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校对)第3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5/1130

  拿破仑三世挑起军备竞赛,那也是有底气的。最近十几年法国经济踏上了快车道,去年的财政收入超过英国人一千八百多万英镑。(含撒丁王国)
  当然,这只是本土的财政收入。如果加上殖民地的话,还是英国人更牛逼,要知道光印度的财政收入就高达五千多万英镑,英国人的豪气可见一般。
  不过拿破仑三世不怂,他又没准备让法国海军现在就超过皇家海军,只要法奥两国海军加起来,能够打破英国人叫嚣的两强标准就可以了。
  赌气的背后,还涉及到了国际政治地位。一旦让皇家海军两强标准实现,在海外事务中英国人就获得了绝对的主导权。
  这里法奥两国所不能容忍的。法国海军是世界第二,傲气的巴黎民众又天天请愿,这个出头鸟拿破仑三世必须要当。
  财政大臣阿加瓦尔狠狠的瞪了爱德华一眼,心里已经问候了一遍他的家属。
  在他看来,海军部是典型的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两强标准”看起来很诱人,实际上这就是闲着没事找刺激。
  英国人的财力确实是世界上最强的,然而法奥两国也不是弱者,大家的实力差距并不悬殊。
  就如同原时空英国人叫嚣的两强标准一样,同样受到了挑战,甚至还更加严峻。
  法奥两国任何一家都有挑战皇家海军霸权的潜力,如果不是要发展陆军,皇家海军的海上霸权地位早就不稳了。
  阿加瓦尔脸色阴沉的说道:“不行,今年的财政预算早就确定了,现在突然增加一千万英镑的预算,财政部没有这笔钱。想要经费,你们自己去说服国会吧!”
  一千万英镑确实很多,不过对伦敦政府来说,实际上挤挤也就出来了。显然阿加瓦尔是不准备省吃俭用,为海军筹款了。
  海军大臣爱德华愤怒的说:“皇家海军关系到了不列颠的国运,如果我们不能保证绝对的优势,一旦让法奥两国赶了上来,就后悔莫及了!”
  没有那么多理由,海军搞“两强标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经费。法奥两国海军的威胁,实际上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大家都是殖民帝国,海军大都分散在世界各地,各个区域都被皇家海军压制,哪里谈得上什么威胁。
  即便是法奥海军联手,实际上也多半不是皇家海军的对手。两国海军在战场上相互配合的问题,就无法解决。在各自为战的情况下,根本就不是皇家海军的对手。
  财政大臣阿加瓦尔不买账道:“所以你们找国会要钱去啊!现在财政部没有这笔预算,要临时增加巨额预算,必须要国会批准。”
  没有内阁的支持,仅凭海军部可没有那么容易说服国会。就算是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等说服国会那帮大爷们同意,法国人建造的军舰早就服役了。
  爱德华刚准备辩解,就被首相约翰-罗素罢手制止了。争夺经费这是常有的事情,基本上每年财政部都要和各个部门对刚一次。
  阿加瓦尔的行为并没有错,完全在按规定办事。海军部临时增加预算,肯定要去国会走一遭。财政部不愿意出头向国会要经费,也是符合规定的。
  “增加造舰经费的问题,就由海军部向国会提交议案,时间就定在下周一,我们会支持提案。
  爱德华爵士,海军部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接受国会议员们的质询,有问题么?”约翰-罗素说道
  这是必要的流程,只要国会同意增加预算,那么财政部或是贷款、或是发行债券、又或者是加税,总是能够解决经费问题的。
  军备竞赛才刚刚开始,伦敦政府还没有感受到压力。到了后期,他们就不会这么轻松了。
  海军大臣爱德华回答道:“没有!”
  ……
第九十五章、六六条约
  欧洲军备竞赛拉开了序幕,法奥两国谈判也接近了尾声。拿破仑三世想要建立大法兰西,弗朗茨也想建立大神罗帝国,双方各有算计。
  毫无疑问,法奥两国战略上发生冲突几乎是注定的。不过冲突爆发的时间,绝对不是现在。
  在帝国建立起来前,法奥两国还是盟友,需要联手分担国际压力,这是一次与虎谋皮的合作。
  1866年6月6日,新神圣罗马帝国外交大臣韦森贝格和法兰西外交大臣亚伯拉罕签订了盟约《六六条约》。
  条约内容包括:1、法兰西和新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结盟,盟约有效期十年;
  2、两国互相承认各自势力范围,以现在实际控制区为主;
  3、奥地利以2000万神盾(2.5亿法郎)的价格出售两西西里王国、教皇国、托斯卡纳等意大利邦国宗主权给法兰西;
  4、法兰西以2亿法郎(1600万神盾)的价格出售法属巴尔干地区给奥地利,以5000万法郎的价格出售西非两国交叉部分的殖民地给新神圣罗马帝国;
  5、奥地利默许法兰西吞并比利时、两西西里王国、教皇国、托斯卡纳等地区,作为代价法兰西不在干涉奥地利统一德意志地区;(存在争议地区暂且搁置)
  6、两国就非洲大陆势力范围划分:
  法国人获得了北非大部分地区和西非部分地区;
  (备注:主要是今埃及、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毛里塔尼亚、西撒哈拉、塞内加尔、冈比亚、马里、尼日尔、咋得和苏丹的部分地区……)
  新神圣罗马帝国则获得西非和中非的大部分地区、北非、南非的部分地区;
  (主要是今:利比亚、布基纳法索、几内亚、几内亚比绍、佛得角、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加纳、多哥、贝宁、尼日利亚、中非、喀麦隆、加蓬、刚果、乌干达、赞比亚、津巴布韦、咋得和苏丹的部分地区……)
  备注:尚未被两国纳入势力范围的东非、南非大部分,谁先抢到归谁,两互相承认对方在非洲大陆扩张的势力范围。
  ……
  毫无疑问,这份六六条约充满了妥协性和不确定性,结盟时间都只有十年,双方都做好了未来翻脸的思想准备。
  核心矛盾莱茵兰地区,并没有在条约中做出明确约定,这就为两国未来埋下了隐患。
  当然,条约上没有口头约定还是的,谁占了归谁。换句话说,就是谁的拳头大归谁。
  具体怎么确定,等法国人的大帝国建成,或者是德意志地区先统一了,就是解决问题的时候。
  在弗朗茨看来,这份条约除了和法国人一起分担外交压力外,就只有非洲大陆的利益划分了,法奥两国各自圈占了三分之一个非洲大陆。
  如果不是两国在东非和南非地区的实力不足,没准最后就是二一添作五,直接瓜分非洲大陆。
  圈地也只是一个约定,非洲大陆可不小,就算是三分之一那也是一千多万平方公里。
  弗朗茨送了那么多移民过去,在非洲大陆的实际控制区都不到五百万平方公里,剩下的都只是名义上的统治。
  法国人就更不用说了,即便是拿破仑三世大肆从巴尔干半岛移民,法属非洲殖民地上的移民也就百来万,控制沿海地区还行,更进一步不用想了。
  奥地利的殖民还好,就算是还有各国的殖民据点,那也不成气候,想要清除掉并不难。
  法国人就有得忙了,比如说:埃及地区,英国人答应了么?又比如说:摩洛哥地区,还要问西班牙和约翰牛同不同意。
  东非和南非暂且不瓜分,也就说得过去了。法国人实在是吞不下去,签订一纸条约容易,可是没有实力去变成现实,那就是一个笑话。
  两分非洲大陆只是法奥两国关起门来在自嗨,实际上在没有把英国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踢出去前,这项计划是不可能实现的。
  对弗朗茨来说,荷兰人可以忽略不计,西班牙人也可以忽略,这两个国家在非洲大陆的势力范围不大,和新神圣罗马帝国不搭边不怎么答边。
  条约中一会儿奥地利,一会儿新神圣罗马帝国,这是欧洲欧洲的传统没有办法,不然没有法律效应。
  意大利邦国的宗主权在奥地利,尽管这只是大家默认的,不过既然法国人现在承认了,那就只能向奥地利购买。
  同样,弗朗茨准备把法属巴尔干地区并入奥地利,那也只能由奥地利自己掏钱,不然别的邦国会有意见。
  而殖民地归新神圣罗马帝国所有,自然由中央政府拨款购买了。尽管对弗朗茨来说,这是左手倒右手的问题,该做的还是要按照法律程序做。
  帝国境内的各邦国都在殖民地中获取好处,这笔殖民成本自然也要由大家共同分担了。
  非洲殖民地本土化后,遇到的问题还会更多,现在必须要把这些制度明确下来。
  对这份条约,弗朗茨还是非常满意的。奥地利对意大利邦国早就丧失了控制,或者说从来都没有真正控制过。
  真要是兼并了意大利地区,不出十年,奥地利就会变成奥匈帝国的翻版,应该叫“奥意帝国”。
  要知道意大利地区可有两千五百多万人口,还是统一文化传统的民族,这个同化难度有多大,弗朗茨已经体会到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伦巴第-威尼西亚还有浓浓的意大利风味,反观奥地利其它地区,基本上都在日耳曼文化的影响下发生了变化。
  没办法,让他们学德语、习德文容易,把小朋友们往学校一送就行了,可是要洗去当地的风俗文化,这还需要大量的时间。
  不管怎么说,每过一代意大利的印记,都会淡化几分,按照目前的进度还要两三代人,奥属意大利地区才基本上完成民族融合。
  而奥地利国内的其它民族,很多已经变成德意志人。
  比如说:捷克人文化上早就被同化了,除了语言文字不同外,受贵族影响当地生活、风俗习惯和德意志人没有任何区别。现在语言文字统一,最后的问题也不存在了。
  弗朗茨拿两千多万意大利人无能为力,那么就只能送去祸害法国人了。甭管短期内,能够让法兰西帝国变得多么强大,只要法意合并在一起,早晚都会步奥匈帝国的后尘。
  不要看现在法兰西的总人口已经有四千四百多万,这是吞并了撒丁王国带来了六百多万人口的结果。现在法国的主体民族包括:法兰西人、科西嘉人、布列塔尼人、意大利人。
  只不过法兰西人、科西嘉人、布列塔尼人已经完成了民族融合,而新加入意大利人则和他们格格不入。
  再吞并几个意大利邦国,那么拿破仑三世的大法兰西帝国中的第一大民族就变成了意大利人。
  这个问题估计他不会在乎,在皇帝本身就是意大利人的情况下,意大利人变成第一大民族,还算是问题么?
  谈这个问题还为时过早,现在对拿破仑三世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怎么吞并这些意大利邦国,而不是考虑吞并过后带来的麻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5/11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