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穿越时代(校对)第3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2/630

  此时,闻香教主王可的“御驾”刚刚进入被明军放弃的扬州城,正忙着大肆搜刮、耀武扬威,不料却得知后院失火,一时间惊慌失措,只得火速纠集各路兵马,沿着运河掉头北上,企图救援徐州。
  然而,虽然王可麾下的闻香教众,貌似兵多将广,号称五十万大军,实际则只有十余万人,其中真正能战的精兵老卒,更是仅有不过万余人。而更加要命的是,由于老巢被攻占,家眷积蓄全部落入敌手的缘故,这支反攻部队的军心异常散乱、士气更是低迷到了极点,一路逃散士卒甚多。
  六月二十五日,闻香教主力与八旗兵相遇,两军遂大战于清江浦。结果,在清江浦的战场上,闻香教众充分显示出了他们身为乌合之众的本质,几乎从战役初期就陷入了指挥失灵的状态,接下来更是相继溃逃、一败涂地,最终被皇太极杀得土崩瓦解、血流漂杵。甚至连教主王可本人都成了八旗兵的俘虏。
  与此同时,多尔衮率领的八旗偏师,也从河南归德府杀入凤阳,轻易歼灭了闻香教的另一支主力兵团。
  再接下来,凭着徐州、清江浦和凤阳三场大战全胜的赫赫声威,各地残余的闻香教势力,全都被八旗铁骑给吓得魂飞魄散。在得到了闻香教主王可被俘投诚后写下的招降信,有了一个体面的台阶可下之后,便争先恐后地向皇太极倒戈投降。原本被闻香教盘踞的两淮二十余县,竟在半个月内不战而下。
  但也有少量闻香教众不肯投降,而是拥戴前教主徐鸿儒的幼女“圣姑”徐馨儿为主,纠集数千残党继续据守海州。盘踞登州的陈新大帅闻讯,也派人给这位圣姑送去了几船军械,鼓励他们在海州坚守到底。
  不过,在皇太极看来,这些家伙毕竟势单力薄,构不成真正的威胁,而且各路清军此时正忙着接管闻香教散布在两淮的大片地盘和无数财富,所以一时间也没有顾得上出兵讨伐海州这些负隅顽抗的余孽。
  七月初四,阿巴泰率领清军先锋数千人进抵扬州,整个扬州府尽皆望风而降。长江对岸的镇江等地顿时一片惶恐,尽管各地官府纷纷下令戒严,但民间仍是谣言四起,官宦缙绅更是一夕数惊。
  至此,原本生活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八旗,在攻入山海关的短短一年之后,便实现了称雄中原、饮马长江的宏大野望。一时间震动天下、风头无两,俨然已经具备了天下霸主的气势!
  而作为女真之君、八旗共主的爱新觉罗。皇太极,也即将迎来他最辉煌的人生巅峰……
第一百四十三章
三帝对峙(下)
  徐州城内,原属于闻香教主王可的“皇宫”,如今却成了皇太极的驻跸之所。
  坐在一张青铜鎏金的奢华龙椅上,看着阿巴泰从前线发来的关于占领扬州的奏报,皇太极一时间感慨万千:去年的此时,他还跟几个兄弟在辽河畔钓鱼,而今年的此刻,他麾下的八旗劲旅却已经饮马长江了。
  一切都美好得宛如梦幻。
  而另一样更让他感到志得意满的玩意儿,则是手边一篇看起来颇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表文。
  “……伏以泰运初享,万国仰维新之始,乾纲中正,九重弘更始之仁。率土归诚,普天称庆。恭惟皇帝陛下,承天御极,以德绥民。协瑞图而首出,六宇共戴神君,应名世而肇兴,八荒咸歌圣帝。山河与日月交辉,国祚同乾坤并永。臣等阙里竖儒,章缝微末,曩承列代殊恩,今庆新朝盛治,瞻圣学之崇隆,趋跄恐后,仰皇猷之赫濯,景慕弥深。伏愿玉质发祥,懋膺天心之笃祜,金瓯巩固,式庆社稷之灵长。臣等无任瞻仰忻舞屏营之至。谨奉表上进以闻。”
  虽然这篇辞藻华丽的《劝进表》本身算不了什么,自从进了北京之后,比这文字更加出彩的《劝进表》,皇太极也已经收到了好几份,但眼下这篇《劝进表》末尾的署名,却是足以令人侧目!
  ——这可是山东曲阜的孔门圣裔,本代衍圣公呈上的《劝进表》!
  尽管天下儒生不会服从衍圣公的任何号令,但山东孔府的恭顺态度,似乎也意味着如今天下士林的风向——这一影响重大的政治含义,才是真正让皇太极感到满意的地方。
  于是,皇太极也投桃报李地颁发令旨,对衍圣公府予以嘉奖:“……先圣孔子为万世道统之宗。本朝开国之初,一代纲常培植于此,礼应敕官崇祀,复衍圣公并四氏学博之封,可保国脉绵长,人文蔚起。”
  如果说,山东孔府献上的《劝进表》,让皇太极很是心花怒放的话,那么闻香教主王可在被俘投降之后,向皇太极敬献的“掌教信物”,就让他很有些哭笑不得了。
  因为,那是一条长长的狐狸断尾!
  ——数十年前,闻香教的初代教主王森,在河北乡间传教之时,自称曾救一仙狐,该仙狐遂断尾相赠,有异香;王森以此狐尾号召众教徒,人多归附,称闻香教。
  既然闻香教就是因为这条狐狸尾巴而得名的,那么这条“有异香”的狐狸尾巴,自然也就成了闻香教内最尊贵的圣物,其地位跟佛教的佛陀舍利子和基督教的“真十字架”差不多。
  如果换成是别的君王收到了这么件玩意儿,估计最多也就是当成一个稀罕物。可对于本时空的皇太极来说,可就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耻辱了——因为在中原民间,他可是有着一个“妖狐妲己转世”的头衔!
  ——雄才大略的皇太极,之所以在本时空变成了狐狸精,总的来说还是因为穿越者带来的蝴蝶效应。
  在本时空的大明,由于黄石、陈新等一干穿越者的反复搅局,导致女真八旗的战绩远不如另一个时空那么显赫。尤其是在辽东战场上,当气势汹汹的女真铁骑,被黄石手下的长枪步兵们反复用各种方法吊打之后,所谓“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战场神话,便彻底成了一个笑话。
  等到黄石被调离辽东,南迁福建之后,尽管在皇太极的率领下,八旗兵马的势力再次复兴,先后几次兵临北京城下。但在世人眼中,辽东建奴的此番勃然兴起,并不是靠着女真铁骑的所向披靡,而是靠着大明督师袁崇焕的竭力资敌卖国。偏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事实还真是如此……
  总之,直到皇太极去年破关入主北京之前,根据以往的经验,大明朝野都一致认为,所谓的女真铁骑,并无出众之处,我大明官军稍微用点心思就打趴下。而建奴鞑子这些年之所以能够闹腾得这样厉害,并不是女真铁骑太能打——事实上这些鞑子很不经打,经常是用骑兵都打不过黄石将军的步兵,完全是因为朝堂上一直奸臣罗列,不断有内奸卖国、陷害忠良,才导致了辽东前线这样一片糜烂的败局。
  至于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文臣武将被迷了心窍,居然前赴后继地投奔女真人当汉奸,甚至埋伏在朝堂之上当内鬼,哪怕破家灭门也在所不惜……嗯,估计是建奴之中有妖法高人,擅长蛊惑人心之术,就如汉末三国年代的黄巾道一样,能把人的魂儿给勾了去。
  结果,在北京说书人的唱词里,女真贼酋皇太极就摇身一变,成了商朝妲己转世的九尾男狐狸精,天生长着一副勾魂桃花眼,一身媚功出神入化,不管是什么赤胆忠臣、贞洁烈女,只要被这皇太极看上一眼,马上就会筋骨酥软、目眩神迷,从此自甘下贱、给他为奴为婢……比如袁崇焕袁督师就是一不小心着了他的邪道,从此对皇太极百依百顺,不惜拼着身败名裂、满门抄斩,也要送粮送钱资助建奴、又矫诏斩杀毛文龙瘫痪东江镇、主动削弱长城关防,最终帮助皇太极破关入北京,里应外合夺取大明的三百年社稷!
  由于这事儿说得有鼻子有眼,以至于一些女真和蒙古权贵都听得半信半疑。甚至还有闻香教的密使悄悄来到辽东,异想天开地想要把皇太极拉进教门,还准备封他当什么“至尊九尾大护法”!!!
  对于这种否定了自己人类身份的可恶谣言,作为一代雄主的皇太极自然是十分恼怒的,也曾经尝试过进行澄清和辩解,可惜一点儿效果也没有。等到去年辽西将门集体倒戈,向皇太极献出山海关之后,八旗大军固然是在中原狂飙猛进,夺北京,定河北,入山西,席卷山东,拔坚城开封,使得大清王朝一时间威震天下,但“皇太极乃是九尾男狐狸精”的迷信说法,在中原民间也变得愈发深入人心。
  而相关的实践依据也很充分:如果那奴酋皇太极不是商朝妲己转世的九尾男狐狸精,那么被朝廷重金奉养、戍守国门多年的关宁军,又怎么会突然集体倒戈?而北京城里那些素来方正的东林君子,又如何会不顾士林清誉,毅然卖身投靠?分明是皇太极的狐媚之术已经修炼大成,所以才把他们的魂儿给勾了去啊!
  嗯,就连这一回孔府衍圣公上书劝进的事情,或许也会被人联想起皇太极的“狐媚神功”上!
  由于这样的谣言实在是喧嚣尘上,如今的皇太极已经患上了某种程度的“狐狸恐惧症”,一听到任何跟狐狸有关的言语,就会感到头皮发麻,连他原本常戴的一条狐皮围巾,都换成了熊皮的……
  在这种情况下,看到闻香教众呈送上来的一条狐狸尾巴,皇太极心中的观感自然是可想而知。不过他好歹也是青史留名的一代盖世雄主,所以只是揉着额头叹了口气,便基本恢复了冷静。
  “……嘿嘿,怪不得当初居然会派人来关外,要封朕做什么‘至尊九尾大护法’,原来这个教门居然从一开始就是给狐狸精烧香的……呃!等等!既然闻香教原本就是拜狐狸的,眼下却又束手归降,拜我为主,那岂不等于是坐实了外面流传的谣言,证明了朕确实乃是商朝妲己转世的九尾男狐狸精?”
  一想到这里,皇太极就顿时就是一阵头晕目眩,感觉自己整个人又有些不好了。
  幸好,就在这个时候,一阵喧天的锣鼓号角声,突然从门外猛地响起,打断了他的纠结思维。
  紧接着,又有一名宦官推门进来,毕恭毕敬地对皇太极朗声说道:
  “……启禀陛下!吉时已到!请陛下起驾出宫,祭拜天地!诸位大臣都已经等待多时了!”
  ——————————————————————————————————————
  崇祯六年七月十五日,皇太极于徐州郊外设坛祭拜天地,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之下,正式登基称帝,接受“宽温仁圣皇帝”尊号,从大清可汗进一步升级为大清皇帝。同时,皇太极宣布大清国从此迁都北京,更改年号为崇德,又册封后妃十余人,从而完成了从蛮夷可汗到中原皇帝的身份转变。
  此外,为了显示跟昔日那个完颜氏女真金国的区别,崇德皇帝皇太极又下令改族名为满州。
  结束了登基大典之后,皇太极又在群臣的簇拥之下,于临时设立的御营金帐之中举办了大朝觐,到场观礼的除了清廷任命的满汉官吏、军将之外,还有蒙古各部与朝鲜国的贺使。
  甚至就连南京的永和帝朝廷,也硬着头皮派了使者过来送礼,并且企图趁机查探建奴的虚实底细。
  在这次大朝觐上,大清群臣和属国外臣们献上了许多珍贵的礼物,有红色和白色的珊瑚树,有用琥珀、珊瑚、珍珠等做成的珠串,还有珠花、沉香、玉带、赤金首饰、玉壶,以及用玉、犀牛角、玻璃、玛瑙、金、银制成的各色大小杯盘和精美器皿;又有紫貂皮、虎皮、豹皮、纱、罗、绸、缎等高档衣料,人参、骏马、雕鞍、宝弓和雕翎箭,虎皮和豹皮,精巧的琉璃灯,各种名贵瓷器,最上等的茶叶和香木,掐丝鎏金的盔甲,镶嵌着宝石的苗刀等等,一时间在大帐之中堆得琳琅满目。
  作为对这些礼物的回报,皇太极下令演出“百戏”,供内外群臣观赏。一时之间,喧天的锣鼓开场,接着又是一阵热闹的器乐合奏,汉族的传统乐器中杂着蒙古和满洲的民族乐器,显得异常活泼。
  乐止之后,开始扮演“百戏”,似乎是为了祝福皇帝的“圣躬康乐”,第一个节目是舞龙。这个节目本来应该是晚上玩的,名叫“耍龙灯”。如今改为白天玩耍,龙腹中的灯火就不用了。伴随着震耳的锣鼓声,一条长龙麟爪皆备,飞腾跳跃,或伸或屈,盘旋于庭院中间,十分雄健。
  舞龙之后的下一个节目是舞狮子,再往后还有各种杂耍、摔跤、舞蹈。蒙古男子的舞蹈充满了刚健猛锐之气,女真人的舞蹈则有的类似跳神,有的模拟狩猎,貌似未脱蛮荒之风……故而让在场的诸位汉族士大夫看得很是厌恶,认为这是粗鄙蛮人的陋习,只是不敢在八旗大爷面前表露出来,不得不勉强陪笑而已。
  再接下来,总算是轮到了身穿长裙的汉家歌妓出场,一个个裙钗飞扬,舞步轻盈,歌喉婉转,体态优美……让汉族士大夫看得赏心悦目,也让皇太极觉得大为满意,预设吩咐她们再反复表演好了几遍。之后又将这些俘获的歌妓赏赐给功臣,最后君臣一齐宴饮至酒足饭饱,方才尽欢而散。
  至此,随着皇太极在徐州的登基称帝,在华夏文明的传统疆域之内,便出现了三位皇帝对峙的局面。
  当然,跟武昌城里那位一路辗转逃亡如丧家之犬的崇祯帝,还有南京城里仿佛泥塑木偶一般的永和帝相比,皇太极显然是三位皇帝之中风头最劲的那一位,貌似也即将成为普天之下的最尊贵之人。
  总之,在八旗兵进军淮南、饮马长江之后,这个新生的大清帝国,顿时进入了最辉煌的巅峰。
  遗憾的是,在最辉煌的巅峰过后,下一刻就是最黑暗的深渊!
  当“崇德皇帝”皇太极坐在徐州军营的御座上,笑容满面地接受群臣献礼与恭贺,同时畅想着如何踏平江南、一统天下之时,却浑然不知远在数千里之外的辽东老家,已经变成了一片血与火的海洋!
  ——在整个华盟的联合发力之下,海参崴穿越集团之前策划多时的辽东攻略,终于轰轰烈烈地打响了!
第一百四十四章
盛京的最后一日(上)
  崇祯六年七月十二日深夜,辽东,盛京。
  深更半夜,月上中天,灯火稀落,万籁俱寂。
  自从皇太极陛下带着八旗劲旅大举入关之后,盛京就一下子变得冷清了许多。
  等到北京易主,诸位旗人权贵、投诚汉官在北京城内置办了新的府邸,又陆续把盛京这边的家眷接到北京享福之后,这座女真人的旧都城,就更是没了人气。大约九成的府邸都彻底空了下来,只剩下了几个负责日常洒扫的粗笨仆役。普通的女真平民也被大批迁往山海关内,用于充实目前还在规划中的北京满城。
  所以,眼下即使是在大白天,盛京的街头上都见不到几个人影。而在入夜之后,更是一片黑灯瞎火,宛如死城——凡是在辽东这穷地方都点得起灯烛的“阔人”,如今基本上都在山海关内发财呢!
  就连盛京的皇宫里,这会儿也是一样的黑暗空旷。那些后宫嫔妃、格格阿哥、侍女太监,在今年春天的时候,就分批搬家去了北京——只要是稍微有点门路的人,都无限想往着能够搬到山海关内的花花世界。
  如今这座偌大的宫殿里,总共只有寥寥二十多名侍卫轮流换班看守,而且眼下中原的战事进行得这般炽烈,凡是稍微有点志气的八旗汉子,都到南方战场上去搏前程了,被丢在这儿留守盛京皇宫的家伙,基本都是些不堪使用的老弱病残——反正主子们早已走了个精光,剩下这么一堆空房子也没啥可看管的。
  原本住着宫廷后妃的凤凰楼旁边,头发略显花白,脸上带着狰狞刀疤的萨布素,正盘腿坐在一棵小树下,一边听着四周恼人的蝉鸣声,看着满天灿烂的星斗,一边百无聊赖地喝着一袋马奶酒。
  如果是在正常情况下,戍守皇宫的御前侍卫当然不会如此纪律松懈。不过眼下的情况似乎不太正常。
  首先,真正武艺最高强、最能打的那一批侍卫,早已在去年就跟着皇太极进入山海关攻伐明国了。至于次一等的那批侍卫,也在今年春天护送后妃和皇子皇女们去了北京。最后只剩下一批没人要的老弱病残,才被留在这座空荡荡的宫殿里。其中很多人原本是没资格在皇宫当差的,只是因为正牌的侍卫都走光了,实在凑不出人,才勉强把他们拉过来凑数,其纪律性和军事素养自然是可想而知。
  其次,如今的盛京皇宫是空的,既没什么财物需要看管,也没有半个主子需要伺候。即使你表现得再勤勉,也得不到主子的赞赏和提拔。反过来说,就算你表现得再烂,只要没捅出什么天大的篓子,比如说纵火烧了宫殿或者让流民乞丐在宫里安家之类,也不会有人来怎么惩罚。
  (盛京城里当然也有满清的官吏留守,但他们没资格住进皇宫。而如今的八旗刚刚入关,一切人力物力都必须向战争倾斜,同样没有心思在被放弃的盛京旧宫殿里,留下多少物资和人手。)
  第三,如今从关内被皇太极赶回来镇守盛京的大贝勒代善,原本就已是年老体衰、暮气沉沉。之前又刚刚被皇太极设计捏住把柄,狠狠惩戒了一顿,削去了不少权柄,弄得代善从此彻底心灰意冷,在灰溜溜地回到盛京之后,根本没心思去管事,只是整天在家里借酒浇愁。于是盛京这边的纪律就愈发懈怠起来。
  所以,今晚轮到在皇宫值夜的萨布素,才会毫无忌惮地在宫里喝酒。
  夜色宁静如水,皎洁的月光犹如一块透明的面纱,轻轻地铺在大地上。一阵阵夏夜的凉风吹来,夹杂着花草的清香,但却丝毫不能抚平萨布素心中的忧郁和失落。
  说起来,过去的萨布素,也曾经是一位拿着短刀就能斗熊搏虎的勇士,可惜在去年的大凌河之战里,他不幸先是左眼中了一箭,然后右腿也挨了一刀,从此成了独眼龙和瘸子,身子骨也虚亏了下来。再加上萨布素的年纪也比较大了,所以,当其他人兴高采烈地分批涌进山海关,到汉人地界上去过好日子的时候,萨布素却被主子留下来看家,于是只能眼巴巴地听着南方的一个又一个捷报,满心都是羡慕和眼馋。
  “……唉,老啦,真是不中用了。家里那三个小子也真是的!进山海关都快一年了,居然不知道让人给自家阿玛捎些好东西回来,亏得我过去每次出征去抢东西,都没忘了留给他们的份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2/6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