科有些严重,策论写的虽然,但在诗词歌赋上面的天赋,却着实让人有些不敢恭维,经史子集倒也还好,只要记忆足够好,便没什么为题。
  而恰巧卫允便有一个优势,那就是记忆力极佳,在小秦夫子秦玉章将近两年多的针对性强化培训之下,倒也算是勉强能够拿得出手了。
  当然了,这个勉强自然是对于他们这些个才学过人,积累雄厚的饱学之士来说的。
  相比于和卫允同科的这些考生,卫允在这方面的实力,怎么也能够排在中上。
  再加上策论的拉分,所以卫允才能够在前面几次的考试里头,取得这么好的名次。
  这也是为何秦玉章会同意卫允前来参加春闱的原因,与其要求卫允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消磨时间,倒不如让他一展所长,毕竟殿试考的只有策论一项。

052章
殿试结束,樊楼小事
  殿试结束,刚出宫门的卫允就被早早侯在外头的柳存给拦住了,说是在樊楼定了一桌席面,庆贺卫允殿试顺利结束。
  柳存的马车上,卫允直接翻了白眼:“庆贺?你没搞错吧?殿试的结果都还没出来你就庆贺?不去!”
  柳存笑着道:“别人不知道,我还不知道吗?殿试只考策论,以你的实力,一甲是妥妥的了!”
  曾和卫允一道求学的柳存可是深知卫允策论的变态程度,简直是令人发指。
  卫允直接敞开手脚,瘫坐在马车里,没有半点要顾忌形象的意思:“只要结果还没出来,那就会有无数种可能!”
  柳存道:“行行行!知道你不喜张扬,那咱们就不吃庆功宴,改成······”
  柳存的话还没说完,后边就传来一阵嘈杂的慌乱声。
  “发生什么事了?”柳存沉声问道,没办法,在汴京城这一亩三分地上面,随便一脚都能踩出一个权贵,纵使是出声淮南大族的柳存,也不得不谨慎对待。
  车夫恭敬的回道:“禀公子,是几位锦衣公子在纵马疾驰,惊扰了百姓!”
  纵马疾驰?纨绔子弟?
  卫允拉开了窗帘,想要看看这些汴京城中的纨绔子弟究竟是个什么模样。
  只听得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响起,一脸四骑,风一般的从卫允他们所在马车旁边掠过。
  卫允只看到了第一个人的一个侧脸,然后就只剩下一连串的背影和驱马疾驰的声音了。
  “看他们的方向,应该去樊楼的!”不知何时,柳存的脑袋也凑了过来。
  卫允放下了窗帘:“樊楼有你们说的那么好吗?连这些权贵之家的纨绔子弟一个个的都趋之若鹜!”
  一提起樊楼,柳存的精神就来了,当即就有些小激动的说:“樊楼当然好了,樊楼之中,汇集了天下珍馐美味,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在樊楼里头都能找到!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樊楼做不出来的吃食!”
  卫允淡淡的瞥了他一眼:“看你说的这么夸张,那就去樊楼看看吧!”
  “保管你去了之后一定不会失望!”似乎是想起了樊楼之中的美食,柳存的眼睛都开始放光了。
  对此,卫允只能表示自己无能为力,作为一个吃货,柳存真的是将吃货这两字的涵义体现的淋漓尽致,卫允对他表示佩服。
  “听你刚才那话的意思,方才纵马过去的那几个纨绔你都认识?”卫允看着柳存,试探性的问道。
  柳存点头道:“认识啊,当先那个是令国公家的三公子,后面的两个分别是成国公家的二公子和三公子,最后那个是宁远侯家的二公子!这几个都是汴京城里头有名的纨绔子弟,整个汴京城不认识他们的才真的是没几个。”
  卫允目光微闪:“宁远侯府的二公子?顾廷烨?”疑问的语气之中,带着丝丝的寒意。
  柳存看着卫允回道:“对啊!有什么问题吗?”随即意识到不对:“你怎么独独提起这个顾廷烨?莫非你也听说过他的名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46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