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校对)第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44

如果你喜欢一个女同事,喜欢到茶饭不思、夜不能寐,而日益憔悴,那你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表白并追到她。你都这样了,你的大脑应该早就在你伤神时想过一万个可能性了吧。如果遇见她,怎么搭讪;如果遇不见她,怎样找个机会搭讪;看了她的微博,知道她喜欢吃牛蛙;看了她朋友的微博,知道她原来最喜欢唱梁静茹的《可惜不是你》;通过链接又进了她的博客,发现她最新的博文是上半年发表的,那是因为她受了一次情伤,男朋友劈腿把她甩了,她超级恨花心男;她曾经向往的爱情圣地是普罗旺斯;她时常会想念父母给她做的糖醋小排……
于是,你组织了一次少量同事的聚餐,当然少不了她。点餐时,问她是否喜欢吃牛蛙,因为你打算要一份水煮牛蛙。然后,餐间不经意说想吃糖醋排骨,因为你家人做得特别好吃,自己也会做。同时,借机说一下自己上一段感情失败的经历,也是被甩得“昏天暗地”,为何做一个老实人总是会受情伤,你觉得世界上总有一个人理解你的心情。吃完饭主动提出去K歌,然后点男生版的《可惜不是你》……好了,我不用再说下去了。如果这样你都获得不了这位女同事的关注,要么证明你根本入不了对方法眼,要么证明你演技太差,差到对方一眼就看出来你醉翁之意不在酒。
既然对自己喜欢的人能想出那么多方法,为什么对于你爱的行业,却连看一本什么书都不清楚,还要来问我?
什么叫爱传媒呢?
面试的时候,这是一道很常见的考题。很多同学的回答是:“《快乐大本营》《康熙来了》我每期都看哦。”
你再问:“它们都好看在哪里?”
大多数回答是:“它们的主持人好好笑。”
“还有吗?”
“没有了。”
拜托,你不就是一个观众吗?你喜欢吃水煮鱼,你就来挑战做水煮鱼的大厨师,睡醒了吗?
当然,爱传媒的孩子会这么回答:“《康熙来了》里嘉宾说的每一个故事都很好笑。每一期节目里,每个嘉宾会有两三个故事保底。现场再挖,再爆料。主持人如果忘记的话,早期他们会写成提示板进行提示。”
爱传媒的孩子还会这么回答:“《康熙来了》有五个机位,一个游机,一个摇臂,三个固定机位,应该还有轨道……”
姑且不论答案是否正确,想做传媒的同学,与喜欢看电视节目的同学的回答是不一样的。前者会涉及电视节目制作的工序,后者仅仅是表达了一个观众的喜好。尽管你再三强烈地表达了你对电视节目的爱,我们也只能发一个“优秀五号超元气电视观众”的匾给你,然后say
goodbye(说“再见”)。
如果你爱它,你对它的感觉当然就不会仅仅停留在表层。你会开始研究,开始分析。当你明白里面的规律之后,就会越来越明了。斗志告诉你,你也要做一个如此牛的节目才行。于是,你上班是节目,下班也是节目;坐公交车是节目,等地铁也是节目……节目,节目,节目……当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你的生活等同于节目时,恭喜你,你已经不自觉地将你的工作变成了你的生活。你感觉不到工作的压迫,是因为你征服它了。你不再为它所累,而是:你想它,它就出来;你不想,它就静静地趴着,也不让你焦虑。
真正的传媒人骨子里都流淌着创意,生活中信手拈来的创意便做成一档收视率奇高的节目。可是换成普通人,或者普通传媒人,谁有这个本事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陌生人,总是会猜测:他是谁?看他的打扮他是做什么的?他一个月能挣多少钱?于是,欧美有了一档节目叫《身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边走路边哼歌,永远都是记得曲调,忘记唱词。于是,欧美又有了一档节目叫《合唱小蜜蜂》,演变过来就是《我爱记歌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忘记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却又自诩越来越聪明。于是,节目组派一群小学生和你比小学试题。纵使你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资深律师,我们要看的就是你落荒而逃,然后当着全国电视观众的面说一句:我不如小学生。于是,有了一档节目叫《你比五年级小学生聪明吗》。
还有好多……
做电视难不难?仔细想想好像不难,再仔细想想其实挺难。
做传媒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但是,如果你真的爱它,你一定能想到,而且能异想天开。如果你真能把兴趣做成你的工作,你的人生起码成功了一半。
这是我看到的想进传媒行业的同学的努力,或许对有些人会有所触动。
没背景没资源,怎样才能进入理想的行业
在一两年之前,我在微博上注意到一个人,他常常会@我,然后附上他新拍的一段视频、一段文字或者自己制作的一些海报。我并没有时间看完他的作品,但一来二去,对他的微博名字倒是有了一些印象。
某天出差途中,又看到他@我,点进去看是一段小视频。我花了一分钟时间看完,觉得被触动了,然后把他之前发在微博上的作品看了看,记住了这个人的名字。我并不知道他未来的梦想是什么,但我觉得他挺敢想敢做的。有一天录制《职来职往》,我对主编说:“微博上有一个人,你们可以联系他一下,看看他是否有意愿来参加节目。”
后来,导演告诉我,他同意来参加节目录制,求职方向是节目编导。然后,我就在录制节目现场见到他了。他其貌不扬,戴着眼镜,瘦瘦小小的。很多老师问了他一些问题,他显得不是特别自信,老老实实地把自己的观点说了出来,唯一能留下印象的就是他很真诚。
后来,我问了他一个问题——当时我所在的娱乐节目组刚报上来的选题:一对明星结婚了,他们给节目组寄了一张明信片以及一盒四颗的巧克力。我问他:如何根据这个线索做一条新闻?
他沉默了一会儿说:“先去微博搜索关键词,看看还有谁收到了明信片和巧克力,然后看看是否有人收到的巧克力颗数不同。还可以把收到巧克力的这些人一一列出来,看看他们行业的分布、区域的分布,然后根据快递的电话找到快递小哥,问问他今天给多少人寄了同样的快递。不能只知道是全北京城的,至少要知道这个区域会有多少,巧克力是否一样。最后还要打电话给巧克力的品牌公司,问问这是不是他们赞助的。如果是赞助的,赞助了多少。如果没有赞助,就顺便恭喜他们,这免费给他们打了一个巨大的广告。”
说这些的时候,虽然他的语言并无吸引力,但逻辑清晰,感觉他全身心投入在这样一个策划案里。我爆灯选了他。求职成功后,他说了一段话,大概的意思是说:很多年前,他就想进这个行业,一直在努力靠近,今天他靠自己的能力靠近了,他知道自己可以,他会更努力的。
我们成为同事之后,他确实把很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在微信群里,任何同事发了自己的东西,他都会第一时间提自己的意见,也不管别人的感受如何。有同事会觉得他一个新人胆子也太大了。我有时开玩笑,问他怎么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他说:“把一个东西发到群里,就是要听意见的。如果没人给我提意见,我才会难过,因为表示没人在乎我。”一开始,他因为不近人情而屡遭同事非议。时间久了,同事对此似乎已经习惯了。再后来,他们也开始在群里提意见,理由是:大家都在说话,我不说,好像显得我特别没想法。他把公司配置的电脑退了,自己换了台大的苹果台式机,说是效率高、速度快。他每天很早来上班,很晚才下班,说是工作起来特别有干劲,反正他自己也没什么别的事,可以多做一些工作。
大概大半年之后,突然有同事对我说:“你知道吗,他一直住在公司旁边居民楼的地下室,特小一间,进去转身都难,里面什么都没有。他不回去是因为里面太吵,那个地方也就能睡觉。”说的时候,同事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我能明白她的意思,一个看起来干劲十足、各方面都要求甚高的人,大半年默默一个人住在地下室,即使对比我们北漂的头几年,也是太苦了。
有一次回他的母校宣讲电影,我问他:“你家庭条件也不差,为什么要住地下室?”他说:“想趁还能吃苦时赶紧吃点儿苦,以后不是没苦可吃了,而是怕自己吃不了苦了。”
年轻时没什么资本,哪有多少亏可吃?想好了就要全身心投入。我不知道他能在这一行走多远,但我喜欢他对事情的态度:简单,坚定,果断,不反复。如果每个年轻人都能如此,即使失败了,我想他们也不会有多少遗憾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4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