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帝国(校对)第3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6/427


这次的攻城有种虎头蛇尾的感觉,刚开始倒是搞的轰轰烈烈,看起来很牛逼的样子,然而过程和结果却很让人无语,这年头的日本俘虏已经不好抓了,接受了武士道精神的日本鬼子,战斗意志倒是没的说。
一名不小心的战士因为想要抓个日本俘虏,结果被对方拉响了手榴弹,结果不仅仅只是让两人死亡,还造成了附近五六个人的伤亡,于是,所有人都不再选择抓俘虏,逮到机会更是能杀就杀,杀不了也要强杀。
而在城墙上的这一幕,却让很多日军感到了恐惧,因为他们忽然间发现,攻上城墙的敌军好像又多了一种新式装备,只要一枪打在人的身上,整个被打到的区域就会是一片血肉模糊。如果被打到的地方是手臂或者是脖子,那么手臂或者脑袋是绝对会被打下来的,模样更是惨不忍睹。
而这一幕,就连一向以残暴著称的日军都有些无法接受,而一些距离还有些远,又有些害怕,不敢却接受这种现实的日军,有几个别的选择了直接跳下城墙,省的待会自己也享受那种待遇。有的则是干脆拉响了手榴弹,一声爆炸,带走了自己,也顺带着带走了几个敌人,或是平民。
因为城墙上混杂了大量的平民百姓,军队无法全力的展开战斗,顾忌也有些多,所以,这一战在登上城墙之后,部队的伤亡人数这才开始猛增了起来,而其中至少一半以上的伤亡士兵都是因为平民而受伤或者阵亡。
不过城墙上的日军数量也并不多,大约半个小时后,城墙上的敌情便已经被肃清,还活着的日军更是一个也没有。
城内也偶尔的传来几声枪响,一颗手榴弹爆炸的声音,偶尔的还能够看到一缕缕的黑烟升起。高雄,基本上算是拿下了,但是不远处的高雄码头,却依旧没有任何的动静。
“四连下去清理残余日军,给旅部发电,我部已拿下高雄,一营正在赶往高雄码头,目前暂不知情况如何。”刘志郎望了眼码头所在的方向,什么也看不到,然后命令道。
第551章
报告太君,炸不动啊
高雄港是目前为止台湾第二大港口,第一大港口是基隆港,因为基隆更靠近日本本土,也更方便运输,日本人缺少的钢铁也不是一时半会儿的就能解决的,而日本人对于钢铁的需求也近乎疯狂。
所以日本人是绝对不可能花费巨大的精力,和投入巨大的物资来为台湾修建一条链接南北地区的铁路,但是台湾地区又的确是日本人所无法放弃的,光靠陆路运输,对于人力,物力,亦或者是时效性都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放在一个内陆国家,那么这种影响将会是致命的,看看沿海城市的发展与内陆城市的发展就能够很轻易的得到答案,交通对一个地区的影响是致命的。
那么在无法修建铁路的同时,日本人只能依靠台湾自身的优势去解决这个问题,相比较于修建铁路,修建港口虽然也同样费事,但是在资源方面却要节省的多。
加上台湾四周环海,有许多地方就是一座天然港口,只需要进行一个小处理,然后修建船坞就可以了。于是乎,日本人主要修建了基隆港,又在满清修建的高雄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建,而此时的基隆港拥有一座万吨级船坞,甚至能够停靠战列舰。高雄港也拥有一座万吨级船坞,但是在规模上,高雄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所以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开发,所以只能屈居第二。
高雄港一旦失守,那么对于日本人来说,将会是毁灭性的打击,这个问题实在是太严重了,当源源不断的军队和物资被送到高雄港,配合上中国陆军那密密麻麻的卡车,基本上整个台湾西部,人群密集的区域,三天内他们就可以将物资送往任何一个地方,同样的也能够将部队送往任何一个地方。
这样的话,日本人还怎么打?又拿什么去跟人打?
所以,在知道自己已经无法阻止中国陆军登陆台湾的那一刻,井下右曾经有过绝望,为自己的命运而感到不公,但那又怎样?绝望之后,还是要面对这件事情的。井下右下意识的想到了高雄码头,这个台湾南部规模最大的码头,上面囤积有不少日军在台湾搜集的各种资源。
这些资源原本是打算等本土舰队将支援的三个师团送过来之后,直接装船运回本土的,因为对岸已经摆出了架势要进攻,日本人也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有机会在将这里的物资给运输出去,所以此刻码头上更是堆满了各种物资。
没办法,附近倒是有许多小规模的码头,但那些码头根本停不了多少船,而且这个时候运输船也不敢过于分散,一旦离开了舰队的保护,谁知道会发生什么情况?在这种前提下,高雄港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了起来。
失守,并不仅仅只是丢掉了一个码头那么简单,丢掉的还有大量日本人辛苦搜集到的物资,以及战略上的失败。
炸掉码头,似乎是成为了唯一的选择,只有炸掉码头,做出这种近乎同归于尽的决定来,才能够确保日本在接下来的战争中不会那么的被动。
但是现在井下右再一次遇到了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炸药不够。
码头上原本就囤积了大量的资源物资,所以这里是绝对不会安置任何的弹药库的,距离最近的弹药库在高雄县城,那里是日军一个大队的老巢,可以确保弹药库的安全。同样的,那里也是第七十一联队的弹药库所在地。
井下右先前就是从那座弹药库里带出的炸药,但是因为人手有限,每个人也带不了多少的炸药,加上时间匆忙,他们也没时间去想办法携带更多的炸药出来。另一个,弹药库里其实也没多少的炸药,主要是以弹药和迫击炮弹为主。
看着空空荡荡的码头,里面只有一些日军在无精打采的巡逻着,为了应对此次的登陆作战,井下右将原本驻扎在这里的一个大队兵力给抽走了两个中队,目前码头上也只有一个半中队的兵力。
“先去把那座万吨级船坞给炸掉。”井下右有些头疼的指着那最规模最大的船坞。
“嗨!”身后的鬼子中队长答应了一声,旋即带着人迅速的跑向那座码头。
码头并不容易炸,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而现在的码头也不是以前的那种码头,以前的码头就是木制的,而且是横向设计的,那种码头的好处在于,极大的减少了施工时间以及施工难度。
但坏处是场地利用率不高,新式设计布局与老式布局相比较,老式布局停一艘船的地方,能够在新式布局下容纳两艘船或者四艘船。
但是两者也各有好处,老式的码头比较容易修建,探测到足够的深度之后,就用木头编成排,然后竖着扎进海底,将这道木墙之后的水全部排干,然后填土,压实,为了防止泥土流失,可以用袋子装一些石块扔进去,或者直接在紧挨木排的地方垒一层两三米宽的墙面,这样码头就成了。
而新式码头则需要使用大量的水泥钢筋,万吨级码头使用的并不是栈桥,而是一个实心的水泥墩子,就是战列舰的主炮一炮打上去都无法彻底的将其摧毁。
相比较于这个码头,其他的泊位倒是容易了许多,那些都是使用的栈桥,只需要将桥墩炸掉就行了。理智上来说,这个时候井下右应该选择先把其他的栈桥全部给炸掉,这样的话,仅留一座万吨级船坞在这里,影响也并不大,充其量也就只能同时让四艘船靠岸。
同样的,如果费尽心机炸掉了万吨级码头,而其他的栈桥却保留了下来,那么才是因小失大,因为六米宽的栈桥足足有六座,可同时容纳十二艘三千吨级货船停靠卸货。
“轰……”
剧烈的爆炸声从万吨级码头那里传来,距离井下右刚下命令也不过才一分多钟的时间,日军速度之快,远远的超出了众人的想象。
而爆炸声也传到了后方紧紧的追随着日军的一营那里,在听到爆炸声之后,一营不得不又一次的加快了脚下的速度,该死的日本人已经开始炸码头了,他们若是在不快些的话,码头可就没了,到时候可就真的完蛋了。
“联队长阁下,完全炸不动。”先前带人去炸码头的那日军少尉又哭丧着脸跑了回来,汇报道。
“八嘎,怎么可以炸不动呢?”井下右不由的有些暴躁。
“联队长阁下,我们安置了两个十公斤的炸药包和一枚迫击炮弹,爆炸过后码头上只出现了一个不足十厘米的小坑,按照这个进程,我们携带的这些炸药和炮弹最多也就只能炸掉十分之一的码头。”日军少尉一脸懵逼道。
先前的那声爆炸,是日军少尉组织的试爆,因为弹药不多,压根不能够去随意的浪费,所以必须要进行试爆,以了解码头的硬度以及炸药的安放数量,以确保手中的炸药能够最大化的发挥出他们的作用。
“十分之一?十分之一!”井下右的脑子里快速的旋转着,只能炸掉十分之一的码头可不行,这样根本就起不到任何的效果,如果只能炸掉十分之一的话,那还不如不炸呢,干嘛要费这个事呢?
一看到那座万吨级的码头,井下右心中便是一阵忍不住的想要骂娘,这他娘的到底是谁修建的码头?修的这么硬干什么?你就不能偷工减料一下?啊?
“井下联队长,我们的船员看到了一股敌人正在朝着港口赶来,所以我们必须要离开这里,请你批准我们离港。”岛丸号货船船长郁闷着找到了井下右。
他的船是在一周前抵达的高雄,在高雄卸下了一批货物之后,又撞上了一批货物,原本计划于两天前离开高雄港,但是当时正巧台湾防务紧急,所有在港船只禁止出港,理由是担心会被外面的敌军舰队击沉。
所以岛丸号就这么留了下来,但是这几天以来,外面的敌军舰队倒是没有看到,反倒是等来了敌人的步兵,而岛丸号再也等不及了,也不能再等下去了,因为再等下去的话,他们可能就永远也离不开了。
“离港?”井下紧紧的皱着眉头,旋即猛的一拍双手,心里那叫一个爽啊:“对啊,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一招呢?”
井下右下意识的看了眼岛丸号,身躯不大,但也不小,满载之后有差不多五千吨的排水量,在民用的货运船只当中也算是大的了。
“你的船被征用了,现在,除了能让船开动起来的人员以外,其余船员全部下船。”井下右朝着岛丸号船长命令道,没错,岛丸号的命运就随着井下右的一个想法而决定了。
又转身对着日军少尉命令道:“寺毅君,带人到船只底部安放炸药,并且打开所有的隔水舱,然后将船开到入港口炸沉,阻塞航道。”
既然炸不了码头,那就不炸了,老子去吧航道给堵了行不行?而且从实际情况是来算的话,把航道给堵了要比把码头炸了效果更好,码头没了,他们还能修建临时的,航道被堵,那就只能一点点的去清理,而满载货物的岛丸号,又岂是那么容易清理的?没个半年三个月的,所有大型船只都别想进入高雄港。
第552章
顽强抵抗的日军
“营长,码头那边好像有船走了。”陈鹏大老远的便能看到码头的位置上空飘着一缕缕的黑色烟雾,对于任何一个陆战队战士来说,对于这种景象都不陌生。
“想跑就跑呗,咱们两条腿的又追不上他们,还是先拿下码头再说吧。”金大地有些不屑的回应了句,就算知道了对方要跑又能怎样?对付陆地上的日军他还有办法,可对付船只?还是算了吧。
不过好像也不能就这么放过对方,万一上面要是有什么日本人特别重要的东西呢?“给舰队发报,让他们自己看着处理。”
恩,自己办不了的事,一定要丢给其他人才行,金大地这会儿可正肉疼着呢,作为第一支登陆台湾的部队,他的一营可谓是损失惨重,原本满编七百四十七人的部队,现在也只剩下了将近五百人,而且身上的弹药也并不多了,如果不是从二营那里要了点弹药过来,金大地还真就不敢孤军深入。
高雄港有着完整的防御工事,而这里的防事,规模上甚至要超出了日军在海滩那里布置的两道阵地。
混凝土结构塔楼式的机枪碉堡,大约六七米的高度,两挺机枪不知在上面,几乎可以涵盖三百六十度的射界,但因为后方是港口,基本上不用经常防御,所以两挺机枪采用的是上下错位的布局方式,但是两挺机枪却是将整个正面给封死了角度,配合上大量的步枪射击孔,说它就是个浑身是刺的刺猬也毫不为过。
这样的机枪碉堡一共有四个,分布在整个港口的外围,每一个之间大约间隔着六七百米左右的距离,中间是一些用树木搭建的围墙,围墙上面则是布满了荆棘,多重的防御措施,让人无从下手。
但那仅仅只是对付台湾人的手段,在这条防线上,除了那四座碉堡对陆战队有些威胁以外,那木制的围墙和上面密密麻麻的荆棘根本没有任何的效果,一颗迫击炮弹过去就能够解决问题,再不济也还有雷管呢,安全的越过这道围墙倒是不成问题。
但是最难的却是那混凝土结构的机枪碉堡,这种碉堡极难对付,迫击炮最多也就能对其起到火力压制的作用,而且效果还很差,如果对方在内部增加了钢筋等材料的话,那么基本上就等于无敌了。
除非金大地他们能够拉来口径更大的步兵炮,单靠迫击炮就想要敲掉这几座机枪碉堡,无疑于天方夜谭。
而一座碉堡简单,假设难度为一的话,那么两座碉堡的难度就直接增加到了十,四座碉堡的难度至少也要在八十以上,交叉火力的恐怖,俄国人早就已经体验过了。
“迫击炮轰一下试试看,机枪组注意火力压制。”金大地对着身旁的部队命令道。
遇到这么个极品防线,金大地也是有些无语,头疼,甚至是无奈。这也是金大地自参军以来第一次感到有些棘手的问题,因为情报上之前可没说这里有四座混凝土结构的机枪碉堡,要是知道这个消息的话,怎么说也要拉一门炮过来的。
好吧,其实陆战队压根就没有配备任何的火炮,没错,就是没有任何的火炮。重要的事情多说两遍,陆战队不配炮。
如果需要炮火支援,那么他们可以直接呼叫舰炮支援,说是不配备火炮,可他们的炮火支援却又是最牛逼的。
几颗迫击炮弹过去,只有一颗落在了碉堡的上方,伴随着爆炸声,碉堡的上方腾起阵阵的尘土,夹杂着一些碎石砖块什么的,场面很震撼,但对面的金大地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这一炮除了做出了还算是让人满意的气势以外,其实并没有起到什么卵用,照着这个程度去打,也不知道十颗炮弹能不能干掉碉堡的上半部分?
码头是有固定的防守部队的,只不过守备码头的部队人数并不多,需要驻扎在附近的部队过来协防,但是码头驻守部队的火力却很强大,至少比起普通的陆军来说,没有人能够在火力方面胜过他们。
四座塔楼就有八门马克沁重机枪,下方还有六挺重机枪被分散在各个区域,以弥补塔楼火力的盲区,加上这里两个中队的防守兵力,与第七十一联队后来过来的三百来人,所以此刻高雄码头也还是有七八百人在防守的。
战线虽然很长,但火力却很猛,在没有敲掉对方的机枪碉堡之前,金大地可不敢轻易的下令攻击,搞不好的话,他的一营有可能会成为第一个被全歼的部队,这么丢人的事情他可不愿意干,谁爱出这个风头谁出去。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就算是没办法,这仗还是他娘的得打啊,拖的时间越久,拿下一个完整码头的机会就越少,而拿不下完整的码头,那他们还来这里干个什么?
“狙击手,去给老子干掉小鬼子的机枪手,迫击炮火力压制,其余人准备冲锋。”金大地纠结着命令道。
这是没办法的办法了,打不掉敌人的碉堡,那就只能想办法干掉里面的敌人,幸好他们有足够的狙击手,虽然速度会稍微慢一些,但总好过没有任何的办法,至于有可能会让他心痛的伤亡,算了,还是不想了。
碉堡机枪口大约只有三十米里左右的宽度,高约二十厘米左右,机枪足足占据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空间,留下的空间,足够让一颗手榴弹稳稳的进入,但事实上却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要是什么事都能从理论上解决的话,那么这仗也就没那么难打了。
不大会儿的功夫,狙击手纷纷开始了攻击,迫击炮也开始进行火力压制,爆破兵将雷管置于木质围墙的下方,拉响引线,伴随着剧烈的爆炸声,木质围墙轰然倒塌,并且燃起了熊熊大火。
紧接着,步兵开始冲锋,顺着被炸开的空当往港口内部冲去,前方刚一露头,调堡内的机枪便将一排子弹送了过来,冲在最前面的五名士兵瞬间倒下了三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6/4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