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迹在武侠世界的道士(校对)第4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2/577

  可是贺知行和徐清长却知道李志常这两句诗,不单单强在质朴自然,更是一种点醒。
  过去他们也听过这种道理,但没有今天这么直观。
  因为李志常以树枝为生机,以大地为纸,借助了天地的便利,自然的气机流转。
  将那种意境,通过这种巧妙的方式,直入他们的内心深处。
  可以说李志常这一番演绎,不止是要压过徐清长所写字那样简单,而是当头棒喝,禅宗的狮子吼。
  种种妙悟,纷至杳来,在电光石火间,两人心灵受到的洗礼,绝非简单的言语描述。
  这就好比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李志常这演绎,便让他们的积累,有了质的变化。
  其实这不是说,李志常这有那么厉害,能简简单单施为一番,就胜过两人苦读数十年,积累的学问。
  而是因为他们两人积累深厚,才能借着李志常的点化产生妙悟。
  如同化学实验,有了核心材料,然后可以反应,生成有用的物质。但是如果加上催化剂,就可以将这一过程大为缩短,反应速度,成千上万倍的增加。
  而两人究竟悟到了什么,还得从这诗文中说起。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名为写景,其实染上了徐清长自身的感情色彩,可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言能达意。
  自来能做到这一步的,都当得起才子之名,可谓出类拔萃。
  但还算不上真豪杰,真大学者。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便显得极其自然,没有浓墨重彩,词句之中,无一处着我,却物我浑然一体。此可谓‘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这便是无我两忘,极高明的境界了。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高下自然有别。
  ‘有我’便不能忘我,一人所见,便有局限。
  而‘无我’,却是以物观物,无处不在,无所不至。
  能够以各种角度,正确看待天地间自然的道理,更进一步,便能洞悉天地变化,宇宙运转,自成一片天地,自有一番不可磨灭的道理。
  可以这样说,能写‘有我’,固然是人才,却局限一方。能写‘无我’,方才称得上豪杰,为万世表。
  这‘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不是李志常所作,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李志常看破徐清长境界的局限,其胸襟气度,自然在徐清长之上。
  所谓三流人物比气力、二流人物比智量,唯有超卓人物,才可以胸襟气度,走到别人走不到的地方。
  “气学一脉认为世上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物质和虚空,都只不过是气的不同形态。唯有领悟了气,才能掌握天道人道。李志常刚才就是在以‘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来描绘一方天地,一方山河,归根到底,不脱离道家忘我之境,不脱超脱物外之情,而这一切,又根基于气的演化。
  那书法的意境,可谓茫茫渺渺,浑然难测,足见李志常的厉害处。”
  贺知行看向李志常,心中不免更加慎重了。
  徐清长大大方方,拱手一礼,说道:“这十几年浑如一梦,直到今天才有所醒悟,这一切都拜李兄所赐。”
  李志常受了对方一礼,并不避讳,他受得起,不接受,反而是对徐清长的不尊重。
  只是淡淡回道:“以徐兄的才学,将来也能领悟到这一点,而且若非徐兄、贺兄这等人物,别人也未必能领悟到什么,终归道可以传,但能否有所成就,仍得看自身心性。”
  “话虽如此,可是若无李兄,还不知道,要多走多少弯路,多蹉跎多少时光。”徐清长不由感慨道。
  贺知行微笑道:“此事当能流传后世,今日能参与其中,不得不说,沾了徐兄和李兄的光,外面不是说话的地方,还请跟在下入内。”
  跟着贺知行的两名儒生,看着两人对李志常态度大变,总结一句,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却觉得好厉害。
  对着李志常态度,也不免自然恭敬了许多。
  毕竟凤山书院,也不是谁都能来的地方,里面的儒生,未必个个都是世情通达,却绝不会是什么蠢货。
  就算之前他们对徐清长有所鄙夷,但是当面也不会做出打脸、讥嘲的举措。
  一行人,不多时就入了书院。
  无论是小武还是香儿都是第一次进入儒学书院,倍感好奇。
  小武才学会勾连天地元气,五感敏锐,感觉到这里的不同。这里的元气似乎很是浓郁,他试着催动心法,可是那元气只往身体里走了一圈,半分都没留住。
  他暗自讶异,却见贺知行对他露出笑意,让他浑然摸不着头脑。
  原来这儒家书院,本就是建在荒芜之地。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这儒家书院固然天地元气浓郁,却是因人成事。
  乃是前贤大儒,日夜讲学,感悟天地,法则自然演化,后来求学的士子越来越多,潜移默化下,就影响了周围环境,形成了这种独特的地方。
  这元气虽然浓厚,却物随其主,充满气学一派的法理。
  小武不同文墨,心中没有气学的法理,跟这天地元气就呼应不起来,在这修行,只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因此这种大书院所处的地方,虽然极好,却没有修行者出没,因为在这里,根本无法修行。
  若有一日,人人开启民智,有了自我坚持的道理,文思汇聚,便越是难容鬼神。
  一切仙魔菩萨、牛鬼蛇神,都会因为天地间元气被法理、文思充满,不能操纵,失去神通变化。
  那时候便是人道鼎盛之时,又可以称为末法之世。
  天道人道,一盛一衰,上古之时天道大兴,故而人道筚路蓝缕,后来中古诸子,大兴人道,便有了远古练气士的衰落,形成了现在天道人道并肩而立的局面。
  但是发展下去,人道终究会压过天道,到那末法时代,此亦是无可奈何之事。
第七十九章
以假幻真
  凤山书院并不小,亭台水榭,错落有致。
  虽然称不上,一花一树,皆有奇趣,但是信步其中,亦有闲适、旷达的感觉,萦绕心头。
  不多时,就见到了一处阁楼,出落在书院中,在这片闲适的环境中,别有一种肃穆,让人不自觉瞩目于此。
  李志常神目可通鬼神,看见的又是另外一番光景。
  那阁楼之上,文思之气,片片成锦绣,灿烂如星河,凝而不散,丝丝光芒四射,笼罩住这整座书院。
  可谓与日月齐辉。
  他暗自点头,陈立荣能在四大书院之下,独树一帜。其人果然有不凡之处,值得称道。
  真正的大儒不念过去,不求来世,在于安世济民,追求天道人道之间的微妙。
  从这一片交织的文理之气,便可知道陈立荣是将诸子文章解析透彻的人物,方才有性灵之光,文思之气,这般鼎盛的局面。
  到了楼前,先是一座牌匾。
  上面大书‘太虚’二字。
  当真论书法,这‘太虚’二字谈不上登峰造极。
  可是笔画之间,勾连一气,隐然间有光泽流转,如果仔细观看,便会忘掉上面的字,而是在脑海中,浮现种种事物。
  或天上飞鸟,地上有鱼,林间麋鹿,不一而足。
  最后这些事物,又仿佛一并消失,空空如也。
  何谓太虚,太虚便是道貌,也就是道的外在。
  既可以是虚空,亦可以是万物。
  这时候贺知行神情一变,面色古怪道:“诸位请留步,先生请李兄单独入内一叙。”
  徐清长好奇道:“连我也不行么。”
  贺知行点了点头。
  李志常微微笑道:“既然如此,我也就客随主便。”轻轻振衣,施施然入了阁楼之内。
  一如阁楼,里面便是光滑的地板,李志常脱掉鞋子,踏在木板之上。
  四面通风,阳光宣泄近进来,地板并无阴冷,带着一丝冷润。
  一步一步走到了大堂中,便见到前面一人端坐。
  这人年纪看起来有七十岁,仔细一看,却又仿佛只有五十岁。
  手上拿着一卷书册,两只眼睛分外温润,带着点书卷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2/57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