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科技(校对)第5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0/739

  “好,等忙完了我尽量学学!”
  ……
  一上午的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事实上只要之前计划做的足够详尽,并按照所制订的标准一步步执行,一般都会很顺利。
  当然也不排除偶尔会出现一些意外,比如实验室工艺始终不达标,或者过程没什么问题,但最后检测却始终不合格的情况。
  这在小智生产过程中就发生过,但次数不多,一个巴掌都能数得过来。而且一般来说不会因为这些问题让项目停工多久,最长三天时间也能找到解决的方案,或者直接换成替代方案。
  但不管怎么说,工作进行得顺利,心情总是不错的。
  而且葛灵玥不知道从哪里招来的后厨团队,不但中餐做的很可口,西餐也让老约翰跟杰克森赞不绝口,这就更让人心情愉悦了。
  从这一点上看谭谷祥今天挺幸运,王宇飞是在愉悦的状态下拨通了他的电话。
  “喂,您好,谭总监吗?我是王宇飞。”
  “哦,是王,嗯,王博士啊……您好,您好!”
  还在餐厅里的谭谷祥突然接到王宇飞的电话有些懵,一时间甚至没想好该如何称呼王宇飞。
  叫王总吧,其实王宇飞身上企业家的身份存在感还真不强,这么叫总觉得有些违和。
  叫王同学吧,跟王宇飞的身份不太匹配。
  直呼其名吧,似乎又显得太托大了。
  这也就是王宇飞的年纪太小了,给人造成的困扰,总感觉咋称呼都不太合适。
  好在关键时刻王宇飞的资料从谭谷祥的脑海内闪过,便有了王博士的称呼。
  这个称呼挺新颖的,王宇飞都听的愣了愣。
  似乎这辈子还真没人这么叫过他,不禁觉得这位谭总监虽然身处高位,但却挺有趣。
  “是这样的,高教授给我打电话说您希望让我上个节目?”
  “是的,我们希望您能参与录制我们的《名家有话说》这档栏目,这就是个访谈性质的栏目,节目的初衷其实是通过一种专家科普的形式,通过一些科学现象,深入浅出的向老百姓科普一些专业性的科技知识。比如之前我们出的造芯之困、癌症之殇与实验室的特效药两部专访,都是邀请华科院的院士录制。”
  “前者讲的是要推进芯片产业所需解决的痛点、难点,后者则是讲实验室里测出一种物质对于癌症有效,但从实验室到临床之间,还有极为遥远的时间要等,甚至根本等不到临床就胎死腹中。这些节目都有其制作背景的,前者是当时华夏造芯业遭遇困境,被围追堵截,网上开始有人号召众筹造芯,很多人遭遇骗局;后者则是一种抗癌药骗局大行其道,利用一些看似科学的实验室成果在华夏敛财。”
  “跟您说这些是想解释我们的节目其实是紧贴热点,通过这种科普的方式像老百姓灌输一些基本的科学道理,让老百姓不会被高科技的幌子所蒙骗,造成财产损失。这次我们是希望做一个量子技术的专题访谈,毕竟您也看得到,现在网上因为贵司量子计算机的热度,各种伪量子题材被热炒,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抱着骗钱的目的去的。”
  ……
  王宇飞很有耐心的听着电话另一头谭谷祥说了大概两分钟。
  终于在解释清楚了为什么想要做这个次节目,又为什么希望能邀请他参加这次节目之后,才开口答道:“谭总监,很感谢您对我的认可,也很感谢您向我介绍你们这档节目的立意,我也非常欣赏。但我们能聊些正经的吗?”
  “聊些正经的?”谭谷祥有些懵,感情他刚才聊都是些不正经的?这让他升起些被冒犯到的恼怒,但还是压下火气,问道:“比如说?”
  “比如说如果我是您就会谈谈,邀请嘉宾上节目能有什么好处。不好意思,虽然这么说直接了些,但您知道的,我的本业其实是个商人,所以考虑问题会从我的职业角度出发。对于一个优秀的商人而言,将时间跟注意力分配到一件事上,就一定要有其目的性。”王宇飞开始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当然在王宇飞看来这也不算胡说八道,而是最有效率的沟通方式。
  将各自能开出的条件摆在桌面上,如果能行,那么交易达成,如果不行,各自安好,不浪费彼此时间。
  但这种沟通方式显然让谭谷祥感觉不太适应。
  他甚至有些后悔亲自邀请这位年轻的天才科学家上节目了。
  上央媒的节目还要好处?
  难道能在央媒上露面本身不就是最大的好处么?
  就算你在学术界再厉害,但想出名总得还要靠宣传吧?
  是,现在网媒崛起,电视节目的影响力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大了,但是他们毕竟是央媒啊,这么提条件是看不起谁呢?
  谭谷祥气得差点就直接挂了王宇飞的电话,但是想到电话那头的孩子才十八岁,不但已经是学术界的大拿,更是已经有资格让他主动找上门,还能在电话里跟他谈条件,又想到自己家孩子,虽然也不算太差劲,但今年二十多岁,却还没个定性,周末就知道在家躺着,没点拼搏精神,不由得觉得跟王宇飞聊聊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如果不考虑对方的成就,只考虑年纪的话,这天似乎还能聊下去。
  “你是指通告费?王博士,你知道这档节目不属于商业性质,所以基本上是没有通告费,但节目组会准备一些小礼品送给受邀嘉宾。而且……”
  “不不不,谭总监,您误会了。我就开门见山的说了,我有一个妹妹叫郭晓怡,她的理想是当一名记者,今年已经确定保送民大就读新闻专业。她今年高二,我希望能让她来了京城之后,能跟着一位央媒有责任心的老记者一段时间,深入的了解这份工作,一方面能在正式进入学习之前积累一些经验,另一方面能在选择专业之前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这个行业,如果觉得不适合,她还来得及选择其他专业。”
  “如果谭总监能帮忙安排的话了,录制一期节目就没问题。如果不能的话,实不相瞒,最近实验室里的项目其实很关键,专门抽几个小时做一期这种节目,我觉得不太值。”
  谭谷祥愣住了。
  这特么的,算不算可怜天下兄长心?
  王宇飞有个妹妹他是知道的,媒体人嘛,网上的动静还是要关注的,他甚至还看过郭晓怡那篇《我的天才宇飞哥哥》从他这个媒体人的角度看,虽然文笔稍显稚嫩,但胜在感情细腻真挚,不少兄妹相处的情节描述也极为精彩,能拿一等奖,还真不算是因为有王宇飞这个哥哥加成。
  至于跟着一位有责任心的老记者……
  这个名额会不会被抢破头?
第541章
始作俑者
  什么样的领导算是好领导?
  站在不同的视角便能有多种不同的评判标准。
  比如业务能力强,做事雷厉风行、锐意进取,有责任心,甚至有些地方肝强海量能喝酒也能算是突出能力之一。
  但如果站在手下的角度,要评判一个领导是不是算好领导就简单多了。
  只要看这位领导是经常想着为大家谋些实实在在的福利;还是没事画大饼,有事情送小鞋。
  在前者这样领导手底下,大多数人绝对是干得舒心的,就算工作辛苦点,但起码工作成果能被承认,而且福利给得到位。
  谭谷祥是个心思活络的人。
  到央媒实习的确是无数立志从事新闻专业学生梦寐以求的,即便只是来镀层金也能让未来的路走得更顺畅。
  但那也得看人。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郭晓怡毫无疑问就是未来王宇飞打造科技帝国的长公主级人物。
  能跟郭晓怡有师徒之谊,对于台里很多老记者来说,绝对是笔划算的买卖。就算不是亲自带着,工作中处好关系,那也是多了条路子。
  让郭晓怡来央媒跟个师父,这无异于间接为大家谋福利了。而且这实习机会还不用占用任何名额,也就是他一句话的事情。毕竟这位宇馨帝国的长公主现在就是个高中生,实习完就去读大学了,即便以后真想进央媒那也是四年甚至七年之后的事情了。
  而且好处还不止这一点。
  央媒的各大社交媒体账号已经很久没有涨粉了。
  是的,在这个网络时代,为了扩大在年轻人中间的影响力,央媒正在以年轻人的视角去吸引他们的注意,毕竟年轻一代人的生活中,电视的存在感已经越来越少,不管是90后、00后,他们都更倾向于通过手机来获取资讯。
  等到现在关注央媒的一代人谢幕,未来90后、00后甚至10后成为社会顶梁柱的年代,央媒的影响力还不如那些网上的各种自媒体,就真的尴尬了。
  所以央媒也一直在为了年轻人而改变,比如推出了强大阵容的主持人天团,在网上吸粉无数。尤其是深受年轻人的喜欢。
  但这毕竟是有天花板的。
  现在郭晓怡可是自带流量的当红全民恋人。
  虽然以实习生的名义出镜,可能带来一些负面非议,但如果只是在官方的一些小视频里露个脸,隐去身份,毫无疑问是能带来极多关注的。
  更别提让郭晓怡来了之后,相当于架起了一座央媒跟宇馨科技之间的桥梁,以后再有这种专访任务,也不用他亲自出马了,直接让郭晓怡去邀请王宇飞,试问这个当哥哥的还好意思拒绝吗?
  这么想想,让郭晓怡来台里实习一段时间,几乎只有好处,负面影响几乎能忽略不计。
  这也让谭谷祥又想多了,王宇飞那句从纯粹的商人角度来考虑问题,似乎就是在提醒他,这就是一笔能让双方都得利,妥妥实现双赢的好生意啊!
  一念至此,谭谷祥立刻爽快的说道:“这是好事啊!令妹希望能加入记者行业,这可代表了对我们这个行业的认可,年轻人有这样的理想我们当然要支持,我代表央媒综艺频道欢迎令妹来台里实习!这件事儿就这么决定了。令妹什么时候能来?我会尽快安排下去帮她办好手续,另外我会挑选台里各个方向最有经验的记者团,由令妹来挑选未来跟谁学习,王博士看怎么样?”
  “没问题,那就太感谢谭总了。这样,节目时间确定之后您提前一天通知我,我方便安排时间。”
  “行,就这么决定了。回头主持人会直接您沟通的,她会提前一天准备一份问题清单,”
  ……
  “他同意了!”挂上电话,王宇飞向路余馨通知了这个好消息。
  “意料之中,如果这位总监不同意,那就真得考虑他为什么能坐上这个位置了。本来就是有百利无一害的双赢合作。”路余馨说道。
  做研究路余馨是远远比不上王宇飞的,但在琢磨人心这一块毫无疑问却是路余馨的长项,甚至是种小乐趣。
  到不是王宇飞想不出这些,而是他压根懒得把时间跟心思花费在这些他认为毫无意义的事情上面。
  如果能用绝对的实力碾压,自然懒得耗废那些小心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0/7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