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鹰航空业(校对)第2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2/483

  “话也不能这样说,我们西南科工这次补充提出的两点技术指标,实际上也并非是只有我们西南科工才能做到。”
  面对着这次前来主动搭话的陈总师,杨辉倒是没有什么私藏的必要,一方面是陈总师话说的很明白。他知道西飞方案已经没有希望,这次来只是想要和杨辉唠唠而已。
  同时也有一种来和杨辉讨论一下,搞清楚自己方案和西南科工方案的差距到底在哪里,想要输的心服口服的味道。
  而杨辉的回答却并不乐观:“要说高机动性能的气动布局还有比我们更优秀的,数字式航电系统不是飞机的操作系统,它也可以作为一个子系统来设计,激光瞄准、红外导航系统也是如此,若是要我们西南科工作为子系统供应商,我们同样要照做。”
  听了这些,陈总师算是明白了杨辉的话,同样也算是对西南科工的实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把为了达到同一个目标的部件集成为一个严密的子系统,这就足以体现出西南科工在设计理念上的先进,单是这一点就已经超越了国内的其他单位,不服不行。
  “也就是说,你们这次提出的两个关系到西南科工方案作战能力关键的系统,是可以像机载雷达一样,能单独提取出来成为一个系统的存在,用在其它的几个方案中也是存在的?”
  果然都是干这行的聪明人,在技术问题上还是非常有敏锐性的,一说就明白了杨辉的意思。
  “是的,在常规气动布局上,我们西南科工方案应该是最优秀的,但要和611所的鸭式气动布局、洪都的变后掠翼布局相比,我们在气动上不过是半斤八两。而且我们西南科工的两大杀手锏也并非只能独有,若是另外两个方案装上我们西南科工研发的航电、激光瞄准系统。我还真看不出最后会鹿死谁手!”
第506章
眼光的差距
  送走了西飞这边前来打听消息的陈总师,杨辉心里也是有些感慨,要说现在共和国的航空工业的积累上也还算是不错了,配联合国五大流氓的身份好像也没有问题,这次的新歼竞标能同时间引来五家单位同时参与,足以见共合国航空工业在规模上已经算是相当的不错,在技术上各单位也各自形成做了自己风格、绝活。
  这次的竞标中出现了如此多的方案,并且还能都有一些令人流口水的亮点,这让李总师在台上演讲的时候也是压力山大,也就唯有杨辉在台下还算是乐呵呵地,毕竟这台上的演讲还并不能够完全体现出西南科工方案的优秀之处,西南科工方案还有一个真正的杀手锏还没有用出来。
  就在宣布会议暂时休会的第二天,天才刚刚放亮,杨辉就起床准备新的一天,这次他需要特意的去走后门,有些事并不方便在竞标会上说,军工装备还是应该有最基本的保密原则,特别是涉及到一些比较敏感的技术。
  李总师似乎也是知道了杨辉要去做什么,同样也是在一大早就起床,准备好一切之后也坐在了招待所的大厅中,就等着杨辉的到来,对于今天的行程,李总师甚至比前几天做的事的总和更加重视,只要今天能顺利见到新歼项目选型评估组,李总师有百分之七十的信心能够拿到这次项目。
  “李总师,我们走吧,我已经提前和丁主任说过了今天的事,评审组愿意给我们两个小时阐述我们的想法,我相信这两个小时的时间已经足够把我们关于战机隐身方面的研究说明白。”
  是的,这次杨辉和李总师要去走后门的原因并不一般,要说的正是关于西南科工方案在隐身方面的优势。当然,也可以说成是关于新一代战斗攻击机在作战中对隐身性能的要求,作为90年代研制的第三代战机,已经算是和欧洲双风为同一时代的东西,你没有对隐身做一定的处理,走出去你绝对是不好意思滴。
  要说三代机玩儿隐身性能,这就必须要说到在三代机上面整上隐身概念的始作俑者:欧洲联合战斗机计划。而说起整个欧洲联合战斗机计划,那里面的奇葩事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这里只需要说说这个项目在隐身以及战斗机划代上面经历。
  最开始的欧洲联合战斗机计划,那已经是八十年代才算正式开始的项目,再在此之前美帝、苏修已经前后研制出了先进的第三代战斗机,欧洲除了在幻影2000上面能刷个存在感以外,其它的就洗洗睡吧。
  为了大欧洲航空工业的未来,欧洲才有了联合研制新一代联合战斗机的想法,这就是台风战机项目的开始,而其间法国的退出项目,又自己整出了阵风战斗机的事都是众所周知的。
  作为八十年代开始着手调研、评估作战需求,九十年代初期才制造出原型机的台风、阵风,已经算是比F-14、F15、F-16晚了十多二十年的小一辈,在美帝都开始了F-22的研究的八十年代末,欧洲人肯定不会还局限于研制一款F-15那样的早期第三代战机,这才有了欧洲人开始了对第四代战斗机的研究。
  没听错,欧洲在研制双风的时候,最开始就是大言不惭的叫嚣他们研制的是第四代战斗机,这种战斗机和F-15、苏-27之流是有着本质的区别,作为新一代战斗机,欧洲双风在设计中就提出了更高的指标:首先,鸭式气动布局带来的机动性要超过常规布局的老三代机、全新的数字式航电设备也要更加先进、人性化,最重要的是,它还要有局部的隐身能力傍身。
  靠着这些远远要比老三代机优秀一些的技术,欧洲人宣称他们是在研制第四代战斗机,要真的说起来,这欧洲双风的确要比老三代机更加优秀,若是没有F-22这种东西的存在,按照欧洲双风的技术指标也的确能和老三代机拉出一个代差。
  在F-22之前的欧洲双风的影响力也是相当的大,在那个疯狂的八十年代末在,伴随着欧洲在新一代战斗机上的大动作,连苏联人都被带进了坑里面,最典型的就是苏联的米格1.44工程,同样是被苏联宣称是新一代战斗机,同样是鸭式气动布局,同样也是局部隐身设计,这样的工程项目,你很难说它没有受到欧洲人的影响。
  眼看着已经把苏联人都带了进去,似乎欧洲制定的新一代战斗机指标就要成为普世价值了,然而,欧洲佬还是少算了美国爸爸的逆天,美国爸爸的F-22一出,欧洲所谓的第四代战斗机就成了一个笑话。万般无奈之下,只能把双风改为三代半战机的定位。
  这也是三代半战机划分的由来,虽然看起来很令人悲伤,因为老欧洲在军用航空工业上的日渐没落,甚至连给自己战斗机划代的权力都没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老欧洲确实已经开始没落了。若老欧洲真的还有较大的影响力,美帝完全可以在新世纪重新给战机划代的时候给欧洲双风一个台阶下,把双风划为四代机,从而也能更加名正言顺的把F-22说成五代机。
  若是真的能这样来划分战机,相信这要远比美国佬自己为了面子搞出的那一套新五代划分法靠谱,但美帝为啥不这样做呢?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美帝不想承认欧洲双风对美系老三代机的跨代优势,一切的一切还是因为美帝的面子在那里摆着。欧洲作为小弟,给你算个半代的优势已经是天大的恩惠了,你就别一天总想到的寸进尺啦。
  欧洲双风被划成三代半,自然还是在于它在技术指标上的确要比老三代机优秀一些,而之所以要优秀一些就在于这三代半战机已经开始注重局部隐身设计,这是老三代机所没法达到的一点。现在,共和国的新一代战斗攻击机作为和欧洲双风同一时代的产品,那怎么的也要紧跟时代潮流,咱们也必须要有局部隐身能力啊!
  “我们这次之所以要单独进行汇报,在于我们西南科工方案已经和其它单位的方案在设计思想上有了很大的不同,当其它单位还在瞄准美苏两国的老三代机为目标的时候,我们要赶超的目标已经变成了欧洲联合战机计划。”
  欧洲联合战斗机计划在八十年代末期或许还没有对公众公开大部分的信息,单对于各国的同行、军队已经是属于半公开的存在,鉴于这些年共和国对外开放的原因,欧洲联合战斗机项目已经被共和国所知道。现在突然一听到西南科工方案的目标是瞄准欧洲联合战斗机技术水平而去的,军队和科委终于不能继续淡定下去了。
第507章
隐身
  “你们这次的目标是瞄准欧洲联合战斗机这一级别,可你们在技术上又要准备如何做到这一点,现在欧洲宣称联合战斗机是第四代战斗机的级别,要达到这样的技术水平,西南科工的技术能力如何做到?”
  这种颇有些吹牛逼味道的话语,就连一项比较看好西南科工的海军都有些不满了,对于西南科工这种想要为军队提供优秀战机的心情肯定是理解的,但有的时候还是要量力而行。这一点是海军这些年最直观的感受和经验,基于这种量力而行的出发点,海军装备研制一直都是小步快跑的进行,直到现在也的确取得很不错的效果。
  如此,刘司令对于西南科工这种浮夸之风就有些不满意了,在刘司令的眼里,西南科工是一家很不错、很务实的单位,而且现在还正在快速地发展中,或许是这些年发展的太快,让西南科工上下的心气优秀浮躁,作为西南科工研制的装备的最大使用方,海军很有必要提醒一下。
  “能目光长远一些肯定好的,但你们也不要看的太远了,现在还是需要符合一下我们国家当前的实际情况,要让新歼达到欧洲联合战斗机的水平显然是还不够的。按照我们之前提出的技术指标,再加上你们这次提出的两点补充指标,这就足够了。”
  话说的听起来有些太保守了,但这话也是说出了这次评审组的心里话,对于这次西南科工突然提出的高指标,连一向以好高骛远为口号的空军都有些看不下去了,空军说话却难得的委婉了一次。
  咳咳:“欧洲联合战斗机是一款以空优为主,对地为辅的战斗机,和我们这次的新歼作战定位有很大的区别,用两款战机来作对比好像也不是那么容易比较,但话说回来,就算你们研制出了欧洲联合战斗机这一级别的战斗机,想必造价也会居高不下,这对于我们军队的采购将是一个很大的阻碍,所以我们不需要那种片面的追求高指标,而是要绝对的符合需要。”
  能听到空军说出这句话来,杨辉已经表示我的人生观需要重新塑造,空军说脚踏实地根据需要研制战机,而不是打蛇随棍上的由空军再次把这新歼的指标拔高,杨辉表示有些不太适应。在良久的缓冲之后,再看李总师也没有要发言的样子,杨辉也终于准备要亲自上阵了,好久也没有再次担当过说客,杨辉还有些跃跃欲试的感觉。
  “我们说的将目标定位于欧洲联合战斗机这一级别,并不是说一上来就要到达到最后的技术水准,而是准备了一条很有可行性的连续升级路线,通过设计一个好的平台,为后续的升级预留下足够的空间,随后通过小步快跑的方式不断地对生产型进行改进,从而实现最后的先进战斗攻击机设计。”
  杨辉同样也没有想要一步到位三代半战斗机的级别,别的不说,就单是发动机推力的问题就限制了初期型号西南科工方案不可能具备多优秀的空战推重比,这也是之前李总师在演讲会上清楚阐述过的一点。
  现在再次听到杨辉重申这一点,评审组对于之前西南科工方案说的连续升级开发计划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次的项目明显就是西南科工的一个“钓鱼工程”啊,只要军队落入了西南科工这个坑里面,后续的升级改进计划就不能停了,不仅仅要在涡扇12发动机的增推力上面花功夫,同样还要继续在战机的硬件上持续投入,这西南科工各简直就是在找一张长期饭票啊!
  “连续的小步快跑吗?没想到你们昨天说的西南科工方案还不是最后的完全体,我当时还以为是你们说的是汇报上来的方案还没有做好最终的技术构架,没想到你们却是有了更明确的目标打算,这样看来你们的倒是挺有雄心壮志的,我们军队不管怎么样也都要支持啊。当然,前提是你们这次的方案能够击败其它单位,那时候我们肯定给西南科工开一张长期饭票。”
  刘司令说的很有意思,儿杨辉听的更加满意,要的就是军队这样的态度,只要有了军队的肯定,杨辉对西南科工方案的未来就能更加充满信心,但现在必须要先把一些前提事项统一提出来。
  坐了下来之后,杨辉也就进入了闲话阶段,后面说的可以轻松一点:“新歼虽然是准备小步快跑,不断地对生产型号进行改进达到最终的技术要求。但我们的改进只是说软件、发动机、武器系统等等,我们最重要的机体外形绝对不能再做大的手术,我们现在的设计中就必须要达到和欧洲联合战斗机的同一水准,局部的隐身处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局部隐身处理?这是什么意思,是要让飞机能够隐身吗?我倒是听说过欧洲联合战斗机有一个低可探测性指标,不知道这和你说的隐身性能有什么关联?”
  不愧是掌管整个共和国国防工业的科委主任,在情报信息上面绝对是相当的不错,杨辉话才刚落下,这边就能联想到低可探测性指标,而这两种说法也的确是差不多。
  对于这一点猜测,杨辉丝毫都没有反对的意思:“的确是可以这样说,隐身和低可探测性在很大的方面都可以划上等号,都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让战机的雷达反射截面积减小,而现代空战中大多都是依靠雷达来进行势态感知,减小雷达截面积自然可以达到让敌方不能及时、有效地探测到我方,在争分夺秒的现代战争中,时间就是胜利、时间就是一切。”
  杨辉说的这些已经是相当的简单、精炼,但饶是如此,评审组依然是消化了好久之后才明白了杨辉说的这一点,而当想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军队这边坐不住了,这低可探测性居然是这么诱人的东西,怎么看都是革命性的技术进步啊,作为挖空心思都想弯道超车的共和国军队,表示我就最喜欢这种东西了。
  “通过降低战机的雷达截面,达到让敌方雷达缩短对我方的探测距离,这技术的确很有意思,但你也说了这是在空战中最有用的技术,所以看起来和我们现在的新歼主要作战任务有些不大相关啊……”
  空军的话还没有说完,这边海军的张局长马上在就站了出来,对于空军的这种说法,张局长是第一个不答应。
  “这话就不对了,就在去年11月,美国就公布了一款之前高度保密中的战机,这款战机被称为F-117,根据公布的资料来看,这就是一款典型的隐身攻击机设计,这就是一种革命性的设计。既然F-117已经证明了攻击机使用隐身技术的必要,那我们有为什么要抵触在新歼上面试探性的考虑到低可探测性设计?”
  张局长这话说的有些太过了,空军也并没有说抵触在新歼上面考虑地可探测性要求,严格追究起来这已经有了一种挑起军种矛盾的嫌疑。但在这关键时刻,张局长说了什么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刚才说到的美国已经服役了一款隐形战机,这……
  看着空军、科委,甚至还有海军刘司令都惊讶地合不拢嘴,杨辉就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88年11月10日美国人就公布了F-117的照片,距离现在也不过就三个月而已,杨辉甚至还知道再有两个月,美国空军就直接在空军基地进行了真机公开,但那又如何!
  “美国的确已经服役了一款隐形战机,虽然它只是美国空军用来进行穿透打击苏联境内目标的一种攻击机,但这款飞机的存在也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既然攻击机能做到隐身,那么我们的战斗攻击机是否同样也有隐身需要。也许我们还不能达到F-117那样的变态效果,但我们也要尽可能的做到低可探测性,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新歼同样需要深入敌军腹地进行攻击,同样也是因为我们的新歼发展到最后的完全体是空地双优,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隐身能力。”
  说着,杨辉将西南科工方案为了隐身考虑所使用的设计全部提了出来:“为了实现新歼的低可探测性方案,我们使用了能够更好遮蔽发动机风扇叶片的DSI进气道,使用了外倾双垂尾,使用了……”
第508章
这才是复合材料的好处
  “通过我们西南科工的早期试验表明,战机的雷达反射源头除了机体本身会反射雷达波,发动机同样也会大量的反射雷达信号,特别是高速度运转中的风扇叶片,它所反射的雷达源则更加的多,甚至可以把它看做一个信号放大器。基于这些原因,我们西南科工采用了DSI进气道,它不仅可以有效地减轻进气道重量,我们还看中它对发动机的有效遮挡。”
  听了这里,倒是对西南科工为什么苦心孤诣地要在这次方案中用上DSI进气道更加理解了,以西南科工现在这尿性来看,作为早早就瞄准了低可探测性指标的方案,似乎采用DSI进气道也就是理所因当的。
  明白了这DSI进气道的重要性,这下就更加好说了:“听了你的介绍之后,我们发现这个DSI进气道肯定是好东西,现在就算是你们西南科工方案最后落选,我们也得要继续支持对这一技术的继续研发。但我们现在需要的不是听你们说采用的哪些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战机的雷达反射,我们最想要知道的是西南科工方案最终可以将战机的雷达反射数据降到什么级别?”
  不愧是军队主导的项目,评审组来自海空军的装备需求调研单位、军中老大,说话做事也不管你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只要最终的结果,这到是让杨辉感觉很不错,你要最后的数据那我就给你最后的数据,大家都直来直去才是最好不过。
  仔细想了想上上一位面的F-18E/F的雷达在各种性能不同的雷达前面,以各种角度面向雷达时表现出来的不同数值,杨辉也是颇有信心,要真的说F-18E/F这款战机,那绝对是所有三代机低可探测性指标中顶尖的存在,即便是欧洲联合战斗机来比,在低可探测性上依旧还不能说全面超越,这原因就在于F-18E/F不仅最开始的设计就误打误撞的把气动设计的比较有利于隐身。
  而后来的美帝在重新设计出F-18E/F的时候,那已经在隐身技术上研究多年,将一些五代机的技术用到了F-18E/F上面,自然在机体的隐身技术上就能问鼎三代机的巅峰,而这次西南科工把方案参考原型在定在F-18E/F这款飞机上,多少还是有考虑到这款飞机优秀的低可探测性表现。
  既然F-18E/F能够做到问鼎三代机低可探测性巅峰,西南科工为什么做不到?甚至同样的气动设计还会因为西南科工方案采用了更加利于隐身的DSI进气道技术,在隐身性能上说不定还能比美帝用加莱特进气道做的更好。
  “要直接评估方案的雷达反射截面积(RCS)值,我们现在肯定是没办法做到的,这些数据必须要制造出了全尺寸原型机,以及有了更加优秀的RCS值计算方法之后,我们才能真正的给出具体的数据,但我们现在也可以大致用F-18的RCS值来估算一下,毕竟我们西南科工方案在气动上和F-18比较相似。”
  杨辉也不敢给出具体的结论,但猜想要达到F-18这一级别应该还是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后来者优势所带来的增幅还是要肯定的,毕竟咱因地制宜的给出了很多不同于美国原版的设计,比如……
  等等,刚才还颇为志得意满的杨辉突然想起了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一出现就让杨辉整个人的心里都紧了起来,要说西南科工方案和美国原版方案的不同之处肯定会有,而且杨辉相信以后的设计定型之后的方案会有更大的区别。
  不过就现在看来,已经确认的大改动有进气道的改动,还有制造飞机的材料的更换,按照西南科工给出的因地制宜方案,F-18的树脂基复合材料被换成了铝锂合金材料,在力学性能上这两种材料现在好像也分不出高下,但要是说到两种材料对雷达波的不同反射性能……
  这两种材料的反射雷达波那可就是天差地别,要说这两种材料的不同之处,就很有必要先分析一下雷达的作用原理,只有分析明白了雷达的作用原理,就能知道让杨辉心惊肉跳的原因。
  首先,我们知道雷达能探测到目标是靠发射电磁波后接收到的反射、散射回波来定位,而纯电磁波的散射和反射的机理是什么呢,是一个皮球打在墙上弹回来吗?
  答案:显然不是。
  原因是电磁波遇到导电物体之后会产生二次辐射,就是说电磁波照射在目标上,会在目标表面激励起表面电流,这些表面电流作为二次辐射源,产生电磁波再传播出去,从而产生了反射或散射,这些反射回去的电磁波被雷达的发射源接收到,这样就能够探测到前方是否有敌机的存在,实际上雷达接收到的回波并不是它自己发射出去的。
  利用雷达的这种工作原理,甚至美帝给F-22的机载雷达开发出了被动探测能力,这种被动探测能力说来也简单,既然雷达探测目标是通过接收二次电磁波完成定位,如果是敌人雷达主动发射出来的电磁波,还能不能被自己的雷达接收呢?
  答案当然是:能,只要雷达接收器的波段对口就没有问题,以F-22强大的隐身能力可以在对方的战机的雷达区域内实现隐身,敌方发射雷达无法探测到F-22,但是F-22却可以接收到敌方发射的雷达波,从而做到不用F-22自己发射雷达波也能实现对敌机的探测。
  好了,不多说F-22的那所谓的被动雷达探测能力,回归雷达作用方式这个本来的问题。都知道了飞机大部分是金属做的,而金属则是良好的导体,其产生的表面电流当然很大,因此二次辐射的反射就大,会被雷达轻易探测到。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雷达的工作是要靠敌机的金属表面产生二次辐射后进行探测,那若是敌机在制造的时候用的不是金属材料(导电材料)又怎么办呢?需知,那最早的飞机都是用木头做的“玩具”。
  制造飞机的材料不是金属(导电)材料就不会产生二次辐射,没有电磁辐射,就连回波都没有产生,你如何探测到敌方的位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2/48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