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全能大明星(校对)第11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34/2061

  “可不是,这种大杀器一出,简直就像原子弹呀。”
  可以说,中国馆一出,却是征服了所有观众的眼睛。
  不只是他们,同样的,还征服了那些暂时没有前往世博会民众的眼睛。
  “我去,兄弟们,兄弟们,世博会那一个雄伟的建筑是哪国的场馆,太尼玛牛逼了。”
  “你说的是哪座?”
  “就是那座一片红色的建筑,好像厚重的礼冠一样的,看起来无比雄伟……哎呀,我不知道怎么评价。”
  “你是说中国馆?”
  “中国馆不是说没有修建好吗?”
  “虽然我也很想知道这怎么回事,但你说的确实是中国馆。”
  “妈呀,这就是中国馆呀。啊啊啊……难怪,太牛逼了。我要去世博会,我要去世博会。”
  “我也是。不为其它,就为了看一眼中国馆。”
  对于大众来说,其实很多人对于世博会并没有太多的概念。
  他们只知道这是一个世界级的盛会,但是,这个盛会到底是干嘛的,他们不知道。
  不过,当电视当中呈现出中国馆的境头之时,无数人都不由得痴了。
  这是一种只是看上一眼就被认可的征服。
  当然,征服的也不仅仅是他们,还有那些精英。
  不,不只是行业精英,征服的还包括那些圈内人士。
  “各位,世博会的中国馆看了吗?”
  “看了。”
  “怎么样?”
  “我只能说是大师般的杰作。”
  “没想到刘工竟然设计出了如此建筑。”
  “这好像不是刘工设计的。”
  “啊,不是?”
  “对,我了解刘工的风格,刘工虽然设计的建筑类型大气,但其实刘工的建筑还是偏西方化的。中国馆这种风格,刘工绝对设计不出。”
  “这倒也是。中国馆可谓是采中西之所长,这才打造出了如此一个浑然大气的作品。刘工,当真可能设计不出来。”
  “那不是刘工会是谁?”
  “这就不知道了。”
  一众建筑圈内的精英深深被中国馆的设计所折服。
  而更多的圈内精英,则是亲自到达现场,触摸这一大师级的工艺。
  当然,做为世界级的盛会,又怎么少得了国内外一众媒体的报导。
  【世博会如期开园,震撼全球。】
  【这一届世博会没有遗憾,华国的骄傲。】
  【大师之作,中国馆。】
  【这才是华国建筑真正的实力。】
  此外,一众电视台在世博会开园第一天,对于世博会进行了全程跟踪报导。
  特别是中国馆,当镜头当中直播出中国馆画面时,哪怕就是主持人也被中国馆的大气所震撼。
  只是,受制于水平的问题,主持人一下子竟然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对如此建筑进行介绍。
  他只知道,哪怕不看中国馆这几个字,他便知道,这是属于他们中国,属于他们华夏的文化。
  “啊啊啊,各位大佬,有谁知道能详细介绍一下中国馆吗?”
  “是呀,哪位大佬能够详细的说说,太想了解中国馆的设计理念了。”
  中国馆不仅仅是一个场馆。
  在很多人眼里,这一个中国馆已经是一种文化。
  但是,具体中国馆是容合了哪种文化,一下子他们又说不出来。
  他们即感觉无比的熟悉,但却又觉得自己所学有限。
  没奈何,一众网友便只好在网上求助。
  你还别说,这一求助,还真获得了不少信息。
  “我是非专业建筑学家,还是我来说说吧,中国馆的设计理念应该是融合了中西文化。此中的中,应该是从战国时期中的文化提练而成。”
  “对,看上去中国馆很像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但又融合了西方建筑美学。”
  “还能更细致吗?”
  “更细致就得找专家了。”
  专家当然有。
  不过,哪怕是一众专家也还处于在研究当中。
  幸好,CCTV电视台播放了一则有关世博会的记录片。
  其中,则重点强调了中国馆。
  记录片当中介绍:中国馆共分为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国家馆主体造型雄浑有力,犹如华冠高耸;地区馆平台基座汇聚人流,寓意社泽神州,富庶四方。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其设计理念为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东方之冠,说得好,太形象了。”
  “是的,中国馆不正是像一顶古代的帽子吗?而且,东方之冠中的冠不仅仅是帽子的意思,其中的冠也可以是冠军的意思。”
  “意义深刻,有内含。鼎盛中华,也牛逼。”
  “是呀,这气势不正是鼎盛中华吗?”
  “天下粮仓,说得好,中国馆也象征着天下粮仓。”
  “既然有天下粮仓,我们百姓自然富庶。”
  央视记录片仅仅只是一介绍,一人看客便忍不住的拍手撑好。
  记录片继续介绍:设计者在设计中国馆之前一直都在寻找着一种属于我们中华文化的东西。这种东西不能是虚的,他得看得见,摸得着,让人一见就知道这属于我们中华的文化。最终,设计者找到了一种叫做“斗拱”的建筑结构。
  斗拱是我国传统木构架建筑中的一个基础构件,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已出现。它悬挑出檐,层层叠加,将檐口的力均匀传递到柱子上,其目的是将檐口加大并富有美感。这种形制在天安门、山西应县的木塔、西安的钟鼓楼等建筑上都有应用。斗拱既是承重构件,又是艺术构件,它的应用使建筑形成“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态势。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很难用一个具象来表达文化的精髓,因此必须从总体意象中提炼。”为了选择一个合理的造型,设计者从中国的绘画到雕刻,从出土文物到江南园林,从象形文字到京剧脸谱,每一个文化符号似乎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每一个符号似乎又都不能达到心中理想的境界。经过百般琢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斗拱对建筑设计师启发很大,于是决定从其入手,终成一代杰作。
  记录片当中一边介绍,镜头也对准着中国馆的斗拱工艺。
  其精湛而又熟悉的建筑风格,在记录片的介绍当中,一众看客早已经热血沸腾。
  “好,太好了。”
  “原来是这样,没想到一个建筑里面竟然包容这么多的文化。”
  “是的,我们华国许多的建筑风格都从斗拱当中变化而来,如安徽的徽派风格建筑。还有客家建筑,甚至包括东南亚很多地方的建筑,都是从斗拱当中取其精华。”
  “是的,不只是这一些,我小时候住的老房子,也有这种风格。”
  熟悉的影子印入观众脑海。
  人们再看中国馆时,却是又一次的被中国馆所征服。
第833章
19天内建起一栋大厦
  不过,中国馆的设计可不仅仅只是借鉴了“斗拱”,记录片中再次介绍,整个造形还借鉴了夏商周时期鼎器文化的概念。鼎有四足,起支撑作用。作为国家盛典中的标志性建筑,光有斗拱的造型还不够,还要传达出力量感和权威感,这就需要用四组巨柱,像巨型的四脚鼎将中国馆架空升起,呈现出挺拔奔放的气势,同时又使这个庞大建筑摆脱了压抑感。这四组巨柱都是18.6米×18.6米,将上部展厅托起,形成21米净高的巨构空间,给人一种“振奋”的视觉效果,而挑出前倾的斗拱又能传达出一种“力量”的感觉。
  通过巨柱与斗拱的巧妙结合,将力合理分布,使整座建筑稳妥、大气、壮观,极富中国气派。同时向前倾斜的倒梯形结构,是现代建筑向力学的又一挑战。将传统建筑构件科学地运用,是中国人的又一创造,它向世界传达了一个大国崛起的概念,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记录片一点一滴不断介绍着中国馆的情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34/206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