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帝国(校对)第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7/427


如果现在审讯的是冲击军营的那波人,那么这个回答并没有问题。可现在审讯的是械斗的那些人,你们自己人打架是因为无法接受被汉军管制吗?
如果照着这个理论的话,那天底下的汉人是不是应该每天都要去械斗呢?
而原本马三如还只是怀疑,械斗的这帮人和冲击军营的那帮人之间肯定有一些联系,但是现在,马三如已经可以确定了,这两帮人的确有联系,而且这种联系还很深。
前面械斗的人被抓,后面紧跟着便有更多的人去冲击军营,要说这两件事情没有联系,谁会信?
“是,营长!”年轻军官朝着马三如敬了个礼,旋即转身出去继续审讯。
马三如的提醒,让他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而搞情报的人,虽然不是专业的,但至少那点敏感性还是有的。
马三如点了点头,旋即闭目回忆起了最近京城内所发生的这些事情。
不过在马三如的脸上,却露出的一丝疲惫之意。
现在马三如的职位在军中并不算是王思锐以下最高的,但无疑却是最重要的那个,而且,还身兼数职,每天的时间都觉得很不够用。
先是新兵团团长,这个只是临时的,并非正式编制。马三如的正式职位是二团四营营长,而四营下面主要是由前侦察连改编过来的,即便后来的扩军导致侦察连实力有所下降,但这个营里面还是保留了两个侦查连。
在这两个侦察连当中,其中一个连主要是负责军事方面的侦查,另一个连则被马三如投放至京城各处,负责侦查京城内的一举一动。
不过,根据事实表明,负责京城内侦查的这个连,眼下看来是失败了。因为京城连续的发生两起有预谋的暴动,马三如这边却没有接到任何的情报,甚至是连一些不大准确的情报也都没有。
这让马三如的面子很是过意不去,毕竟王思锐将情报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了他,可他却没有能够完成这项任务。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马三如近期待在这座军营的时间要比新兵营那边更多一些。
他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件事情的幕后推手给揪出来,否则便无法对得起王思锐对自己的信任。
“械斗!冲击军营!”马三如在心中暗暗的默念着。
“这两件事情的共同点在于,参与者全部都是满人,而汉人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内城没有汉人居住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这应该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自从满人入关以来,满汉之间始终存在着隔阂,这种隔阂属于异族之间的矛盾,绝非时间方面可以改变的。
而全部都是满人,也就是说,他们并不想让汉人参与进来,但更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他们害怕消息泄漏出去。
而能够指挥数千满人毫无顾忌的对军队发起冲击的,这个人的地位绝对不会普通。
眼下京城内唯一有能力做到这一点的,也只有庆亲王亦劻一人。再者从冲击军营的那些人的尸体上也搜到了庆王府的腰牌,所有的矛头同时指向庆亲王亦劻。”马三如低声的喃喃道。
按理说案件到了这一步真相已经逐渐的浮出了水面,但马三如却始终感觉这里面似乎有问题。
总之,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了庆亲王亦劻,可亦劻若是真的有这个想法,以亦劻的实力以及地位,有必要这么做吗?
恐怕只需要一道密折,上面写着王思锐密谋不轨这几个字,朝廷那边马上便会发下一道圣旨来砍了王思锐。
即便是担心王思锐手中的军队,那也完全可以以诱骗的方式将王思锐诱骗出营,然后再将王思锐给拿下,完全不比大费周折的去做这件事情。
冥冥之中,马三如有种感觉,似乎是有人故意要将这把火往亦劻身上引,可是这个人到底是谁呢?
马三如从来都没有处理过这种类型的案件,也从来都没有了解过,所以现在马三如也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样才能让整件事情清晰起来。
尽管马三如已经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可线索也仅仅至此,至于到底是谁想要将王思锐的怒火往亦劻身上引去,马三如并不知道,也没有任何的线索可以让他知道。
“营长,营区暗哨抓到了一个奸细。”正当马三如眉头紧皱的时候,士兵忽然进入屋内汇报道。
“带到审讯室,我亲自审讯。”马三如命令道。
这里是军事禁区,一般人是绝对不敢入内的,而这里已经属于军事禁区的内部腹地,往外是城墙,城墙上都是驻守的士兵,根本不可能有人过来。而北侧和西侧同样是军事禁区,里面驻扎着不少的军队以及巡逻队。
而这个奸细却能够绕过外面那么多的明哨暗哨走到这里,想必也绝对有着自己的一身本领。而这样的人出现在这里,难道仅仅只是为了看一眼军事禁区是什么样子的吗?
马三如似乎是嗅到了一丝线索的味道,所以便打定了主意亲自审问。
……
对面被捆在椅子上的男子,自称满人,名叫宝祥。
除了对于他的身份以外,这家伙还光棍的很,丝毫不避讳自己的身份和任务,直接坦言交代了出来。
而根据宝祥的交代,他之前是镶黄旗中的一名军士,京城被洋人攻破之后,他没有随军队一起离开,而是选择留了下来。
后来便投靠了洋人,不过宝祥仍是干起了老本行,负责帮洋人打探京城内的一些消息。
而这一次,宝祥同样受命于洋人,负责打探清楚外城南侧这一大片军事禁区内的情况,至于原因,宝祥也并没有任何的隐瞒,直言相告洋人这是在评估京城内的军事实力,以便让他们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虽然宝祥说的有理有据,让马三如无处反驳,但仍是给马三如留下了一丝的破绽。
“你不是满人!”马三如微微的眯着眼睛,像是一双鹰眼似的死死盯着对方。
对面男子并没有回答,反正只要自己不开口,谁也不知道自己的真正身份。
“先说说我的依据吧,满人一般皮肤较白,即便是常年待在军营中,与汉军士兵比较起来也略显白嫩,其次,满人的个头要比汉人大很多,大眼睛的更是不多。
当然了,这些只是体貌特征,凡事总是有例外的。但让我看出你不是满人的真正原因是这个……”马三如拿出了从宝祥身上搜出来的满人证明。
这个证明其实就是一张纸,上面写着姓名性别族别,出生年月,身高体貌,然后便是宗人府的官印。
“你见过有哪个斥候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会将自己的身份证明带在身上?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么只有一种可能,想要把对方引往一条错误的方向。我说的对吗?”马三如站起身子盯着对方,问道。
对方心中猛然一惊,他身上的这份满人身份证明的确是真的,而且上面的信息也都是他的。只不过,他的的确确不是满人,这份身份证明是为了方便行事而特意办理的。
只不过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马三如竟然一眼便看穿了他的身份。既然身份暴漏了,那么结果也就明了了。
第129章
旅长,咱反了吧
两个月的时间一闪而逝,王思锐的部队也逐渐的成型,经过两个月的加固训练,最早的一万军队更是将战斗力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
而后面新加入的七千新兵,在经过两个月的训练之后,也勉强达到了可以上战场的水平。
至于答应交给朝廷的那一万军队,王思锐压根就没有好好的去训练。
每天只要那些受训的士兵一喊累喊苦,教官立马停止训练,让他们先休息一阵在继续训练。
而教官给上面的解释便是,他们的训练历来都是如此,只有劳逸结合,才能让每一次的训练都达到最大的效果。
起初的时候上面还不大相信,但是到王思锐那边抽查了几次之后,上面也就放心了,因为两边的训练方式是完全一样的。
中间,王思锐又找胡安做了一笔买卖,这次的买卖要比之前更大了一些,一共两万支三零式步枪,两百挺马克沁重机枪。
所有交易的数量更是比之前翻了一番,即便是拿出了不少的银两上下打通关系,胡安最终还是赚了个爽歪歪的,而与此同时,王思锐有交给了胡安一个更大的单子,一旦完成,利润将会是上百万两银子那么多。
不过这批武器却并没有立即装备给那七千新兵,这七千新兵与朝廷那边的一万新兵同样的两手空空,而王思锐也不止一次的找到李鸿章诉苦,希望朝廷能够帮助他们解决武器的问题。
而此时李鸿章的精力正用于谈判,哪还有多余的时间去解决武器的问题?
况且,训练新兵只是为了防备不时之需,眼下谈判进展的很顺利,速度也很快,眼看着战争马上就要结束了,所以李鸿章倒也没有将这件事情放在心上。
九一年三月四日,在数百媒体记者的见证下,清廷与十一国代表在京城礼部大堂内,正式的签订了《辛丑条约》。
只不过,这一次的《辛丑条约》的原文却与之前天差地别,上面几乎没有任何丧权辱国的条款。当然,这是跟之前的马关条约相比较起来。
《辛丑条约》的签订,让整个清廷上下都大松了一口气,谁都没有想到事情会进展的如此顺利。
而清廷为了能够尽快的结束这场战争,在一些条款方面也并没有去咬文嚼字,只要对方不过份,这边统统答应。
而这份条约当中,一共有十条条款。
一兵费,清廷需向十一国支付总计两千万两白银的军费,需在半年内交付。
二安抚费,清廷需向十一国战死的士兵支付共计一千万两白银的抚恤金,这笔钱需在一个月内完成交付。
三撤兵,十一国在接到一千万两白银的抚恤金之后的七日之内,须将天津的联军部队撤离,并承诺不再发起进攻。清廷需在交付一千万两白银的同时,释放联军司令部成员。
四划定使馆区,将京城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在区内华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两百人以内的军队驻扎。
五拆炮台,拆除大沽至京城的所有炮台。
六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斗争,禁止华人组建,或参与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
七对德、日两国谢罪,派亲王、大臣赴德、日两国表示惋惜之意,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之处建立牌坊。
八惩治附和过义和团的官员。
九设立外务部,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成为清政府与列强交流的机构。
十处死挑起战争的罪魁祸首王思锐。
前面的九条双方是经过了将近两个月的拉锯战,这才最终达成的一致,而这份条约与历史上真正的条约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但实际上改变还是不小的。
赔款方面,从4.5亿两白银改为了三千万两,而且还没有任何的利息,这也不会导致清廷在短时间内国力乏空。
划定使馆区方面也有一些更改,最重要的是各国最多不得派出高于两百人规模的军队,而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派遣的驻军只能保护使馆区内人员的安全,而没有发起战争的能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7/4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