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鹰航空业(校对)第2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3/483

第488章
发动机控制
  对于这次在新中推上采用了无进口导流叶片、无风扇前支点方案之后,所带来的优势还有一点让西南科工也是挺认可。
  “我们采用‘双无’设计,在减少风扇前支承点的同时,在整台发动机滑油系统设计上也会大大的简化。”
  要说发动机的滑油系统可一点也不简单,就西南科工现在的技术来看,要给风扇前支承点设计上滑油系统也不是不行,但这就要大大的将发动机滑油系统复杂化。
  航空发动机的滑油系统咋一听起来并不怎么起眼,似乎都是些不通不痒的设计,但内行人是绝对不会认为滑油系统的好坏对整台发动机没有太大的影响。
  航空发动机的滑油系统到底有多重要?若是滑油系统出问题,又会导致出什么情况?
  这一点就不用多说,只需要举出上一位面共和国十号工程在交付使用后发生的那些坠毁事故就行了。
  上一位面共和国十号工程使用的就是AL31F发动机,这款发动机设计时就没有打算给单发战斗机使用,原因就在于毛子设计这发动机的时候,在滑油系统的设计上有很大的问题。
  Su27系列的发动机双发设计自然不容易出问题,但在十号工程上就暴露出了这31F发动机的巨大设计问题。
  所有坠毁的十号机百分之六十都是发动机问题,而这些发动机问题中,百分之八十都是因为31F滑油系统问题导致!
  要说这些问题,其实老毛子自己也知道,但因为发动机的总体设计就是那样,要不动大手术的情况下改进滑油系统已经是不可能。
  也就可以说,所有的31F发动机性能都不可靠,这一问题就如同苏27机体本身的软骨病一样,都是在大改之后的苏35上面才有所解决,那时候的31F已经大改成了F117发动机。
  航空发动机这样的超级复杂工业产品,都是力求零部件能够更少一些,从而增加可靠性,而航空发动机的滑油系统就更是如此。
  对于31F的这些问题,李总师自然是不知道,甚至连共和国军队自己都不知道。
  现在的611所十号工程已经比上一位面更早确定了要给十号换用31F,但31F的滑油系统问题,杨辉也拿它没有办法。
  实在是31F现在的设计就是这样了,人家苏联人自己都不在意,你共和国还挑剔三捡四什么?
  愿意提供给你发动机用就不错了,没见到现在我们费心费力的给你们改发动机机匣安装位置已经很麻烦了吗?
  这种情况杨辉不用想都能猜出来,毕竟现在的苏联人都还在沉迷于最后的荣光之中,强大的大国自信依然让毛子保持着绝对的自傲。
  不管老毛子的31F是什么问题,西南科工自然是没有闲心去管,好好抓紧时间,把现在的中推发动机项目拿下才是正经的。
  而台下的众人对于李总师说的取消风扇前点支承之后,以及这种设计所带来的简化结构都是相当明白。
  现在对于西南科工采用的“双无”设计,已经没有了一刚开始的大面积反对,除了赞同的人之外,剩下的人大多都是对此设计不做评价。
  这时候,成功已经就在眼前,只需要再祭出新中推设计的最后一个优点,西南科方案也就算汇报完成。
  而这最后的一个优点,就不同于“双无”设计那样有争议,最后的一个优点是毫无疑问的压轴设计,这也是西南科工针对军用涡扇发动机特殊需求,做出的重大攻关决定。
  李总师这时候也是颇有自信:“我们在取消了进口导流叶片之后,又可以再次将发动机的控制系统做一番简化,而我们对于新中推的控制系统设计也有一些全新的尝试。”
  所谓尝试新的发动机控制系统,这就要说到西南科工为了满足军用发动机的特殊要求:快速响应。
  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案就是使用全权限数字式控制系统,但以现在西南科工,乃至整个共和国的情况来看,做到这一点是相当困难的。
  全权限数字式发动机控制系统,这东西绝对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攻克的技术,但西南科工现在研制新的军用中推却要考虑到变态的性能要求。
  这也就要求西南科工必须对传统机械液压式控制系统进行升级,即对液压机械控制系统不满意,又对全权限数字式控制系统没有信心。
  于是,这就催生了西南科工在新中推上准备采用的“电气、液压联合控制系统”。
  顾名思义,这东西就是一种保守的折中方案,保留传统的全套机械液压控制系统,同时也在一些对发动机性能有重大影响的控制上增加了电子式控制系统。
  这样的设计,即保证了发动机的安全使用,同时也通过部分电气化控制提高发动机的性能。
  这种发动机的控制方案,就比较类似于西南科工歼七四的单轴三余度飞控系统,都是些不完全的数字式控制方案。
  这样的设计,在性能上虽然比不上全权限控制,但也比单一的液压控制系统有了质的飞跃,唯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那些数字式控制器的重量,但这些东西的重量顶天了也就不过是20kg。
  以20kg的重量换来不错的发动机性能提升,算算还是挺划算的,而最让人心动的则是在局部的使用了数字式控制之后,以后新中推的后续改进中就能再进一步,用上高大上的全权限数字式控制系统,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对于这些设计,李总师早早就有了各种好坏两方面的评估,自然在这个时候的方案汇报上就显得胸有成竹。
  “我们将在发动机上面采用电气、液压联合控制系统,这种设计方案在一些军用航空发动机上面有很广泛的使用,如美国的F101、F404发动机都有采用这样的设计。在保守的同时也有所创新,这种方案对我们的新中推设计很有借鉴意义,以后我们甚至可以一步一步的慢慢来,在不断地改进中实现全权限数字式控制。”
  就知道西南科工会是这样的设计,孟总师坐在台下,已经没有了什么表情,按照现在西南科工的方案来说,各方面都是完爆红旗厂方案。
  而这些方案还偏偏就对于西南科工来说完全可以做到,这时候终于体现出了双方在技术底蕴上的差距。
  摇摇头,孟总师颓然地一声叹息着:“这次的中推发动机的研制项目,恐怕没有我们红旗厂什么事了,看来我们红旗厂的未来还要继续迷茫下去啊!”
  红旗厂这边都这样了,最后的结果大概也就没有了什么悬念……
第489章
涡扇12
  整个方案竞标会持续了一周时间,期间不仅有各种嘴炮,同时还有科委、军队、航空工业部的各种刁钻诘难。
  这种情况都是正常的情况,唯一不正常的一点则是:同为新中推发动机的竞争方,在西南科工不断被各种“炮火”覆盖之后,红旗厂这边确是纹丝不动。
  这样的情况明显是不正常的,但所有人都知道这种情况也是正常的,毕竟两单位的两种方案比起来,完全就不是一个档次的。
  现在的情况让西南科工忙的不可开交,但所有人都是痛并快乐着,没看到红旗厂那边各种羡慕的眼神吗?
  终于在近十天的方案竞标之后,发动机大战就要落下帷幕。
  负责这次发动机竞标会议的科委丁主任也再次站了出来,对于两单位的方案也在昨天晚上有了一个结果。
  “经过长久的前期方案设计,红旗厂、西南科工都为这次的方案投入了众多的精力,两家单位的方案不错,但我们最后还是有一个结果,而科委、军队以及其他相关单位综合评定之后,决定由西南科工方案继续研制下去!”
  前面的一大段可以说都是些废话,真正有意义的只有最后那一句话,但就是这一句话却导致了两单位的不同结局。
  红旗厂或许是早就有了心里准备,特别是孟总师在听到这最后的结果之后,并没有太大的过激反应,只是淡淡地谈了一口气……
  “哎,果然还是这样,西南科工崛起之势不了挡,我们需要再考虑一下以后到底该何去何从了。”
  聪明的孟总师这半个月一直都在帝都,对于最近帝都做出的那些决策还是知道一些的。
  往日共和国航空发动机工业分散布局的形势似乎就要结束了,国家选择西南科工这样的狠角色来进行航空发动机工业的整合,本身就传递出了很多不一样的消息……
  红旗厂虽然要比420厂,331厂在技术、规模产品线上都要先进一些,但也并不是先进太多。
  要相比起共和国航空发动机单位的传统老大奉天方面,红旗厂还是不够看,毕竟现在只有手上有项目才是身份、实力的象征。
  和大势已成的西南科工比,这就更没有什优势了,西南科工手中的发动机项目现在看来就一共有了两款,还有一款共和国现役军用战斗机的主力发动机在紧张生产中,这样的规模就连奉天所都有些难以与之相比。
  虽然现在还很难承认奉天所老大地位的转移,但事实却是在奉天方面拿到涡扇10发动机技术的时候,共和国航空发动机领域老大的位置就开始了转移。
  鉴于这些情况,孟总师已经能猜出一些十年之后共和国航空发动机领域的情况了,那个时候的红旗厂、东安动力、还有其他的一些单位恐怕也将不复存在……
  在孟总师睿智的眼光穿破未来的迷雾,洞悉了中国航空发动机的未来之时,西南科工这边确实兴高采烈。
  虽然早就预料到了最后的情况会是什么,但最后结果尘埃落定之际,西南科工这边也还是压不住内心的激动,特别是杨辉内心更为激动。
  没有人能比杨辉知道的更多,想上一位面的共和国在中推发动机领域的坎坷经历,甚至在新世纪头一个十年来临之时,都还是没有新中推研制项目。
  在那个共和国的大推力涡扇:太行,都已经经过二十年的跌跌撞撞从而达到堪用标准的时候,共和国军用中推发动机项目也没有看到什么曙光。
  唯一的一个中推涡扇发动机项目却是国产化RD33这种老掉牙的产品,这不得不让人痛心疾首。
  以至于共和国要出口一款本来就是为了出口量身打造的战机之时,还得要看老毛子的脸色。
  现在西南科工来了,一切都不一样的,共和国不仅要有中推涡扇发动机,而且发动机还要比老毛子的更优秀。
  ……
  “一定,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按时将发动机研制定型,一定在94年之前拿出提供定型试飞使用的发动机成品,这一点我们一定能够做到。”
  李总师这边也是下了狠心,现在已经是八八年年底,要用五年时间研制定型一款军用涡扇发动机,虽然这款发动机已经有了成熟的核心机为基础,但研制起来依然不容乐观。
  当年的西南科工能够在短短四年时间之内拿出涡扇10发动机,原因在于涡扇10是对涡喷发动机的基础上改进,虽然这种改进连他妈都不认识,但说起来终究还是有技术基础。
  但现在的新中推它就是全新设计,已经不存在任何成熟发动机设计方案的借鉴,这完全可以算是共和国第一款从头到尾都是自主研制的发动机。
  换一个说法,应该就是从头到尾弥漫着满满的土鳖味,这才是共和国军用航空发动机完全走出自己道路的标志。
  军队自然也是知道要西南科工在94年就拿出可以用于试飞使用的发动机,还有些令人为难,但军队这边也没有办法,迫在眉睫的新一代战斗攻击也已经开始了方案设计。
  相比起现在只有两家单位参与竞标的发动机研制,新一代双中推多用途战斗攻击的项目,已经引起了国内大大小小众多飞机研制单位的目光。
  出席了这次发动机方案宣布会的刘司令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
  “你们从现在开始,剩下时间满打满算也就是最多五年半,你们西南科工任务很重。这一点我们也知道,所以才将420厂、331厂、608所全部划给你们西南科工,我们给了现在所能给出的所有人力支持,西南科工最好也不要让我们失望才好!”
  说到最后,以前一直对西南科工都是乐呵呵的刘司令,也是出奇的严厉了起来,看样子这次项目还真有这棘手了。
  成了自然是风光无限,若是期间出了些什么大问题,这西南科工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形象也要尽毁,从而又回到和国内其他单位同样的待遇上。
  现在的杨辉也必须要站出来了,为了航空发动机事业,也为了西南科工现在正进行着初期设计的双中推战斗攻击机项目,发动机只能成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3/48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