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帝国(校对)第2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5/427


此次国际观摩团只有半个月的时间,半个月后,他们将离开俄国返回天津,然后在返回各自的国家。
中华帝国这一次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让这些列强的注意力放在坦克上面,从而花费大量的力气去研究,去制造,去培养坦克部队,让他们在陆军方面也开始军事竞赛。
虽然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么做的目的,坦克部队可是中华帝国的王牌部队,而且又是底牌,迄今为止,中华帝国已经发展了五年的时间,也才拥有三个装甲师的规模,连自己都还没搞清楚呢,就将这个重要的情报透漏给列强?
但谁让这是皇帝亲自下的命令呢?他们就是不明白,也的按照皇帝的意思去办。
当然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三个师的装甲部队,其实就是为了迷惑列强的,一旦确定了列强上钩,他们就会开始慢慢的更换成二代坦克,在二代坦克面前,野猪式坦克根本就不是对手,而以野猪式坦克为基础研究出来的坦克,也同样不是二代坦克的对手。
更重要的一点是,野猪式坦克并不能发射穿甲弹,而世界上目前也没有穿甲弹。中俄战争,难道仅仅只是中俄战争吗?
不,王思锐是绝对不允许列强在背后悄悄得利的,他要利用这次的战争,去搅动整个世界的安宁,或许,中俄战争将会是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也说不定。
第404章
博尔贾
“师长,咱们这么做是不是有些不太合适?毕竟是国际观摩团,来了之后却只能跟着咱们屁股后面跑,还见不到人,这传出去怕是不好听吧?”黄建斌有些郁闷的说道,他本就不赞同李运昌的决定,上面已经明确的打过招呼了,不让观摩团到前线去观摩战斗,但是师部以及坦克还是可以给他们看上几眼的。
而谁又能想到,刚刚从小黑屋被放出来的李运昌,这才没多久就又开始不老实了。虽然找的理由还算是不错,可上面若是追究起来的话,他的这个理由根本就站不住脚。
“屁的不合适,咱们这里是前线,前线能给他们随便看吗?别忘了,咱们这里可不仅仅只有坦克的,还有一大堆的无线电,如果要是让洋人连这个也知道了,你觉得他们会不去研究吗?咱们打俄国的优势是什么?还不就是坦克和无线电这两个东西?”李运昌笑着摇了摇头,打开车窗,让冷空气稍稍透一些进来,点了一颗烟美美的抽了一口。
现在各师师部的无线电已经全部换成了电池,那种需要手摇发电式的无线电也早就淘汰了,这种电池可以二十四小时不停的开机,没电的话就还一块电池,将换下来的电池拿去充电。
当然了,如果发电机是工作的话,也可以连上线边用边充电,防止使用途中突然没电。不过据说这样会对电池有一定的损害,所以各部队采用的方式是,固定一块电池,这块电池就一直充着电使用,或者干脆就不要电池,连接上发电机的时候,就将电池取下,发电机需要关闭的时候,将电池安上就可以了。
连手摇式的无线电李运昌都不想让洋人知道,更何况更先进的电池无线电呢?说句不好听的,现在让他们知道了这些东西,将来有一天,他们早晚会将这种技术用到他们的身上,到时候损失的只能是中华帝国。
“坦克就不说了,本来的计划就是要让他们知道的,无线电这一块咱们可以做一下伪装啊,提前让通讯兵离开,在师部附近寻找地方驻扎,然后在通过人工的方式来传递情报,那些洋鬼子会知道吗?”黄建斌继续反驳道。
“行啦老黄,我心里有数,该让他们见的时候,会让他们见的。上面让他们见坦克,难道咱们就把坦克列队等着他们来检验不成?上面不就是想让洋人也大力发展坦克吗?咱们先狠狠的晾一晾他们,要让他们半个月都追不上咱们的进攻部队,等时间快到的时候再让他们过来见一面,到时候,还不把这些洋鬼子给震死?”李运昌则是一点也不紧张,用他的话来说,上面就是欠考虑,连个最基本的战术策略也没有。
要想让洋鬼子大力发展坦克,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要让他们看到坦克的优势,攻击力强,移动能力快,这就是坦克的优势。
刚一开始就让他们见,跟快要结束了才让他们见,这完全就是两码事,所取得的效果也是完全不同的,要玩就玩个大的。
至于洋鬼子会不会怀疑,呵呵,没见李运昌已经命令部队不打扫战场了吗?所有的尸体军械什么的,就扔在那里等着漾人去参观,虽说这里天气寒冷,一定程度的会影响到洋人的判断,但最多也就把死了一天的人看成死了一周,这有什么区别?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点看到的是这样,下个点看到的还是这样,只要他们的判断标准是一样的,那就没问题了,时间是相同的,他们很容易判断出这场战斗是在什么时候进行的,两场战斗间隔了多久,从而推算出一零三装甲师的推进能力。
用李运昌的套路,就是先狠狠的震一震他们,然后在直接吓死他们,目的不就达到了吗?很难吗?一点也不难。
……
坦克,在慢慢悠悠的前进着,因为缺少在寒冷天气下作战以及训练的精力,所以一零三师这边今天一早遇到了一个不小的问题,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坦克和卡车都无法启动。
原因是天气太冷了,燃油上冻,车里面的一些液体也出现了不同情况的上冻。后来在维修人员的建议下,他们围着坦克点了一堆火,用了差不多半个小时的时间,这才将坦克给烘热,顺利的启动了起来。
卡车那边则是直接用火去烤油箱,大约十几分钟就可以了。
而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都知道,冬天的夜里,车子是很容易上冻的,有车一族需要在夜间每隔一两个小时就起床去启动车辆,过个一二十分钟再熄火,然后一直就这么循环着,否则的话,第二天早上打不着火是很正常的。
后来有了暖库,也就是车库里通暖气,以确保车辆不会上冻,但是现在上哪去找暖库?连个暖气都没有。
昨天夜里,部队休息的并不好,外面实在是太冷了,这是他们第一次在外宿营,就这么直接睡在冰天雪地里。
朱宽他们还好,因为是坦克兵,所以可以睡在坦克里,虽然地方狭小了一些,但胜在坦克是封闭的,外面的冷空气是无法钻进来的,虽然四周依旧冷冰冰的,但至少不用像步兵那样遭罪。
而步兵可就惨了,连个帐篷都没有,虽然每个人都有一个很厚的棉大衣,也有一床被子,可在这种环境下,那一床薄薄的被子又有什么用?
这一夜,绝对是步兵最难熬的一夜,如果不是允许点火的话,估计昨天夜晚就要出现第一个非战斗伤亡了。
所以,今天一大早,倒是出现了一幕有趣的现象。
即便是有卡车,许多步兵也不愿意乘坐卡车,他们宁可跟在卡车后面一路小跑,主要是坐在卡车上实在是太冷了,昨天一晚上就冻的不能行,再上去吹冷风的话,保不准是会出人命的。
而坦克的身后,成为了众多步兵争抢的一块宝地,坦克在启动一会儿之后,发动机的温度就会直线的上升,因为发动机是后置的,所以坦克的后部,温度要比其他地方稍高一些。
除了余温会进入到坦克内部以外,坦克的外部的温度也会比其他地方稍高一些。
而这个时候,坦克兵往往是最幸福的,虽然暖气的效果比不上那些真正的暖房,甚至比不上卡车,因为坦克内部的空间本就不足,更不可能去给他们装个暖风设备,与其有那个功夫,还不如多放几颗炮弹呢。
不过坦克兵也就舒服这么一会儿了,因为到了夏天,坦克,绝对是任何一名步兵都不愿意靠近的东西,外面四十度,坦克内部的温度就有可能是五十度,甚至更高。
部队一连推进了十多公里,除了一路上能够看到冻死的俄军士兵,以及大量行走过的痕迹以外,再也没有见到任何一名俄军,哪怕是一个普通的俄国人。
前边的侦察部队传回来的消息也同样如此,但凡是有人群经过的痕迹,他们都会去探查一番,可愣是没有找到敌人的影子,这也成为了一大怪事。
这一整天,部队整整推进了七十公里,甚至到达七十公里的时候,天都还没有黑,而侦察兵更是已经到了一百公里以外的地方,但是仍旧没有发现俄军的影子。
甚至,他们经过了几座俄国小镇,小镇上除了百姓以外,根本就没有军队的影子,但是地上却是找到了军队的痕迹。
而经过多方的汇总,这些俄军遗留下来的痕迹,似乎是往一处聚集了起来,也就是说,俄军还在,并且在某个地方等着他们呢,但是这个地方到底在哪里,他们却并不知道。
吸取了昨天的教训,这一夜,步兵们趁着天色未黑,在四周收集了大量的木柴,尽可能的将火苗烧的大一些,同时,每个人的背后也多了一些木柴和干草用来隔开与地面的接触。
甚至,有的人还用木柴搭建了一个简易的帐篷,虽然看起来很简陋,但至少也能够抵挡一些寒气的侵袭。
一夜无话,第二天早上,侦察兵传来了最新的情报,他们已经发现了大量的俄军,至于到底有多少?这个目前并不确定,但是零零散散的看来,至少也有数千人之多,而这些人正在朝着一处汇拢,在缴获的地图上,那里正是一座名叫博尔贾的小镇。
博尔贾拥有一座车站,是进入满洲里铁路的倒数第三站,距离满洲里一百二十公里左右,距离阿巴盖图伊一百四十公里左右。
当然,这个是直线距离,一零三师第一天推进了五十公里,第二天推进了七十公里,这是实际路程,在地图上,他们其实只推进了一百公里左右,距离博尔贾,大约还有四十公里左右的路程。
侦察部队在那里发现了大量的俄军,犹如是一剂兴奋剂忽然注入了一零三师的体内一样,让整个部队瞬间燥热了起来。
第一天的战斗,他们击毙了八千多名敌人,加上途中被冻死的俄军,差不多也有小九千人,而他们自身的损失却可以忽略不计,只有区区数百人。
这个战果就连他们自己也不敢相信,但事实就摆在眼前,由不得他们不信,而最终总结出来的结果,伤亡之所以这么小,是因为他们有坦克这种新式装备。而等到俄国人适应了坦克之后,他们的伤亡会逐渐的增加,说白了,现在他们就是靠着一个出其不意才如此轻松的获得了一场胜利。
第405章
博尔贾决战?
博尔贾出现了大量俄军的消息,很快便传到了一零三师师部,俄国人对于他们的部队似乎并没有丝毫隐瞒的迹象,几乎所有的部队,都是沿铁路沿线驻扎的,最远的不过只有二三十公里。
像那种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他们似乎并不怎么在意,至于会不会被侦察到,这个似乎更不在俄军的考虑范围之内,或许,在他们看来,这是俄国人自己的领土,他们想怎么驻扎就怎么驻扎。
深山老林虽然有极强的隐蔽性,但是坏处也是同样明显的,那里几乎没有人前往,没有任何的道路基础,一旦大部队去了那里,他们的补给将会是很大的问题。
但是驻扎在铁路沿线就不成问题了,他们的补给甚至能够直接通过铁路去完成,根本不需要考虑没补给的问题。
同样的,驻扎在深山老林,其实也并不是绝对保险的,因为那里根本就没有路,加上冰天雪地的环境,虽然最近没有下雪,但是地面上的积雪还没有化完,俄国本就地广人稀,很多地方一年都未必有人去过一次,所以,大多数的地方,刚下雪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现在也还是什么样子。
只要有人走过,就会留下痕迹,大部队进山,痕迹是无法抹除的,如果是夏天的话,这个问题他们自然可以不用考虑。
所以,俄国人觉得,进山也未必会瞒下部队的行踪,反而会给他们的补给带来更大的问题,与其如此,还不如直接靠着铁路沿线驻扎,方便补给,也方便入侵中华帝国。
只不过,他们却并没有想到,还没有等他们去入侵中华帝国呢,中华帝国就已经打上门来了。
“部队距离博尔贾大约还有四十公里左右的距离,如果考虑到现实情况,可能会有五到六十公里的距离,所以,我建议今天放缓部队的推进速度,等到明天在攻击博尔贾,同时,命令侦察部队尽可能的探清楚博尔贾的敌情。”黄建斌建议道。
四十公里的直线距离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若是今天强行攻击的话,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这样以来问题将会很严重,加上补给方面也会出现一些空缺。
现在一零三师的补给主要是采取两种方式,而这两种方式是同时进行的,即一支足以保障前面军队进行一场三天战斗的物资补给队,携带相应物资跟在部队身后十到二十公里之间,以便可以随时补给部队。
但是如果以最前线的部队来算的话,他们与后勤部队之间的距离可能会有三十到四十公里左右,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补给能够做到这种地步就已经算是不错的了,再说了,全部是卡车补给,这点距离若是一脚油门踩到底的话,顶多也就是半天的时间就能赶到,他们携带的物资也足够支撑半天的战斗的。
而另外一种则是将余下的辎重兵分为数支编队,每一个编队根据补给部队的大小不同来进行灵活的编组,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来往于补给基地与前线补给队之间。
如果将前线的补给队比作是一号的话,那么他们就是二号,二号往来于一号和基地中间,将物资源源不断的送到一号手中,再由一号将物资送往部队手中。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确保前线部队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出现没有物资的情况。
当然了,也有一种例外,比如说,他们深入敌后数百公里之远,而那里并没有铁路,二号补给队往来一次需要两天以上,而战斗又非常的频繁,这样的话,二号补给队会出现运力不足的情况。
虽然他们也有预案,但是问题总是存在的。
现在,部队才刚刚出发第二天,黄建斌也考虑到了部队的适应性,所以也不太希望一天进行一场战斗,而且根据侦察兵传回的消息,盘踞在博尔贾的俄军数量,恐怕要比昨天的俄军人数更多。
两天进行两场战斗,且规模一场比一场大,虽然能够锻炼部队,但却不得不说一句,这对于部队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即便是在战场上,也要考虑到劳逸结合的问题,战争,远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就好比现在,如果他们下令部队迅速推进,直接展开战斗的话,那么他们甚至可以保证,在下午四点钟以前就发起战争,但是这样又有什么用?战争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如何保存自己的实力,最大化的杀伤敌人,这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如果每一次都这么冲动,那么或许几场大战之后,一零三师就要打道回府了,因为那个时候,他们可能已经没有拼下去的实力了,辛辛苦苦训练了一年多的时间,如果算上预备役的话,这支部队每一个兵的兵龄都在两年以上,难道刚上战场几天的时间,就要毁掉训练了两年以上的成果吗?
“补给能不能跟的上?”李运昌紧紧的皱着眉头,今天一整天他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昨天因为是刚出发,所以补给的问题还没有显现出来,但是今天,随着部队的推进,补给虽然依旧没有问题,但是每次补给的时间却是延长了几个小时的时间。
虽然这是战争进程必须要经过的事情,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避免的问题,但是李运昌却是不得不重视起这个问题。
现在只是他的一零三师,大概明天的时候,第一集团军第六军的十八师,四十一师,四十三师,四十六师和五十师,也就是第六军的全部部队,加上预备役第九十七,一百五十三师和二百师共计八个步兵师将会陆陆续续的进入俄国境内。
虽说那些步兵的问题不是他考虑的范围,但是一零三师也必须要考虑到步兵的问题,总不能不管后面的步兵,他们装甲兵一股脑的埋头往前冲吧?这样的话他们能推进多远?与步兵超过两百公里的距离,他们就会成为一支孤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5/4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