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包大明(校对)第8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28/1492

  而晋商的茶庄在郭淡看来,那只是小打小闹,出不了什么大危机,顺便还能够帮他铺路,到时有了货币基础,就可以直接全部继承。
  ……
  而胡渡、许寒他们这些晋商可没有拒绝郭淡的勇气,关键郭淡这也不是无理要求。
  这场危机已经充分展示出这一点来。
  五条枪面临那么高的税,人家照样活得滋润,因为普天之下,没有谁能够替代五条枪的春宫画,借钱给五条枪的风险是非常低的。
  这一次受冲击最大的,就是那些靠人堆,没有技术含量的作坊。
  他们回去之后,立刻就做出调整,将收紧对商人的借贷,主要针对那种长期商人借贷,短期的话,只要有抵押物,那都无所谓。
  但要说茶庄的调整,会对于卫辉府的经济产生什么巨大的影响,那也是狗屁,毕竟借钱的商人也就那么多,如秦庄、周丰这些大富商,当然不需要问茶庄借钱来周转。
  但是这引起卫辉府所有商人的注意。
  这对于他们而言,更像似一个信号。
  京商们就有些不爽了,我们才是你郭淡最坚定的盟友,你怎么能够先跟他们开会。
  真是醋意滔天啊!
  周丰他们立刻赶来找郭淡,询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郭淡非常坦诚的将缘由告诉他们,这只不过是我们钱庄与茶庄一次交涉,其目的是为了降低债务的风险性!
  在那些商人看来,郭淡这么精明的商人,都在努力的降低这方面风险,那就证明这确实是很有风险,其实事实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们也必须未雨绸缪。
  他们开始计划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一些需要技术生产出来的商品中。
  而不是单一的靠人力去堆产量。
  但同时他们还是保证自己的产量,这基本盘还是不会动的。
  毕竟卫辉府到底是交通要冲,是北京、蒙古、江南的中心地带,又拥有非常多的河道,还是有着地理上的优势,一些从江南专门贩卖到蒙古的商品,就可以直接放在卫辉府生产,成本更低,而且更安全。
  这就是郭淡希望见到的。
  但由始至终,郭淡并未去要求他们怎么干,他只是用资本去引导。
  首先,那些买卖不是他的买卖,凭什么他去劳心劳力。
  其次,做买卖肯定是有风险得,他要是要求的话,万一赔了怎么办?
  最后,他也不知道该怎么教,他又不懂技术。
  而晋商在成功吸引大家的目光之后,就开始为郭淡的医保计划摇旗呐喊。
  他们这么干,并不意外。
  但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最先附和他们这些晋商的,竟然是卫辉府的大地主们。
  地主们是坚决拥护医保计划。
  因为根据医保计划,以一个作坊去购买医保,价钱是非常低的,但如果个体户去购买医保,价钱是要高出许多的。
  这势必会加速土地兼并。
  同时给他们带来更多的人力资源。
  目前农业是非常渴望人力和人才,因为如今卫辉府作坊越来越多,可不像以前一样,遍地都是农民,不愁找不到人来耕地。
  这首先引起在卫辉府游览风光得文人地注意,要是以往,他们一定会抨击这是一个骗局,哪有这好的事,但是基于郭淡的补助计划,他们还不太好意思这么说。
  而且他们也相信,是有这个可能的。
  心里哪叫一个酸!
  我们文人都没有享受这待遇,如今工匠竟然会有这种待遇。
  这尼玛。
  说好得士农工商呢?
  同时这也引起不少工匠们的关注。
  竟然还有这种操作。
  这让他们可都有些受宠若惊。
  因为工匠一直都在鄙视链的底层。
  什么时候,我们变得吃香了,每年只需要缴五分钱,就能够享受医疗,这跟免费有什么区别。
  这必须要签啊!
  这么一来,其他商人也只能表示支持。
  这再不表示的话,可能会失去人心的。
  很快,几乎所有的作坊都答应这个医保计划。
  其实最不愿意签的,是那些大作坊,而不是小作坊,因为小作坊就是人少,而且多半都是一家人,他们是自己帮自己买,这他们当然愿意,谁人不生病。
  大作坊支付医保费不少。
  如果规模达到一千人,那每年就得多缴纳一百五十两的医保费用。
  但是,这可以帮他们留住工匠。
  尤其是在郭淡提出技术调整的基础上,要发展技术,工匠将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卫辉府有医保,苏州没有医保,哪怕他们给出的酬劳低一些,工匠可能为了这医保,选择留在卫辉府。
  这也是为什么郭淡先提出产业调整,再论医保。
  因为两者是有关联的。
  郭淡很快就公布正式得医保计划。
  以作坊为单位,来签订医保契约。
  每个人每年两钱,作坊负担一钱五,个人负担五分。
  个体户单独投医保,也是可以的,但是每年必须缴纳五钱,缴足三年,才有资格享受医保。
  这基本上就杜绝个体户。
  因为就当代人的思想,天知道这医保能不能维持三年,说得再凄惨一点,我能不能够活到三年后都还是一个未知数。
  那么去作坊做事,或者去地主家干活,渐渐变得更加吸引人。
  这也让那些文人游客们非常郁闷,感情这医保跟我们毫无关系。
  当然,其中还是有诸多限制的,这年纪大的,医保钱要更多,这还只是针对作坊,个体户那就更高,基本可以说他们肯定不会买。
  这一回只是商业合作,就是作坊与医学院签订契约,没有通过律法的形式来颁布,但是法院本身就必须确保契约的有效性。
  另外,郭淡将医保卡交予三院来发放。
  而这医保卡将成为卫辉府的户籍卡。
  上面要登记姓名,家庭住址,家庭人员,出生年月。
  是非常详细的。
  这户籍其实是卫辉府的一大隐患,托明朝廷的福,死活肯坚持祖宗定下商籍匠籍制度,但这玩意又真不香,反而令工匠商人受鄙视,明朝廷又没有之前的管控能力,导致商籍、匠籍是一团乱。
  卫辉府最近几年又来很多外来人,如果按照来律法来说,他们可都不是通过正规渠道来的,只不过上面不管这事。
  户籍混乱始终有诸多不方便。
  而医保卡作为新户籍的话,其实就是人人平等,交钱交的多,只能说明你年纪大了,可不是值得骄傲的事。
  郭淡用一种非常巧妙得方式,消除了朝廷规定得匠籍制度,虽然匠籍当然还是存在的,三院也没有权力说废除匠籍制度,只不过郭淡令它在卫辉府是名存实亡,因为三院肯定都认医保卡,不会认朝廷的户籍,毕竟这是他们发的。
  这事大致定下之后,郭淡就要未雨绸缪,考虑在哪里种植草药,这收上来得钱,可得马上用出去,放在手里面,那就是赔钱啊。
  “居士,你懂医术,你觉得在哪里种植草药比较好?”
  郭淡向徐姑姑请教道。
  “种植草药可是有许多地方,比如……!”话说至此,徐姑姑突然眼中一亮,道:“要说到种植草药,当然是岭南地区最好。”
  “我问的是卫辉、彰德、开封、怀庆这四府,岭南那地区那么乱,陛下都鞭长莫及,我把这么大一坨钱扔过去,万一要不回怎么办,这风险太高了。”
  说到后面,郭淡是直摇头。
  徐姑姑笑道:“那你可以想办法在那边承包一个州府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28/149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