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帝国(校对)第2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7/427


哦,对了,或许还会安排一些重机枪提供火力掩护。
德国人能做的,也仅仅只有这么多了。
这是目前整个世界的潮流所向,事实上一战的时候,主要的战斗形势就是攻防战,双方总是会派出大量的兵力去争夺某一座阵地的控制权,然后就守在那里等着敌人来进攻。
难道是他们真的不想攻出去吗?答案是no!所有人都很想攻出去,但是却没有攻出去的资本。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二战时期,战争风格会突然转变成以进攻为主的战斗模式,在大量的装甲部队面前,所有的防线都是脆弱的。
哪怕你布置了一百道铁丝网又能如何?人家坦克部队直接一路压过去就行了,然后步兵在后面跟着慢慢悠悠的冲上去,你布置的防线压根就对坦克形不成威胁,所以,二战中后期的时候,基本上已经看不到什么铁丝网在战场上出现了,除非是一些特定的地点,特殊的情况。
现在坦克的横空出世,让不少人都意识到了坦克对于战争而言,将意味着什么,它是可以完全改变战争方式的一种新式装备,它是移动的炮兵,是移动的重机枪,是移动的钢铁堡垒,不仅攻击力极其强悍,就连防御能力也是恐怖的下人。
以往的战争模式,在坦克面前,根本就抬不起头来,似乎列强刚刚在中国人这里学到不久的铁丝网,战壕模式,很快就被坦克的出现给彻底的推翻。
但是问题又来了,坦克既然能够这么强悍,那么如果作为防守的一方,在遇到坦克的时候,应当如何去应对?
关于这个问题,约瑟夫给出的建议是,在大力研发坦克的同时,也应当着手研究一款可以轻易摧毁坦克的火炮,在没有坦克支援的时候,他们也有能力去阻击敌方的坦克。
约瑟夫很快便回到了博尔贾,因为在那里已经没有了观察的意义,尽管那里的坦克只有八十四台,甚至还有两台因为机械故障而不得不抛锚,但那并不能影响到坦克的作用。
而等到约瑟夫回到博尔贾的时候,已经是三天后了,而此时的博尔贾,基本上已经结束了战斗,在两百多台坦克以及数十万步兵的攻击下,他们只是付出了极小的伤亡代价,就彻底的歼灭了这里的俄国士兵。
哦,不,准确的应该是,歼敌三万余人,俘虏六万人左右,而皇家陆军本身的数据则是漂亮的让人感到害怕,他们阵亡的士兵仅仅只有一千多人,即便是加上受伤的人数,无论是重伤还是轻伤全部算进去,也只有不到五千人。
皇家陆军的战斗力的确很强悍,但是在德国人眼中看来,坦克的风头却是狠狠的压制住了步兵的威风,在坦克面前,步兵无论怎么去做,都会显得是那么的暗淡无色。
甚至可以肯定,如果没有那两百多台坦克的话,这十多万步兵至少也要阵亡一万人左右才能够得到这个结果,但只是这样也足以吓人了,双方阵亡比3:1,这样的数据,在想想中华帝国的人口,似乎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将会是中华帝国的对手。
……
穆默有些兴奋,因为他拿到了前线的观察报告,这份报告可不是先前观摩团的那份报告,这一份可是有着真凭实据的报告,在战争的后期,甚至安排了德国的观察员亲自坐进了坦克里去体验,虽然那狭小的空间以及巨大的噪音让人有些烦闷,甚至连乘坐感受也很差,但是在战场上如果能够驾驶着坦克的话,那也的确很不错。
除了坦克技术之外,他们还拿到了无线电技术,同轴机枪技术,装甲师的编制方案,坦步协同方案,虽然德国人还想得到更多的技术,但是很显然,就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中国人到底还有什么技术,至于等着中国人自己主动拿出来送给他们,这个德国人倒是没有想过,换谁也不可能这么傻不是?
当然了,至于德国人看上的03式自动步枪,这个倒是被王士珍给直接拒绝了,为了一套设备,就把军队所有的技术都交出去,这可能吗?
如果不是下一代的坦克即将定型生产,如果不是无限通话技术已经初步试验成功,如果不是他们有了更好的机枪,如果不是装甲师的编制方案有些缺陷,如果不是坦步协同方案并不完美,就连这些技术王士珍都很不情愿交给德国人。
毕竟这是他们用了几年的时间,花费了巨大的人力以及财力,物力才研究出来的成果,虽然工业设备很重要,总之心里就是舍不得。
随着穆默与王士珍两人在协议上签上了各自的名字,这次的合作交易也算是正式的盖棺定论,随后,穆默将这一消息传回了国内,王士珍也通过他们的手段告诉了驻德大使,德国人在接到消息之后,并没有阻拦,直接放开了设备装船的障碍。
与此同时,还有不少的德国专家将与这些设备一同前往中国。
他们要的不仅仅只是资料,如果有全套的资料的话,这些德国专家也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去吃透这里面的一些技术,然后在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进行制造,一来二去之下,至少也要耽误一年的时间。
所以,关于这方面,双方最终的结论是,德国派出部分专家过来,深入工厂进行实践学习,而中国方面则有义务帮助这些德国专家尽快的吃透这些技术。
当然了,德国人也不是没有任何的防备,比如,在设备离港之后,协议中那些涉及到交换的资料必须要交给穆默,并且,在设备到港之前,穆默将被限制出境,这些资料也将被中华帝国与德国方面共同监管,而设备到港之后,中华帝国将会全面撤出,到时候这些资料是运回德国,还是留在这里给那些专家就是德国人自己的事情了。
有了良好的合作,穆默甚至提出了要秘密的与中华帝国签订同盟条约,以便于应对英日同盟的威胁,同时,也更加便于双方之间的一些交往。
但是这个提议却被拒绝了,理由是,一旦条约签订,中、德两国将会极为被动,中华帝国可以将德国视为盟友,但是纸面上是绝对不能留下任何痕迹的。
于是,中德同盟的事情就这么宣布告吹,不过德国人也并没有失望,毕竟他们拿到了最想要的东西,一旦这些技术被德国专家吃透,那么他们很坚信,以德国人的研发能力,将会很快的研发出比野猪坦克更加先进的坦克,到时候,德国人将驰骋欧洲大陆,任何一个国家都将无法与之抗衡。
第427章
钢铁堡垒超级基地
中德同盟的理想告吹,但是却并不意味着中德之间的关系就此陷入冰点,反之,因为这次的合作,反而让两国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了一些。
穆默已经隐晦的表明了德国的态度,德国国内近期正在考虑归还山东主权的问题,并且,不排除在日后合适的时间内,退还从中华帝国拿走的战争赔款。
德国已经示好了,当然,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对于德国人的橄榄枝,王士珍的心里面可是很清楚原因的,德国实在是太需要一个盟友了,虽然这个盟友距离德国本土太过遥远,但是毫无疑问,如果亚洲能有一个强大的盟友的话,那么对于德国来说,也是有着莫大的帮助的。
因为王思锐这只巨大的蝴蝶翅膀煽动的原因,导致了历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比如,中德之间的蜜月期应当是一战后,中国拒签《凡尔赛条约》,从而使得某一方面中,中国与德国的立场是相同的,最终使德国政府意识到可以通过中国来恢复德国的元气,同时,为德国培养一个远东地区的盟友,以备后患。
所以,在那段时期内,但凡是能够卖的军事装备,德国统统毫无保留的卖给了中国,并且帮助他们组建了德械师,虽然最终没有按照计划全部完成整编,但是最初的几个德械师在淞沪会战中的表现还是很抢眼的。
当然,后面是因为中国实在是扶不起来,或者说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太大,加上内耗不断,削弱了中国的实力,最终迫使德国不得不与日本结盟。
而历史上,二战爆发后,第一名战死的德国军人就是战死在亚洲,而且还是死在日本人手中。
不过这些都是原本历史上的一些事情,经过蝴蝶效应的带动,现在整个历史已经在朝着另外一个方向去发展了。
而王思锐对于历史的先知,到目前为止基本上也就失去了他的优势,而他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利用手中的一些资源,尽可能的让这个世界按照自己的安排去走。
而中华帝国的强大,也让德国看到了一个新的希望,虽然这里距离欧洲太远,但是至少,以中华帝国的实力,他们是有能力双线作战的,北上袭击俄国,尽可能的拖住俄国,这个已经在进行了,德国人并不需要去在意,而另一个则是南下,去攻占其他列强的殖民地,导致他们恐慌,最少也要削弱他们的实力。
为此,在此次的交易中,德国甚至按照中华帝国采购军舰的标准,为他们单独配备了两套的炮弹生产线。当然,还有一些火炮技术。
除此之外,德国也深知他们所面临的封锁,甚至,目前在德国的高层中,已经秘密的开始讨论起在中华帝国建设海军军舰的可能性这个问题了。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前线的战争,捷报连传,甚至听的有些让人麻木,就连国内的普通百姓,如今在看到北边胜利的消息之后也没有了当初的激动。
确实没什么好激动的,战争才刚刚开始一个月的时间,北边就传来了十多条捷报,到处都是胜利的消息,当然了,其中也有一些人并不信任这些消息是正确的,因为俄国毕竟是列强,他们本身的实力还是有的,中华帝国即便能够取得胜利,也不应该像报纸上所说的那么容易。
但是无所谓,大多数人还是相信的,加上官方也没有给出正面的解释,人家压根也就没去在意那些反驳的声音。
……
旅顺港,光绪年间曾耗费巨资,历时十年才将这座港口修建完工,而自打修建完成之后,这里便盖上了一道巨大的光环,作为曾经的亚洲第一海军的北洋海军的驻地,这里曾经也是风头无极。
但是伴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旅顺港被日本人强行霸占,再往后,三国干涉还辽,这里又被俄国人强行租借七年之久。
而中华帝国成立之后,便通过强硬的手段,强行将旅顺港收回,并且耗费巨资改善旅顺港的港口条件。
因为当时国内并没有太多的海军,所以,这里也是帝国唯一的海军舰队,那支仅有海析等五艘稍微现代化一些的军舰,以及十余艘老旧木制战舰组成的帝国内卫舰队驻扎在这里。
因为海军舰队在各方面都不占据优势,根本就不是日本和俄国的对手,所以,帝国不得不大力的兴建海基工事,以此来增强旅顺港的防御能力。
而为了避免甲午战争时期所发生的那种尴尬局面,所以,在围绕着旅顺港为中心,附近驻扎了一个师的常设步兵,这个师更是将旅顺港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围了起来,且修建了大量的永备工事,光是机枪明、暗堡,就有五千多座,虽然没有那么多的机枪,但工事就在那里放着,且大部分机枪都布置在最外围,一旦外围失守,部队可以携带着机枪通过暗壕前往下一道阵地,那里同样是现成的永备工事。
而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即守军退的防线越多,火力就越是强悍,在这道防御体系当中,当守军退到第三道防线的时候,基本上可以保证每一百米范围内就会有一挺重机枪驻守,如果不计算损耗,将整个师所有的机枪都搬出来,那么可以做到每六十米左右配备一挺重机枪。
再加上大量的斜面炮火,可以抵御敌军的舰炮威胁,如此火力布置之下,就是有三个同等规模的步兵师前来进攻,十天半个月的也别想拿下这道防线。
至于正面防御海面的基地,虽然看起来没有背后的步兵阵地吓人,但却一点也不小气。
整个正面从庙西开始,一路南下,到老铁山东角,在西进到老铁山西角,最后在北上到洪水湾共24.5公里长,全部被用做了岸炮阵地,而且在这里,王思锐更是丧心病狂的安排了一百三十座岸炮阵地。
平均每公里5.3座岸炮阵地,也就是5.3门岸炮每公里,平均每两百米左右就有一门岸炮,这个密度可算是丧心病狂的了,当然了,这些岸炮并不是并排式的,而是按照不同的地形,将岸炮分为上中下三层的错位布置。
不过有一点是相同的,无论岸炮的口径是多少,这些岸炮的工事才是最丧心病狂的设计,一些土质的山倒还好说,直接挖开,做一个暗堡,只将炮口露出来。但是一些石头山的施工难度可就不是难的一丁点的了,所有的石头山统统下挖两米,然后再去做那些工事。
好吧,如果仅仅只是这样,其实工程的难度也算不上什么,最最让人无语的是,所有的岸炮阵地,采用的标准是一样的,即钢筋,混凝土,装甲钢板,采用483的施工标准。
恩,简单点说,就是由四层钢筋组成的钢筋网,八层混凝土以及三层装甲钢板组成的一道厚六米的钢筋混凝土永备工事,并且在外面,如果是凸露出来的阵地的话,还需要做上一个两米厚的斜面工事。
最下面铺上一层混凝土,然后迅速的铺上一层钢筋网,继续铺设混凝土,铺上装甲钢板,然后混凝土,照此类推,这样的工事,估计也只有核弹才能彻底的将其摧毁吧?
虽然用这种工事有些小题大做,甚至有些劳民伤财,但是没办法啊,谁让自家的海军实力不足呢?旅顺港可是很多国家都瞄着的港口,又是天然不冻港,绝对的优质港口,在王思锐的计划中,在海军彻底的发展起来之前,像这种丧心病狂的岸防工事,还要继续的去修建。
反正所有的东西都能自产,无非就是在人力方面多费点劲儿,多耗费点时间而已,这点时间他们还是有的。
所以,现如今的旅顺港,除了扩建了港内的码头船坞以外,加上这些陆军和岸防的一整套永备工事,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才整体完工,如果不是后期投入了卡车这种极其方便的运输工具,估计整个工期还要增加半年。
自从这里被划归为军事禁区之后,附近的百姓便纷纷的搬出了这里,尽管这是他们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很不舍得,但是在国防事业面前,没有人能够阻挡。
好在他们也拿到了一笔安家费,并且政府承诺帮助他们解决生计,所以这才很轻易的将这里清空,并且通过这几年的时间,在这片无人区内囤积了大量的辎重。
而这片无人区内更是遍布着大量的地下工事,因为只是挖土,加上有一些小型机械的帮助,所以速度要比那些岸防工事还要快,如今囤积在这里的辎重弹药,足以让驻扎在这里的陆军和海军使用十年的时间都用不完。
甚至可以说,除非是将这里的人全部杀光,否则的话,他们是永远不会缺少任何物资的。
而在今天,旅顺港却迎来了第一批社会人士,这里面有不少的老百姓,也有一些媒体记者,甚至还有一些外国人,而整个基地内,也只有港口才在今天对外开放,其余的地方依旧是军事禁区。
不过所有人都很疑惑,他们只知道今天可以来港口参观,但是港口里却什么都没有,空荡荡的,连一艘老旧的军舰都见不到,很让人失望。
第428章
舰队归来
旅顺港外三十海里处,萨镇冰站在海析号的舰桥上,遥望着远处碧蓝的海面,多少年了,他终于又将见到这一刻。
遥想当年北洋海军的威风,那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海军舰队,在经历了数十年的风光之后,却只能安身海底,成为历史上屈辱的一笔。
当年的那些好友,一个个的也葬身海底,成为了国家崛起的一名炮灰,可是最终他们换来了什么?除了阵亡殉国以外,国家真的强大起来了吗?没有!
甚至有那么一刻,萨镇冰在心中不断的问着自己,如果当年,他们那些人并没有去投靠北洋海军,而是潜心学习,历练自己,那么现在再来接收这批战舰,等中华帝国成立之后再去报那一腔热血,他们还会落的如此下场吗?
如果那些人能够活到现在,至少也可以保证在两年之内,让帝国海军重新回归到亚洲第一的位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7/4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