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帝国(校对)第3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9/427


看到这三人回来,列宁紧提着的心也终于是放了下来,总算是松了口气。
这三人正是列宁安排在暗处负责保护自己的人,同样的,他们也要负责帮助列宁解决那些跟踪他的人,一般情况下,只要这三人能够安全的回来,基本上也就意味着列宁并没有被跟踪。
而在列宁离开之后,中田郡英也撕去了伪装,一番乔装打扮之后,将一封信塞入了口袋,走到大街上,找到了接头的人之后,将那封信悄悄的塞给了对方,然后在街上购买了一些食物和酒水,这才心满意足的返回了居住的旅馆。
不过,列宁永远也不会想到,先前他的预感全部都是真的,中田郡英的确是给列宁挖了个坑,而且还是个超级巨大的坑,一旦列宁进入了这个坑中,那么就再也没有跳出来的机会。
而所谓的中田郡英也根本就不是日本人,而是曾经留学日本,并担任间谍的中国人黄一涛,这一切,都是中华帝国为了达到最终的目的而做出的一个阴谋。
至于为什么要把中华帝国自己也给算计进去,因为逼真,只有这样,才能够骗过所有人,让日本人哑口无言,让日本人来帮助中国人背下这个黑锅,同样的,也在列强的心中扎上一根刺,要让他们知道,日本人其实还是很有野心的,遥想扶持日本人,最好先提前想好了再决定。
来到小农场之后,确认了自己是安全的,列宁走到了密道的入口处,悄悄的进入到了密室中,此时密室里有几人正在工作着,但是列宁却没有见到他最想见到的人。
“马尔托夫同志呢?他去哪里了?”列宁紧皱着眉头问道,自己离开之前,马尔托夫还在这里,这才半天不到的时间,马尔托夫就离开了?
“列宁同志,在您走后不久,我们接到了普列汉诺夫同志的命令,要求我们派人到日内瓦参与关于推翻沙俄行动计划会议,马尔托夫同志给您留下了一封信。”一名男子拿着一封信走到了列宁身旁,将信件交给列宁。
列宁有些无语,但最终还是接过了这封信,普列汉诺夫是劳动解放社的缔造者,也是俄国第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党派,成立于1883年,1895年,列宁在日内瓦会见了普列汉诺夫,决定了双方合二为一,组成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后来又演变成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1903年7月召开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普列汉诺夫当选为大会主席团主席,列宁为副主席。
此次关于推翻沙俄政权的行动,是经过多方论证过后而提起的,信中马尔托夫告诉了列宁此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他们的粮饷以及装备问题的,而且召开会议的时间就在明天晚上,马尔托夫如果等列宁回来以后再走的话,根本就来不及,所以只能留下这封信匆匆的前往日内瓦。
而马尔托夫是列宁的老友兼同学,两人是多年的关系,而两人实际上在1903年的第二次党代会上就因为马尔托夫带头反对列宁的主张而分道扬镳,但是在一些大的方向上面,双方也还是保持着一些合作的,这次本来是马尔托夫他们要在一起商议军火的问题,没想到普列汉诺夫倒是先把人给叫走了。
不过,因为这件事情,也让列宁心中隐隐的有了股怒火,马尔托夫是孟什维克的代表人物,而列宁却是布尔什维克的代表人物,两者属于两股不同的势力,普列汉诺夫为什么要到自己这里去讲马尔托夫喊去开会?却偏偏没有通知自己?
而列宁心中也很清楚,因为自己的建党方针与大多数人的意见相违背,他们无法接受列宁的思想主义,认为列宁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新的罗伯斯庇尔,而两者的分歧到底在哪里?列宁主张严格审查入党人员的背景,即政审,而马尔托夫等人却认为他们不应这样对待申请入党的成员,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应该是来者不拒,从不拒绝任何人,以此来彰显他们的包容,尊敬。
“该死的,竟然敢明目张胆的背着我开会,岂有此理。”列宁愤怒的将手中的信件丢掉,此时愤怒已经无法来形容他的状态。
既然你们都要背着我,那又能怎样?你们能够拿到军火吗?能够得到经费吗?现在撇开了我,等到推翻沙俄之后,我列宁的实力才是最强的,到时候你们不是照样要跟在我的身后?
推翻沙俄,论功行赏的时候看的可不是谁都资历深,谁的人脉广的,而是按照在推翻沙俄的时候,各自所建立的功劳来计算的。再说,列宁的人脉其实也并不差,只是他们拉拢了大多数的中立派而已,只要列宁表现的足够强势,这些中立派会很容易的投到列宁这一方的,对于列宁来说,这根本不是问题。
想到这里,列宁的心中也是稍稍平静了一些,旋即找到了一张纸笔,迅速的写下了一封信,没有人知道信件中的内容是什么?
列宁直接将这封信交给了一名自己的心腹,并且低声的叮嘱了几句,随后,心腹悄悄的离开了小农场,列宁在跟剩下的人交代了一番之后,也独自带着剩余的两名心腹中的一名离开了这座小农场。
从现在开始,列宁必须要时时刻刻的隐藏起来,而这座小农场已经被马尔托夫知道了,而且也知道了密室的入口,对于列宁来说,那里其实已经不安全了,他必须要离开那里,在新的地方等待着对方的回应。
列宁从来都不是个喜欢被动的人,之前的时候,列宁觉得自己不能做那种事情,需要与其他人商量过后在共同承担这个责任,至少这样的话,列宁不会一个人被推出去顶枪,但是现在,列宁已经决定了,他自己顶枪又能如何?只要有足够的实力,别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无所谓。
第471章
中布协议
黄一涛在接到列宁的条件之后,毫不犹豫的立即答应了列宁的请求,而为了防止列宁事后反悔,死不承认,黄一涛要求以中华帝国的名义与列宁签署一道秘密的协议。
而列宁此时已经没有了主动权,内部的矛盾正在逐步的激化,这让列宁很头疼,现如今沙俄政府还未倒台,他们自己就先行分裂,这不是一种好现象,而一旦沙俄倒台,那么这种分裂将会严重的影响到新国家的组建。
而要想彻底的改变这一点,那就只能有一个人能够站出来,以强硬的姿态力压其他派系,甚至是吞并,消灭他们。
列宁不想成为那个被吞并,被消灭,被同化的党派,他想要统一其他的党派,让布尔什维克党成为新俄国的执政党,他要让红色的红旗插满整个俄国,他要让整个世界看到这面红色的红旗就为之一颤。
列宁同意了黄一涛的要求,但是在其他的支援方面,列宁又提出了新的条件,双方经过一番商讨之后,最终这才达成了统一的意见,双方于1909年2月17日,在德国柏林秘密签署了《中布援助协议》,由黄一涛伪装的中田郡英代表中华帝国国家安全部军事情报局一处副处长谈仁义以及列宁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协议中签字。
协议中规定了双方的职责,并且在列宁的要求下,增添了保密协议,在双方没有违约的前提下,任何人不得透漏这份协议的内容。
这一条协议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处罚措施,因为列宁压根就没有能力去制裁对方,他只是希望对方能够有契约精神,当然了,如果对方不顾一切的纰漏这份协议的话,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固然会遭受到严重的打击,但是只要列宁纰漏这份协议是日本人以中华帝国的名义签署的,那么对于日本人在国际上的打击也将是惨重的。
协议中同时还规定了武器装备以及援助资金的到位时间为1909年的5月30日以前,交货地点另行商议,列宁更加倾向于在圣彼得堡进行这次的交易,接下来他会接近可能的将布尔什维克成员秘密的派遣到圣彼得堡,如果能够成功,就将交易地点定在那里,如果失败,就另选其他的地方进行交易。
中华帝国,中京皇宫。
在做出决定,到完成任务,历时不过四天,速度之快,让所有人都满意不已。在接到任务完成的电报之后,马三如立即命令黄一涛亲自携带协议原件,秘密的回国。而从此之后,黄一涛将不会在出现在国外,他也将转为内部谍报人员。
这是对黄一涛本人的保护,也是对情报局其他国外情报人员的保护,而一般情况下,但凡是参与了较大计划的谍报人员,在完成这个任务之后,无论成功与否,他们都会被调离当地。任务等级稍微低一些的,就调到其他的大洲继续活动,任务等级高的就直接调回国内。
“列宁提出了几个要求,第一,我们需要援助给他一万支步枪,子弹一百万颗,马克沁重机枪五十挺,子弹五十万颗。第二,我们要援助给他三百万英镑作为活动经费。第三,我们需要援助给列宁五十门60迫击炮以及五千颗炮弹。第四如果后期武器装备不够使用,我们必须答应列宁的购买需求,但价格只能是市场价的一半。第五,停战之后,我们必须要援助给他们工业设备,具体设备名单停战时再做商议。第六,我们需要将步兵操典移交给列宁,以便增强他们的实力,确保计划可以成功。第七,支援必须要在5月30日以前交付,第一笔一百万英镑资金需要在月内交给他们,其余的跟随武器装备一同交付。第八,双方在没有违约的前提下,禁止纰漏这份协约。”马三如将协约中的内容一字不差的讲了出来:“我已经命令我们的谍报人员秘密回国了,大约二十天后能够抵达中京。”
“啧啧,这份条约若是纰漏出去,恐怕会有不少人骂朕也要开始卖国了吧?”王思锐呵呵一笑,不由的自嘲道。
以前他还挺不明白的,国内都有那么多的穷人,为什么国家还要不断的去援助国外的一些穷国,给武器,给装备,给资金,给一切可以给他们的东西,而这些东西甚至连本金都收不回来,但国家还是义无反顾的继续给。
现在王思锐算是终于体会到了,眼下国内正在大肆的扩军,目的就是为了引爆亚洲地区的军事竞赛,从而带动欧洲那边,使原本正在缓慢进行的军事竞赛再次加速。
中华帝国并不是什么富裕的国家,至少目前来说是这样的,在引入了民间资本之后,国家资本正在逐步的撤出,而且明年税收减半的期限就到了,他们利用这个时机很好的完成了过度。
加上中俄之间的战争,让中华帝国全年一大半的预算都用在了战争上面,在这种情况下,在拿出一笔五百万英镑的资金去支持其他的国家,看起来是很不理智的决定,况且他们还不是一个国家。
“其实我们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我们的谍报人员是以日本人的名义去跟列宁接触的,如果到时候无法满足列宁的需求,不排除列宁会将事件的幕后纰漏出来,表面上,我们也是一个受害者,而且签署协议的人,在我们安全部根本就不存在,我们利用了列宁对我们内部不清楚的劣势,在这方面动了手脚。”马三如继续解释道。
要求是王思锐提的,条件底线也是王思锐提的,具体的操作是马三如手下的军情局负责的,而利用日本人这一招,也是马三如提前就准备好了的,可以很轻易的将锅甩给日本人。
“无妨!”王思锐摆了摆手,“朕只不过是开了个玩笑而已,能够停止这场战争,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很有利的,五百万英镑的代价并不高。你们要负责好后续的交接事宜,确保这批装备能够安全的送到列宁手中。”
“是!陛下!”马三如点了点头,不需要过多的吩咐,安全部干这种事情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他们很清楚每一个环节该怎么去操作。
至于步兵操典什么的,安全部就有一份现成的步兵操典,这部步兵操典是专用来对外交易使用的,其实也就是部队使用的阉割版本,或者说,除了表面上一样以外,里面有很多地方都是错误的。
比如目前皇家陆军最为核心的班排战术,在这部步兵操典中就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步兵突击战术,即前面的一个连负责冲锋,后面安排一个连去寻找机会打冷枪,同时承担着掩护冲锋部队的义务。
而负责冲锋的部队就什么都不要管,只需要尽快的冲上敌人的防线即可,只要搅乱了防线,后面源源不断的部队就会跟上来。
看起来的确没错,可实际上呢?负责掩护的部队根本就不可能待在守军的打击范围之外,因为这样他们也会失去掩护的作用。所以,掩护部队只能前移,如此以来,掩护的部队也进入了机枪,步枪等装备的打击范围之内,这样的话,前面冲锋的部队其实就是活靶子。
当然了,这个只是在面对中华帝国这种配备了大量自动装备的部队而言,如果对面的守军是俄军的话,这套战术的杀伤力还是很大的,俄国人没有太多的重武器,也没有什么自动火力,敌人只要掩护到位,冲上阵地并不是什么麻烦事。
“民调进行的怎么样了?”王思锐继续问道。
目前国内正在进行着民意调查,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帝国总理府负责的民意调查,主要目的是调查治下百姓对敌国的满意度以及信任度。这个主要由各地县府负责,从每县抽调一千人进行询问,然后汇总。对于这份调查结果,王思锐并不抱太大的希望,原因嘛,大家都知道。
而另一部分则是由安全部负责的秘密调查,他们不会表明自己的身份,会假装普通百姓或商人,在各种地方,各种环境下,通过聊天的方式去旁敲侧击,最后进行汇总,这份调查结果才是王思锐真正看中的。
货币改革制度虽然已经出台,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目前帝国境内基本上已经见不到白银和黄金作为货币,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帝国币。但是为了提防通货膨胀,帝国是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去印制的钱币,加上战争开销巨大,王思锐打算推行一款战争债卷作为新的货币来使用。
但是战争债券显然要比货币改革的难度更大,因为这根本就是空手套白狼的运作手段,是否成功,完全要看百姓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如果大家都信任,那么自然不成问题,可如果大家都不信任,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而最惨重的后果就是,到时候帝国的经济将会出现崩溃。
所以,发行战争债券前夕,民意调查将会尤为重要,这决定着是否能够成功,敌国的经济是否会遭受打击。
第472章
移民巴西的机会
“民调的进展很不错,目前收到的消息是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二的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九十八的人对于敌国政府很满意,剩余百分之二的人觉得帝国政府还可以做的更好,只有大约几个人对现状感到不满意,原因是他们没有工作,敌国对于工业化的推进速度太慢。对于新币的满意度还是很高的,基本上所有人都愿意使用新的货币,它的便捷性是最让人满意的,而吐槽点是防水性不够好。”马三如一口气的说着调查的结果,整体上还是很让人满意的。
王思锐轻轻的点了点头,对于这个结果,显然早有预料。
民众对于纸币防水的问题吐槽,这个其实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纸张本就不防水,虽然有民众在吐槽,但是作为帝国来说,他们做的已经算是不错的了,钱币湿了掉颜色了不要紧,只要能够认出来,拿到银行里可以全额进行兑换,残缺纸币不高于五分之一的,都可以全额兑换,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百姓的紧张心理。
当然,为了防止拼凑纸币的出现,在新的帝国币上,在两端以及正中上下有四个同样的钱币编码,只要这四个或纸币上的几个编码不同,就无法兑换,目前的防伪技术还做不到更高的要求,所以只能用这种最低级的防伪措施。
而战争债券的发行,其实流程并不难,操作难度也并不大,但是是否成功,这个就不一定了,最难的地方便是帝国的公信力,民众是否愿意相信帝国。
而按照王思锐的计划,战争债券将是与帝国币一样,具备流通效应的,百姓可以在有效期内使用债券进行直接的交易,数额与价值与帝国币相同,甚至你可以拿着一张一块钱的帝国币去买东西,找给你的可以是五毛钱的战争债券。
而两者又是互通的,百姓可以到银行等发行机构无条件的进行兑换,这个才是真正的难点,一旦战争债券开始推广,第一轮的目标必然是那些工厂,到时候他们甚至将会以战争债券来当作工资去发放,如果百姓信任,那么可以直接拿着债券当钱花,如果不信任,便会一窝蜂的挤到银行里去兑换帝国币。
而两者不同的是,债券是临时性的货币,而帝国币却是永久性货币,所以前者必然会给人一种不太靠谱的感觉。
而为了解决百姓不信任的问题,王思锐甚至绞尽脑汁的想出了更多的解决办法,比如,按照债券期限的不同,到期后百姓可拿着手中的债券到银行去兑换超出债券面额的帝国币作为利息,具体的利息则按照债券期限的不同来进行定位,从百分之一到百分之十不等。
但是这么做势必会影响正常的交流,一些百姓甚至愿意优先去花帝国币,而将手中的债券收起来等到期以后去吃利息,不过这个已经无所谓了,只要有人愿意买帐,几年后多付一些利息又算什么?
而另一个举措便是会要求各地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去通知所有店铺商家,必须接受战争债券作为货币来使用,凡是违规的,所有人都可以进行举报,查实之后,将进行行政处罚,并给予举报人一定的奖励。
当然,话又说回来了,王思锐最怕的还是百姓不信任,从而一窝蜂的去挤兑,那样的话可就真的麻烦了。
但是这个问题却又不是他所能够掌控的,现在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竭尽可能的将问题去除化,以确保这一计划可以成功,要么就是下令加印货币,以接受通货膨胀来应对巨大的战争开销。
“这事你要抓紧调查,也要严加防范一些怀有不轨之心的人从中捣乱。”许久之后,王思锐只能让马三如暂时以稳妥的方式去准备这件事情。
“是,陛下!”马三如应声道,这件事情他其实并没有多大的话语权,甚至很多部门都没有话语权,毕竟事关经济重任,谁也不想胡乱的插进来。
马三如缓缓的退去,不过在门口的时候,刚好碰见了前来面圣的王士珍,两人稍稍点头示意之后,王士珍便进入了书房,也可以称之为王思锐的办公室。
“陛下,巴西特使昨日与臣会晤,对方提出了帝国移民一百万到巴西的邀请,请陛下明示。”王士珍直接切入正题道。
“哦?巴西邀请我们移民过去?”王思锐瞬间兴奋了起来,移民巴西,那可是个绝好的机会啊。
历史上巴西早在十九世纪末就邀请了清朝移民一百万,但是当时满清朝廷还自以为自己是天朝上国,看不起巴西,而且巴西还提了三个条件,被统治者认为是落了朝廷的面子,所以便直接拒绝了巴西人的邀请。
见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拒绝移民之后,巴西人只能将目光放在了隔壁日本,日本当局则是立即同意了巴西人的要求,并且同意了移民三十万到巴西,并且于去年一艘载着781人的客船出发巴西,成为了日本移民巴西的第一批登陆者。
而此时的巴西总人口才不过一千万左右,巨大的领土,让巴西的劳动力明显不足,更是让当局费劲了脑筋。所以才会满世界的邀请国家移民过去,而所有同意移民的都必须要接受三个条件,第一是必须加入巴西国籍,第二是必须带家眷前往,单身汉不能去,第三是必须要是农工业之人,无业游民不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9/4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