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校对)第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6/1130

  费利克斯首相开口说:“陛下,国内的局势已经稳定了下来,国际环境对我们也很有利。
  继续维持这么庞大军队,政府的财政压力有些大,内阁建议复员一部分官兵,将节省下来的开支投入到恢复生产建设上来。”
  战争时期扩军,战争结束裁军,本来就是常态。
  现在欧洲的局势虽然不怎么太平,那都是革命给闹的,各国之间的矛盾还没有爆发,在这种背景下,大国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政府准备裁撤多少军队?”弗朗茨关心的问道
  费利克斯胸有成竹的说:“考虑到,我们马上还要出兵干涉教皇国,政府建议年内先裁撤十万军队,明年再裁撤十三万大军,我们的最后总兵力将保持在三十五万左右。”
  这次裁军主要是正规军,地方上临时征招起来的部队,在战争结束过后,就被陆续遣返了回去。
  现在很多地方都还在做转业安置工作,这也是弗朗茨的首创,在此之前奥地利可没有转业安置的说法。
  现在政府手中,拥有大量的产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自然有足够的岗位来安置这些人。
  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拿到土地奖赏数额较大的士兵,都选择回家种地去了。
  工厂在这个年代的人看来,可不是什么好去处,如果有的选择,大部分人都不愿意成为一名工人。
  国有工厂也是如此,只不过比私有工厂略微受欢迎一点儿,在这里不用担心老板拖欠工资。
  毕竟从一开始,这些国有工厂都是计件制,多劳多得,压根儿就没有混日子的余地,自然是同样的累。
  这个时候,弗朗茨不得不庆幸,自己的头脑清晰,没有盲目的吞并撒丁王国,不然现在裁个毛的军,搞不好还要继续扩军。
  十几万奥地利军队就可以灭掉撒丁王国,但是想要统治撒丁王国,二三十万军队都不一定够用。
  这是民族主义觉醒的后遗症,不经过一番大清洗,是很难统治地方的。最佳的办法就是把当地人全部打包送走,地方就稳定了。
  如果是在二十一世纪,一次性迁移五六百万人不算啥,只要舍得砸钱就可以完成。
  可现在还是十九世纪中期,奥地利政府就算是啥也不干,天天就专门组织船舶往外运人,没有五六年时间,都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人都送走了,最后就剩下一片要资源没资源,要工业没工业的白地,弗朗茨拿来干嘛?
  要是有那功夫,还不如去开阔殖民地,那怕只投入百分之一的财力,也可以收获N倍撒丁王国面积的土地。
  温迪施格雷茨亲王反对道:“首相,我们正在和俄国人谈判,要不了多久就可以达成协议。
  到时候我们势必要出兵巴尔干,这个时间不会太长,现在裁军到时候又要扩军,时间上来得及么?
  一旦不能速战速决,和奥斯曼帝国僵持了起来,英法进行干涉,我们的利益就很难得到保障了。”
  对奥地利来说,现在向巴尔干地区扩张的确是一个机会。
  前不久奥地利政府在撒丁王国的问题上向英国人做出了让步,获得了英国人对奥地利在巴尔干地区扩张的支持。
  为了挑起俄奥矛盾,英国人可是难得的大方了一次,对奥地利在巴尔干地区的利益要求,全部都认可了,两国还达成了备忘录。
  帕麦斯顿做梦也想不到,奥地利政府会同俄国人进行交易,毕竟俄国人一旦占领了黑海海峡,奥地利在地中海的利益也要受到冲击。
  要是俄国人在地中海做大,奥地利就被困死在了亚得里亚海,在战略上丧失主动地位。
  这些问题,奥地利政府高层都担心过,只不过最后都被弗朗茨给说服了。
  理由非常的简单,在海上俄国人不可能打赢英国人,英国人的地中海舰队就可以把俄国人堵在黑海里面。
  费利克斯首相摇了摇头说:“谁说我们现在就要和俄国人联手挑起战争了?
  奥地利刚刚经历了一场内乱,眼下最重要的是恢复生产,和俄国人瓜分巴尔干半岛那只是战略需要,双方提前划定利益,只是为了避免冲突。
  将条约上的内容变成现实,这是未来的事情,短时间内奥地利政府没有挑起战争的意思。
  我们已经明确的告诉俄国人,奥地利需要修养生息,至少十年之内不会在欧洲地区进行扩张。
  如果他们忍不住了可以提前动手,奥地利可以在物资上支持他们,但是不会亲自参战。
  这是我们签订盟约的前提条件,所以你们可以放心裁军,短期内战争是不会爆发的。”
  这个解释,令温迪施格雷茨亲王很受伤。作为近东派的领袖,他都已经开始做战争准备了,结果现在突然告诉他战争不打了。
  没有办法,军事要为政治服务。
  因为弗朗茨蝴蝶效应的关系,奥地利军方的权势并没有膨胀起来,在内政外交上虽然有很大的发言权,却没有决定权。
  在这个问题上,弗朗茨是支持政府的,奥地利现在最重要的是修养生息、发展国力。扩张的问题,等实力上来了再去干也不迟。
第五章、瑞士雇佣兵
  不管军方愿不愿意,奥地利的裁军决议就这么被确定了下来。政府的重心从军事上,转移到了地方建设上。
  在这之上,更重要的国策还是义务教育,为了调动官僚们的积极性,弗朗茨决定采用考核制。
  即:把义务教育的成效和官员的升迁挂钩。
  这里面的核心还是奥地利语的推广,毕竟这次义务教育的目的并不单纯,主要还是为了统一语言文化,为民族融合打下基础。
  “从教会的购买的资产统计出来了没有?”弗朗茨关心的问
  财政大臣卡尔回答道:“陛下,还在统计之中,这里面很多资产都是错综复杂,难以进行估值。
  初步统计大约有四百七十八万公顷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拥有386座大小矿山,包括金、银、铜、铁、煤等矿产;拥有不动产商铺、住宅……”
  弗朗茨点了点头,这些资产确实不好进行估值,现金、古玩字画之内的,早就被神职人员瓜分一空了。
  就算有艺术品遗留,那也是放在教堂里面的,奥地利政府也不可能去取。
  这些不动产都有不少变成了某些神职人员的私产,只不过在奥地利政府的压力下,他们被迫交了出来。
  这由不得他们选择,不动产根本就藏不住,不交出来他们就要去教皇国充当敢死队了。
  “这些资产的价值慢慢统计,先估算一下每年的收益,大约有多少?”弗朗茨问道
  “大约在八千万盾左右,这笔收益很稳定,基本上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卡尔回答道
  这个数字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惊叹,自古以来宗教都是富裕单位,尤其是欧洲这种一神教体系,教会往往要比政府富裕的多。
  他们拥有很多特权,比如说教会产业免税,可以自由支配信徒的募捐款。
  这还是宗教革命过后,要是在中世纪,教会还掌控着大半个欧洲大陆,国王、皇帝都必须要依附在他们之下。
  “什一税呢?”弗朗茨继续问道
  到了19世纪中期,奥地利的什一税并不是教会的专享,君主和大贵族都会从中分一份利益。
  改为教育附加费过后,这笔钱直接会进入财政部的腰包,自然不存在分享了。
  什一税起源于旧约时代,一直延续了下来,主要是针对农产品,包括谷物、小麦、水果、蔬菜、畜牧等。
  税率为固定10%,据弗朗茨所知那怕到了21世纪,仍然有某些地方在收取这项税收。
  法国人废除的最早,18世纪的大革命时代就废除了,欧洲各国在19世纪也陆续废除了,英国人收到1936年。
  “陛下,奥地利什一税大约在八千万到一亿盾之间,不过考虑到实际情况,我们恐怕不能直接改为教育附加税。”卡尔想了想说
  “理由呢?”弗朗茨问道
  “陛下,义务教育全体奥地利公民共同受益,如果我们收取教育附加税,只是针对拥有土地的农民和贵族,这会有失公平。”卡尔提醒道
  弗朗茨瞬间明白了过来,税收的名字是不能乱改的,还要考虑到社会影响力。
  如果改为教育附加税,那么就必须针对所有行业一起收,不然就不要指望贵族们会老老实实的纳税,还容易激发社会矛盾。
  如果奥地利对所有行业都收取教育附加税,那么就必须要削减他们其他的税收,否则就超过了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
  表面上肉都在锅里,改一改也无所谓,实际上执行起来就难了。
  首先无法承收这笔税收的就是底层工人阶级,他们的收入有限,好不容易给他们松了一下绑,再来一项教育附加税,马上又被打会原型。
  这种事情是肯定不能干的,弗朗茨还不想作死,丢掉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民心。
  “财政部有什么建议,避免这个问题?”弗朗茨关心的问
  卡尔想了想说:“陛下,财政部建议什一税还是由神职人员代收,不需要更改名字,财政部派人监督。
  我们可以让教皇陛下下一道命令,将奥地利的什一税全部移交给政府,充当教育经费。”
  得,奥地利政府这是准备把教廷变成他们的下属机构了,拉仇恨的事情都让教会干了。
  弗朗茨想了想说:“那好,教育附加税的问题先搁置,让教会继续征收什一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6/11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