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包大明(校对)第13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52/1492

  他都不敢跳,谁还敢跳。
  如今造反就是送死,没有一丁点区别。
  再远你能够远得过吕宋吗?
  真是虽远必诛啊!
  到时就是皇帝要打你,郭淡要打你,官僚也要打你。
  想都别想!
  整个利益集团开始崩溃,一部分倒向官僚集团,一部分就倒向郭淡,都是根据自己利益重心来选择阵营。
  虽然这最后一脚是内阁踹得,但其实都是郭淡早就计划好的,只不过不是他一个人吞掉的,他也吞不下去,他就是谋划跟朝廷一块吞。
  至此,蚕食鲸吞计划宣布大功告成。
  而明朝第二大顽疾就是非常臃肿的行政机关,完全没有效率可言,关于一点,不知道被郭淡讽刺多少遍,动不动就说,只要官府不参与,那就绝对能够成功。
  去年王锡爵、李三才负责财政,申时行、许国、陈有年、沈一贯他们就负责精简机构。
  裁掉大量的部门。
  比如说九寺,里面除大理寺和宗人府之外,其余全部并入六部,光禄寺、太仆寺并入户部,鸿胪寺并入礼部,等等。
  并入之后,就是精简六部,将职权全部划分清楚。
  以前一件事,十个部门干,结果谁都没有干,问责都不知道问谁。
  如今划分得清清楚楚,干不好,老子就问你。
  不仅如此,户部和兵部还从御马监手中收回大量的职权。
  这在之前也是不敢想象的。
  御马监那可是与司礼监和东厂齐名的太监部门,三者实际上是不分上下的,御马监可就是皇帝对军权的延伸,一旦文官和武将都不听话,皇帝可以临时利用御马监全面取代,导致这御马监是同时兼顾财政和军政。
  而御马监掌控军政、财政的介入点就是马场,御马监控制着京城最大牧场,以此为介入点来控制着京城禁军。
  但是最近几年御马监非常低调,远不如东厂和司礼监,好像这个部门消失了一般。
  原来万历早就将御马监的人调往大峡谷,调往山西,全面控制着火器、火药,不管是播州,还是洞乌,其中都有御马监得影子,大峡谷除运营权在郭淡手里,其余的全部都在御马监手里,从煤铁矿到火器出售。
  只不过郭淡比较强势,御马监也不敢瞎指挥,就负责盯着,以及跟皇帝汇报,故而显得非常低调。
  万历一手控制着神机营,一手控制着火器,军权其实还是牢牢控制在手里,只不过是将马场换成了大峡谷,他是非常爽快得将御马监部分职权交予内阁,让他们便与统一管理。
  司礼监的权力也在削减,因为内阁权力往上升,司礼监的权力必然就会下降,但是皇权也在上升,那么司礼监作为皇权的延伸,其实是明降暗升。
  张诚平时是不吱声,但他若吱声,内阁就知道这条路肯定行不通。
  而东厂和锦衣卫,真的是在闷声发大财,主要还是因为万历变得非常看重情报工作,这两年一直都在整顿这两个部门,暗中杀了不少人。
  如跟荆王府、盐商勾结的一些宦官、太监、锦衣卫,就全部秘密处死,是一个都不留。
  效忠那是最基本的,除此之外万历要求不管是什么情报都必须又快又准。
  原来得情况是,皇帝天天在深宫里面,太监说什么就是什么,现在多了个郭淡,郭淡手里还控制着一支神秘的锦衣卫,而这支锦衣卫的大本营是在吕宋岛,他们都难以触及到,导致东厂和锦衣卫不太敢乱忽悠皇帝。
  这两个部门职权是增加了许多,并且范围扩大许多,朝鲜、日本都有很多锦衣卫,但是压力也增加了不少。
  然而,大环境的变化,也有利于内阁。
  以前难以控制地方官府,就是古代通讯比较慢,地方官府可以欺上瞒下,但如今随着商业发展,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地方官府也不敢欺上瞒下,因为他们瞒不住。
  南直隶发生的事,很快就能够传到京城来。
  这又加强了内阁对于地方官府的控制,这也是为什么内阁没有完全解决张居正的考成法,逼官员交政绩,交不上的就直接免职。
  如今内阁也是借鉴郭淡的套路,首次提出发展的口号,全面发展工农商业,官府责任中心从收税到了经济发展。
  具体就体现在朝廷正式颁布波三条例。
  鼓励工业技术发展,而具体流程就是由一诺牙行来负责技术鉴定,但是官府不与一诺牙行直接交涉,而是与官牙对接,当然百姓也可以直接上官牙进行技术鉴定。
  这都是因为柳家分行不多,跟一诺牙行没得比,大家都知道工人都会选择一诺牙行,为了确保官牙能够介入其中,朝廷就将官牙放在中间的位置上。
  就叫《波三条例》,连名字都没有换,因为官僚集团已经确定将火力集中在郭淡一个人身上,不是说要打击整个工商业,相反,他们是要拉拢工商业者,不然的话,他们一方面要求发展工商业,另一方面又要打击工商业者,这说不过去,而且发展工商业在明朝廷其实是有一定的共识,沈一贯、李三才、顾宪成、王锡爵他们以前就是支持的,而如今更是大势所趋。
  许多大学士认为波三条例非常难听,比较土鳖,用于工商业者,也比较适合,为什么要帮他们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这一条条政令,预示着大明彻底进入新纪元。
  因为从权力结构到社会结构都在发生巨变。
  祖制?
  好像没有人记得这事了。
  但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各方都付出许多惨重得代价才有今日的成果。
第1021章
死不瞑目的张居正
  关于这番改革,可真是史无前例的。
  士林为之沸腾。
  大会小会充斥着京城内外的每个角落,人人都在议论朝廷这一系列政令。
  而且他们还发现,其中还有一个隐形政策,就是朝廷这回将大规模录用年轻进士,这都是因为新政的强度是非常高的,不再是休养生息,劝农桑,而是强调发展,要更上一层楼,这年迈得官员是难以负担,故此具体办事的官员,尽量启用年轻进士,不再是论资排辈,而是以能力优先。
  这一点深受读书人推崇。
  毕竟年轻就是他们唯一的优势,如今朝廷可算是重视这一点了。
  然而,这新政在民间却未引起多大的轰动。
  原因就是跟开学期撞车了。
  自古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对于百姓而言,孩子的教育胜过一切。
  其实教育也在发生变化。
  小伯爷学院几乎是垄断了私立学院。
  中产阶级,贵族阶级都是选择进入小伯爷学院,因为这几年间,大家已经渐渐发现,新式教育是远胜以前的教育方式,主要就是市场兴起,数学、交流都已经变得至关重要,旧的教育已经有些跟不上。
  而工商市民阶级的小孩则是进入道观、佛寺学习。
  而从今年开始,京城内的各大寺庙、道观,也全部加入这个教育体系。
  暂时他们还不受一诺牙行的捐助,毕竟他们也没有跟一诺牙行签订契约,他们也不会签,因为这些寺庙非常有影响力,怎么可能愿意受到郭淡的管束,这只是他们自己的行为。
  因为他们发现,最初跟着郭淡搞教育的寺庙、道观,这规模是一年比一年大,香火是越烧越旺。
  虽然是郭淡捐助得,但是这些寺庙、道观却因此博得大家好感,百姓都愿意上这些佛寺、道观烧香。
  大寺庙觉得不搞的话,人流都会被抢走得。
  不过万历以李太后的名义,捐了一笔钱给他们。
  张诚、田义这些大太监,也都跟着捐钱。
  这教育是目前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也可以说是商业化最大的受益者。
  没有办法,传统就是重视教育。
  一诺牙行!
  “郭淡,你别站着,坐。”
  万历坐在一旁,指着中间的C位,向郭淡说道。
  “卑职不敢。”
  “今儿你必须坐这里。坐吧,坐吧。”
  “卑职遵命!”
  郭淡颤颤巍巍地坐了下来。
  万历又向前面站着的那个六七岁大,白白胖胖的小孩道:“洵儿,快向老师行礼。”
  这个小胖子正是万历的三子,朱常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52/149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