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穿越时代(校对)第2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0/630

  “……对了,我出门在外的这段日子里,福建地面上的情况怎么样?”黄石继续吃着丸子,同时问道。
  如果是在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宫廷里,后宫嫔妃是严禁干涉政务的,连谈论都不行,违者立即杖毙。不过在黄石和髡贼这边,“妇女能顶半边天”可不是说着玩的笑话——否则就等着那一干女元老发飙吧!
  按照黄石的说法,如果连自己朝夕共处的老婆都信不过,那么世上还有几个人可以信任呢?
  “……不是很好,自从那些工作队开始下乡征粮、丈田之后,就一直冲突不断。就连想要讨回福宁军卫所原本的军屯田地都很困难。年初的时候,咱们才只放出几丝要丈田的风声,还没怎么动手呢,成百的秀才举人就涌进了泉州城,举着孔夫子的至圣先师牌位上街来摆破靴阵,差点打进衙门里来!”
  ——明朝读书人的“破靴阵”,可不是那种很文明的游行抗议,而是更加类似后世的广场运动和颜色革命,以颠覆政权(虽然只是地方衙门)为目标,仗着士人的特权,什么揪打官差、火烧衙门都干得出来!
  “……居然敢闹到咱们家门口?当时我大概已经出征琉球了吧。后来怎么样了?”黄石好奇地问。
  “……还能怎么样?金求德立刻带了一个营刚剃头的新兵上街,对着这帮读书人一通排枪打过去,就什么事情都没有了。不过死了区区八个人,孔夫子的至圣先师牌位就丢了满街,逃到不见人影!还说什么士人风度、铁骨铮铮呢,啧啧,论胆子,这帮假道学连那些乡下那些结寨作乱的土财主都不如!”
  做了妈妈的赵二妹子撇了撇嘴,不屑地说道——自从她那个当通判的哥哥死得不明不白,又在临高“髡贼”那边接受了一堆“打倒孔老二”的教育之后,再结合亲身经历和丈夫的立场,她已经对这些假仁假义的“文曲星”再也没有了半点敬畏,而是完全认同了“髡贼”对明朝士人的偏激看法:废物和蛀虫而已!
  黄石听了倒是觉得很正常——明朝读书人虽然自诩傲骨,但如天启年间左光斗那种铁血节烈,对酷刑甘之如饴的斯文壮士,毕竟是极少数之中的极少数,多数的人充其量也就是打个太平拳的勇气。如果明朝读书人都跟后世某些信真主的疯子一样热衷于当人肉炸弹玩自爆,那么满清哪里还能入关得三百年天下?
  “……眼下咱们也还没在全闽派出工作队,只是清丈了霞浦和泉州附近的两块地盘,就已经不得不让一个知县,两个县丞‘被病故’了,秀才举人之类更是弄死了不晓得多少。最后只得编造了一场瘟疫才勉强糊弄过去,可还是不断有士绅铁了心跟咱们做对,明明坐拥家财万贯,却连一个子儿的税也不肯交!”
  说到这里,赵夫人忍不住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哎,在辽东,在长生岛,大家都知道梳辫子的是敌人,留着头发的是自己人。在福建,却到处都是敌人,有些人明明你刚救了他们的命,他们非但不会有丝毫的感激,还要反过来捅你一刀!更让人想不通的是,农业合作组去年在几个村子派农技员下乡,免费推广高产种子、农药化肥和农业机械,让那些土财主们的亩产翻了一倍。可是等到收税的时候,还是大半都死命抵赖,甚至还企图绑架农技员当人质的!真不知他们的良心是怎么长的!”
  “……良心是怎么长的?这伙人根本就从来没有过半点良心,哪里还长得出来?”黄石冷哼一声,杀气腾腾地说,“……本帅和元老院执委会也没有横征暴敛,不过是让他们按照田亩多少如实缴税罢了,居然还敢明火执仗地闹事,真是敬酒不吃吃罚酒啊!既然他们那么喜欢用生命作死,那么本帅又如何能不遂了他们的意愿?管你是状元还是探花,管你是退休侍郎还是退休尚书,一律给本帅抄家灭门,再办个公审大会分田地安抚民心,然后再上报一个海寇袭扰、全家尽没!看看他们的脑袋有没有本帅的刀子硬!”
  说出这番杀伐果断的话语之际,黄石的心中充满了一股恶意的畅快,仿佛昔日的憋屈都为之扫荡一空。
  过去的黄石曾经很年轻,很看不起古人,觉得凭着超越时代的见识,自己一定能玩弄他们于鼓掌之上,更立下了惊天动地的大志:要谋朝篡国,要标榜史册,要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结果在辽东战场上,面对着后金八旗和东林文官这一对内外交逼的敌人,黄石终于发现自己是那样的无力。就好像是孙猴子面对如来佛的五指神山一样,黄石感到自己怎么跳也跳不出对方的计算,怎么挣扎也不能扭转颓势分毫。
  ——无论你在前线打了多少胜仗,把敌人逼到了何等窘迫的地步,后面那些脑子不知道怎么长的文官们,都有本事把整个战局在一夜之间败坏掉,顺便再把丧师失地的罪名,重新回头栽到武官身上!
  这种难以形容的失落感,让黄石经常忍不住想要指着那些文官大喊:你们不给自己人捣乱,会死么!
  但是没有用,以文官为首的各路猪队友,还是一直坚定不移、乐之不疲地给自己人捣乱,给敌人送分。
  又过了一段时间,黄石才渐渐发现,无论嘴上说得多么冠冕堂皇、忠君爱国,大明的文官从内心深处都没有把武官当成自己人,而是当成了比建奴更危险的敌人!
  所以,他们把帝国的战争机器套进了所谓的督师制度:监军文官负责大地总体战略,兵力部署、还有在什么时刻、什么地点和什么敌人打仗,也都是文臣决定的;监军太监负责全军地粮草供应、军饷的发放、以及各种辎重和武器的运输和分配;而具体的攻城、防守、排兵布阵、野战克敌这些工作都是武官的。
  从文官的角度来说,这实在是一套绝妙的军事体制,如果能打胜仗的话,首功自然是负责战略的文臣,中国自古就高度强调战略的决定性作用,尤其以文官为甚;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胜利后监军太监的功劳自然也少不了;而武将的功劳只根据人头来算。而如果打败了的话。那这个时候文臣就不承认战略的巨大指导意义了,战败的罪责肯定要由武将来背,因为武将是具体指挥战斗过程地,肯定是这帮丘八把好好的计划搞砸了;如果武将战死了,那文官一般也能把责任推给监军太监,肯定是这帮阉竖贪污了盔甲、军饷,要不就是他们出于本能的害人习性而没有发给军队足够的粮草,才导致了失败。
  总之,无论战争是赢是输,文官都只有赏而没有罚,武官却连军饷都经常领不到,只能依靠打家劫舍来过日子,从而揽上一身污名。文官就可以打着正义的旗号弹劾攻讦,把立了功的武官重新打下去。
  自从万历末年以来,边事频繁,朝廷不得不对武将越来越倚重。在朝中君子们的眼里,各路武将就好像是那被镇在五指山下的孙猴子,眼看就要跳出来了,所以越是能打的将领,诸位君子就越是要往他们的头上贴封条,镇压在下面磨上五百年的性子,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这么搞的话,外战能赢才有鬼了!
  且不说发下来的武器还尽是些打三枪就炸膛的火铳,砍两刀就卷刃的雁翎刀……根本就是让你送死啊!
  所以,作为一名武将,黄石无论是为了拯救国家和民族,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个人野心,只要一直在他们制定的这个极度不公正的规则里玩下去,就永远都没有一丝成功的希望。唯有将这腐朽败坏的一切统统都推翻捣毁,建立一套更加先进的全新社会体制,或许还有几分挽回民族气运的可能!
  凭着黄石的能力,顶多可以做到前者;但再结合上临高五百穿越众的力量,或许就可以实现后者了。
  所以,当五百穿越众降临这个世界之时,黄石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归集体,哪怕不能当老大也无所谓。
  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变革,都势必会引起既得利益者的垂死挣扎,以及各种哀鸣狂吠。
  在这一餐饭吃完,赵夫人把残羹剩菜撤下去的时候,黄石的亲卫送来了福建巡抚邹维琏的一封信,黄石皱着眉头点起蜡烛,把信封拆开来一看,却发现里面没有正文,只有两张字条。其中一张是“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另一张则是“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但字条上都盖了邹维琏的巡抚大印。
  “……即使已经明知道对本帅无计可施,却还要用这等哑谜来质问本帅,到底是想要当戚继光,还是想要当黄巢吗?呵呵,这个倔老头儿啊!”黄石淡淡一笑,正想要再说些什么,却突然被一阵此起彼伏的钟声给打断了思路。有些茫然地回头一看,才发现随着夕阳的西沉,泉州城内的各种庙宇都发出了洪亮的钟声,不同宗教的神职人员也都放声歌唱,向天空挥舞着双臂,抒发着他们对神灵的无限赞美和敬仰。
  ——自从大明开放海禁以来,各国商人都纷纷来到泉州进行贸易,到天启年间,选择在此地定居的阿拉伯和欧洲商人总数已经超过数万,几十年以来,泉州城内除了传统地中国庙宇外,还修筑起了全新的清真寺和教堂。至于泉州港内,更是停靠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船舶,虽然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但市面上仍是一片繁华,店铺纷纷点起烛火,大批的市民和商旅也在街头驻足流连。
  就在福建总兵行辕墙外的街道上,脸上挂满幸福笑容的男女川流不息地经过,不时还能听到孩子们的嬉笑。街上的人群,幸福、安详、和平,而且无忧无虑,海港入口处。一艘迟到的帆船正缓缓地驶向泊位,风帆正轻轻地落下,如果你侧耳倾听,仿佛还能听见船上那些水手因为到家而发出的喜悦歌声……
  从楼顶俯瞰着熙熙融融的街景,黄石的心中却知道,如果他不能改变这个时空的话,那么最多在二十几年后,这街头满满的人群。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天真可爱的儿童,无论是朝气蓬勃的青年男子、还是怡然自乐的垂髫少女,平均每三个人里就要被杀死两个……
  这样的惨剧不仅仅只会发生在泉州一地,而是整个神州大地都会陷入血泊,闽浙沿海数以百计的造船厂会和船只一起被焚毁,沿海三十里内每一个活着的人都会惨遭杀害……
  为什么我们的民族要遭受这样的灾难?为什么我们手无寸铁的人民会被杀戮?为什么我们的文明要承受这样的逆转?
  是谁在姑息养奸,以致养虎为患?又是哪些人在出卖我们的国家,还把我们人民推向苦难?
  那些道貌岸然的东林君子,或许会舌灿莲花地将一切归咎于流贼和天命。但黄石却绝对不会这么想:
  ——古往今来,不管是哪一个团体、组织、国家或者是阶层,它们的崩溃都是从内部开始的。用《红楼梦》里贾探春的话来说就是:你们就闹,使劲的闹。外人没抄过来,你们先自己抄起自己人来了。
  ——大明王朝的崩溃,直接原因是起始于财政崩溃,而明朝的财政崩溃,则是因为地主官僚集团肆无忌惮的侵吞国家利益。前期还能进行改革来缓解问题,到了明末,无论朝廷采取什么样的税收政策,都已经不能保证国家的利益了。因为大明王朝管理国家,依靠的就是这个已经彻底腐朽病态的地主官僚集团。这就像用耗子看粮仓,用馋猫看渔场一样,无论如何也不能避免国家利益被地主官僚集团所侵吞的下场。
  在如今的黄石看来,大明王朝的上层,包括宗室,贵族,地主和地主出身的官僚集团,这些既得利益者利用权力不断的侵蚀着大明王朝的根基,即使在面对农民起义和外族入侵的情况下,也仍然丝毫不会考虑国家的整体利益,只会继续肆无忌惮的疯狂掠夺,几乎到了心理和生理双重变态的程度——他们的罪恶让国家倾覆、让文明湮灭、让百姓遭受苦难!对于这些败坏中华气运的民族罪人,无论是最后落得哪种下场,对他们都是过分的仁慈。哪怕是用希特勒对待犹太人的手段干掉他们,那都得叫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
  对于这些人,黄石已经在心里给他们暗中判处了死刑——如果他们不肯及时改弦更张的话。
  “……我从来都并非嗜杀之人,我也从来没有背叛过这个国家。从我小学识字起。老师就教育我:永远热爱你的民族、永远热爱祖国的人民。哪怕是粉身碎骨,我也不能站在亿万百姓的对立面……”
  看着福建巡抚邹维琏的字条,曾经屡破建奴、“格杀努尔哈赤”的大明英雄黄石,对自己默默说道。
  ——英雄身负朝野海内之望,魔王胸怀席卷六合之志。
  真的,有那么一阵子,我其实是很想做一个英雄的,很想要中兴大明,开万世太平。
  但残酷的现实,却迫使我不得不去做一个颠覆大明的魔王。
  我曾经在辽东屡战屡胜,高奏凯歌,几乎把建奴逼到了四面楚歌的绝境。但崇祯皇帝、袁崇焕、关宁军阀和东林党文官集团却辜负了我的浴血奋战,也辜负了那些壮烈牺牲的勇士,在短短一两年之内,就将大好局势一手葬送,让接近覆灭的后金政权又一次死灰复燃,让不计其数的无辜百姓凄惨死去。
  就算天启皇帝没有这么早的驾崩,继续信任和重用我,作为一名武官,我或许可以平定奢安之乱,可以平定闽粤海匪,可以给予建奴毁灭性的打击,可以挖掉帝国肌体上一块又一块的毒疮,但这依然没有任何用处——无数好像蛀虫一样厚颜无耻的贪官,还是会继续为非作歹,再一次把祖国弄得千疮百孔。中原无数饥寒交迫的百姓还是不能免去加赋,国家也还是没钱赈济灾民、没经费整治河道、没钱给士兵发军饷。
  等到天下百姓还是被逼得忍无可忍,被迫要揭竿而起的时候……我难道还要对饥民挥舞屠刀吗?
  我亲手建立的军队绝不是用来屠杀无辜百姓的,我宁愿把屠刀斩向朝堂上那群罪恶腐朽的伪君子!
  如今的你们已经不再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之辈,而是阻碍中华民族革新和自救的罪人!
  现在,距离最终审判的时间已经不远了,在缓缓碾过来的时代车轮面前,你们要么放弃自己昔日的特权,并且与时俱进,从寄生虫蜕变成经营型的农业资本家。要么就给我统统去死吧!
  我曾经在辽东为大明,为华夏而战,现在我依然要为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而战!
  当然,我们这些穿越者能够给大明带来的新制度,同样也并非十全十美。或许有一些满脑子道德洁癖却从来不会干实事的批评家——放在这个时代,就是东林党那帮标榜“浩然正气”的伪君子,会指责我们“髡贼”背弃礼教、“伤风败俗”、“无耻好淫”之类……想起最近搜集到的某些士人笔记上,关于“髡贼性淫”的种种臆测和谴责,黄石就忍不住想笑:你们这些“正人君子”谁家不是三妻四妾,十三四岁就有通房丫头陪着睡觉了?居然还好意思指责那些最多不过养了两三个贴身女仆的穿越者元老?
  况且,无论临高那些元老们的私生活有多么豪奢铺张,甚至荒淫糜烂,他们在此刻都代表着中国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只有我们的元老院才能让中国提前走上工业革命的正确道路,甚至还可以依靠超前四个多世纪的技术优势,让大明百姓大大减少工业化进程的痛苦,提前享受到工业革命的福利……接下来不管是采取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还是社会主义路线,模仿美国、德国还是苏联,至少都比现在这个让人绝望的大明要强得多!
  ——人都是会变的,崇祯四年的福建总兵黄石,早就不再是天启年间那个忠勇无匹的骁将,而是已经决心跟大明王朝决裂的反贼先锋,如今只是因为竖起反旗的时机未到,才暂时继续披着一张大明的皮而已。
  但是,作为一个有感情的人,这并不意味着黄石就能够彻底忘记过去的一切。
  比如说,那些曾经在辽东并肩作战的老朋友,还有在饥寒交迫之中挣扎的东江镇军民……根据这些年从北边传来的一些零星消息,还有北方故旧偶尔寄来的一些信件,黄石很清楚的知道,自从毛文龙被袁崇焕斩杀之后,孤悬敌后的东江镇就陷入了无休止的内讧和饥荒之中。饷银和粮食的供给也是断断续续,比毛文龙的时代更加困难,各地守将志气颓丧,只知道贪污搜刮,再无庇护辽民、恢复辽土之志向。
  在这种情况之下,东江镇军民的生计自然更加困顿,几乎每一年每一个月都是遍地有饿殍。
  虽然自从孙元化这个基督徒洋务派巡抚登莱之后,一部分熬不下去的东江军和辽民,被他撤回到山东登州进行安置,黄石的义兄孔有德就是南撤将领的其中之一。但山东这些年同样也是灾害不断,日子过得十分窘迫。骤然涌入了这么多辽兵和辽民之后,因为争夺土地和工作,立即就在登州引发了辽东人和山东本地人之间的激烈冲突——历史上那场声势浩大的登州之乱,就是在这种族群撕裂和对立的背景下爆发的。
  在孔有德最近几封写给黄石的信件里,就充满了对山东本地人各种排挤的愤懑,以及抱怨东江镇军民在辽东饿着肚子血战鞑虏,到了山东还要被当地人排斥和敌视,真不知到底是为了谁在打仗……在书信之中,甚至还隐约有若是在山东实在待不下去,就到南方来投奔黄石的意思……
  事实上,对于东江镇军民在这两年的悲惨遭遇,同样出身东江的黄石自然不会没有触动。早几年是自身难保实在没办法,如今已经驻节泉州、威压全闽,黄石自然就想要拉那些东江军民一把——经过一番争取之后,出于对人口和劳动力的极度渴求,还有黄石一再保证能够凭着自身的威信,和平解决在辽东的人员招募问题,临高元老院执行委员会终于通过了黄石的东江镇军民招募计划,准备北上夺去朝鲜的济州岛作为跳板和中继站,然后从东江镇目前残存的辽东各海岛运输饥民南下。目前,一支舰队已经在澎湖列岛陆续集结,只等着黄石处理完泉州这边积累的一些庶务,就要由他带队北上辽东,去招揽东江军民了。
  但是,还在辽东的东江镇军民,眼下总算是有了一条远赴南方的活路,可已经流落到了山东的那些人又该怎么办?难道真要坐视孔有德在山东受尽排挤,最终走上兵变叛乱,败投辽东建奴的不归路吗?
  黄石苦思良久,还是想不出一个合适的解决办法,只得叹了口气,从随身的一个文具袋里取出墨水瓶、纸张和鹅毛笔,在烛光和暮光之下,开始写起了给孔有德的回信……但才落了寥寥几笔,就又停笔不写了——这封信寄过去也不知要猴年马月才能收到,反正自己再过一两天就要乘船北上,索性在经过登州的时候,想办法跟孔有德他们几个老相识秘密会面一次,当面探一探他们的想法和底线再说吧!
  但此时的黄石还不知道的是,莫说山东,就连拯救辽东的东江镇军民之事,眼下也已经被迫告吹——根据临高元老院突然作出的最新决议,此次北上辽东收容东江镇饥民的行动,刚刚被紧急取消了……
第三章
崇祯四年的二十七个瞬间(三)
  第三个瞬间:迷茫的龙傲天。
  崇祯四年十一月,台湾海峡,澎湖岛。
  澎湖总督府顶楼,总督卧室附设的私人卫生间。
  “……哗啦——”
  “……晚风轻拂着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醉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
  伴随着抽水马桶的冲水声,新入伙的“髡贼头目”,“外派元老”,澎湖总督张伟一边哼着歌儿,一边系着裤带,穿着一双拖鞋,蓬头垢面地走出了卫生间。接下来,他又从墙边挂着的竹筒里取出一根木质牙刷,再沾上用贝壳粉、精盐、石膏、香料、草药粉等多种成分混合制成的“高级”牙粉,然后便端着一只装满清水的瓷杯走到阳台上,一边俯瞰着清晨时分的澎湖风景,一边满嘴泡沫咕噜咕噜地刷着牙。
  ——蓝天,白云,碧海,金沙滩……晨光之下,澎湖列岛的风景,一如往昔的优美动人……
  总的来说,澎湖列岛由三个主要岛屿和几串零碎小岛组成。其中以澎湖本岛最大,其次为西屿、白沙乡。三岛加起来,约摸有一百多平方公里,占到了整个列岛的八九成面积。岛上不是裸露的玄武岩地貌,就是碎珊瑚礁,真正有植被土壤覆盖的面积,加起来不过两三成的样子,能够供人类种田开垦的土地,自然就更少了,但若是靠海吃海,改变饮食结构,以海鱼作为主食的话,那么日子倒也还过得下去。
  所以,早在宋朝的时候,澎湖岛便已经有了泉州渔民歇息修船的码头,虽然明朝初年一度荒废,但至正德、嘉靖年间,又渐渐地再次兴盛起来,到万历年间,已有数千岛民常住于此。至明末“海上巨寇”李旦兄弟经营此处,澎湖已经颇为人丁兴旺,不仅海产殷富,又扼守台湾海峡要道,是通往台湾与南洋各地的良港,李旦原本就是在澎湖本岛安身,十余年经营下来,已经俨然形成了一个小城镇的模样。
  此后,郑芝龙陆续击败海上各路豪杰,夺取澎湖为基业,进而汇聚海上豪杰,袭扰福建沿海。同时以澎湖为枢纽,发展跟日本和南洋的贸易,从而牟取暴利,一时间让这座岛屿繁华异常。可惜好景不长,随着郑芝龙受了招抚,成为游击将军,堂而皇之的衣锦荣归泉州。原本盘踞澎湖的郑家一系海上枭雄,也纷纷登陆闽南,置办地产,修筑豪宅和庄园,从此一去不复返,而澎湖列岛也再次变得荒凉下来。
  当然,那些原本追随郑芝龙云集澎湖的海上豪杰之中,除了迁往闽南繁华之地的绝大多数人之外,也有那么一个愣头青,名字叫做张伟的,还是郑芝龙的结拜义弟——没有跟着郑芝龙去泉州享受富贵,而是还没等郑芝龙受了招抚,就早一步去了台湾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垦荒,从土里刨食……当诸位海上枭雄们在泉州享尽纸醉金迷,在歌舞宴饮之中心满意足的时候,偶尔还会为张伟这个去了台湾的呆子感到惋惜。
  言归正传,无论如何,对于已经迁移到泉州中左所的郑芝龙集团来说,在控制了闽南陆地之后,澎湖差不多已经成了可有可无之地,守备力量自然是荒疏懈怠得很。所以,当台湾的张伟突然举起反旗,联合海南岛的“澳洲人”舰队,从台湾杀回澎湖的时候,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兵不血刃地夺下了此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0/6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