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鹰航空业(校对)第2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5/483

  为此,杨辉毫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难得啊,就现在看来,这台核心机已经足以和国际现役的所有中推核心机比肩,F404、RM12、RB199、RD33,这些发动机以前是我们流口水的存在,但现在的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洋人有的,即使我们现在没有的,我们也一定要有,我们终将拥有!”
  一直劳心劳力地奔走相呼,多年劳心劳力地苦心科研,不就是为了能有一款自己的先进中推核心机吗?现在的曙光就在眼前,一切终实现。
  吴老这时候也感慨颇多:“对,该有的我们都得要有,现在就看看我们这款中推核心机的全功率性能到底如何,若是成了,我这个老头子也就不枉此生!”
  整个核心机由624所做主体设计,这次中推核心机的总师却和上一位面中的江和福无缘了,现在的总设计被改为了吴忠华吴老抗鼎任总师,刘大项刘总工任总工程师,整个核心机工程不仅仅是速度加快了,质量也比上一位面的中推核心机要好上太多。
  复杂机械项目不仅仅需要设计,制造起来也同样不能小觑,参与到整个核心机制造的单位高达21家大型科研院所:西南科工负责了大部分制造项目,有旗下460、170、100厂、钛合金加工基地也有参与。
  但其它被西南科工拉拢选上的单位哪一个也不是简单的:圆弧端面齿轮红旗厂提供、机匣由锦官城420厂制造,北航材料621所因为高温材料的使用也深度参与项目,还有专门负责共和国航空发动机精密加工工艺研究的北航625所,更有德洋二重机械厂凭借整个西南地区独一无二的大吨位压机,制造了压气机盘、涡轮盘。
  还有其他各种参与到整个发动机研制中的科研院校,这些都不再介绍,总的说来,整个项目的研制其实就是典型的大会战产物,当然,若是硬要给大会战制度加上一个洋名号:“分工协作、择优招标”也可以算是这种意思。
  当总设计吴老说要准备开始核心机的全功率试车,黑压压的一群人都激动了,这一次的试车可不同于前两个月的试车,这绝对是最考验人耐力的时候。
  刘总工却在这时候淡定起来:“没什么好紧张的,我们有前面一个月的测试打底,冷悬挂、一阶临界转速都是一次成功,整个核心机运转良好、振动小,排气温度也正常,不会有太多的问题,大家就放心吧。”
  刘总工的宽慰之词在外人听起来似乎就是胸有成竹,完全不需要担后续的测试,但问题是这次参加核心机点火试验的无一不是专业知情人士,都明白前面的测试都只是小儿科。
  光是前面的那些测试并不能反映出什么问题,现在要做的测试可是要准备直接装上高空台试验,这高空台试验和前期的地面台架试车可完全不一样。
  地面台架试车一般只是用来测试核心机结构设计是不是合格,在地面台架测试的时候,核心机压气机进口压力一般也就是0.35-0.45MPa,压气机进口温度也就仅仅是430-460K而已。这种测试完全反映不出核心机性能。
  只有现在要准备开始的高空台试验才是关键的一点,通过SB101高空台的模拟,可以有效的测试出整个核心机在空中飞行中的性能。
  高空台测试中的核心机进口压力会大幅度增加,最低也是0.56MPa,进口温度也要增加到600K以上,这种恶劣的工作环境又岂是地面台架试车可以相比的?
  试问哪一位专业人士不会为此狠狠的捏一把汗,这至少要比地面台架试车工作环境数据恶劣百分之四十以上,只有通过了这一次的全功率高空模拟试车之后才能说初步放心。
  示意所有人都到一边静静等候,刘总工让一旁的高空台测试人员走上前来,小心翼翼地将核心机台上特制推车,在众人的恭送之下,核心机被出室内,往室外的高空台模拟舱走去。
  当巨大的高空台仓门打开之后,露出秘密麻麻的管线,其复杂程度绝对又要远远超过以工业之花的自居的航空发动机,单是这样就看地众人眼花缭乱。
  随着核心机被吊装起来,稳稳地安放在试验仓中,这时候才有测试人员爬上人字梯,将各种必要的管线连接上即将测试的核心机,不说其它的,单说这事前的准备就能看出这次测试的复杂性。
  半小时的各种联调虽然枯燥,但没有一个人表现出任何的不满,这种测试当然要慎重,若是在测试中出了什么差池,往小了说只是核心机测试数据不能及时采集,往大了说就是核心机打坏、甚至整个高空仓打坏,那时候才是天大的事。
  这就容不得大家不小心翼翼,直到负责联调测试的负责人检查了各种事项,签下了可以开始测试的签发单之后,这才正式开始进行测试。
  “都到一边等着吧,马上就要开始测试了,测试大概要持续半个小时,这段时间大家就在一边耐心等着好了。”
  话说完,整套模拟高空台都开始运转起来,各种透平机械飞速运转,就连一向强大不可一世的电流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实在是这套设备耗能太猛了。
第392章
大器晚成
  要模拟试验,首先需要有强大进口空气流量,而这次试验的核心机又不同于普通的航空发动机整机试验,没有低压压气机对气流的预压缩,这就对高空台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时就需要整个高空台设备全速运转,所需要大量地能源早就飞速燃烧起来,高空台旁边一处看似毫不起眼的三座炉子这一刻却消耗着足足能提供一坐中型城市所需的天然气,这里要对即将进入高空台使用的空气进行加热。
  加热器(冲天炉)使用天然气作燃料,现在所消耗的天然气已经足以供40万户人家正常使用。
  在吞噬了大量的天然气之后,它也爆发出惊人的能量,从冲天炉中流过的空气流量高达52KG/S,这是为核心机设计流量相匹配的数据,而现在,这些流过冲天炉之后的空气已经燥热起来。
  高达650K的温度换算成摄氏度也有按接近400度,这么高的温度空气若以52KG/S的流量吹到人身上,恐怕早就……
  但现在不同,这些高温气流被送进了高空舱中,又被吸进了核心机的压气机中,经过第一级支撑点支撑筋兼整流静子的整流之后,这就显得比较平顺。
  然后被高速转动的高压压气机吸进去,第一级钛合金叶轮压缩之后,流量再次增加,又继续是静子对增压过后的空气再次整流,再进入第二级压气机叶轮,更进一步增压。
  就这样一级一级地压缩,不仅空气被压缩的更狠,在被压缩的同时也有更多的机械能通过气流和钛合金叶轮的接触,被有效的转化传递成空气的内能,本来就很高的温度再次上升。
  经过前三级钛合金压气叶轮的压缩之后,空气的温度已经不是钛合金可以承受的了,若是第四级叶轮也用钛合金制造,直接就能让第四级叶轮燃烧起来。
  因此,从第四级压气机叶轮开始,各项力学性能都很好的钛合金不得不被放弃,专门为高温环境研制的叶片被装上后面五级压气机、静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当最后的空气压缩完成之后,整个压气机不会被损坏,可以连续地工作下去。
  来到燃烧室的高温空气和气动雾化喷嘴混合,再一起被点燃,混合后的燃气体被点燃,开始急剧膨胀,又被送进后面的高温涡轮。
  这时候的高温涡轮自然就必须要能忍受超高温度,急剧冲刷着涡轮上的高温燃气在给涡轮传递了高温的同时,也让涡轮高速转动起来,燃气从涡轮叶片之间的缝隙穿过之后,又被静子再次整流。
  经过这样段艰辛之后,被喷出的高温燃气已经是面红耳赤,没有了束缚的活跃燃气分子在后续的高温燃气的挤压之下向后喷出,这就是涡扇发动机的一个重要动力来源。
  到了这个时候,整个核心机就算是开始了工作,后续的就是将核心机的转速不断增加,一直到达到设计转速,甚至还需要超过设计转速运转,这和电子计算机CPU的超频运算有异曲同工之妙。
  先不说如何加速核心机的转速,又是如何达到全功率运转,现在的问题是需要将高空仓中核心机喷射出来的高温燃气及时排出。
  为了排出这些高温高速的燃气,又需要用到复杂地排气系统,这套排气系统比起对高速空气加热的冲天炉更是逆天。
  排气系统需要排出的东西是经过了核心机燃烧之后的高速燃气,整个核心机已经完全可以算是一台单转子涡喷发动机,它的推力已经远远超过了歼六战斗机使用的涡喷6发动机。
  比涡喷6发动机还要强大的燃气发生装置,产生的高温燃气需要被快速抽出高空模拟仓中,可以想想需要什么东西才能做到?
  这就需要大量的排气装置来工作,它们并联在一起将这些高温燃气抽出去,这也就不可避免的要发生热交换,导致排气装置本身温度急剧增加,为了排气装置可以连续工作,就必须要有强大的冷却系统。
  完成对排气装置进行连续冷却,最好的介质就是水冷,这东西是最好、最实用不过,大量的水被从一早就建设好的水库中引过来完成冷却。
  如此就能实现航空发动机高空舱的运用,它能对需要测试的发动机进行各种空域环境下的试验,这一切开动起来之后,整个江由地区的民用、工业用电早就被拉闸,全力保证高空台试验。
  而这里的人们才刚刚体验到这种生活,也不知道是国家的幸运、还是他们的不幸,但在八九十年代西南地区,没有三峡工程的发电,要想肆意的用电肯定是不可能。
  从核心机开始测试算起,到现在已经过去三十五分钟,杨辉和其它人一起焦急地的等待着最后的结果,这种感觉就如同无数家长在高考考场外等待着自己的子女从考场走出来一样。
  心中既有忐忑也有激动,还有更多其他的感情,反正是各种五味杂陈,一直到整个高空台慢慢停止运转,这就意味着半个多小时的测试已经完成,结果已经跃然纸上。
  “出来啦,出来啦,大家都快跟我过来!”
  挥舞着手中的一骡纸,刘总工脸上有抑制不住的高兴,刚才的刘总工是在数据测控中心全程观看了核心机的测试,虽然这只是第一次全功率高空台测试,但这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
  这一次虽然得到的数据不是太详尽,但也能得出一个大概,从这次的测试中就可以推算出一些核心机的具体情况。
  全程监控了这次核心机的测试,刘总工心里早就有数,数据刚刚到手还没有开始进行初步分析,就被刘总工拿着冲出来报喜,并招呼大家一起到一边去坐下分析。
  各自迅速找到一个靠前的位置坐下,就等着刘总工将手中的数据拿出来给大家通报。眼看几十双绿油油的眼睛如同饿狼一样盯着自己手中这薄薄的十多张纸。
  刘总工突然感到这十多张纸有着千斤总量,拿起来打开这一摞纸,仔细看了看这里面的数据,又在另外的一张草纸上写写画画,突然停顿了下来……
  几秒之后又反应过来,心里是一阵狂喜,抑制住激动又重新计算两次,对比三次得出的最后数据,这已经没有什么大问题了。
  “核心机海平面进口总温443.88K,进口压力3.794MPa,空气流量52.56KG/S,涡轮前温度1412摄氏度。在刚才为期半小时的测试中,我们粗略测试了整台发动机从海平面高度一直到24000米高度的动力损失情况,推力曲线一直到了22000米推力才出现较大下降。”
  19000米才开始出现较大的动力损失,表明这台核心机的高空性能虽然不是太优秀,但只要不把低压风扇的函道比做的太大,不把它用来做高空截击机。
  只是做注重中低空性能的带三代战斗机动力是绝对没有问题的,至于做客机发动机就更没有问题,什么客机要飞到两万米的高空去?
第393章
解决问题的曙光
  先进中推核心机是杨辉所有计划都难以绕开的一个节点,现在的中推核心机性能数据大概拿出来,比第四代中推核心机有所不如,但也足够计划展开。
  “那刘总工能不能初步估计一下这款核心机的试验进度,我相信有了前面这些经过预研的技术铺垫,要快速测试核心机,并对测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改进,624所肯定能做到心中有数。”
  这时候就显示出研制一款发动前对各项技术进行预研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优点,只有深度的了解了各个子系统的优缺点、各项性能,才能在总体设计改进中有得心应手。
  细心的人都能发现,共和国仿制一款国外的航空发动机所需的时间其实一点也不少,按照手中的实物测绘,固然可以快速拿出‘成平’,但这种东西只是形而不是神。
  精密的工业设备,没有完全相同的工业制造基础,仿制后的测试中会不断出现各种问题,然后又只能围绕着这些问题进行适应性改进,这样的经历在共和国的太行发动机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随着对仿制出的发动机测试-暴露问题-修改-再测试……一直循环往复,直到最后拿出动了发动机的时候,实际上的用时和从头开始研制一款航空发相差不大,甚至还有所超出。
  刘总工对这款由自己经手全程研制的核心机非常清楚,可谓是闭着眼睛都能对整核心机进行辨认,完全可以清楚的分别出每一个零部件的用处、位置……
  不仅仅知道这台核心机是怎样子设计的,更加明白是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只有这样熟悉了问题之后,才能胸有成竹,要说什么时候可以完成核心机的试验定型。
  刘总工经验老到:“这不用担心,从现在的进度来看,这款核心机是不会有太大的设计问题,现在的配套试验设备也建设到位,各项测试可以按部就班的开始,我看大概最迟也就是89初就可以定型交付使用。”
  从核心机详细工程设计开始,到现在第一次全功率高空台模拟试车,算算已经过去接近一年多时间,后面再要用一年时间做详细地测试改进,这对西南科工来说是完全可接受的。
  接近三年时间完成一款核心机工程设计并定型,就是放在国际上来说也都是中规中矩,虽然核心机设计要求严苛,但这也仅仅只是一台航空发动机的部分系统,研制起来肯定要快上一些。
  对这一点,杨辉表非常认同:“这时间进度我们可以接受,西南科工也不是太急于大规模制造使用这型核心机,只要明年开春能将这款核心机的数据交付到我们西南科工就够了。”
  不需要快速定型核心机,这是因现在的大函道比民用涡扇还在预研各种技术:齿轮减速器、大函道风扇,单是按照预研进度来看,那也都是需要在88年才能开始发动整机工程设计。
  至于说会不会落于其他两款竞争对手的发动机进度,杨辉也只能是慢慢往下看,再次也就是接受一款同等级的航空发动一起放在MPC75飞机发动机供应商的名单中罢了。
  现代航空发动机的研制的规律,不能打破,同时也打破不了,与其不断的焦急等待、催促,杨辉更愿意用诚意去设计,最后拿出一款更加优秀的航空发动机,以此堂堂正正的将竞争对手打败。
  单纯的依靠商业竞争,期待从一开始就将竞争对手排除在游戏之外,这种事本来就是一种极不现实想法,也是对自己技术的侮辱和不自信。
  说一句不好听的话:恐怕现在的通用、保罗红这两方单位加入到MPC75发动机竞争大战中,西飞和MBB心里早就乐开了花,一家成熟系统集成商从来都不会把自己的上游供应商仅仅局限到一个篮子中。
  这就是不争的事实,杨辉从来不会把自己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别人的失误中,自从知道了自己的竞争对手之后,杨辉就已经有了这个从技术上扭转乾坤的方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5/48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