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帝国(校对)第3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7/427


首先,必须要在白天,视野开阔的地方,其次,对于步兵阵型和机枪位置有着极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前面的步兵与后面的机枪手有较高的默契度。
特别是对机枪手的要求简直达到了苛刻的地步,必须要在前方步兵留下的空隙中去射击,并且躲避有可能做出战术动作的步兵,而因为两个步兵班之间最多也就有三十米左右的间距,再加上机枪手的位置,实际上可用于射击的宽度还不足十米。
几百米的距离,让子弹在十米的宽度内穿过友军,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射击!”心中约算着时间差不多了,严雷立即下达了射击命令。
“嘶……”
得到命令之后,机枪手立即熟练的扣下了扳机,并且快速的拉拽着枪口,使打出去的子弹呈扇形推进,这个动作并不难,难的是熟练,是对机枪的控制程度,老练的机枪手打出去的扇形子弹是均匀的,而不会出现那种两颗子弹间隔几米,或者十几颗子弹打在一处的情况。
当然,08式机枪那恐怖的射速也只会出现大量子弹打在一处的情况,因为平均下来每秒钟就会射出去十五颗子弹。
第572章
俺第四师团又来啦……
机枪能够在从一诞生到后来的二十一世纪都没有被历史所淘汰,这长达一百多年的历史也证明了机枪存在的必要性,且由最开始的高级单位支援性火力,突破性火力逐渐的转变为班排压制火力,支援火力。
在这个时代,一个步兵班配备一挺机枪这种事情是远远所不敢想象的,即便是中华帝国配备了大量的军用卡车,可是在目前的情况是,军队正在将机枪火力继续往下分摊,目前上前线的部队已经做到了两个班配备一挺机枪的水平,但是在后勤方面却依旧显的有些吃力。
在步兵的身上见到机枪弹药,这个并不罕见,在平时的行军中,为了保证机枪不会缺少弹药,基本上每一个步兵都需要携带一条一百子弹的机枪弹链,如果不是经历过严酷的负重训练,光是他们自己的物资就很难支撑下去,更不要说在加上这条机枪弹链。
而机枪又是个吞弹大户,眨眼间的功夫一条弹链就没有了,在这个时候,即便是工业能力相对达一些的德军,也仅仅只能做到一个排配备一挺机枪,且无法保证弹药随时都能够补给上去。
在一战的时候去搞二战的战术,甚至是二战以后的装备配比,没有那种决心和实力是绝对干不成的。
当然了,说的这么多并不是因为别的,而是为了让大家知道一个道理,被意外的逼进小树林的那几十名日本平民,在这挺机枪的斜向封锁之下,是绝对没有可能逃出去的。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如果是白天,这句话就是绝对的,但这是在夜晚,在缺乏照明的情况下,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生的。那几十名日军的确有一大部分人都倒了血霉,直接被机枪子弹命中,痛苦的倒在地上,不会儿便失去了动静,也有两个运气好的家伙趁着夜色的掩护悄悄的逃离了封锁现场。
当尾随跟过去的步兵抵达现场的时候,只现了几十个日本平民正杂乱无章的倒在血泊之中,死的已经不能再死了,所以也就没有在意那已经逃到几百米开外的两个日本平民。
因为不知情,所以并没有安排人去追击,而且地面上也没有留下什么特别明显的痕迹,随后这队士兵开始挺进小树林内进行搜索,并没有现可疑人员,但是却找到了大量的农具。
大半夜的带着农具钻在这里面,肯定不会是为了种地,联想到之前道路被破坏的事情,所以这帮日本人的目的也就浮现在了眼前。
逃走的那两个日本人,用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终于是抵达了第一道阵地附近,但因为天色太暗,他们也楚第一道阵地那里到底有没有敌军,所以也不敢贸然行动,打算待在那里等到天亮以后,情况在行动。
三十六师团只是先期支援北海道的三个师团之一,来自本州岛的援军一直就没有停下,在下午的时候就已经有两个联队的兵力抵达了函馆,但是因为旅途劳累,加上敌情不明,所以这两个联队并没有第一时间冲上前线,而是打算充当伏兵。
直到夜间的时候,这两个联队才和刚刚抵达的一个联队兵力与三十六师团有所接触,但是战斗却并没有打响。
11日天亮以后,抵达函馆的日军师团已经达到了两个师团的兵力,但是因为三十六师团在昨日的损失,加上两个师团的炮兵和辎重兵等后勤单位因为运力有限而没有能够第一时间过海,所以实际上函馆所剩的日军军队也只有三万左右,但是这三万左右的日军却是纯粹的战斗部队,中间不掺杂任何后勤兵的,只有少量的机关参谋等文职军官。
天亮之后,昨夜从小树林侥幸生还的两个日本平民在确定了防线上没有任何敌人之后,这才慌忙的穿越了那道防线,而这两个运气爆棚的家伙竟然没有踩到地雷,更让人无语的是,曾经一度,这两个家伙距离地雷仅仅只有不足十厘米的距离,只要一步迈的稍微大那么一点点,他们两个就完蛋了。
从这两个日本平民那里,小叽朝野得到了三七一师团的最新举动,但是这一刻,小叽朝野却又一次的感到了迷茫。
撤退十公里布置防线?中国人到底要干什么?小叽朝野搞不清楚,也根本搞不清楚。
11日当天,小叽朝野派出了不下十波侦察兵前去侦察三七一师的情况,结果汇报回来的情况跟那两个日本平民汇报的情况基本上一致,三七一师的确在那里停了下来,并且构筑了简易的防事,根本毫无进攻的打算。
时间在一点点的推移,日军的兵力也在一点点的增加,13日夜,计划的三个师团已经全部抵达了函馆,而身后的后勤部队也趁着九州那边的部队还没有抵达之前趁机渡海,不过他们的作战能力并不强,所以只是选择性的过来了一批人,其余人依旧留在本州岛。
三个师团,共4.5万人的兵力,其中战斗部队四万人,在兵力方面他们已经越了对面的三七一师,但是在火力上却依旧没有任何的信心。
而这个时候日军的三个师团长夜犯了难,打还是不打?要他们过来的任务可不是蹲在函馆的,战斗展开的时间越晚,中国的军队数量就会越多,到时候对日本也就会越来越不利。
可是打又该怎么打?对方拥有重炮,步兵炮,大量的迫击炮这种火炮武器就不说了,日本人根本就没办法比,对方同时还拥有大量的机枪,自动步枪,霰弹枪等武器装备,虽然表面上是有三个师团的部队,可是说句实在话,即便是这三个师团的兵力,他们也没有信心冲破敌人的防线。
正当小叽朝野等人纠结不已的时候,事件忽然间迎来了转机,虽然这个消息对于整个战事来说未必是个好消息,但是对于小叽朝野等人来说却是个绝佳的好消息,至少他们不用再为这件事情头疼了。
日本6军大将大岛义昌率领着第三师团和第四师团两个师团的兵力,从九州岛登船出,历经一天的航行,终于是抵达了函馆,而大岛义昌是函馆军衔最高的将军,且没有兼任师团长一职,动静将大岛义昌派来,其实就是让他坐镇北海道的战事的。
而大岛义昌一来,自然是接管了所有军队的指挥权。
大岛义昌也是个指挥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将军了,曾参加过数次大战,虽说后期的战争都已失败告终,但是这种经验也还是有的。
大岛义昌刚一上岸,便找来了先期抵达函馆的三个师团长询问情况,而三个师团长也没有任何的隐瞒,直接将实情告诉了大岛义昌。
敌军虽然只有一个师的兵力,但是火力却并不弱,加上还有重炮的支持,仅仅依靠三个师团的兵力是很难打败他们的,三十六师团的损失已经证明了一切,在重炮面前,他们根本没有任何阻挡的资本。
但是现在手中多了两个师团,第三师团可是作战风格极为彪悍的部队,第三师团参与了自组建以来,日本参加过的所有战争,作战经验也是尤为的丰富,这次先期将第三师团和第四师团带过来,就是考虑到这个方面的,因为这两个师团都与中国6军有过交手经验。
日本若想稳住局势,就必须要派一些有经验的部队到前线才行。而因为中华帝国的突然崛起,没了后世的日俄战争,所以第四师团的一些光辉历史也还没有来得及生,但是第四师团的本性还是在的。
作为大阪人,狗日的才会去给天皇当炮灰呢,要问整个日本谁最反对战争?当然是奇葩的第四师团,是的,一个老牌军队最反对战争,这事听起来有些可笑。
但这就是事实,大阪的商业比较达,大阪与其他地方不同,正是因为商业经济的展,大阪人对于天皇和权贵的尊重稍显不足,反而对于围绕着苛刻杂税等问题,大阪人更是百年如一日,不断的和诸侯斗智斗勇,讨价还价,所谓的忠诚也根本谈不上。
什么?你跟我说打仗?
好吧,大阪人的确是被军国主义的理论给蛊惑了,但是进入军营的大阪人却并不傻,上战场可以,打仗也可以,但是大阪人却不会像其他军队那样急着去送死,以大阪人为的第四师团在打仗的时候则是本着能不死就不死的原则,对于上级的命令,出身大阪的军官也习惯了讨价还价,斤斤计较。
最让人无语的是,在第四师团的内部甚至还单独的制订了“三不要”原则,即无谓的牺牲不要付出,不合理的战斗不要参加,穷途的敌军不要追击。
恩,不管怎么说,第四师团最终还是来到了北海道,但是这一次第四师团却没有反抗命令,而是很高兴的跟着大岛义昌就来了。
为什么呢?因为第四师团与中华帝国的联系自打第二次中日朝鲜战争之后就没有间断过,他们可是商人出身,为了利益,只要不打仗什么事情都能干的出来,第四师团甚至跟中华帝国私下里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当然了,作为条约的公平性,第四师团是要向中华帝国提供情报的。
第573章
别让友军误伤俺
在以往的交易之中,第四师团可谓是尝到了甜头,商业方面的就不用说了,他们也不敢从中国弄商品回来卖,这种事情毕竟太明显了,但是关于军队的情报他们却能够卖啊,而且这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更何况,中日之间迟早是要有一场旷世大战的,这一点第四师团的人看的很清楚,而商人的头脑也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够将利益最大化。
第四师团的一些人也已经看到了日本没落的现实,但是日本没落了,地球总不能消失吧?日本的国土总要在吧?刚开始的时候的确有些人不同意,但是更多的人很快的便用另外一种高尚的理由说服了他们。
你想啊,中国人那是什么程度的对手?跟中国人打仗你能答应吗?无谓的牺牲不要付出,难道忘记了吗?我们此时交好中国人,那么将来有一天他们登陆本土的时候,我们也能够凭借着以往的交情去中国人那里说情。
其他地方的人不识抬举也就算了,咱们也懒的管他们,但是大阪至少是要管的,如果他们能够跟中国人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那么日后中国登陆日本的时候,大阪是不是就可以免于遭受战火?
而没有战火的大阪,那将会是多么幸福的生活?我们明明有能力让家人,让朋友免于遭受战火,为什么非要将他们推下悬崖呢?难道让大阪免于遭受战火,这不是一个高尚的理由吗?战争是为了保护家人,我们可以用非战争的形式保护他们不受战火的侵害,只要目的达到了就行了,为什么就一定要去送死呢?
恩,这个理由很强大,说服了所有第四师团的大阪人,然后,在大阪人统领的领导下,他们与安全局的驻日长官秘密的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当然,这个条约还有一项规定,如果第四师团没有违规的话,那么中国陆军不能进攻大阪,如有军事行动,双方需商议解决。
除此之外,中国陆军在遇到第四师团的时候,在双方标明身份之后,中国陆军禁止对第四师团开火,同样的,第四师团也不会向他们开火。
这个条约如果敢公布出去,第四师团肯定会瞬间被整个日本除大阪以外其他地方的口水给淹没的,但是所有的大阪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只是一纸协约,而且还是他们的护身符。
这也是为什么在本土防御的时候,出身大阪的第四师团成为了长城上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最终原因,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怕战争,有这道护身符在,就算是中国人登陆的时候他们也不会反抗的,同样的,中国人也不会虐待他们。
反正又不会死,剩下的你们爱怎么玩就怎么玩,管我鸟事?
奇葩的大阪人,很快的便将日军的部署清清楚楚的告诉了中国人,然后途径几道周转,消息再一次的转交给了驻日司令部。
如果没有第四师团这个内应的话,驻日司令部凭什么对日军的动态了如指掌?难道就凭那些并不算发达的情报网络?依靠情报网络知道一些信息并不难,但是却无法知道所有的信息。
而这次第四师团在本土防御方面的积极性,也让日本高层对第四师团有了一丝的改观,但却浑然不知,第四师团早已经越陷越深。
大岛义昌虽然觉得三个师团的兵力是无法打败三七一师的,但是现在他有了五个师团的兵力,而对面仍旧是一个师的兵力,虽然在火力方面占据着优势,但是日军这边人数上却有着绝对的优势,打败三七一师也不是不可能的。
大岛义昌也深知第四师团的尿性,所以也没有为难他们的师团长土屋光春,当然了,大岛义昌也很清楚,即便是他将第四师团给派到了第一线,土屋光春也没办法带领着第四师团去顶在第一线的。
日军的等级观念在第四师团根本就是个鸟,但是根据日军的任职规则,本地人又无法担任本地师团的师团长。
大岛义昌甚至敢肯定,只要他让第四师团顶在前面,下面的那些兔崽子一定会把土屋光春围起来说教一番的,那帮商贩可是什么事都能干出来的。
所以,大岛义昌给第四师团安排的任务就是接手防线,确保其他四个师团倾巢而出之后,函馆不会被敌人偷袭。
对于这个任务,土屋光春也还是很感激的,虽然很没面子,但至少也比待会更没面子要好很多。
第四师团后勤大队大队部,此刻这里可是人满为患,要问第四师团哪个地方是永远也不缺少人气的,一个是后勤大队,一个是野战医院。在这两个地方,也是绝对的安全,为了确保第四师团能够稳定的做生意,后勤大队是清一色的大阪人,而且进入之前都要被严格的审查,以免他们倒卖作战物资的事情被人透漏出去。
当然了,在后勤大队当中,还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大队长津野九郎的身边有一个班的护卫,这个班的护卫打扮也比较奇特,每个人身后都背着一个自制的木箱子,里面装着钞票,或是一些贵重物品,这些基本上已经成为了透明的。
但是在这些人之中,却还隐藏着两位特殊的人,这两位的身上装扮与其他人一模一样,但是箱子里却总会放上几颗手榴弹,不过这件事情根本没人知道,就连津野九郎也并不知情。
好不容易赶走了其他人,津野九郎带着护卫走到了一间帐篷那里,津野九郎带着这两人进入了帐篷之内,其余的护卫则是围绕着帐篷做出了警戒,这个时候是任何人都不准靠近的,而且此时,整个后勤大队也已经处于密闭状态,任何人都不准进入。
一般情况下,这个时候后勤大队会对外宣布他们正在盘账,盘什么账大家都很清楚,所以也就没人再来打扰。
“青木君,任务已经下来了,我们师团要防守函馆,确保这里不丢,其他的四个师团将会在明天早上五点钟发起攻击,青木君快将消息告诉我们的友军。”津野九郎低声的说着。
“另外将我们的位置告诉他们,可千万不要误伤自己人啊,如果友军想占领函馆的话……”津野九郎想了下,然后眼前一亮,继续说道:“如果友军想占领我们的防线,就先用火炮对准我们阵地前方一公里的位置开上几炮,到时候我们就会撤退,把防线让出来的。嗯,就这么办。”
“好的,请放心吧津野队长,我一定会原话转告给友军的。”被称为青木君的年轻小伙点了点头。
旋即也没有任何的避讳,两人直接取下了身后的木箱子,手脚麻利的将一台无线电迅速的组装了起来,其实也就是拆卸了部分零件,用的时候临时组一下就行了,而电报机被分装在两个箱子里,缺一不可,两个箱子也都安置有手榴弹,目前在第四师团这里还是很安全的,况且隐秘性也很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7/4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