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鹰航空业(校对)第4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2/483

  然而杨辉这话说的也完全没错,杨辉只要愿意,甚至都可以把进度说成是已经投入了正式商业运营,并且在国内有一定的服役,毕竟中航西南的宽体客机是从MD-11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MD-11也算是一款比较成熟的宽体客机。
  所以,杨辉心里面是对此还是挺满意的:“没错,我们的宽体客机项目原本也并非是完全从无到有的自主研制,其实我们的项目也有一定的参照原型,甚至我们还得到了原厂的资料,现在的预研工作主要也是对这款飞机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第980章
中了邪的三发机
  对于MD-11这款中了邪的客机,杨辉在心里其实也是有些发毛,毕竟这款DC-10/MD-11飞机的事故率简直是高的可怕,而说到MD-11的时候,肯定也不能少了它的前辈DC-10客机,因为实际上这次中航西南看中的目标在定位上和DC-10要更像一些,而并非是MD-11的设计。
  早在六十年代,为了满足民航公司提出的新要求,洛克希德和当时的道格拉斯公司分别推出了L-1011型和DC-10型设计,用以填补波音747为代表的宽体客机与波音707为代表的窄体民航客机之间的市场空缺。
  而在DC-10和L-1011那个时代,由于“60分钟规定”的存在,美国航空公司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要求道格拉斯公司更改设计,通过多增加一台发动机来合理规避FAA的“60分钟规定”,而且也理所应当地认为三台发动机的起降性能上会表现更好,所以DC-10的方案就变成了后来人们所看到的三发设计。
  不过麦道的设计师们似乎也只是简单地在DC-10的垂尾根部又加上了一台引擎,而这样的三发动机设计更改,最大的好处就莫过于整个后机身无需再做太大的设计修改,而且相较于机尾引擎“埋入”后机身的传统三发飞机设计,外露的垂尾引擎对发动机的维护也多少有点“方便”之处。
  然而成也三发、败也三发设计,也正是这个“再加一台发动机”设计更改,在日后则被指为是导致DC-10以及继任者MD-11系列飞机操控稳定性差,重心不稳定的问题根源,甚至被认为是重大设计隐患,再加上DC-10也确实在服役生涯中暴露出了诸多设计上的缺陷,比如DC-10的机尾货舱门的设计问题,之后是通用公司的CF-6发动机引擎风扇叶片脱落导致苏城空难。
  也就从此时开始,这个DC-10就如同中了邪,似乎也像是被诅咒了一样,开始了它空难大王经历,在整个1979年期间,DC-10在年内连续发生三起重大事故,这三起事故则共计造成605人的死亡!当然事后也查明了,这些意外的起因与飞机本身的设计实际上并无直接关系,但美国联邦航空局方面还是以安全为理由,要求全球的DC-10全部停飞。
  所以,不管是道格拉斯时代的DC-10客机,还是之后合并入麦克唐纳公司新设计的MD-11系列,这就是两款中了邪的民机,所以这也让杨辉在心里多少还有一点点的虚,虽然他本人也清楚这个故事里面有很多的细节都有待商榷,甚至整个故事背后都有些网络段子的味道。
  你实际上要公正一点来说,在DC-10的“空难”事故中,其中很多并不是由于飞机设计上的缺陷所导致,很大一部分空难是由于飞行员的人为操作失误所导致,或是因为恶劣的气象原因,甚至是航管部门的指挥失误,又或者还能遇到炸弹爆炸这样的恐怖袭击所致。
  整个DC-10/MD-11系列的事故高发,重大空难频发是即成事实,相对而言的波音、空客飞机在空难次数上也同样是不少,只不过它们没有像DC-10那样正好可以在一年之内爆出三次空难,最多还连着死掉了六百多号人,大概这就只能算是麦道的点子太背,不过这所谓的“中了邪”肯定也有波音、空客在外各种雇佣水军煽风点火有关系。
  作为正儿八经的航空工业从业人士,要是真的被空客、波音搞出来用于骗不明真相吃瓜群众的段子给乱了心智,这肯定就是年度最大的笑话了。
  反正不管如何,DC-10/MD-11都已经算是相当成熟的宽体客机平台,对于中航西南这种初次进入宽体客机领域的初哥来说,保证飞机不会出大的问题才是当务之急首要之处,用麦道“中了邪”的成熟设计机型做改进,这远远要比全新研制或者和安东诺夫去搞什么安218来的要更加靠谱太多。
  总体上来说,中航西南选择在麦道的遗产MD-11基础上改进出一款双发宽体民航客机肯定是没有问题,毕竟这时候的中航西南已经拿到了几乎全部的设计与生产资料,选择在MD-11的基础上发展一款宽体客机是最合适不过,当年麦道在设计的时候双发改三发做的相对比较简单,这也同样导致了现在中航西南要把三发改回双发的时候不会有太多的麻烦。
  现在也别说安218这种还在图纸当中的货色,你就算把伊尔96这种飞机拿来同中航西南合作,也同样不会引起多大的波澜,杨辉这人其实没有别的长处,反正就只是认准了一条道路之后就一头扎到底,最后到底如何是一回事,但至少不会因为中途受不住诱惑而搞出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样的笑话。
  金琴科到了这个时候也大致明白:“一款已经有了全部设计资料的宽体客机,那应该就是麦道公司之前带来的MD-11了,说起来这款飞机也算挺有潜力,改一改之后我们还是能够继续把它推向市场,这款飞机很多设计缺陷都已经暴露出来并且克服,唯一还没有解决的发动机问题,也可以选择通过取消掉机尾发动机,改为常规双发动机布局来解决,这样在飞机的航向控制上面就会有很好改善。”
  不愧是专业的飞机总设计师,在知道了安218合作没有希望,未来是MD-11魔改型的天下之际,也是果断地选择了在其位谋其政,赶快转变好自己的角色,做好飞机总设计师的本职工作才是正事,也开始谋划着对MD-11的改进计划。
  也不得不承认金琴科是一位很不错的总设计师,能够敏锐地感觉到MD-11在设计上的不足之处,并且给出了改进措施,最重要的是这改进居然还和之前联合客机公司多次调查国内民航公司需求之后所得出的结论不谋而合,这样看来就真的是人才啊!
  但是话又说回来,MD-11使用了三台28吨推力的CF-6或者PW-4000系列的发动机,那单台28吨的推力综合起来就是74吨的总推力,真的要打算使用两台发动机来达到之前三台加起来的推力,这至少就需要单台35吨的推力。
  对于这样的发动机,现在中航西南也还只能欲哭无泪,现在能够提供使用的只能是波音777配套的三款发动机:GE-90、瑞达800、PW-4000系列,这些发动机要说提供给共和国研制的宽体客机使用,反正杨辉觉得还挺悬的。
第981章
中短程宽体客机
  波音777客机,这款作为波音公司在90年代推出的双发远程宽体民航客机,定位上主要是看中了747与767之间留下的市场空隙,项目在90年的时候,由波音公司正式立项研制工作,超高效率的波音777项目部只用了区区五年的时间,到95年就直接拿到飞机的适航证,并且还将首架飞机交付首发用户美国联合航空公司使用。
  那么作为双发中远程宽体客机,波音777客机实际上的对手就是A330/A340这两款飞机,肩负着力挽波音767客机在竞争中节节失利的败退之使命,事实也确实如同之前波音所预计的那样,波音777定型服役之后不过十七年的时间,2012年就完成了总计1000架的生产数量,这数字在宽体客机市场来说已经算是很了不起的一个数字了。
  至于说后来的A350与B787之间的战争,那差不多就算是另外的一回事了,反正现在的波音是直接打出了777来对抗A-330/340两款型号,至于这款飞机的性能到底牛逼到了什么程度,订单能够反映所有需要的数据。
  首先波音777这款飞机采用三级布局的时候,在载客数量上可以达到300人,后续型号的高密度布局则是达到了450座,航程上则是9000-14000千米之间按需选择,飞机的航程最低能覆盖整个美国内陆,然后下一个级别的航程是横跨大西洋,最后航程最长的型号则可以直接横跨太平洋飞机,所以这算是不择不扣的中远程洲际宽体客机。
  所以在这航程、载客上的综合要求之下,波音777的吨位自然而然的就要飚上去,而飞机所配备的发动机推力也覆盖了从最小的28吨一直到顶级的50吨,可谓是把整个民航飞机所使用的超大涵道比涡扇的发展推动到了一个全新水平。
  对于此时的中航西南而言,MD-11确实有潜力做成一款和波音777争锋的机型,不过这个任务指标完成的时候就显得有那么一点点尴尬,整个MD-11飞机航程最远的一款也才11000千米,要说横跨大西洋是没有问题,但是要说横跨太平洋的时候就会稍微显得有些尴尬,至少在航程上还不够。
  这一位面的共和国国内采购MC-11时,那就干脆是采购的中等航程的9000千米航程版,通过在夏威夷经停一次之后就能够直飞美国中西部城市,而并非是777那种只能一口气飞到美国东海岸的城市,之后再转乘其它客机直达美国各大城市的类型。
  仅仅MD-11时代在航程上就显得颇有些尴尬了,现在到了中航西南手上就更加没有可能直接往波音777的级别靠过去,至少在杨辉看来这暂时是不靠谱,以后若是在宽体客机领域真的能够发展起来,那就再说其它的。
  只要知道现在中航西南通过对各大民航公司的调查之后,已经有了最后的靠谱结果,对于现在金琴科提出将三发改双发的设计方案,很多情况下都会简单的以为中航西南会采用更大推力的双发来保证之前三发所提供地同等推力,只不过这样在杨辉看来就属于很不明智。
  真要是简单粗暴的采用两台30吨级的发动机来换掉之前的三发设计,这飞机实际上就成了和波音777刚正面的一款中远程宽体客机了,要知道MD-11的机身截面其实也不小,刚好6.2米的机身直径比起波音777那6.19米的机身直径有区别吗?
  真要是打算使用两台30吨的发动机,那么不好意思,这就是一款和波音777-200一模一样的客机,中航西南作为新人就直接去和老牌的民航巨头硬碰硬,最终的结果恐怕也很难保证逆袭成功,相对而言杨辉实际上更愿意选择差异化竞争路线。
  “我们的宽体客机肯定是一款双发机,这个肯定不存在争议,问题是在于经过公司多方面的考虑之后,再加上航空公司的相关建议,我们的飞机不需要MD-11那种超过300座以上的布局,而且也不需要做跨洋飞行任务,所以这就是一款载客在240-320人之间的客机,航程也要控制在6000-9000千米之间,而这样的一款飞机对应在市场定位中的对手是谁,想必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宽体客机先不说载客数量,单说这6000-9000千米的航程定位就属于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就算找遍所有的民航客机序列也只能找到一个对手,也就是来自空客公司的成名之作品:A300/310系列客机。
  A300客机作为空客公司的发家基础,不仅在于其技术优越之处,本身在定位上独到的地方也是相当之多,而A300之所以能够成功,肯定也因为这一市场定位的客机是客观存在并且有相关需要,要不然空客公司也不可能靠着这个项目大获成功,并后续还推出了升级版的A310客机。
  空客公司的成功经验,是所有有志于在客机领域异军突起的制造商必须要研究,安东诺夫设计局早在苏联时期就有想过要军民结合,所有这才有了一系列的宽体客机:安218、安418等等项目,至于金琴科肯定也是对空客公司那一套成功方式很清楚。
  手上已经不动声色地把茶几上的信件拿了起来,按揉几下之后还是长长地一阵叹息:“A300客机吗?我们这次把飞机定位到空客A300这一级别肯定是正确的,首先A300/310都已经是十年前的产品,技术上也没有听说空客公司要对这两款飞机进行大的升级换代,我们现在新研制一款定位在同一市场的客机,应该是有一定的机会拿到市场。”
  6000-9000千米航程的宽体客机市场算是一个砍,定位在这个市场区间的客机一般也就只能在地区之间做飞行,而要想跨洲际飞行则是挺困难的,但好在同一市场定位的飞机不多,除了空客A300之外就是波音757窄体客机,不过757的载客仅仅是200座出头,这和中航西南计划中的宽体客机不会有大的冲突。
  再之后是9000-15000千米级别的宽体客机,而那家伙简直就是群魔乱舞,首先A330算是一代霸主,波音的B767只能偏安一隅,而更新的波音777已经投放市场,并且杨辉也清楚地知道这家伙投放市场之后也是势不可挡,再往后的A350/B787则是完全把这一市场彻底地搅浑,到时候中航西南小胳膊小腿儿可经不起折腾。
第982章
老大难的问题
  既然决定了要做一款定位和A300/310相似的客机,那么飞机在最大起飞重量上面就不用再继续像MD-11那样,搞得飞机最大起飞重量高达到270吨,这样明显就不是一款中短程宽体客机该有的样子。
  就还是说空客的A300/310,这一系列飞机在最大起飞重量数据上,一直都是在140-170吨之间徘徊,现在中航西南要做出同样定位的一款宽体客机,虽然这边的机型在机身直径上要比A300的5.64米大了接近0.5米,这样肯定会导致飞机机身的表面积更大,最终飞机重量会有一些增加。
  但是还有一点必须要承认,A300/310在机体制造上所使用的材料还依旧是用早年老式的铝镁合金来制造,但是现在中航西南在开发飞机的时候就不一样,随着结构设计能力的进步,相关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飞机的空重是肯定要有所降低的,所以这一加一减之下,两款飞机的空重上面可能会差的不是太多。
  再往后涉及到的就是因为中航西南这边的宽体相比起MD-11而言,考虑到航程上的降低、载客量的减少,在MD-11机身55米长度的基础上完全是可以砍掉10米的长度,甚至连机翼都可以再优化设计一下等等,最后只需要把机身长度控制到45米,这样的一款中短程宽体客机在载客上甚至也都还要比A300系列多,毕竟机身截面多出0.5米就意味着单排座位布局最多可以到10人,而每排多安排1人就意味着载客总数上可以多出二十多人。
  相比之下的安218,这款飞机的机身截面和空客的宽体客机没有太多的差距,最后设计出来的飞机也不见得会有多好,这还远不如中航西南现在手中的MD-11魔改计划来的更合适,到时候只要发动机方面能够保证,项目成功的可能性几乎就是十之八九了。
  至于真要说到发动机的时候,这还真就不得不说它确实是一个老大难,这次中航西南也只能想办法寻找外援,至少国内在十年之内应该是拿不出一款推力在25-35吨之间的民用超大推力涡扇发动机,那东西涉及到太多方面。
  这里面的原因肯定是不少,其中最重要的还是那句话:安全!
  首先要明白这宽体客机之所以受欢迎,那是因为它一次载客多,而载客多的最终目的就是降低单位乘客的飞行油耗,最终起到降低飞行成本的作用;而在宽体客机当中,飞机又逐渐地往双发动机方向发展,这同样也是因为双发的油耗相比起四发、三发的油耗可以做到更低,最终的结果依旧还是飞行运营成本降低。
  随着双发动机成为民航公司普遍追求的方向,民航公司对发动机的可靠性也提出了更加严苛地要求,毕竟这一架宽体客机起飞就是好几百号人命,出一次空难就是难以想想。
  双发机时代对飞机安全要求的提高,自然航空公司就会选择有经验、发动机质量可靠的老牌航空发动机三巨头所提供的动力系统,这样一来新公司所研制的超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就算再好,也难以打开市场。
  工业设计制造领域就是这样,涉及到人命问题的时候,只要是正常的人都会慎之又慎,因此现在杨辉更愿意选择使用三巨头提供的航空发动机,至少这样能够帮飞机方面先站稳脚跟,至于发动机方面能不能一起发展起来,杨辉还有另外的计划。
  而要说到发动机的时候,杨辉觉得这时候乌克兰确实还可以再继续装逼一段时间:“我们预计的中短程宽体客机最大起飞重量在150-170吨左右的位置之间,因此使用的发动机就不需要有太大的推力,之前安218计划使用的D-18TM发动机完全够我们使用,在这方面倒是可以加深合作。”
  对于D-18T发动机,中航西南其实已经有了全套的技术资料,甚至还对这款发动机做过很多的研究,一开始那边技术资料到手的时候,联合航空发动机甚至就打算过在D-18T的基础上发展共和国自己的超大涵道比民用涡扇发动机,要按照罗罗公司的路线走准没问题。
  但是在随后的一段时间,联合航空发动机公司内部就出现了不同声音,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实际上是并不支持在D-18T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超大涵道比民用涡扇,这理由也很充分:同样走三转子路线,罗罗在技术积累上远强于联合航空发动机公司,甚至乌克兰那边原厂也比不上罗罗方面,而按照同样的路线来发展民用超大推力,最终也只能在罗罗的屁股后面吃灰。
  相应的,反对D-18T的一方也有自己的方案,在624所那边已经有了完整的航空发动机核心机开发经验,并且各种技术储备也不算少,既然624所能够研制四代军用大推涡扇的核心机,那么要打算研制一款民用超大涵道比涡扇的核心机也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
  况且这时候联合航空发动机公司的当家人已经不是之前的白老所长,而是由624所在此之前的刘大响院士当家,刘院士出身624所,并且自己还是共和国航空发动机核心机事业的先驱,再加上624所已经成了整个联合航空发动机公司实质上的技术核心,在这样的强大影响力之下,624所那边会放过研制一款超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核心的诱、惑,转而去支持山寨、吃透D-18T发动机之后不断优化的路线?
  说实话,虽然D-18T这条路可行,但考虑到屁股决定立场这个永恒不变的道理,最后的结果很明显就是D-18T发动机的资料到了联合航空发动机公司之后,虽然也有组织对这款发动机的研究,比如D-18T发动机的树脂基静子叶片技术,然后是相应在该技术上发展带钛合金前缘的复合材料风扇叶片。
  对于联合航空发动机公司内部大争论,杨辉破天荒的没有太多地插手,因为这次也算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从安稳的角度出发,走D-18路线没错;但是从联合航空发动机公司的技术继承,以及对超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全套技术掌握,打牢后续技术基础的方向来看,发动机要全部自主研制也同样是应该的。
第983章
还是绕不开三转子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即便是走D-18T的消化、吸收、创新路子,整个项目没有十年的时间也是不可能拿出堪用的发动机,退一万步来说,就算用十年时间完成了D-18T发动机的消化吸收工作,能够拿出一款基本满足要求的发动机。
  等到时候2005年左右,虽然国内的民航事业已经发展起来,对中短程宽体客机的需求也上来了,但国内民航公司还是那句话:发动机没有经过市场的长期考验,在安全性、可靠性方面都还没有保证,那时候也依旧不会有几家公司愿意采购国产的航空发动机。
  所以2005年的时候推出国产的超大推力民用涡扇发动机,几乎也是很难找到对应的民航公司来当小白鼠,所以就这个时间节点来说本来就不对,在综合各种原因之后,要想保证中航西南的宽体客机业务顺利发展,有的时候还是应该多多考虑一下客户的需求,一款民航飞机要是不能满足民航公司的要求,这样的飞机肯定是没有前途。
  再那么再回到杨辉和金琴科之间的谈话,这说到了D-18TM发动机的合作问题,金琴科原本已经对中乌航空工业合作不抱希望的心又一次动起来,毕竟这发动机的合作也不算小项目,民航飞机行业中除了整机的研制以外,其它的也就属发动机最重要。
  一想到D-18TM发动机,金琴科就各种激动:“D-18TM是一款好发动机,这是在D-18T的基础上针对民用需要,并且又增加了推力之后的型号,之前安218计划中的最大起飞重量和公司计划中的中短程宽体客机一样,都是属于170吨的级别,所以之前为安218准备的发动机型号可以不做其它的改进直接使用,早年我所知道的是D-18TM最大推力为26吨,我想这各方面都应该能够满足使用要求。”
  对于乌克兰方面在D-18T系列发动机方面的研究,杨辉还算是比较认可,首先是D-18T这款用于安124的基础型发动机推力就已经达到23.4吨,而要说D-18TM这款改进型方案则是在苏联时期就已经开始,虽然这款发动机后期得到的投资不多,但是通过这期间快接近十年时间的研究之后,发动机要多增加3吨的推力应该是不成问题。
  又或者更加干脆一点,即便最后D-18TM没有研制成功,就用最大推力23.4吨的D-18T发动机作动力系统实际上也能够用,反正只要有了D-18T/TM发动机,后续飞机的研制中虽然可能会有一些坎坷,但想必是不会面临没有发动机使用的尴尬境地。
  杨辉也接着说到:“没错,我也觉得D-18TM发动机还算是不错,之前为按218做配套的时候,已经在这款发动机的改进上面下了很多的功夫,我想发动机的研制进度应该也比较快了,再考虑到安218的下马已经不可避免,现在能为D-18T发动机找到一个新出路,我想你这次也算是有所收获。”
  对于乌克兰那边,杨辉能够想到还可以利用到的地方也就是这些,其它方面还真就没有什么可以看上眼的,甚至在杨辉的心里实际上D-18TM这款发动机都还并不太待见,因为这款发动机的性能在很多方面都还不是最适合,在杨辉看来最适合中航西南宽体客机使用的发动机应该是罗罗公司的RB-211。
  RB-211作为罗罗公司在超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领域的成名之作,正是这款发动机才把罗罗公司推上了超大涵道比发动机三巨头之一的宝座,后续的瑞达系列发动机也都是从RB-211发展而来,所以RB-211对于罗罗公司来说算是镇店之宝。
  杨辉之所以选择罗罗公司的RB-211发动机,而不是通用或者普惠的CF-6/PW-4000系列,这里面的原因其实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RB-211发动机在共和国这边已经有了很大的市场占有率,再加上罗罗公司丰富的经验积累,在三巨头所产的航空发动机当中,罗罗公司的发动机可靠性最高、油耗最低,算是超大涵道比涡扇中的王者。
  在共和国的民航界,所有服役中的超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里面,也同样是罗罗的RB-211要更多一些,因此基于这些现实原因,使用RB-211发动机作为中短程宽体客机的动力系统,会带来很多的便利以及好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2/48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