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鹰航空业(校对)第2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1/483

  “狂风战机性或许不能表明双中推战机的优秀空优性能,但现在的台风、阵风战机都是双中推战机,并宣称是三点五代战机,要优于F15这一级别的战机。”
  现在海军又拿出欧洲双风来说话,空军也是彻底无言了。
  虽然空军这边不再说双中推不好,但依然是咬定双大推不放松,最后只能是由国防科委当个中间人,看看能不能有效的做一下调节。
  丁主任这时候也颇为头疼,空军要求长航时,双大推自然是最好不过,海军考虑研制风险,选择双中推似乎也没有错。
  但科委在考虑新机的研制中,就要更多的考虑战机的国产化程度,毕竟科委是要协调全国范围内的军工单位,要养活这些单位,同时还要保证整个项目的安全性。
  于是这就有了科委从自己的出发点看问题,丁主任要说的似乎就呼之欲出。
  “我看这项目最好还是采用双中推设计,反正这款飞机是要侧重对地攻击一些,双中推设计可以接受,空军的空对空作战任务不还有现在的十号工程吗?”
  说到这里又扯进来了十号工程,这明显就是要让这次的新机更加侧重对地、对海攻击一些,海军的方案毫无疑问是得到了科委的支持。
  空军这时候独木难支,也只能先暂时退让,正如科委说的,新机更加侧重对地攻击的话,中推设计也就不是不能接受。
  遥想当年的歼轰七项目,两台涡扇9加力型发动机各自的推力也就是九吨,不也同样立项研制了。
  至于空军方面最后退出歼轰七项目,并不是发动机推力不足的缘故,而是飞机的座舱布局有些不适合空军而已。
  这时候的空军也只能退后一步,以后空军就采购这飞机作为攻击机也不错,一直看着海军用歼七四对海对地攻击,这让空军也直流口水。
  “好吧,我们空军这边就退后一步,但这款飞机一定要在气动上符合对地攻击的需求,涡扇10A发动机的推力实在太小,如果能够达到涡扇9的级别就好了。”
  左右都说到了这里,空军总算是退后一步愿意接受双中推设计,至于涡扇10发动机的推力不足问题,这就简单了。
  对于航空发动机的研制这种重大军工装备,科委自然是该知道的都知道,丁主任笑着回答了空军的担心。
  “这倒是比较简单的事,我们可以让国内三家研制军用中推涡扇发动机的单位都来参与到新机的发动机竞标中,重新开发一款推力在八到九吨之间的发动机好了。”
  听到要重新为新机研制一款中推涡扇,空军一下就又来劲了,刚刚才批判了太行发动机进度太慢、不成熟,现在就要整个更加不成熟的发动机来,这是故意来恶心我空军的不是?
  正当空军要爆发的时候,海军这边马上将丁主任没有说完的话补上。
  “对,我们一方面有涡扇10A发动机使用,作为新飞机的试飞动力,甚至第一批的小批量定型生产使用都可以,这是整个项目在动力系统上的保险。另一方面就正如丁主任说的那样,我们要同时开发一款更优秀的中等推力发动机,这将使得我们的新机拥有充沛的动力。”
  知道了海军和科委是在打这注意,空军也就压住了心中的不满,虽然同样是研制发动机,但有一款已经研制成功的发动机作为备份,自然是再好不过。
  点点头,对于这种双双保险的事,空军自然是举起双手赞成,不过对于科委提出的召集国内三家有能力研制中推涡扇的单位,这就有些不符合空军的利益。
  “这个召集三家单位就不必了,至少奉天方面就不用通知了,毕竟他们现在一直都在对太行发动机进行研发,恐怕并不能抽调人手再投入到另外一款中推发动机的研制中。”
  刚才还在对奉天方面的科研能力大家赞扬,现在却又转而说奉天当年技术人员不够,虽然这转的有些快,不过就该如此。
  空军不愿意让奉天方面分心到中推的研制中,到正好少一个竞争对手。
  杨辉和吴老自然是不知道空军这边激烈的反对,让奉天方面分心到现在的中推涡扇项目上边就变的没有可能。
  想来这也应该是最好的结果了,上一位面的奉天方面之所以十多年都没有拿出堪用的太行发动机。
  虽然有技术上的原因,但上一位面中的奉天方面手中的项目太多,导致科研力量分散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希望这次的项目没有奉天所的参加,能够真正做到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若是奉天所在这一位面中能早些拿出成熟的太行发动机,想必也是极好的。
  空军方面提出要将奉天所排除在这次的中推发动机项目之外,海军自然不会反对,本来海军对奉天方面也没有什么想法。
  如此,科委这边也就点点头,做了最后的总结。
  “那好,新中推的研制就让西南科工和红旗厂来做竞争,待会儿我就通知两单位,咨询他们的意见,让他们拿出方案来。”
  这边的科委正准备通知西南科工的时候,杨辉已经带着整个队伍返回了西南科工。整个军用发动机研制队伍刚好已经完成了涡扇10A项目,顺利收尾。
  接着在杨辉的内部消息之下,整支科研队伍再次沸腾了,围绕着这台新鲜出炉的中推核心机已经开始了新一代军用中推的研制。
第465章
军用和民用的巨大差别
  在新一代军用中推研制的同时,来自帝都高层科委的正式函件也恰时地发送到西南科工,新一代中推的技术要求正好符合现在西南科工的技术水平。
  就这样,军用中推项目研制队伍开始了对新一代中推的大体构架进行技术框架设计,士气高昂的研制组颇有些此次项目非我莫属的味道。
  西南科工的航空发动机研制项目现在可不仅仅只是新一代军用中推,基于同样核心机设计的CG2000民用发动机也在不断深入。
  得益于整个CG2000项目立项要早两三年时间,现在的CG2000发动机子系统研制已经全部完成,就连最为关键的齿轮传动系统也是保质保量的完成。
  来自MTU的第一批套件也是直接从欧洲空运到共和国,共计五套零部件已经进了西南科工的仓库中。
  为了不影响黎阳厂的正常生产秩序,这次的CG2000发动机制造组装任务交给了二所的快速反应中心。
  快反中心就专门是干这种新型号发动机部件制造、整机装配的活,才仅仅用了十天时间而已。
  CG2000发动机就厚积薄发,装上西南科工和MTU双方制造的部件,五台发动机就整机就先后推出了装配车间。
  作为发动机的总师,温总师也是全程关注了发动机的总装制造,当发动机披红带绿地出来之后,所有人都沸腾了。
  来自西飞和MBB的MPC-75动力系统相互耳语几句,随后是各种指指点点。
  “这的确是一款大函道比涡扇发动机该有的样子,单是从外表看这风扇叶片,明显就能看出这是宽弦叶片设计。”
  虽然西飞这边来的是设计飞机的,但好歹人家也是和动力系统打交道,一款发动机好不好,从外观上也能看出一二。
  从外观上看来,最主要的就是这宽弦风扇设计,毕竟这东西在八十年代是绝对的高科技存在。
  最早让这一技术实用化的也就是罗罗的RB211,八十年代的另外两大航空发动机巨头都没有将这一技术实际运用到新一代发动机中,由此可见技术之先进。
  这一技术是使用可以有效的减少发动机吸入异物的概率,同样效率要求下的设计,宽弦风扇叶片相比窄弦带凸肩叶片,最多可以减少三分之一的叶片数量,从而带来的却是整个风扇重量的减重、转子寿命的增加。
  鉴于CG200发动机特殊的齿轮传动设计,风扇和低压压气机并非通过一根轴直接连在一起。
  宽弦风扇叶片对转子寿命的加成,就变成了对CG2000发动机齿轮传统系统寿命的增加,这也是CG2000发动机的齿轮传动系统为什么寿命较高的原因。
  至于要说为什么小小的MTU会有这一技术,这就要说起MTU和罗罗之间的关系,在83年的时候,MTU、罗罗、普惠、菲亚特、日本航空发动机公司一起,共同研制了一款要准备和CFM56对抗的新发动机V2500。
  这款发动机就光荣的用上了罗罗的独门技术:宽弦风扇叶片。这时候的MTU为什么会有宽弦风扇叶片技术,似乎也就不是那么难以解释了!
  同样是MPC-75的动力系统组成员,MBB方面对这款CG2000发动机非常满意。
  “嗯,的确是非常不错,我们当时留下这款发动机是个很有远见的决定,仅仅是宽弦风扇的设计就可以优秀CF-34-3发动机太多,我看以后选择这款发动机的买家绝对要占据大多数。”
  在这边还在讨论风扇叶片设计的时候,来自MTU的科研人员则是上前几步,围在这几台发动机旁边。
  MTU研制了核心机以外的大部分冷端部件,现在的整机装配测试肯定还是要有MTU的参与,这对于以后的整机测试中出现问题后的排故会有很大的帮助。
  MTU方面倒是很想仔细研究一下这台发动机中的核心机设计,不过现在的核心机已经装在了发动机里面,也就只能瞄了发动机的外部控制部分两眼。
  而看过了这发动机控制系统之后,MTU却又有些无奈地摇摇头,要说这台发动机哪里都够先进了,唯一和这些先进技术格格不入的就是这台发动机的控制系统。
  虽然MTU没有研制发动机控制系统的能力和经历,但并不妨碍MTU那挑剔的眼光,对于现在CG2000使用的机械液压控制系统很是不满。
  “这发动机的机械控制系统还是有些太落后了,如果可以用上数字式控制控制系统就最好不过,这或许是这款发动机最大的一个缺点。”
  听到MTU各种吐槽,杨辉也是有些无奈,这MTU明显是有些着魔了,现在已经是为了先进而先进了。
  要说这数字式全权限控制技术,若能用上那自然是最好不过,但这种技术西南科工、MTU都不可能短时间内拿出来。
  为何会有这样的一说?这就要说到这种全新的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地位了,航空发动机中的数字式全权限控制系统之于发动机,就好比是电传飞控之于飞机一般。
  这种技术在现在绝对是世界级难题,不说MTU,即便是西南科工也不敢说能快速拿出来,自然也绝对不敢草率地将这种新技术用到发动机的控制中。
  发动机的其他部分出问题,或许还会有可能挽救不至于出大问题,但控制系统若是不可靠那绝对是要命的大问题,在这种关键的技术上面,宁愿使用落后一点的机械控制系统也要安全一些。
  举个简单的案例:上一位面的太行发动机之所以在定型之后多年依旧不可靠,和发动机的控制系统就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当时的太行发动机核心机仿制自CFM56发动机,一般很少会出问题,真正让太行发动机频频出故障的还是发动机的控制系统。
  发动机的机械部分或许可以通过各种办法仿制,但数字式控制系统你怎么破解?人家美帝的F110发动机的数字式控制系统是直接封闭包装,就算你逆向技术再牛逼也没法将芯片中的数据拿出来。
  于是,上一位面的太行发动机早期型号就把主意打到了90年底引进的31F发动机上面,将31F发动机的控制系统草草研究一番之后,就用在了太行上面……
  最后的结果自然是不用说,美系发动机和苏系发动机的巨大区别怎么可能做到控制系统的通用。
  在交够了学费之后,后面才学老实地对发动机大量烧油测试,拿出发动机的各种工况下的工作数据,再重新设计的新控制系统。
  这才有了太行发动机官方报道定型之后,又经过多年的蛰伏才堪堪靠谱,不仅用在了歼11上面使用,同时还着手在十号工程上试着装机测试。
  由此就可看出发动机控制系统对一款发动机的重要性,军用发动机追求高推重比、快速准确地反应,所以才迫不及待地用上数字式控制系统。
  但现在的民航发动机上面,推重比反而并不重要,安全、可靠性则被放在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毕竟这是要用来载人的东西。
  于是就有了西南科工深思熟虑之后,将发动机的控制系统选择了落后、笨重,但有把握一些的数字式控制系统。
第466章
诺斯罗普的狗鼻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1/48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